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04
- 格式:ppt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案人教版一、教材解析及目标定位1、教材解析《七颗钻石》是小学人教版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这个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这篇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选编这篇文的意图也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2、教学目标(1)会认本的8个生字、会写“渴、罐、累、竟、唾、沫、涌”这7个生字,通过想象、积累,运用“干涸”、“干枯”、“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文。
二、设计理念《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爱心的童话故事,小姑娘无私而广博的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如何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个主题是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设计中把焦点聚集在“水罐”的神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这份博大无私之“爱”。
三、教学重点感知爱心使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的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
四、教学准备:、阅读纸、词语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前导入,师生谈话聆听歌曲《葫芦娃》,教师带领学生歌表演,营造轻松的氛围,走进童话世界。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的主题曲,知道它的名字吗?(生:葫芦娃)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你有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吗?说一说。
3师:你们知道吗,童话故事之所以这样有趣、吸引人,就在于它最大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特别的神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
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捧到小狗嘴边。
小狗舔干了水,朝着小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进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银水罐捧到母亲嘴边。
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母亲喝了水,感到精神好多了。
金水罐里还剩下一些水,多么清凉新鲜的水呀!小姑娘刚想喝一口,看见一位过路人站在门外。
他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水喝吗?”“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
”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过路人接过金水罐。
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
2、由此,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课件出示】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闪亮!3、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的?(困境中)师述:其实,那时何止小姑娘一人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
这个困境是指——(缺水)二、感受“缺水”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苏教版七上《七颗钻石》课文原文蔚蓝的王国[俄]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呀!充满着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
我们几个人坐在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上。
白色的风帆鼓了起来,宛似天鹅的胸膛,帆的上面挂着几面随风轻扬的小旗。
我不明白我的伙伴是些什么人;然而我的整个身心感受到,他们像我一样年轻、欢乐、幸福!况且我也没有对他们多加注意。
——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耀着金鳞似的细浪,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在那儿,和煦的太阳愉悦地露着笑脸。
我们有时发出爽朗、愉快的笑声,看起来天堂里神仙的笑声!或者,突然会有人吟诵精美绝伦、感人肺腑的诗句……看起来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酬唱,四周的海洋也不由自主地颤栗起来……接着又是一片宁静。
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动,时起时伏。
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壁玉宝石光艳夺目。
——仙岛隆起的岸上飘来醉人的芳香;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另一些岛上突然飞起一群五彩缤纷的长翼的鸟儿。
鸟儿在我们头顶上回翔,铃兰花和玫瑰花同沿着平滑的船舷翻动的珍宝似的浪花融合在一起,辨论不清了。
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其中看起来有女的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港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尽管看不见,但近在咫尺。
不消片刻,她的眼睛就会闪出亮光,她的脸上就会现出笑容……她的手就会拉着你的手——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蔚蓝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
教材说明《蔚蓝的王国》是俄国闻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的日记》、《父与子》、《罗亭》等。
它的体裁是散文诗,这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活和自由,但它绝不是诗和散文的简单相加。
《七颗钻石》语文课文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
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
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
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
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