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第5节_物质的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47
第5节物质的转化(2)——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学习,理解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为载体,培养猜想与举证能力、实验与优化意识、设计与验证思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铜加热发黑现象分析,渗透科学求真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习科学知识有着较高的热情,动手实验和观察现象的能力较强,但对于科学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力偏弱,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以举证、优化、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难点:设计、验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的转化规律。
四、教学活动:复习导入:师:以C为例,哪位同学们说一说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师:作为单质中的另一大类——金属,又有怎样的转化规律呢?环节一:猜测、举证猜测:金属单质可以和反应。
师:除了酸和盐,金属单质还能和哪类物质反应?师:根据你的猜测,组内讨论并列出证据,完成导学任务一。
生1:铁钉在空气中氧化,生成铁锈;(追问:化学方程式会写吗?)生2: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生3:铜丝加热后发黑,生成了氧化铜;(学生演示,写出化学方程式)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火柴加热玻璃片,发黑】追问:铜丝加热发黑,能确定是氧化铜?如何避免对实验的干扰?生:将铜丝放入试管中再加热。
生4:镁带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白色粉末;(演示实验,分析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生5:……师:大量证据表明,金属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追问】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吗?——真金不怕火炼!师:镁能在空气中能直接点燃,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金不与氧气反应。
你们有什么启发?生: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影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程度。
板书:规律1:(有的)金属 +氧气 === 金属氧化物环节二:实验、优化师:除了氧气,金属能否与其他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师:阅读教材59页活动环节,利用实验器材,先完成(1)、(2)的实验操作。
《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学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有关制取物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互相之间的转化,如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过程。
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实验:硫磺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1)硫磺是一种黄色粉状固体;(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4)都生成一种有毒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实验结论:说明非金属能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铁粉与硫磺的反应。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四、金属的冶炼1、提问。
(1)你知道从金属矿物中提炼金属,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关键的一步是什么?(2)要将化合态的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有哪些方法?其实质是什么?2、金属矿物的冶炼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的化学方法的实质。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4、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举例讲解:不活泼的金属汞和银的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单质和氧气;较活泼的金属如铁等和不活泼金属铜的氧化物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需用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铝)来还原;活泼金属如钠、铝等氧化物非常稳定,加热或热还原剂均无法使其分解,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即电解法使其氯化物、氧化物还原。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第5节物质的转化【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五节物质的转化【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冶炼的方法,特别氢气复原氧化铜的方法。
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通过视频的演示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强调化学实验操作中可能的危险体会化学实验操作平安的重要性,通过二氧化硫有毒尾气的处理培养环保意识。
二、重点难点1.重点:氢气复原氧化铜的方法。
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
2.难点:氢气复原氧化铜的方法。
掌握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课前准备:查阅了解某些金属的冶炼历史和工艺过程。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有现成的单质铁吗?1.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的。
2.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即单质〕的形式存在。
〔图片介绍〕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答复,教师给予协助。
〔二〕新课教学金属冶炼1.定义;2.常用方法。
〔课本阅读,教师分析〕实验一:木炭复原氧化铜〔A层次可以补充实验,B层次视频介绍〕考前须知1将枯燥的氧化铜和碳研磨成粉末,以5:1的比例均匀混合;2、在实验装置中用较高的温度加热较长的时间;3、将尾气用澄清石灰水处理。
教师提问1.实验完毕时,为什么先移去盛有石灰水的烧杯,后移去酒精灯?2.其他的一些副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举手发言〔本问题1是重点,但在八年级氧气的制取中,学生有涉及,所以对于他们不算困难〕〔三〕层层深入过渡:我们知道木炭可以复原氧化铜,还有什么可以复原氧化铜呢?〔再次引出CO〕复原反响、复原性、复原剂等概念,提出初中常见的复原剂C H2实验二: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铜。
〔观察反响物的颜色和状态;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现象:在试管中有亮红色的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视频补充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铁〕分析:为什么用点燃的方法除尾气?实验三:氢气复原氧化铜1.观察氧化铜的颜色;2.用氢气复原冷却后的氧化铜;教师问题1.盛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需略向下倾斜?2.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3.实验停顿以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论1、防止反响生成的水倒流;2、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内爆炸;3、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浙教版9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知识点总结+典题解析)物质的转化一、物质的转化规律(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非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对应的酸;也可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少数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硅)不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硅酸);也有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能跟碱反应,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S +O 2=====点燃________,4P +5O 2=====点燃________,C +O 2=====点燃________2.非金属氧化物+H 2O ―→酸CO 2+H 2O===__________,SO 2+H 2O===________,N 2O 5+H 2O===2HNO 3,P 2O 5+3H 2O===2H 3PO 4(二)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游离态―→金属化合态1.金属+非金属(不包括氧)―→盐Fe +S===________,2Na +Cl 2===________,2Fe +3Cl 2===2FeCl 32.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Ca +O 2===________3.某些金属氧化物+水―→碱CaO +H 2O===________ Na 2O +H 2O===2NaOHCuO +H 2O 不反应结论1:金属+非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结论2:某些金属氧化物+水==可溶性碱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能跟水反应。
一般情况下,仅可溶性的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可由对应的氧化物和水化合生成。
【针对练习】1.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第1题图第2题图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B. 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C. 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D. 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2. 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B. 反应②是一定有盐参加反应C. 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 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2. 如图所示,处于连线两端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组别是()A. AB. BC. CD. D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 AB. BC. CD. D4.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aCO3→CaCl2B.MgO→MgSO4 C.H2SO4→BaSO4D.CuO→Cu(OH)25.(泰安中考)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A .Cu ――→稀盐酸CuCl 2――→NaOH 溶液Cu(OH)2B .H 2O ――→通电O 2――→Mg MgOC .CaCO 3――→高温CaO ――→H 2O Ca(OH)2――→Na 2CO 3NaOH 溶液D .MgCl 2――→NaOH 溶液Mg(OH)2――→Na Mg6.如图,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足量),滴管中有液体甲,广口瓶中有少量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当把甲溶液滴加到乙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U形管中的a 液面降低、b 液面升高了;请你根据以上现象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可能分别是稀硫酸和碳酸钠B. 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C. 甲、乙可能分别是氧化钙和水D. 石灰水变浑浊,也可能是发生了物理变化7.X 、Y 、Z 三种物质,其中X 为硫酸盐、Y 为一种难溶性碱、Z 为一种盐酸盐,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根据以上关系:(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__,甲________,乙________.(2)写出乙与Z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