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课件7[1]2弹力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6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其作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4.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签字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过程,引出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定义: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能够使物体恢复原状。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 讲解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讲解弹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7.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布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作用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弹力的测量方法6.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请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力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2《弹力》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
详细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弹力的条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掌握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玩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力时的形变,提问: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阐述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形变量下的弹力大小,记录数据,绘制弹力形变量图像。
5. 课堂提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对弹力知识的掌握。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弹力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弹力概念2. 弹力产生条件3. 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4.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某弹簧的弹性系数为k,当弹簧受力F1时,形变量为x1;受力F2时,形变量为x2。
求F1和F2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弹力的应用。
2. 答案:(1)弹力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并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弹性,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
(2)F1=kx1,F2=kx2,故F1和F2成正比。
(3)例如:弹簧秤、橡皮筋、汽车轮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2《弹力》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测量弹力的工具,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弹簧、钩码、细线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门、拉力器等)引出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1)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恢复原状的力。
(3)弹力的计算方法: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3. 实践情景引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计算弹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计算方法。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计算弹力的例题: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N/m,若形变量为0.1m,求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弹力与弹簧形变关系的理解尚需加强。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3.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2. 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能准确计算弹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能解释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分析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分析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弹力。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让学生掌握弹力测量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弹力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6.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7. 作业设计(1)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请举例说明。
(3)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鞋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教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弹力》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第二节弹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法点拨】做好“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一题,从而真正体会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然后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哪些力其实质是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重力、推力、摩擦力等,其实质是弹力的有。
【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1、制作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包括拉力、压力和支持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力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拉扯弹簧玩具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8.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弹力的作用?(1)拉伸弹簧玩具。
(2)踩踏气球。
(3)推拉门。
答案:弹力的作用有(1)(2)(3)。
题目2: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解释为什么弹簧被拉伸后会恢复原状。
答案:弹簧被拉伸时,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弹力作用于弹簧使其恢复原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再通过概念讲解、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