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国家⽣猪核⼼育种场》申请表申报单位:联系⼈:填报⽇期:中华⼈民共和国农业部制⼆O⼀O年⼆⽉1填表说明⼀、本表适⽤于国家⽣猪核⼼育种场的申报。
⼆、企业名称应与⼯商⾏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名称⼀致。
三、核⼼群和繁殖群种猪来源指引进或⾃留,引进的要说明供种国家、地区(或单位)及⽇期。
四、统⼀计量单位:窝重为kg,达100kg体重⽇龄为天,⽇增重为g,膘厚为mm,眼肌⾯积为cm2,屠宰率、胴体瘦⾁率为%。
五、胴体瘦⾁率指屠宰测定的平均值。
六、种猪繁殖、⽣长发育与屠宰性能是指近两年来种猪⽣产性能测定和繁殖记录统计结果。
七、所填数据包括系谱、性能测定数据与提交⾄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数据⼀致。
⼋、本表⼀式六份,⽤A4纸双⾯打印,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如果⼀个品种有多个来源,请分别填写。
**: 指公猪站是否与种猪场建设在⼀起。
3⼆、企业主要管理技术⼈员和持证上岗⼈员名单说明:本表可加页三、申报单位基本情况注:本项可另加附页四、主要仪器设施设备注:可另加附页五、种猪繁殖、⽣长发育与屠宰性能成绩六、种猪⽣产性能测定与产销基本情况七、申报单位承诺及专家推荐意见⼋、主要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技术材料九、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核意见附件1:《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案为了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通知》(农办牧[2009]55号)精神,加快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进程,提⾼我国⽣猪⽣产⽔平,特制定《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案(以下简称《实施⽅案》)。
⼀、主要任务(⼀)成⽴⼯作领导⼩组和专家组为保障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顺利实施,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成⽴⼯作领导⼩组,指导全国⽣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成员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有关同志及专家组成。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
2020年)》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农牧、农业、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奶业协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关于"抓紧制定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要求,我部组织制定了《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总页数】6页(P3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
【相关文献】
1.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年~2020年) [J],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的通知 [J], ;
3.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4.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5.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猪种发展历史脉络野猪最早起源于400万年前的东南亚,之后在欧亚大陆逐渐扩散。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野猪开始在黄河流域被驯化饲养;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欧洲野猪开始从欧洲东南部开始驯化,并迅速向北扩展。
1493年,哥伦布带着8头猪进入古巴,猪从此进入美洲。
1539年,被称为美国之父的Harnando De Soto带着13头猪进入美国。
之后,猪在1600年进入美洲新墨西哥,17世纪末转入东部和西北部。
1.国外猪的育种历程。
国外猪育种经历了外貌选育、脂肪型猪培育及瘦肉型猪培育3个典型阶段。
18世纪之前,国外猪几乎不进行专门的选育,没有选育目标和具体育种记录,养猪主要以具有社会大众喜欢的外貌、能养活、能产肉满足家庭需要为主。
18世纪,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以脂肪沉积能力为育种目标进行选育。
1770年到1860年,英国以本地猪、中国猪和暹罗猪为亲本开始选育,兼顾早熟和育肥快的优点,成为中白猪、小白猪和巴克夏猪的原始雏形。
1831年,英国的大白猪(又称:大约克猪,约克夏猪)新品种在温莎皇家展览(Windsor Royal Show)首次得到关注。
1896年,丹麦政府以英国大约克与北欧的一种晚熟吉尔吉斯猪杂交,生产F1杂种猪胴体,供应英国腌肉生产的需要,继之形成了培育长白猪新品种的计划,并建立了第一个育种群。
1898年,丹麦登记了12个大白猪群和50个长白猪群,成立了全国猪育种和生产委员会指导育种。
1907年,丹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猪后裔测定站(用来集中测定猪后代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等特征,并以此评定猪的种用价值),核心群中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都以后裔测定的科学数据为依据而进行选择,经过数10年努力,丹麦长白猪成为流线型、体长而后躯发达的理想瘦肉型品种。
杜洛克猪外貌与生产性能的演变则体现了美国猪的育种史。
在18世纪和一战期间,杜洛克是一种大体型脂肪型猪,在20世纪20年代曾一度开始向瘦肉型转变,但二战期间由于杜生猪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文│王立贤 王立刚洛克猪体型大,能生产大量猪油以满足当时需要,所以仍回到了脂肪型猪种。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11.09•【文号】农办牧〔2016〕43号•【施行日期】2016.11.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农办牧〔2016〕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医兽局: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2016年11月9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畜牧法》,制定本规划。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
近年来,按照“依法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表1 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统计表畜种地方品种(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个)省级保护品种(个)其他品种(个)猪90423216牛94214726羊101275222家禽175499729其他85203233合计545159260126保护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
充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队伍,山西等14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为深入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2.29•【文号】农牧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农牧发〔2024〕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根据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我部对《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进行了修订。
现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农业农村部2024年2月29日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要求,更好发挥政策调控的保障作用,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在总结前期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本实施方案。
一、修订背景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
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以来,各项调控工作稳步推进,相关调控响应机制逐步建立运行。
落实了分级调控责任,守住了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建立了一大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守住了规模猪场数量目标。
两年多来,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产业素质加快提升,猪肉产量恢复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猪肉市场充足供应的基础不断夯实。
但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和波动范围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对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生猪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国家启动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生猪基因进行筛选和改良,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和抗病能力更强的优良品种。
具体而言,计划将重点研究以下方面:第一,研究生猪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变异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生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挖掘出有利于生猪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关键基因。
第二,构建生猪遗传改良技术体系。
该体系将包括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和人工授精等多种技术手段,帮助养殖户快速培育出优质品种。
第三,打造生猪遗传资源库。
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的生猪品种,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猪遗传资源库,并对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保存,为后续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该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 1 -。
附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通知》(农办牧[2009]55号)精神,加快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进程,提高我国生猪生产水平,特制定《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为保障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顺利实施,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组织实施,成员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有关同志及专家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执行领导小组安排的工作任务,并筹建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办公室设在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
为增强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技术力量,重新组建全国猪育种协作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主要负责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方案和场间遗传交流计划的制定,参与种猪生产性能抽测,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等(见附1)。
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办公室1依托专家组,与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种猪场紧密配合,按照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全面组织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二)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2016年前分批完成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到2020年,通过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持续选育,达到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技术指标要求。
其中,2010~2012年遴选5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纯种基础母猪达5万头。
2013~2016年再遴选5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纯种基础母猪总存栏达10万头,形成相对稳定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群。
1.制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
为规范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申报,客观公正地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全国畜牧总站结合我国种猪场现状,按照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总体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试行)(见附2),作为申报和验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条件要求和技术标准。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一)发展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
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份。
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建立了以场内测定为主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组建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定期发布种猪遗传评估报告,指导企业科学选育。
二是种群生产性能水平不断提高。
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进展获得稳步提升,100千克体重日龄分别降低9天、6.7天和5天,大白猪和长白猪总产仔数分别提高1.7头和1头,基本形成了持续改良、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以地方遗传资源和引进品种为素材,培育了15个新品种、新品系及配套系。
建立了基因组选择平台,建成了国家级保护猪品种DNA特征库。
区域性联合育种实体企业相继成立,在开展实质性联合育种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发展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稳产保供任务艰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种业支撑。
第一期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基本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但育种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基因组选择、表型组智能测定等关键技术应用总体滞后,育种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疫病净化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
总体上,我国种猪性能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生猪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120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8.18•【文号】农办议〔2021〕349号•【施行日期】2021.08.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120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1〕349号魏洪义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兽医”基层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
经商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我部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兽医人才培养,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加快培养兽医领域专门人才,为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一、关于安排“乡村执业兽医”专项培养计划目前,全国动物医学类专业布点167个,包含15个第二学位点。
其中,设置了动物医学专业99个,动物药学专业28个,动植物检疫专业33个,实验动物学专业1个,中兽医学专业4个,兽医公共卫生专业2个,为兽医领域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同时,主动适应畜牧兽医领域发展新要求,中职专业设有畜禽生产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等专业;高职专科设有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畜牧兽医、中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禽智能化养殖、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本科职业教育设有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现代畜牧等专业,大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2019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高职专科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针对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等人群和基层在岗群众,包括乡村兽医在内,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途径,使其能够实现增长技能,提升学历。
2020年,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印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取消乡村兽医登记许可后续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牧〔2020〕46号),取消“乡村兽医登记许可”,改为备案,具有兽医相关专业中等以上学历的人员备案即可担任乡村兽医。
2021年,我部根据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发布2021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报考,进一步拓宽了乡村兽医成长发展通道。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
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0.11.23
•【文号】农办牧[2010]55号
•【施行日期】2010.11.2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的通
知
(农办牧[2010]55号)
北京市农业局、天津市畜牧兽医局、河北省畜牧兽医局、浙江省畜牧兽医局、福建省农业厅、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海南省农业厅、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根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实施方案》的规定,我部组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申报企业进行了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现公布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小店畜禽良种场等八家企业为第二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见附件)。
各地要加强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监管,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做好2011年生猪育种场审核推荐工作,确保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工作有序推进。
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要认真履行规定义务,积极配合专家组,主动开展种猪登记、性能测定及数据上报、遗传交流等工作。
附件:第二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附件:
第二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
1.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小店畜禽良种场
2.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
3.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
4.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
5.福清市永诚畜牧有限公司
6.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
7.海南罗牛山种猪育种有限公司
8.四川省乐山牧源种畜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工作手册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工作手册导读正文1. 了解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性2.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历史背景3.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和任务4.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方式和方法5. 对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个人理解和展望结语导读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一直是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它旨在通过科学的遗传育种,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生猪产量和品质,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性、历史背景、目标和任务、实施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正文1. 了解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性生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动物,其产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而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改良现有生猪品种,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肉质和抗病能力,从而增加生猪的产量和品质,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历史背景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生猪品种品质较差,产量低下,已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业部门开始了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通过引进外来品种、选育高产高质猪种等方式,逐步提高了国内生猪品种的品质和产量。
3.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是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改良提高生猪品种的品质和产量,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提升我国养猪产业的发展水平。
其具体任务包括选育新品种、提高品种适应性、增加猪只的抗病力和肉质等。
4.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方式和方法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选育工作、繁殖工作和品种推广工作等。
在选育工作中,通过交叉配种、选择育种等技术手段,筛选出优良的生猪品种。
在繁殖工作中,采用人工授精、优化饲养管理等方式,提高猪只的繁殖率和存活率。
在品种推广工作中,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将优良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使更多的养猪户受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
2020)》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农办牧[2009]55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09.08.04
【实施日期】2009.08.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通知
(农办牧[2009]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良种是生猪生产发展的基础。
为推进生猪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生猪生产水平,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
二○○九年八月四日
附件: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2009-2020)
良种是生猪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生猪遗传改良进程,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增加养猪效益,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生猪遗传改良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猪质量明显改善,瘦肉型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明显增加,养猪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满足城乡居民猪肉产品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猪种资源最多的国家,具备发展生猪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在丰富国内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有效保护地方品种。
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涵了八眉猪等34个地方猪种;确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和保种场,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3个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35个猪遗传资源保种场。
各地为保护地方猪种开展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是培育一批新品种、配套系。
自1998年以来,苏太猪等15个新品种、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
这些新品种、配套系普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优良等特点,在提高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成功利用引进品种。
先后从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引进了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世
界著名瘦肉型猪品种,以及 PIC、斯格等猪配套系。
这些品种、配套系已基本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为开展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设了4478个原种猪场、扩繁场,在武汉、广州、重庆建立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承担全国种猪与种公猪精液质量等监测任务。
成立全国猪育种协作组,积极推进种猪测定、选育与区域性猪联合育种工作。
目前,以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性能测定中心(站)、遗传评估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等为主体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2007年以来,国家在全国200个生猪主产县实施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人工授精普及率明显提高,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
(三)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良种普及率的提高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一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
2008年,全国生猪存栏4.63亿头,出栏6.1亿头,猪肉产量4620.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 53.8% 、278.9% 和 361.4% 。
二是生产水平明显改善。
生猪存栏率从1978年的53.5% 提高到2008年的131.7% ,胴体重从1980年的57.1千克,提高到76.5千克;育肥猪出栏周期从1978年的300天左右缩短到180天左右;生猪配合饲料转化率与“八五”时期相比提高了20% 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国外优良种猪依赖程度高,存在引进 -退化 -再引进 -再退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
(一)育种基础工作薄弱。
种猪场育种积极性不高,“重引进、轻选育”,育种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性能测定工作不规范、测定种猪数量少,品种登记没有有效开展,育种群间缺乏遗传联系。
原种猪场、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相互协作的育种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育种管理体制。
(二)种猪市场不规范。
“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层次不清晰,没有形成纯种选育、良种扩繁和商品猪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
种猪质量参差不齐,多数种猪场销售的种猪没有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信息,无证经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