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85.51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外敷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杨锦(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一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态组,各55例。
常态组口服丹莪妇康煎膏治疗,研究组开展如意金黄散贴敷治疗。
比对分析两组症状积分、血清指标、治疗效果。
结果:常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血清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A125与症候积分均优于常态组(P<0.05)。
结论:治疗子宫腺肌病应用如意金黄散贴敷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药外敷;子宫腺肌病;血瘀证;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1-0109-02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呈进行性加重表现的痛经,是由于子宫肌层遭受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侵袭而发生的疾病,进行性痛经以及过多月经量表现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影响生育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不断降低叫本研究旨在分析治疗子宫腺肌病应用中药外敷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一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血瘀证辨证标准;无急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合并症;相关资料记录完整;对入选本课题表示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或既往精神病史;过敏体质或对研究药物既往存在过敏史;盆腔恶性肿瘤或疑似恶性肿瘤;合并严重造血系统、心、肝、肺等疾病。
经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态组,各55例。
常态组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5.86±6.11)岁;病程2-14a,平均病程(6.21±1.65)a…研究组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5.41±6.95)岁;病程3~13a,平均病程(7.47±1.28)a。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子宫肌腺病该怎么治疗?
导语:最近有人提出了子宫肌腺病该怎么办?这种症状多发于女性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导致发生的这种症状,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这种症状
最近有人提出了子宫肌腺病该怎么办?这种症状多发于女性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导致发生的这种症状,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这种症状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吧!
腺肌症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无论是使用止痛剂缓解疼痛,还是服用激素以人工造成无月经状态或假孕疗法,都是对病情的暂时缓解.
指导意见: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症。
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示区别。
治疗应视患者症状和年龄而定。
若在给予吲哚美辛、萘普生或布洛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患者已近绝经期时,可采用保守治疗。
若患者长期有剧烈痛经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卵巢有无病变。
一旦月经恢复,就有复发及加重的可能.通过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症造成痛经的病灶,保留子宫的正常部分,这种手术在医学上被称为“子宫腺肌症病灶U形切除术”,这种新术式不影响月经及性生活质量,可完全消除痛经,术中出血仅15ml,患者手术后5天就能出院,1个月后月经来潮,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术后避孕一年后,即可生育.建议最好是能够及时到医院检查,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
通过小编上面的分享,你对于子宫肌腺病这种症状,如何治疗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出现了这种病症,应当及早积极治疗为好,以防病情恶化。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与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发表时间:2015-08-13T10:30:44.3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王雷[导读] 制成的栓剂放于子宫内,无反应则可增加剂量,最佳剂量为 600mg/d,持续 6~9 个月。
王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妇产科 271000)【摘要】目的对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与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 96 例,进行病史采集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
结果临床表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例如月经周期紊乱出现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过多、子宫呈均匀增大、盆腔异位症等,在治疗过程中达那唑组患者疗效和 GnRH-a 组疗效基本相近。
结论尽管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但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其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痛经,减少月经量,改善不孕状况。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临床表现; 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76-02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妇科在 2012 年至 2013 年期间所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96 例,年龄 24~51 岁,平均年龄( 36.68±14.97) 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一项及以上的相关临床症状,包括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痛经、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不同程度的均匀增大,局部有隆起、压痛、触之质硬等症状,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并经动态证实为子宫腺肌症。
1.2 方法(1)病史采集选取我院妇科具有主治及以上职称并有多年妇科临床经验的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的详细询问,并进行相关专科查体。
(2)辅助检查使用彩色多勒超声诊断仪,膀胱适度充盈,经腹探头频率 2~5MHz,检查子宫、附件及周围盆腔组织。
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内膜是否移位,病灶发生的部位、回声及血流情况。
夏桂成诊治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钱菁;赵海英【摘要】@@%夏桂成教授在诊治妇科疾病方面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倡导的“调周法”对诊治妇科器质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夏老认为肾阳不足,冲任通畅乏力,经血凝结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在原有的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更注重病因的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按月经周期中的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调周”治疗,更要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温肾助阳.具体治法如下:经前期补肾助阳,化瘀消癥;行经期温暖胞宫,活血化瘀;经后期滋阴养血,化瘀消癥;经间期补肾调气,活血消癥.并附验案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12【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痛经;肾虚;中医药疗法【作者】钱菁;赵海英【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句容市白兔中心卫生院,江苏句容212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夏桂成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业医已六十载,在妇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夏老临床倡导“调周法”,不仅对妇科功能失调性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而且对一些妇科疑难病症,甚至某些器质性疾病亦有较好的疗效。
笔者有幸随夏老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夏老诊治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经验介绍如下: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局限性病变的一种良性疾病。
在中医学文献中无本病的专项记载,散见于“痛经”、“癥瘕”、“不孕”等有关疾病的记述中,但临床上一般以“痛经”为主。
对于子宫腺肌病,从现代疾病谱的病因学说来看,多次的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由此而侵入子宫基层发生。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腹中瘀血方论》曰:“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
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
子宫腺肌症的最佳治疗方法介绍子宫的腺肌病属于女性朋友常见的妇科疾病,属于比较难根治的疑难杂症之一,而且现在医学上对其发病的原因仍不太明确。
那么如果女性朋友发现自己出现腺肌病相关的症状或是确诊自己不幸患有子宫腺肌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不然任其发展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不孕。
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
手术与药物治疗方案可同时选择。
★1.药物治疗(1)对症治疗对症状较轻,仅要求缓解痛经者,可以选择在痛经时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消炎痛或萘普生等对症处理。
(2)假孕疗法对症状较轻,暂无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口服避孕药或孕激素可以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而起到控制子宫腺肌病发展的作用。
(3)宫内节育器对月经量大、痛经,暂无生育要求者,可选择上内含高效孕激素的节育器,通过其在子宫局部持续释放孕激素以控制异位病灶发展,需在五年后取出或更换。
(4)假绝经疗法,术前缩小病灶以及术后减少复发的药物。
GnRHa注射,使体内的激素水平达到绝经的状态,从而使异位的子宫内膜逐渐萎缩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5)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病与瘀血内阻有关,而血瘀的形成又与气虚、寒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有关。
所以在治疗方面,既要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又要针对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虚实的不同,予以兼顾。
★2.手术治疗(1)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患者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
而且,为避免残留病灶,以全子宫切除为首选,一般不主张部分子宫切除。
(2)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
因子宫腺肌病往往病灶弥漫并且与子宫正常肌肉组织界限不清,因此如何选择切除的方式以减少出血、残留并利于术后妊娠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女性朋友要避免患上子宫腺肌症,就应该在生活习惯上做起,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做好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因为手术堕胎对女性子宫伤害非常大,很容易就导致患上腺肌症等妇科疾病。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妇产科学》(第二版)(丰有吉、沈铿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症状严重、年龄偏大、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全子宫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卵巢是否有病变和患者年龄。
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中必须行冰冻切片,如考虑恶变则退出路径。
术后半小时内中性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
59例子宫腺肌病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96-02据最新统计,目前子宫腺肌病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属于疑难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的病变[1]。
在临床上,子宫腺肌症可以分为轻、中、重度三度,中度以上都可导致不孕,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需要及时治疗[2]。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具体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诊治体会汇报如下。
1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59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齐全。
2结果2.1发病情况。
该组59例患者均为已婚妇女,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39.83±2.68岁;月经初潮的年龄为11~17岁,平均年龄14.09±0.82岁;其中经产妇47例,占79.66%;有人工流产史刮宫史18例,占30.51%;剖宫产史27例,占45.76%;宫内有节育器者15例,占25.42%。
2.2临床表现。
39例患者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且有14例患者伴有贫血面容;8例患者表现为原发性痛经;19例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体格检查查见所有患者的子宫呈均匀性增大,经期时子宫伴有明显压痛。
2.3诊断。
对本组59例患者均进行三大常规、血清ca125、b型超声等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见17例患者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所有患者的血清ca125均>35u/ml;b型超声检查可查见本组59例患者的子宫均增大,肌层增厚,子宫呈非均质回声。
21例的子宫呈球形,38例患者的子宫声像模糊、成条纹状。
本组患者,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腺肌瘤43例,卵巢巧克力囊肿9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
术前诊断符合率为72.88%,误诊率为27.12%。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化积止痛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化积止痛汤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
引言部分介绍了痛经的病因、子宫腺肌病以及化积止痛汤的治疗原理。
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临床观察对象的选取标准,治疗方法和过程,以及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化积止痛汤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中有显著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结论部分总结了化积止痛汤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该领域的治疗方案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化积止痛汤,子宫腺肌病,痛经,临床观察,治疗方法,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观察,安全性评估,作用,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痛经的病因痛经,即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腹痛,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
其病因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剥脱出血不畅、宫颈管狭窄或宫腔内积血、宫收缩素分泌过多等。
在生理期间,子宫肌肉收缩,引起内膜的脱落和出血,当宫颈管狭窄或宫腔积血时,会出现经血排出不畅引起痛经。
宫收缩素是一种导致子宫肌肉收缩的激素,过多的分泌会导致子宫痉挛加剧,加重痛经症状。
生活方式不健康、情绪压力、饮食不节制等因素也会影响到痛经的发生。
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身体内湿热、气滞等病理变化,也会促使痛经的发生。
情绪压力过大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调,引起子宫肌肉过度收缩,也是引起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痛经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因素外,生活方式、情绪状态等都会对痛经的发生起到影响作用。
对于痛经患者,除了及时就医治疗外,合理调整生活作息、情绪管理也是重要的。
1.2 子宫腺肌病的简介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激素失调、炎症因素、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子宫肌壁内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肌瘤或结节,严重者会引起月经不调、盆腔疼痛、不孕等症状。
子宫大部分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研究观察子宫大部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9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子宫全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治疗。
观察组患者雌激素(E2)、促卵泡激素(FSH)以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SF-36)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子宫大部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性高,对激素水平影响相对较小,可有效维护卵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标签:子宫腺肌病;子宫大部分切除;子宫全切术子宫腺肌症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难以根治,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传统子宫全切术治疗可达到根治效果,但会丧失生育能力,且对患者激素水平、卵巢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近年来,我院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具有生育要求患者、子宫或附件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及具有手术禁忌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腺症诊断标准,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后拟行手术治疗。
患者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1.6±3.2)岁,均有生育史,生育次数1~3次,平均年龄(1.2±0.2)次。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生理期结束3~5 d后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子宫全切术治疗。
子宫腺肌病治疗要点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的肌层里进行种植生长,一般会引起继发性的痛经,导致月经量逐渐增多,而且痛经最严重的患者使用止痛药是无效,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一些年轻患者还可能引起流产或不孕。
子宫腺肌病最主要的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腺肌病和弥漫性腺肌病,治疗也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范围及痛经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腺肌病主要治疗的方法1、药物治疗:年轻的患者,他们的痛经不是特别显著,而弥漫性腺肌病通常都是采取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消炎止痛类的药物,假如这种药物没有效果,我们就可以改为短效口服的避孕药,比如妈富隆或者米非司酮给患者进行治疗。
2、曼月乐环进行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子宫大小在10周妊娠以内的弥漫性腺肌病,对这些患者会有明显的改善,可以让患者的月经量和痛经有所减轻。
3、子宫腺肌瘤进行剔除手术:如果患者用药物治疗时没有显著的效果或者月经量还是明显增多的现象,这时我们一般会选择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可是这种给患者治疗的方法存在着复发性的可能非常大,由于这种手术对医生腹腔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对于那些达不到这么严格条件的人可必须选择开腹进行剔除腺肌瘤手术。
4、子宫骶韧带进行神经阻断术:这种治疗方法适合年龄不超过45岁的患者,他们对子宫要求保留,术后还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特别是在性交时出现的疼痛,可是这种治疗方法依然存在手术以后有可能复发。
腹腔镜下来完成这个手术效果会更好。
5、子宫进行切除:上述所说的治疗方法没有效果的话或者年龄已经大于45岁,还有患者已经不愿意保留子宫,这时就可选择一次性的根治性手术即,这叫做子宫切除术,这个手术可以用微创方法来完成,选用阴式或者腹腔镜的方法进行手术是最合适的,如果利用腹腔镜进行手术还可以探查患者盆腔其他出现的病变情况,比如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等。
二、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原因1.子宫内膜在基底层直接往下生长的情况,导致子宫内膜往下生长的因素主要有:①机械因素:由于患者生育或者诊刮时引起子宫内膜的受损;②慢性炎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有利于子宫内膜往下进行生长。
子宫腺肌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尤玉晓;谢红莉;冯乔;董春梅;李冠兰【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自愿参与调查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对象,按随机法分成2组:对照组(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试验组(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小剂量米非司酮疗法),于临床治疗结束后评估疾病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预后病症缓解率为94.0%,和缓解率为80.0%的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试验组预后疼痛度、月经变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疗法作用突出,可缓解疾病疼痛度,改善生活现状,增强整体效果,值得借鉴.【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2【总页数】3页(P1861-1863)【关键词】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米非司酮;临床效果【作者】尤玉晓;谢红莉;冯乔;董春梅;李冠兰【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妇产科;河北省高碑店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河北省保定市骨科医院彩超室;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论著·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等为疾病主要表现,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均借助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此疗法针对需保留生育功能、不愿接受子宫切除的患者来说,并不适用。
虽米非司酮药物可保护患者子宫,但无法彻底清除病灶,且预后复发率,效果不理想[1]。
近年来,我院通过病理学的不断研究发现,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效果显著,不但能缩小患者病灶范围,还可缓解其症状,于米非司酮基础上使用效果更佳。
为了更好地评定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省高碑店市中医医院、河北省保定市骨科医院和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接收患者作为对象进行调查。
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21T14:15:20.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董雪松
[导读]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
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而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董雪松(黑龙江哈尔滨三精女子专科医院 150001)
【关键词】子宫腺肌治疗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
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而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
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
本病20%~5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30%合并子宫肌瘤,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1 临床诊断
痛经和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少数患者表现有不孕。
查体子宫增大,多为均匀性,较硬,一般不超过12周大小,否则可能合并子宫肌瘤。
若为子宫腺肌瘤,也可表现为非对称性增大。
根据症状和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依靠辅助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MRI 是国内外公认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可靠的非创伤性方法,但因价格昂贵,仅在依靠其他非创伤性诊断方法仍不能诊断,而影响手术治疗的决策时才做。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学诊断。
超声检查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常用的方法,阴道超声比腹部超声诊断准确性高,子宫肌层内的小囊样回声是最特异的诊断指标,如果不合并子宫肌瘤,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准确性甚至可以和磁共振(MRI)媲美。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观察,子宫肌壁间的异位病灶内呈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可探及低流速血流,病灶周围极少探及规则血流。
经阴道三维能量图(3-DCPA)检查,可见子宫病灶内血管增粗、紊乱,管壁光滑、清晰,且为高速高阻动脉频谱;而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呈球体网架结构,且为高速低阻动脉频谱。
超声诊断虽然简便,无创伤,但不能确诊。
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对子宫腺肌病有确诊价值,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7%及67.1%,而穿刺活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4.8%及95.9%,两种方法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50%及81.2%,穿刺活检诊断子宫腺肌病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还有待于提高。
MRI诊断子宫腺肌病的特异性优于阴道超声,但对体积>400cm3(>12孕周大小)的大子宫诊断效能也较差。
宫腔镜检查子宫腔增大,有时可见异常腺体开口,并可除外子宫内膜病变。
腹腔镜检查见子宫均匀增大,前后径更明显,子宫较硬,外观灰白或暗紫色,有时浆膜面突出紫蓝色结节。
有条件时可行多点粗针穿刺活检确诊。
子宫腺肌病患者血CA125水平明显升高,阳性率达80%,而子宫肌瘤CA125阳性率仅为20%,腺肌病患者CA125水平和子宫大小呈正相关,子宫越大,CA125水平越高。
2 治疗
2.1 手术治疗
2.1.1 子宫切除术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循证医学证实唯一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治痛经或(和)月经过多,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
近年来,阴式子宫切除术应用日趋增多,单纯子宫腺肌病子宫多小于12孕周,行阴式子宫切除多无困难,若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估计有明显粘连,可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虽然有研究表明腺肌病的子宫有10%稍多病变可累及宫颈,但也有研究表明腺肌病主要见于子宫体部,罕见于宫颈部位,只要保证切除全部子宫下段,仍可考虑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2.1.2 保守性手术
主要有子宫腺肌病病灶挖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和介入治疗。
还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和病灶消融术(使用电、射频和超声等能量)。
近年来报道增多,但这些手术的效果均有待于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1)子宫腺肌病病灶挖除术:适用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子宫腺肌瘤一般能挖除干净,可以明显地改善症状、增加妊娠机会。
对局限型子宫腺肌病可以切除大部分病灶,缓解症状。
虽然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做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妊娠率较低,仍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术前可使用GnRH-a治疗3个月,以缩小病灶利于手术。
切除前在手术部位注射稀释的垂体后叶素盐水(12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可明显减少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我们一般使用单极电钩,在病灶最突出处做横梭形切口,注意保留外围肌肉组织,之后分两层缝合创面。
做病灶挖除术的同时还做子宫神经去除术或子宫动脉阻断术试图增加疗效。
近年来已经有30例手术的经验,患者主要是已经生育过但要求保留子宫者,切除病灶称重在15~120g之间,术后痛经均缓解,随访一年痛经复发率为10%左右,但疼痛程度仍轻于手术前,远期效果仍在观察中。
最近日本学者Takeuchi等报道腹腔镜下手术的经验,先在手术部位注射稀释的垂体后叶素盐水,然后在病灶处做横H形切口,可挖出大部分病灶,且不容易穿透到宫腔,然后将包绕病灶的肌层折叠缝合。
(2)子宫内膜去除术:近年来,有报道在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闭经,痛经好转或消失,对伴有月经过多的轻度子宫腺肌病可试行。
夏恩兰等用TCRE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术后随访3~34个月,26例疗效满意,成功率92.86%,患者月经均有改善,贫血治愈,18例术前痛经者77.8%术后痛经消失,22.2%减轻。
国外也有类似报道。
但对浸润肌层较深的严重子宫腺肌病有术后子宫大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的报道。
有作者报道TCRE术毕宫腔即刻放置释放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S,曼月乐)明显增加了术后一年的闭经率,减少了再干预率。
也有报道子宫腺肌病患者经热球行子宫内膜去除术后月经减少,痛经也消失。
由于该方法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只是暂时性的,对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者或不接受手术治疗者可试用达那唑、孕三烯酮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等,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假绝经药物治疗期间痛经虽然消失,但停药后痛经经常很快复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也可以使子宫缩小,患者闭经、痛经消失。
近年来,国内有作者报道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患者于月经第1~3天口服米非司酮(10mg/d)3个月,治疗后患者停经、痛经消失,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副作用少见。
我们曾做过动物实验,发现米非司酮不但能明显阻断小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而且可以
缩小子宫和腺肌病病灶,减轻病变程度,与人类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的结果一致。
左炔诺孕酮埋植剂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治疗后虽子宫体积无明显缩小,但痛经缓解率达100%。
国内外报道用携带有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过多有一定效果。
我们个别病例已观察到带宫内节育器后3年多,初步看来,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月经过多和轻中度痛经效果较好,对重度痛经不够有效,还有一定副作用,目前北京正在开展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确切疗效。
参考文献
[1]夏恩兰,段惠兰,张玫.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年05期.
[2]刘月旺,淑华,余梅.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比较[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