201X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6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作业课件新版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21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乘方:乘方》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发现乘方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创设: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细胞分裂、折纸厚度增长等,引出乘方的概念。
“想象一下,一个细菌每分钟分裂成两个,那么2分钟后有多少个细菌?如果是一张纸对折一次变成2层,对折两次变成4层,对折三次呢?”•提问引导:教师提问:“这些现象中,数量是如何快速增长的?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增长方式吗?”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菌分裂或折纸厚度增长的过程,初步感受乘方的概念。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乘方概念做了良好的铺垫。
•提问引导自然,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感知乘方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3.1 乘方的定义教师行为:•定义讲解:教师明确给出乘方的定义,即“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
”•举例说明:教师以23为例,详细解释其计算过程,即23 = 2 × 2 × 2 = 8。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乘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几个简单的乘方,如32、(-2)3等。
过程点评:•定义讲解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乘方的概念。
•举例说明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掌握乘方的计算方法。
3.2 有理数乘方的性质教师行为:•性质讲解:教师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如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等。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新教程第一章第5小节的内容。
它是前一部分加、减、乘、除运算知识的完结与提升,对后面学习科学记数法又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特别是对于与乘方运算相关概念的理解,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的数学思想。
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完成乘方运算。
3、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4、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比较、归纳、猜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思想。
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二、学生分析我班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到90%以上,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非常不利,学习习惯差,小学基础薄弱,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深。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教法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学法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里放些米粒吧。
第一个格放2粒米,第二格放4粒米,第三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大米吗?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问题,此时并不要求学生作出详细解答,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为后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6《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习更高年级数学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乘方定义、乘方的运算规则、乘方的性质等。
学生需要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运算规则,了解乘方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乘方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乘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乘方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了解有理数的乘方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概念,乘方的运算规则,乘方的性质。
2.教学难点:乘方的运算规则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讲解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计算面积、体积等,引出乘方的概念。
2.讲解乘方:讲解乘方的定义,通过示例演示乘方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
3.乘方的运算规则:讲解乘方的运算规则,如乘方的乘法、除法、幂的乘方等,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4.乘方的性质:讲解乘方的性质,如乘方的零次幂、乘方的正负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5.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理中的速度、路程等。
1.6 有理数的乘方1.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及有关名称(1)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记作a n ,即,这种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幂: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乘方运算a 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a n 叫做幂,即(如图).(3)乘方是一种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因数相同的乘法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也就是说,a n 既表示n 个a 相乘,又表示n 个a 相乘的结果.(4)a n 看作乘方运算时,读作a 的n 次方;当a n 看作a 的n 次方的结果时,读作a 的n 次幂.如34中,底数是3,指数是4,读作3的4次方或3的4次幂.又如(-3)4中,底数是-3,指数是4,读作-3的4次方或-3的4次幂.(5)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51就是5,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6)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如(-1)2,212⎛⎫ ⎪⎝⎭分别表示(-1)×(-1),12×12. 【例1】 把下列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什么?(1)(-3.14)×(-3.14)×(-3.14)×(-3.14)×(-3.14);(2)25×25×25×25×25×25;(3) 分析:5个-3.14相乘,写成(-3.14)5,6个25相乘可写成⎝⎛⎭⎫256,2n 个m 相乘,写成m 2n . 解:(1)(-3.14)×(-3.14)×(-3.14)×(-3.14)×(-3.14)=(-3.14)5,其中底数是-3.14,指数是5.(2)25×25×25×25×25×25=⎝⎛⎭⎫256,其中底数是25,指数是6. (3)=m 2n ,其中底数是m ,指数是2n .2.有理数的乘方的运算法则(1)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乘方是特殊的乘法,由乘法法则,我们能得出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乘方都取正号,负数的奇次乘方取负号,负数的偶次乘方取正号.(2)乘方的运算步骤非零有理数的乘方,先根据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判断结果的符号,再将其绝对值乘方;即:①根据幂指数的奇、偶性直接确定幂的符号;②计算绝对值的乘方.乘方是特殊的乘法,由乘法法则,我们能把乘方运算化归为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如,(-3)4=(-3)×(-3)×(-3)×(-3)=81(不是-3和4相乘).(-232)=(-23)×(-23)=49. (3)几点注意①-a n 与(-a )n 的意义完全不同,-a n 表示a n 的相反数,(-a )n 表示n 个-a 相乘.如-14=-(1×1×1×1)=-1,底数是1;(-1)4=(-1)×(-1)×(-1)×(-1)=1,底数是-1.②当底数是带分数时,必须先化为假分数,再进行乘方计算.如,(-123)2=(-53)2=(-53)×(-53)=259. ③若一个有理数的平方(可推广到偶次方)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有理数是0或1.④若一个有理数的立方(可推广到奇次方)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有理数是0或±1. ⑤0的正数次方是0.【例2】 计算:(1)(-3)4;(2)-34;(3)⎝⎛⎭⎫-343;(4)-334;(5)(-1)101; (6)( 1123). 分析:(1)(-3)4表示4个-3相乘;(2)-34表示34的相反数,即-34=-(3×3×3×3);(3)⎝⎛⎭⎫-343表示3个-34相乘;(4)-334表示33除以4的商的相反数;(5)(-1)101表示101个-1相乘,(-1)101=-1,在进行乘方运算时,首先根据符号法则确定符号,然后再计算绝对值,幂的绝对值等于底数绝对值的乘方;(6)底数是带分数,乘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解:(1)(-3)4=+(3×3×3×3)=81;(2)-34=-(3×3×3×3)=-81;(3)⎝⎛⎭⎫-343=-(34×34×34)=-2764; (4)-334=-3×3×34=-274; (5)(-1)101==-1;(6)( 112)3=(323)=278. 3.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1)有理数的运算,加减叫第一级运算,乘除叫第二级运算,乘方、开方(以后再学)叫第三级运算.(2)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①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③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里的运算(括号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3)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除遵循以上原则外,还要根据具体的题目的特点,灵活使用运算律,使运算准确而快捷.【例3】 计算:(1)3+50÷22×⎝⎛⎭⎫-15-1; (2)2334121115965⎡⎤⎡⎤⎛⎫⎛⎫⎛⎫⨯-÷-⨯- ⎪ ⎪ ⎪⎢⎥⎢⎥⎝⎭⎝⎭⎝⎭⎣⎦⎣⎦. 分析:(1)先算乘方,再把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乘除运算,最后算加减;(2)此题运算顺序是:第一步计算(1-49)和(1-16);第二步做乘法;第三步做乘方运算;第四步做除法.解:(1)原式=3+50÷4×⎝⎛⎭⎫-15-1 =3+50×14×⎝⎛⎭⎫-15-1 =3-50×14×15-1 =3-52-1 =-12. (2)原式=(85×592)÷35265⎡⎤⎛⎫⨯- ⎪⎢⎥⎝⎭⎣⎦=(89)2÷⎝⎛⎭⎫-133 =6481×(-27) =-643. 4.科学记数法(1)大数的表示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别大的数,这些数在读、写、算时都不方便,于是用如下的简洁方法来表示这些较大的数:①用更大的数量级来表示;②根据10n 的特点,来表示这些较大的数.(2)科学记数法的概念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1≤a <10,n 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3)大于10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 ,n 的确定方法:①10的指数n 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只要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 .a 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例如:341 257.31的整数位数是6,则n =6-1=5,所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3.412 573 1×105.②将原数的小数点从右向左移动,一直移到最高位的后面(即保留一位整数),这时得到的数就是a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就是n ,如1 300 000 000人=1.3×109人,38万千米=380 000千米=3.8×105千米.辨误区 用科学记数法时应注意的几点(1)不要误认为a 就是零前面的数,如误把426 000记作426×103.(2)n 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不要误认为n 就是该数后面零的个数.(3)a 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如果原数是负数,负数前面的“-”号不能丢.【例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687 000 000;(2)5 000 000 000;(3)-367 000.分析:(1)把687 000 000写成a ×10n 时,a =6.87,它是将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得到的,即n =8,所以687 000 000=6.87×108;(2)把5 000 000 000写成a ×10n 时,a =5,它是将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9位得到的,即n =9,所以5 000 000 000=5×109;(3)把-367 000写成a ×10n 时,a =-3.67,它是将原来的绝对值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得到的,即n =5,所以-367 000=-3.67×105.解:(1)687 000 000=6.87×108;(2)5 000 000 000=5×109;(3)-367 000=-3.67×105.5.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步骤:确定幂的符号;计算幂的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因数相同的乘法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在幂的形式中,底数是因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因此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运算,先根据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确定幂的符号,再根据乘方的意义把乘方转化为乘法,来计算幂的绝对值,最后得出幂的结果.例如计算(-5)3,先确定幂的符号为“-”,再计算53=125,即(-5)3=-125.正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是进行乘方运算的前提,千万不能把底数与指数直接相乘.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要辨别清楚底数和指数,以及符号问题,避免出错.【例5-1】计算:(1)-33;(2)(-2)2;(3)(-3×2)3;(4)-(-2)3.分析:运算时,先确定符号,再计算乘方.(1)负号在幂的前面,结果是负数;(2)负数的偶次幂,结果是正数;(3)先计算底数-3×2=-6,再计算(-6)3;(4)先计算(-2)3,其结果是负数,再加上前面的负号,最后结果是正数.解:(1)-33=-(3×3×3)=-27;(2)(-2)2=4;(3)(-3×2)3=(-6)3=-216;(4)-(-2)3=-(-8)=8.辨误区进行乘方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乘方运算时,一定要避免出现把底数与指数直接相乘的运算错误.如-33=-(3×3)=-9,这是由于没有理解乘方的意义导致的.【例5-2】计算(-0.25)10×412的值.分析:直接求(-0.25)10和412比较麻烦,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0.25)10=0.2510,表示10个0.25相乘,而412表示12个4相乘,这就提醒我们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就比较容易求出结果了.解:(-0.25)10×412=0.2510×412=(0.2510×410)×42=(0.25×4)10×42=1×16=16.6.写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原数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还原”成原数,原数的整数位数等于n+1;原数等于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的数,若向右移动位数不够,应用0补上数位.谈重点科学记数法的误区把一个数表示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及把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是两个互逆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检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是否正确的方法.【例6】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1)3×104;(2)2.25×105;(3)-6.32×103;(4)赤道长约4×104千米;(5)按365天计算一年有3.153 6×107秒.分析: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也可以先把10n化成通常表示的数,再与a相乘即可,但转化时要注意1后面0的个数就是n .解:(1)3×104=3×10 000=30 000;(2)2.25×105=2.25×100 000=225 000;(3)-6.32×103=-6.32×1 000=-6 320;(4)4×104千米=40 000千米;(5)3.153 6×107秒=31 536 000秒.7.有理数运算中的技巧运算顺序规定:先算高级运算,再算低级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若能根据算式的结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运算过程迅捷简便,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对于较复杂的计算问题,计算时不要急于下手,应该先整体观察,分析算式的结构特征和各数之间的关系,寻找简捷的解题途径,进行合理、快速的运算.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和的形式,如-198=-2-38,而将-38化成-616,因而避免把-198化为-3816,也可以简化运算. 解技巧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先确定运算顺序,注意恰当使用运算定律.分数、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通常把小数化为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含有多重括号时,去括号的一般方法是由内向外,即依次去掉小、中、大括号,也可以由外向内.计算过程中应时时重视符号.【例7】 计算:(1)-321625÷(-8×4)+2.52+(12+23-34-1112)×24; (2)112÷34÷(-2)+12÷2211122⎡⎤⎛⎫⎛⎫--⎢⎥ ⎪ ⎪⎝⎭⎝⎭⎢⎥⎣⎦×⎪⎪⎪⎪-912-0.752. 分析:(1)此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可以先做小括号内的,把-321625化成假分数,可以写成(-32-1625)的形式,而(12+23-34-1112)×24,若用分配律又较为方便.(2)在运算的同时把前两个除法转化为乘法.去掉绝对值、把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进一步计算即可.解:(1)-321625÷(-8×4)+2.52+1231123412⎛⎫+-- ⎪⎝⎭×24 =(-32-1625)×(-132)+6.25+12+16-18-22 =1+150+6.25-12=1.02+6.25-12=-4.73. (2)112÷34÷(-2)+12÷2211122⎡⎤⎛⎫⎛⎫--⎢⎥ ⎪ ⎪⎝⎭⎝⎭⎢⎥⎣⎦×⎪⎪⎪⎪-912-0.752 =32×43×(-12)+12÷(14-94)×192-916=-1+12×(-12)×192-916=-1-198-916=-1-2-616-916=-31516.8.有理数乘方运算的应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给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大数的读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纸的厚度只有0.1毫米,0.1毫米与3米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将纸对折、再对折,如此这样对折20次后,其厚度将比30层楼房还要高,这就是有理数乘方的神奇魔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8】 据科学家测算,用1吨废纸造出的再生好纸相当于0.3~0.4亩森林木材的造纸量.某市今年大约有6.7×104名初中毕业生,每个毕业生离校时大约有12千克废纸,若他们都把废纸送到回收站生产再生好纸,则至少可使森林免遭砍伐的亩数为__________(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解析:本题可分步计算出废纸回收的数量,再算出因废纸回收使森林免遭砍伐的最少亩数:废纸回收的数量:6.7×104×12=8.04×105(千克)=804(吨);因废纸回收使森林免遭砍伐的最少亩数是804×0.3=241.2(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2.412×102亩.答案:2.412×1029.利用乘方解决规律性问题乘方运算是新学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乘方运算中有很多规律性变化,目前主要有三种:①一个数的乘方运算中,个位数字总是呈现一定的循环规律.②乘方运算中的数或数列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2,4,-8,16,-32,….③等式运算中的规律性变化,如:12-02=1,22-12=3,32-22=5,42-32=7,….乘方运算中规律性变化灵活多样,有时还伴有符号的变化,并与和、差、等式相结合,更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识别较难.由特殊到一般,发现探索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要注意观察:一是看参与计算的数与顺序间的变化规律,二是看结果的变化与顺序之间的规律.由特殊入手,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与有理数的乘方有关的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位数字是几,在中考中经常涉及到,例如3n 的个位数字是3,9,7,1,3,9,7,1,…依次循环;(2)拉面的条数、折纸的张数、握手的次数、绳子的长度、细胞分裂的个数等,都利用2n 或12n 求解. 【例9-1】 观察下列算式: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通过观察,用你所发现的规律确定227的个位数字是( ).A .2B .4C .6D .8解析:观察式子的变化发现,从2的1,2,3,4,5,…次方的结果看,个位数以2,4,8,6,2,4,…循环,所以每四次一循环,而27÷4=6余3,所以227的个位数字是8,故选D.答案:D【例9-2】 观察下列各式:1=1=12,1+3=4=22;1+3+5=9=32;1+3+5+7=16=42,….请猜想前15个奇数的和是__________.解析:1个奇数等于12,前2个奇数的和等于22,前3个奇数的和等于32,…,猜想前15个奇数的和是152.答案:1+3+5+7+9+…+29=152=225【例9-3】观察下面一列数:2,5,10,x,26,37,50,65,…,根据规律,其中x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解析:观察数列发现,每个数都是对应的顺序号的平方加1,即2=12+1,5=22+1,10=32+1,…,所以它们的排列规律是n2+1,所以x=42+1,所以x=17.答案:17【例9-4】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毫米.(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2)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分析:此题的关键是将纸的层数化为幂的形式,找出对应关系.根据问题容易得到当对折两次后厚度为4×0.1=22×0.1毫米,对折3次后厚度变为8×0.1=23×0.1毫米,对折4次是16×0.1=24×0.1毫米,对折5次是32×0.1=25×0.1毫米……,从中探寻规律,解答问题.解:(1)0.1×22=0.4(毫米).(2)对折20次后,厚度为(220×0.1)毫米.初中数学试卷金戈铁骑制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在有了小学平方、立方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会乘方的意义和概念,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特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都相同)的乘法。
乘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数学的简洁美、神奇美。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感悟探索乘方的意义,会书写乘方算式,确定乘方的结果的符号。
3、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及概括能力。
2、通过乘方运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乘方的故事,向学生展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向学生渗透探索、归纳的数学思想及数学的简洁美。
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五、教学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实践入手,体现生活中的数学。
(2)探索归纳,学生总结结论。
(3)精讲多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运用闯关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提高。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设计思想:通过人体细胞分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探究,以生活中的实例拉面和珠穆朗玛问题作为探究内容,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思考及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乘方:乘方》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法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数学思维:通过乘方实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乘方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
•乘方运算的准确性与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乘方概念中的“幂”与“底数”的关系。
•掌握负整数指数幂和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虽不在七年级直接涉及,但需为后续学习铺垫)。
•灵活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乘方实例、动态演示)。
•实物教具(如正方体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乘方的几何意义)。
•练习题集,包含基础练习、进阶挑战和实际应用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直观展示乘方的概念。
•讲授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讨论乘方的性质和应用。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方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情境引入:通过“折纸问题”(如对折纸张n次后纸张层数的计算)或“细胞分裂”等生活实例,引出乘方的概念。
新课教学1.定义讲解:明确乘方的定义,介绍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实例分析:选取几个简单的乘方实例,引导学生计算并观察结果,总结乘方的性质。
3.运算法则:讲解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特别是正数、负数、零的乘方规律。
4.动态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乘方的动态过程,如正方体体积的增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方的几何意义。
课堂小结•总结乘方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
•强调乘方运算中的注意事项,如指数的正负、底数为0或1时的特殊情况。
拓展延伸•引入乘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利息计算、人口增长等。
•引导学生思考乘方与其他数学概念(如指数函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