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78.54 KB
- 文档页数:13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总体目标1.建立健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新材料的突破和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
3.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链。
4.推动新材料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5.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人才,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1.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和质量。
加强对原材料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自给率和生产质量,降低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2.加强新材料研发和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3.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
打造一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完整性,提高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
4.推动新材料应用和推广。
加强新材料的市场开发和应用,推动新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新材料的市场占有率。
5.加强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推动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6.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创建创新创业载体,吸引人才,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政策支持1.提供财政支持。
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税费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产业化。
2.加强研发平台建设。
建设新材料研发平台,提供研发设施和技术支持,推动新材料产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对新材料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创新。
4.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简化创业登记和审批程序,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创新创业。
上海促进新材料发展“十三五”规划年月目录一、行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一)发展成效(二)发展环境二、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主要目标三、发展重点(一)前沿新材料(二)关键战略材料(三)先进基础材料四、发展措施(一)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工程(二)加快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三)培育新材料产业企业主体(四)优化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五)推进新材料跨界跨境发展(六)加大新材料发展政策扶持上海促进新材料发展“十三五”规划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建设制造强国、巩固国防军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代新材料造就一代新装备,一代新装备需要一代新材料”,每个工业强国的崛起,都需要雄厚的材料工业作为坚强支柱。
加快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材料工业创新换代、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民生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和《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一)发展成效一是产业地位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上海新材料产业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产值年均增长。
至年,新材料产值亿元,占原材料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按可比价比较比上年度增长,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上海市新材料产业规模表原材料产业分领域产值表(亿元)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积极推动上海化学工业区、高桥地区、金桥地区和金山第二工业区等地区的国内外优势材料企业创新转型,向高端延伸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效益。
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家,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家、产值亿元、产值占全市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生产企业家、产值亿元、占;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比重逐年上升,合计产值占。
中国及部分省市碳纤维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
应用
碳纤维指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
耐高温居所有化纤之首。
用腈纶和粘胶纤维做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
是制造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器材的优良材料。
国家层面碳纤维行业相关政策
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碳纤维行业的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
2016年-2022年国家层面碳纤维行业相关政策
地方层面碳纤维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碳纤维行业发展,如江西省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产品、传感节点的研发产业
化,研究推进现有不同物联网网络架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标准化。
2023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保、轻量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行业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材料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基体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耐久性等优点。
目前,FRP主要应用于民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
从国际市场来看,发达国家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市场份额较大。
而在我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但在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市场前景分析1.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一直将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是一种符合国家低碳、环保要求的材料,因此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例如,2018年发布的《节能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应用轻量化、高效能材料。
2. 应用领域增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例如,在建筑领域,FRP已经开始应用于桥梁、隧道、地铁等项目中,成为一种替代传统钢材、混凝土的新型材料。
在航空航天领域,FRP可用于制造飞机、卫星等。
在交通运输领域,FRP可以被用于制造汽车、船舶等。
因此,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3. 技术不断革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一直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将会更加优异。
例如,石墨烯在FRP中的应用可以使其强度和硬度更高、重量更轻。
此外,再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也将大大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不断革新的技术将会推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市场发展。
三、发展建议为了促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以下几点应予以关注:1.拓展应用领域:发掘更多的应用领域,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市场需求。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录前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根蒂根基产业,新材料是材料产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材料产业由大变强的枢纽时期。
加快培养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产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度严重工程扶植,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总体部署,产业和XXX、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体例了《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计划》。
本计划是指点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纲性文件,是配置政府公共资本和指点企业决策的重要根据。
专栏1新材料的定义与范围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普通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同性能和非凡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明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辈复合材料,其范围跟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革。
为突出重点,本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
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侵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
③先辈高分子材料。
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非凡领域或特定情况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
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根蒂根基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侵蚀、光电等非凡性能的材料。
⑤高性能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同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非凡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
⑥前沿新材料。
当前以根蒂根基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一)产业现状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国制造2025》,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建材工业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实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中2020年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成绩与存在问题建材工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制品业;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
“十二五”时期,建材行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提升,作为环境治理(改善)和生态修复材料的功能有所发挥,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新突破,一些高端产品和新兴产业有力支撑了国防、航天、航空、电子、通讯、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防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为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部分建材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总数达200余项,获得11.82亿元国家科技经费支持;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科技经费超过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建材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
(一)“十二五”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建设了特种玻璃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中心,认定了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分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12.24•【文号】发改办高技[2007]3177号•【施行日期】2007.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7]3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我委决定于2008-2009年组织实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专项的主要内容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是指用高性能纤维与高性能基体按性能设计要求,用专门的工艺复合而成的一类新型工程材料,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发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目标,按照“加速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则,专项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生产技术及关键装备的产业化示范,满足国民经济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具体如下:(一)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
开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研发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重点支持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原丝生产工艺技术,预氧化炉、碳化炉等大型关键设备制造,纺丝油剂、碳纤维上浆剂、预浸料等重要辅助材料,以及高性能树脂基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等的产业化;制定和完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产品和应用的相关标准。
(二)高性能芳纶纤维复合材料。
开展高性能芳纶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千吨级芳纶-II生产工艺技术、关键技术装备,以及高性能芳纶-II复合材料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等的产业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6.11.25
•【文号】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
•【施行日期】2016.11.2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25日。
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新材料是指具有先进性、高性能、高品质、高附加值和环保特性的材料,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旨在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一、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背景和意义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新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能源、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新材料十三五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基本原则将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确定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以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其中,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新材料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升级、加强新材料产业布局、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等。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加大新材料产业投入、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支持、加强新材料产业国际合作等。
这些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将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四、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新材料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材料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支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
因此,新材料技术是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一代装备,一代材料”向“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转变,彰显了材料的战略作用。
发展材料技术既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又将带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际材料科技发展形势近几年来,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为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
材料技术领域研发面临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之一。
目前国际上材料领域全面领先的国家仍然是美国,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韩国在显示材料、存储材料,欧洲在结构材料、光学与光电材料、纳米材料,俄罗斯在耐高温材料、宇航材料方面有明显优势。
我国在纳米材料、非线性激光晶体、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照明、稀土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属同一发展阶段,部分处于领先水平。
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显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今材料技术整体发展态势为:材料制备与应用向低维化、微纳化、人工结构发展,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过程绿色化成为材料研发的重要方向;材料研发周期缩短、可应用材料品种快速增长;材料与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剧,多学科交叉在材料创新中作用越来越重要;材料研发向更加惠及民生发展,并在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及部分省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相关政策增加聚氨酯等材料品种规格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又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是目前世界上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由于其具有众多的优异特性,在高性能纤维市场上,包括从海上油田的系泊绳到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方面均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在现代化战争和航空、航天、海域防御装备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层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为了促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三品”行动,提升化工产品供给质量。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有机氟硅、聚氨酯、聚酰胺等材料品种规格,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
地方层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政策
显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发展,如2021年9月发布的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规划:开展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复合材料、生物基复合材料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入“十二五”以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克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种种实际困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玻璃纤维行业,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全行业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实现。
复合材料行业,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扩大。
随着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十三五”期间,作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主体,将全面实现整合和提升,并由此带动整个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玻璃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行业进行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从以发展池窑为中心,转移到完善提升池窑技术、重点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为主的方向上来”的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
在此战略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型池窑企业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能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球窑、坩埚等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全行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1、玻纤纱:经过努力,全行业成功扭转了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个位数。
同时,玻纤纱产能结构明显优化,池窑拉丝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玻纤纱品种由普通中碱和无碱纱为主,转变为以无氟无硼高性能玻纤纱为主,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满足风电、化工、电绝缘、建筑、热塑等不同领域。
代铂坩埚纱产能持续减少。
球窑及坩埚生产企业环保、能耗及招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又逐步受到池窑生产企业的挤压,因此近年来球窑产能规模持续萎缩。
截止到2014年底,球窑产能规模约为35万吨,其中无碱球窑产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大批坩埚拉丝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转产转型。
池窑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稳定。
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池窑企业21家,池窑产能总规模达到331万吨,其中三大玻纤——巨石、泰山、重庆的合计产能约210万吨,产能集中度达到63%。
此外,“十二五”期间新增海外池窑产能约16万吨。
2、玻纤制品: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
巨石、泰山、重庆三大池窑企业纷纷加大对制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江苏九鼎、江苏长海等专业制品生产企业已成功上市,四川玻纤、陕西华特、常州宏发、兖州创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打造玻纤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玻纤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多轴向织机等先进制品生产设备纷纷实现国产化,并在行业内获得迅速推广,织物涂覆处理技术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差异经营的核心。
此外高硅氧玻纤、耐碱玻纤、低介电玻纤、高强玻纤等高性能玻纤制品研发与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
伴随着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玻纤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借助制品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行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3、市场结构: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出口比例降至30%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玻纤企业的内销比例明显提升。
而在国际市场方面,一方面国内玻纤及制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玻纤织物等深加工制品出口比例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国际通过收购或控股,先后在巴西和巴林拥有了玻纤纱池窑生产线,巨石集团则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4、技术进步在池窑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大漏板、纯氧燃烧、电助融、物流自动化等已有技术基础上,以三大池窑企业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在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玻璃原料检测分析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与减少铂金损耗、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余热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国内池窑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
以泰山玻纤8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借助最新池窑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降低35%,生产人员由1000人降低到413人,铂金损耗率及浸润剂耗量均有大幅下降。
在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方面:以浙江万利、广东丰凯、常州宏发、常州润源等为首的国产装备,在运转速度、价格、产品品种适应性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5、节能减排节能降耗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纯氧燃烧、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窑炉设计和运转更加注重节能效果。
行业各主要工艺环节平均能耗为:池窑拉丝单位综合能耗粗纱低于0.55吨标煤,细纱综合能耗低于0.75吨标煤,坩埚拉丝吨纱综合能耗低于0.37吨标煤;此外无碱球和中碱球综合能耗分别低于0.4吨标煤和0.3吨标煤。
企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
球窑及拉丝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或有组织达标排放,池窑废丝全部实现回炉再利用,窑炉烟气在实现除尘、脱硫、脱氟的基础上,部分实现脱硝处理。
6、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全行业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差异化经营意识差。
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玻纤行业发展共识。
然而在企业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科研能力较弱,应用研究积累不足,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化、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企业盲目的向电子布、短切毡、网格布等成熟制品领域转产,导致这些制品产量过快增长,形成产能过剩和低价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则是盲目的不知道往哪里转,已有的规模化市场要么已经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要么正在处于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中。
在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品深加工转型之道。
(2)以次充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陶土坩埚拉丝工艺禁而不止,影响行业发展。
多年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产品多年来禁而不止,不仅影响了玻璃纤维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部分企业用陶土玻纤纱作原料,生产劣质的玻璃钢制品,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市场拓展和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多年来,企业和行业协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淘汰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但因不具备执法能力,仅靠引导规劝、书面检举、媒体曝光等方法来处理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个案,成效甚微。
全国范围内的陶土坩埚拉丝生产规模,仍然较大。
(3)企业生产和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能源、环保压力以及人工成本正在快速提升,不断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同时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拉美、东欧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制造业正在向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实体工业正在遭遇夹层效应。
为此,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
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并探索实施工业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网络,助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发展。
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对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全面提升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复合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受国民经济转型调整、应用市场需求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复合材料行业产量增速逐步由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与此同时,行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
在工艺装备方面,拉挤、缠绕、模压类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产量稳中有增,连续压制、液体模塑及热塑类生产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发展,产量快速增长。
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成型工艺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已经由“十一五”末的69%提高到2014年末的78.6%。
在产品结构方面,仍以热固性复合材料为主,但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已经占到纤维复合材料总产量的37.2%。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大约有3000-40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180余家,年销售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仅中复集团、中材科技等几家。
产业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面向产业的集成技术创新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中低档制品居多。
在市场结构方面,产值在几十亿以上的规模化应用市场主要包括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拉挤工艺及其制品拉挤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20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39.1万吨。
产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塔杆、复合材料桥架、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电力绝缘类产品,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型材产品等。
近年来,聚氨酯拉挤型材成为研发热点——聚氨酯树脂体系应用于拉挤成型工艺,具有更短成型周期,生产率高,生产现场无苯乙烯挥发等优点,产品包括聚氨酯拉挤窗框、聚氨酯轨道枕木、聚氨酯梯子等。
此外,连续拉挤板材类产品,尤其是采光板类产品在工业厂房、农牧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缠绕工艺及其制品当前,缠绕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71.5万吨。
产品主要包括输(排)水管类产品、石化及食品用贮罐、高压管道、脱硫塔、车载气瓶等。
近年来该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重点包括:双壁储油罐——河北可耐特、冀州中意、山东中意等单位研发的玻璃钢双壁储油罐不仅具有寿命长、防腐性能好、自重轻、免维护等优点,还可通过在双壁间夹层装设连续监测系统,来监测和防止成品油的渗漏;大型储罐——连云港中复、胜利新大等单位在大型玻璃钢储罐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整体缠绕成型了一批容积在5000立方以上的特大型储罐,用于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
3、压制工艺及其制品当前,压制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41.6万吨。
产品主要包括SMC/BMC 模压汽车部件、电力开关柜、电表箱和绝缘零部件、建筑人造石等。
近年来,压制板材类产品异军突起,尤其是夹层板类产品在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成为兼具结构与功能性的轻质高强材料。
4、液体模塑工艺及其制品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是指将液态聚合物注入铺有纤维预成型体的闭合模腔中,或加热熔化预先放入模腔内的树脂膜,液态聚合物在流动充模的同时完成树脂与纤维的浸润并固化成型为制品的一类制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