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的历史名人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桓台新城镇
桓台县新城镇位于桓台县西部。
春秋时期,新城一带是齐国的苑囿。
1214年,此处掘土筑城,名“新城”。
1228年,建新城县。
新城在明清时期即有沈、王、徐、耿、伊、傅诸大家族。
王氏为名门旺族,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新城镇现存有四世宫保坊、忠勤祠、王渔洋故居、耿家大院等反映明清时代风格的典型建筑和齐桓公戏马台、北极庙、钟楼、文庙、常平仓、米脂祠堂等历史遗迹。
四世宫保坊是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象乾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保卫明王朝有功,并追封三代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忠勤祠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修时拓为王渔洋纪念馆。
耿家大院是明朝父子进士耿鸣世、耿庭柏故居。
在明清两朝,耿氏家族为新城名门望族,出进士7名。
王氏有“四世宫保”牌坊,耿家有“三世宫保”牌坊。
桓台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桓台是山东半岛东部的一个县,这里历史悠久,有很多名胜古迹。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认为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一、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又名梁山泊,位于山东桓台县城东南五里许。
据《桓台县志》载,梁山泊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7公里,
南北宽约4公里。
水泊东南有一块形似龙头的巨石,上面刻有“水从天来”四个大字,人称“龙石”。
传说梁山泊是梁山伯的
墓地,每年春秋两季,当地百姓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每年清明节前后,周边村民也都会到梁山上祭祖扫墓。
二、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其祖蒲松龄、父蒲盘皆以卖药为生,家境贫寒。
他
从小喜欢读书,曾在乡塾中学习《诗经》《书经》等经典。
他还
熟读《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史书。
蒲松龄晚年到淄川县衙
当差后,一边行医济世,一边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
三、花山谜窟
— 1 —
花山谜窟位于桓台县北部山区,距县城约30公里,是一处天然石林。
其景色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距今约三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由于地壳运动频繁和雨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这里形成了一座石林奇观。
石笋林立、石柱林立、石壁陡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像人似物,栩栩如生。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无限魅力。
— 2 —。
十大齐文化名人1、齐桓公:名姜小白,春秋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桓公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
2、管仲:名管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
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管仲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
其思想、言论被后世德管仲学派收集在《管子》一书之中。
管仲墓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牛山北麓。
3、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
与管仲相交很深,史称“管鲍之交”。
公元前685年,劝齐桓公不要记一箭之仇,力荐管仲为相。
让相后多次劝谏桓公、管仲不要骄傲自满,尽心竭力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齐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鲍叔牙墓在济南市王舍人镇济钢新村鲍山脚下。
4.晏婴:字仲,谥号平。
时人尊为“晏子”,世称“晏平仲”。
他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是春秋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晏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
5.田穰苴: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
他出身低贱,在晏婴的举荐下为将,为了严明军纪,斩了监军庄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后人将他的军事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简称《司马法》。
田穰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
6.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军事家。
因齐国内乱逃奔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闾任用为将。
公元前506年指挥数万吴兵,以少击众,柏举一战大破楚军,后攻下郢都。
其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为淄博市市辖县,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49.7万,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桓台经济开发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
东距青岛港240公里,西距济南机场90公里。
桓台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和全省的试点。
桓台商为蒲姑地,周属齐国,1228年置新城县,因境内齐桓公戏马台遗址,1914年更名桓台。
桓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境内史家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甲骨文。
战国鲁仲连,汉代辕固,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等文人名士都出生在桓台。
桓台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
境内马踏湖,是山东省七大名胜风景区之一。
古县城—新城镇是山东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37亿元,入库税收3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85亿元。
连续6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齐鲁好家风·桓台新城王氏家族及代表人物介绍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义读书”理念,五世祖王之垣就定家规,之后到王象晋、王渔洋,历代不断完善充实,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
五世祖王之垣对新城王氏家族崛起贡献极大,万历十一年辞官归里,在家乡二十多年专心经营家族建设和子孙教育,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族约,并编著有多部家规著作。
《念祖约言》是王之垣对家族治家经验的总结,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懿行淑言;《历仕录》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另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作为家规家训,告诫劝谕子孙。
王之垣次子王象晋继承了父亲勤俭立世的品格和建设家风的事业,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90岁时撰有一联:“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贴在厅堂上教育子孙;他编写的家规著作有《清寤斋心赏编》、《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93岁还写下自祭文《辞世小言》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
”八世祖王渔洋是文政兼从的康熙重臣,《手镜》是他“随忆随记”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验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
《手镜》是王渔洋的家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和升华,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明镜”。
家规撷萃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
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
时时事事须存此意。
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
【译文】官宦子弟做官,凡事要加倍谨慎、检点。
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是这样;稍有率性而为之处,便被说是凭出身的门第傲慢待人。
⼀代诗宗王渔洋⼀代诗宗王渔洋王渔洋(1634—1711),⼭东新城(今桓台县)⼈,本名王⼠禛,字⼦真,⼀字贻上,号阮亭,世称王渔洋。
他⽣于明末,长于清初,主要活动在康熙朝,累官刑部尚书,独创诗论神韵说,是⼀位集名⾂、学者、诗⼈于⼀⾝的历史⽂化伟⼈,被誉为⼀代诗宗。
王渔洋的家族,是明清时期⼭东地区⾸屈⼀指的仕宦望族、⽂化世家。
他的⾼祖⽗王重光是明朝贵州布政司左参议,曾祖王之垣是万历朝户部左侍郎,祖⽗王象晋是浙江右布政使。
⽗⼦同朝,兄弟并列,王渔洋⽗祖辈中出任部、郎、司、道⾼官者不乏其⼈,新城王⽒因此被⼈们誉为“王半朝”。
不仅如此,历代科举仕宦,形成了新城王⽒著述传家的家学传统。
王渔洋的祖⽗王象晋既官⾼位重,⼜以勤于著述闻名当时。
从祖王象春在万历年间诗名⼤显,有《问⼭亭集》等传世,所著《济南百咏》,被认为是济南城市发展的“史志诗”。
王渔洋的⽗兄也多以写诗作⽂为喜好,长兄王⼠禄就是著名诗⼈,王渔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坛的。
明崇祯七年(1634),王渔洋出⽣在祖⽗王象晋任职的河南按察司官署,⼀年后随升任浙江右布政使的王象晋去了杭州。
⼜过了两年,已经77岁的王象晋告⽼还乡,王渔洋也随之回到了新城⽼家。
长到7岁的时候,开始进⼊家塾读书。
或许是天性,年幼的王渔洋每次读到《诗经》中那些淳朴诗歌的时候,就已经“枨触欲涕”。
后来受到祖⽗和兄长的⿎励与引导,学殖⽇进,15岁时出版了第⼀本诗集《落笺堂初稿》。
顺治⼗⼆年(1655),王渔洋赴京会试中式,未殿试⽽直接回了新城⽼家,专门学习古⼈的写诗经验,丰富⾃⼰的诗学素养,诗歌创作开始进⼊旺盛期。
顺治⼗四年(1657)秋,王渔洋陪同参加乡试的三哥王⼠祜赴济南,在⼤明湖⽔⾯亭与朋友们聚饮,看到披拂⽔际的柳条绰约近⼈,乍染秋⾊,触动诗情,写下了脍炙⼈⼝的《秋柳四章》,如第⼀⾸: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下门。
他⽇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
愁⽣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相州王相州王⽒马⽿⼭舞潍河唱,⼈才辈出名四⽅;臧王刘李丁五家,明清两代业辉煌。
解放前,⼭东诸城境内有臧、王、刘、李、丁五⼤家族。
提起五⼤家族中的王家,诸城⼈⾃然会想到相州王,⽽对⼤营王和贾悦王就不是很了解了。
岂不知,这三个地⽅的王⽒,是亲兄弟三⼈的后裔。
诸城王⽒⼤家族,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曾留下过辉煌的⾜迹,也为后⼈留下⼀些鲜为⼈知的传奇故事。
元末明初,战乱仍频,民不聊⽣,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华北平原上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部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但有的地⽅凭借⼭河之险未遭战乱,社会相对安静,⼈⼝繁衍⽇盛。
朱洪武刚刚平定天下,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迁移。
江苏海州⼀带,有⼀家王⽒兄弟三⼈,也被卷⼊了迁移⼤潮。
明初,王彦名搀扶着体弱的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从海州⼀路辗转来到了⼭东诸城,暂住⾢西⼩店⼦。
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地。
移民中有的为使同祖兄弟⽣活在⼀起,不得不忍辱负痛更姓改名,王家历来崇尚“⾏不改姓,坐不改名”,王⽒三兄弟便决定由⼩店⼦分⽽居之。
其中⼀个去了相州;⼀个去了贾悦;王彦名则去了城北初家庄(即是现在的舜王街道⼤营村)。
三兄弟中迁去城北相州的那位,后⼈定居相州东巷,外号“⽼实王家”,为农耕世家,后⼈从第六代上开始有⼈读书做官,此后,官员⽂⼠层出不穷。
据统计,相州王家⾃明朝后期⾄清朝考取进⼠17⼈,被称为神奇的进⼠家族。
另外,还有130多⼈出仕为官,其中:侍郎、御史、布政使、监察使等三品以上官员14⼈;知府等四品官员13⼈;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知州等五品官员23⼈;知县等七品官员31⼈;⼋品以下官员若⼲。
他们的代表⼈物有:王镆、王钺、王沛思、王沛惶、王玮庆、王琦庆等朝廷重⾂和国家栋梁。
近现代的有著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等。
还有是⼭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王翔千,他的⼥⼉王辩(⼜名黄秀珍)是⼭东第⼀个⼥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学学习,与邓⼩平、张闻天同班⼀起学习马列主义;⼥婿赵志刚是中共诸城县委(临时)第⼀任书记。
山东名人录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
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
早卒,孔子极悲恸。
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字长卿。
齐国人。
春秋末期军事家。
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鲁国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
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
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战国时军事家。
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
孙武的后代。
战国时军事家。
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姓秦,名越人。
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
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作有《孟子》。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
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
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汜水(今曹县)人。
西汉农学家。
走进齐鲁第一进士家族,解读桓台王氏家谱新城王半朝山东桓台新城大槐王氏,一个簪缨不绝的名门望族。
元末明初迁居新城为人佣作,至第六世成就了“新城王半朝”,从明嘉靖至清道光近300年间,新城王家共出30名进士,52名举人,出仕为官者100余人,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
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立“道义读书”家训,后世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其核心可概括为“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王渔洋的著作《手镜》用短短50条3000余字,阐述了王渔洋在立身之本、为官之道、处世之基、审刑之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王氏家风重学崇儒世代传承新城王氏注重对家族子弟进行严格的科举教育,“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一文不佳,责有定数”。
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史,耄耋之年依然梦见自己作文没写完,跪受扑责的情景。
所以王氏子孙在科场上显得训练有素,应对自如。
但王氏家族绝不是为了科举而科举,在应对科举考试的同时,系统地进行文学、诗学和经世致用之学的培养教育,使其身在科场却能不为八股所限,位居显宦却又不脱名士风度,科甲翩连而又诗人辈出。
王氏家族崇尚儒家文化,极力推崇儒学,特别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家族成员从小就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廉洁”、“廉平”、“廉正”、“廉谨”成了王氏子弟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因此其家族不仅名宦满门而且文人辈出,各类著述达200余种,有诗文集传世者50余人;成就了《群芳谱》这种冠盖文学、农学等多领域的名著;涌现出王山立、王兆禹、王象丰等多名武进士、武举人,位居将军;造就出王象春这种豪情万丈的诗人,其《齐音》、《问山亭集》等至今依然影响深远;孕育出王渔洋这种统领清初诗坛五十年的一代正宗,一生创作30余种560余卷,可谓著述等身,至老不倦,《清史稿》称:“士禛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
”“忠勤报国”之志,影响后辈,王氏家族在此后的300多年里科甲蝉联,簪缨不绝。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以下是齐国的十大历史人物故事:1. 姜子牙:姜子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太公望”。
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并被封为齐国的始祖。
2. 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3. 管仲:管仲是齐桓公的重要大臣,他协助齐桓公进行改革,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促进了齐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4. 鲍叔牙:鲍叔牙是齐国的大臣,他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晏子: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机智幽默的言辞和善于处理国际关系而著称。
6. 田单: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他在即墨之战中以火牛阵击败了燕国的军队,挽救了齐国的危局。
7. 田忌: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他曾在赛马比赛中采用了巧妙的策略,战胜了齐王。
8. 邹忌: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他以善于进谏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9. 孟尝君: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以好客和广纳贤才而闻名于世。
10.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性恶论”等重要思想。
这些历史人物都对齐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传说。
桓台历史人文景观介绍桓台,位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桓台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桓台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这里曾是齐国的都城,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齐国时期,桓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桓台县城遗址,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县城遗址之一,见证了桓台悠久的历史。
桓台还拥有许多古老而壮丽的建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桓台大佛。
桓台大佛坐落在桓台县城北部的山峰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雕大佛之一。
这尊大佛高达30多米,形象庄严肃穆,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之一。
在佛像的周围,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如古代的庙宇和寺庙,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桓台还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桓台古书院,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桓台古书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院之一,曾经是培养学子的摇篮,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桓台古书院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桓台还有许多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点。
例如,桓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孔子的故乡,有孔子庙和孔子家庙等景点,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桓台还有许多自然风光和美丽的景观。
例如,桓台县境内有许多山峰和溪流,景色优美,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并且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桓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这里不仅有古老而壮丽的建筑,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点。
此外,桓台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来到桓台,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桓台找到自己的乐趣。
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
摘要:
一、桓台唐山镇简介
二、王氏世谱背景
三、王氏家族历史
四、王氏家族文化传承
五、王氏家族在当地的贡献
六、结论
正文:
桓台唐山镇位于我国山东省淄博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
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王氏家族,他们的世谱悠久,承载着世代传承的家族历史和文化。
王氏世谱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世谱记载,王氏家族的始祖王贵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至桓台唐山镇,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王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公益事业,为桓台唐山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传承方面,王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
他们设立家族私塾,聘请名师教导子孙后代,使得家族人才辈出。
同时,王氏家族还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许多家族的珍贵文献、族规家训等流传下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
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家族在当地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们自身的发展壮大,还体现在他们对桓台唐山镇的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支持。
例如,他们积极参与修桥铺路、救济灾民等公益事业,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桓台唐山镇的王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的家族。
他们世代传承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言传身教的名人素材1、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2、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妻子到集市后回来,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
”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3、美猴王何玉久。
何玉久是山东省桓台县人,16岁结缘“猴戏”。
为了将“猴戏”和自己的本领传承下去,2013年起,何玉久受聘于桓台县马桥镇陈庄小学,开设“猴戏”特长辅导班,免费为感兴趣的孩子讲授“猴戏”,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
吴先生在教学的过程要求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一起听课、上习题课、交作业。
他重视实验室建设,亲自兼任实验室主任,建立了包括叶栅风洞、小型燃气轮机等实验装置。
他举办训练班,派送退伍军人、工人到航空发动机工厂培训,培养了一批实验技术人员,从而组建了全面合理配套的科研队伍。
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桓台唐山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据记载,这里有一支古老的王氏家族。
王氏家族自五代时期开始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他们以农业为生,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了几百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这里的历史。
王氏家族的家谱记录着过去几代人的名字、生卒年月、职业以及家族传承的重要事件等,被称为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
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不仅是家族血脉的传承,更是这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他们将家族使命、家族精神等传承于世,代代相传。
王氏家族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
以孝敬和乐观向上为重要文化元素,这些品质和传统一直是这个家族的独特标志。
家族中的长辈教导后代子孙要孝敬长辈,品行端正,讲究礼仪,乐观向上,勇于拼搏,不畏艰辛。
这些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后代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不仅记录了王家家族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记录了这里的人民生活变迁与社会发展。
世谱中记载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让人们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份家族文化和历史,王氏家族开始着手整理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将其编印成册,供家族内部使用,更是为了让外界人们了解王家家族的历史。
在这份家族世谱的记录下,大家可以知道王家族是从何时候开始建族的,以及这个家族的发展历程。
相信在世谱的翻阅中,大家不仅能够了解这个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更能够了解周边的人情风土,以及这里的历史文化渊源。
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记录着这个古老家族的传奇历史,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正是这一份家族世谱,承载了他们家族的血脉,承载了这个土地的繁荣发展,也托起着王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桓台唐山镇王氏世谱是一个记载着众多王家人的历史资料,它的出版,对于王家人来说,关系紧密,甚至是生死存亡之际,而且家族世谱承载着王家人的记忆和族谱,记录了与家族相关的历史变迁,一时半会都不会被逐出记忆的尘埃。
山东历史名人简介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
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
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
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
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
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3,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
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世称为“述圣”。
4,孙膑(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孟珂(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
今山东邹县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被称为“亚圣”。
6,扁鹊(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
今山东长清县人。
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发明望闻问切等疗法。
7,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
今山东陵县人。
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8,匡衡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
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
后官至丞相。
9,郑玄(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
今山东高密人。
10,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
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11,管宁(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今山东临朐人。
12,王粲(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13,刘桢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长统(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
今山东邹县人。
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15,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人物篇之山东淄博部分征集人:傅勋义傅烈俭2011.8.20一、历史名人:傅衣:男,字彤臣,号丽农,生于明朝末年,桓台田庄镇高楼村。
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山西监察御使,著有《新城轶事》等书。
该资料出自:淄博市志(1840-1985)-第六十九篇人物-三人物表之一-(一)古代名人表-第四表格-倒数第二位。
具体网址:/bin/mse.exe?seachword=&K=b3&A=1&rec=1707&run =13二、现代名人:彭真:(1902.10-1997.4.),男,原名:傅懋恭。
祖籍桓台县果里镇玉黄阁村。
-该资料出自:桓台县志(1988-2002)第二十四卷人物:第二类人物传中第十六位。
具体网址:/ht/culture/2011/201116110218352.html三、县团级以上人物1、傅赤先,男,1923年9月20日生,卫固镇傅山村人。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抗战。
抗战期间,历任长桓五区、二区青年科长、蒲四区区委书记、桓台县五区区委书记、中队指导员。
1945年11月起,任桓台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
1949年随军南下后,任交通大学政治部副主任。
1978年出任中国驻北也门专家教学组组长、总支书记。
1981年7月任上海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自1986年离休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咨询顾问及经济协作顾问。
该资料出自:张店区志-第二十六卷人物-第三类人物简介-倒数第四位。
具体网址:/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1 76&run=13另可查:①《傅山村志》第十三篇人物416页。
②《傅山傅氏族谱》功名人物录,892页,第三位。
2、傅勋典,男,(1929.3.5-2011.7.24),卫固镇傅山村人。
1981年10月任农业厅副厅长。
资料出自:山东省农业志-大事记(1840-1990)第一页中写道“10月省政府任命傅勋典为农业厅副厅长。
关于桓台的神话故事简介桓台是一座位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的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桓台的神话故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神秘力量。
传说中,桓台的神话故事起源于远古时代。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桓台是妖怪横行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恐惧和苦难之中,没有安宁和幸福的日子。
然而,一位名叫桓济的英雄出现了。
桓济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敢的心灵,他决心解除桓台的妖怪之苦。
桓济开始周游四方,寻找与妖怪对抗的方法。
他旅行到了高山深谷、冰雪覆盖的荒原和神秘的森林中。
在这一场艰苦的旅程中,桓济结识了诸多仙人和神灵,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超自然的力量和技艺。
曾经在桓台上捣乱的恶妖见到桓济后,纷纷逃之夭夭。
故事中,桓济还与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相遇。
她名为嫦娥,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仙女。
桓济和嫦娥一起合作,共同对抗妖怪和邪恶。
他们制造了一把神剑,剑锋光芒四射,可以抵挡一切邪恶之物的侵袭。
桓济带领人们奋勇杀敌,恶妖们终于被打败,桓台重新恢复了宁静与和平。
桓台的神话故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
比如,人们讲述着一位名叫杨九郎的英雄。
相传杨九郎是一位出生于桓台的勇士,他拥有超人般的力量和无坚不摧的战斗技巧。
杨九郎帮助人们抵抗敌人的入侵,保卫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安宁。
他的壮举和勇气成为了桓台人心中的传奇,至今仍在人们口中流传。
除了英勇的英雄和善良的仙女,桓台的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神秘而神奇的事物。
据说,在桓台附近的一片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宝塔。
这座宝塔巍峨耸立,金碧辉煌。
传说中,宝塔内部珍藏着无数的珍宝和宝物,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然而,只有真正诚心善良的人才能找到这个宝塔的位置,得到宝塔的祝福和保佑。
桓台的神话故事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整个中国,都被人们广泛传颂。
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抵抗精神。
它们不仅是一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事集,也是桓台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神话故事以多种形式被传承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人们对桓台更加向往和热爱。
桓台的历史名人
今人谈及王渔洋(1634-1711),首先想到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诚然,王渔洋一生创作诗歌近5000首,提出了诗学理论“神韵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文坛领袖,一代正宗。
王渔洋以他宏富的著述,成为清代文坛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人物,对中国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我们考察王渔洋的生平,除去文学活动之外,他还有45年的从政经历,从部曹到词臣,从扬州到京师,最终官至刑部尚书,跻身六部九卿之列,成为一代重臣。
他的许多思想影响了康熙政坛。
然而,他的政绩往往为诗名所掩,致使后人不大提及。
王渔洋于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赴任扬州推官,至康熙四年(1665)九月离任,共在扬州为官五年有余。
扬州推官是执掌扬州府刑狱之官。
王渔洋在扬州期间,恰逢江南“通海案”。
所谓“通海”,是指当时部分抗清士绅与退避海上的郑成功秘密联络,从事反清活动。
此案涉案人员很多,案情极其复杂。
王渔洋赴任后认真开展案件审理工作,五年中处理大案83起。
在案件审理中他宽政慎刑,积极平反冤假错案,受到扬州士民的爱戴。
在忙碌的公务之余,王渔洋不废吟咏,广交江东遗民逸老,从事文学活动,从而成为江南诗坛的核心人物,赢得了广泛赞誉。
大诗人吴梅村对王渔洋在扬州的办事干练和文学才华极为欣赏,他说王渔洋“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称赞王渔洋是“天材”。
著名诗人冒襄也称许王渔洋是“今日之循吏”,说他“任而明,勤而敏,廉而能慎者也”。
这些都是当时江东的精英人物为王渔洋留下的“传神写照”。
扬州历来是江东的繁华富庶之地,他做刑狱之官,掌生杀大权,但王渔洋秉公执法,不循私舞弊。
在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作为扬州推官的王渔洋却不名一钱,正如他自己作诗说的“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康熙四年九月王渔洋赴京任礼部主客司主事,自此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
先后在礼部、翰林院、国子监、户部、都察院和刑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王渔洋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
户部是掌管全国户籍和财政经济的机关,其中设有宝泉局,是铸造钱币的机构。
按照往常的惯例,新钱币铸造出来,办事人员要向主管官员呈送“样钱”,这就很容易演变成借机贿赂上司。
王渔洋到任后,立即取消了这一惯例,从而杜绝了这一弊窦。
王渔洋在户部期间,一次也没有派亲信去钱局,这与“近水楼台先得月”者又是大异其趣。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七月,王渔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使,掌管督察院的主要工作。
左都御使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总管查核百官,整饬纲纪。
王渔洋掌管都察院,官员升迁严格按资奉,杜绝一切关系后门。
公事之余,王渔洋一般在家闭门读书,除少数诗友登门拜访谈论学问外,门可罗雀。
王渔洋的人品、学问和处事赢得了最高统治者康熙的褒奖,康熙曾在畅春苑对大学士等人说:“山东人性多偏执,好胜挟仇。
昔李之芳、孙光祀、王清,其仇迄今未解,惟王士禛无是也。
其作诗甚佳,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并说王渔洋“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好”。
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时任刑部尚书的王渔洋因与废太子诗歌唱和,触怒康熙,被寻一借口罢官。
王渔洋自京师回新城,家当就是几车书而已。
综观王渔洋一生的仕宦生涯,他为人谦逊和易,从政勤勉清廉,官声清明,著书等身,这当然与他自幼所受的家教以及饱览诗书加强自身修养有极大关系。
新城王氏非常重视家族教育,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就曾制订家训,要求王氏子弟“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这则家训拈出的是“道义”和“读书”四字。
王氏一门,为官则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则华章叠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
王氏后人将此家训刻石立于家祠忠勤祠。
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教育王渔洋兄弟也“恒举此训”,并把它写在厅事屏壁间,以作时时警示。
王渔洋晚年也曾作《手镜》,教育他做唐山县令的三儿子,让他做官要做到“清慎勤”,要洁己爱民,清正廉洁。
这些为官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王渔洋
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
王渔洋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
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三十六种五百六十多卷。
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
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已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新城。
四世祖王重光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
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
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
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
《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
掌管司法,勘问刑狱。
短短五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
政绩显赫,擢升京城。
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传谕:“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入值南书房。
还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
更加巩固了他的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
王渔洋官高权显,文坛地位显赫,交友却不论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
最值一提他与蒲松龄的关系。
两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学造诣,结为好友。
他们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并写诗作了极有眼光的评价。
使名不见经传的《聊斋志异》身价倍增,很快流传开。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的儿子王启钫官至唐山县令,王渔洋作《手镜录》一册,予以教诲,告诫儿子审慎处事,洁己爱民。
王渔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告诫儿子也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
王渔洋在政治忌讳上,绝对谨慎,小心翼翼,从严为官。
就连康熙也说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
”从中可以看出,就是在当今社会,王渔洋也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
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
虽然如此,最终他还是被罢了官,名义上审告冤案,实际与争权夺力的因素有关,他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
王渔洋曾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他的大忌,借题罢黜。
当时降三级调用,王渔洋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
于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离京回归。
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
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
王渔洋诗文一生,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带经堂》集是他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
九十二卷,收入他的诗4000余首。
编次完毕,并未刊印时,先生就已经谢世了。
他一生吟咏不辍,至老不倦的著述态度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由于他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他七十七岁高龄时,诏他官复原职。
此时王渔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
七十八岁故于新城。
王渔洋逝去,他的友人、门生弟子极其悲哀,纷纷前来吊唁和挽悼。
最有代表性的是蒲松龄,作哀悼诗四首,表达他的哀伤心情。
对诗坛盟主凋谢所造成的巨大悲哀,用“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形象描绘。
可见他是一个光彩闪烁的人物。
至此,他一生为官四十五年,最后七年居家著书。
从政从文,都有成绩。
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
从文,是他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
王渔洋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
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
可以说他与康熙皇帝始于诗,终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