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阳工业园概念性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127.93 MB
- 文档页数:48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1版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二次公告一前言、规划名称及概况1.1 前言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设立于2004年,2006年2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2006]22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的批复》中同意设立望江经济开发区,现有开发区面积1.2平方公里,开发区西侧紧靠县城老城区,东侧为望东大桥(济广高速),距高速出入口500米,南部为桥港经济开发区。
区内共引进工业项目89家,协议固定资产投入116亿元,现有66家企业建成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
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创业)基地、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创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纺织工业园被列为省“861”行动计划和30个产业集群之一,同时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开发区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原环评报告》),安徽省环保厅于2007年8月16日组织专家对该环评报告书进行了技术评审,原安徽省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9月20日以环评函[2007]879号文对望江县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予以批复。
2010 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园区发展迅速,待落户企业众多,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安徽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暂行办法》(皖政办秘[2012]68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皖政办[2010]39号)和《安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望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安庆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根据安徽省国土厅关于对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面积的复函,本次在现有开发区用地1.2km2的基础上,扩开发区用地北至东环路,南至蓝天路,西至长河路和幸福路,东至长青路,扩区面积10.26km2,扩区后开发区总面积为11.46km2。
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第一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必要性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行政区,即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
庐阳区所属范围为板桥河以西,南淝河以北以及环城路以内的老城,辖两镇一乡十个街道,人口37.14万人, 面积136.86平方公里。
纵观庐阳区的行政区域,除城区以外,大部分区域位于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上游,建设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随着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出台,各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庐阳区也不例外。
庐阳区人民政府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庐阳产业园的规划设想。
我院于2002年6月与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在城市北门地区建立庐阳产业园。
经过多方讨论,将淮南铁路以西、合九铁路以北、铝厂以南、蒙城北路以东作为产业园用地,其中太和路以东为近期建设范围、太和路以西为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建设产业园,是因为该地区属板桥河水系,不在两座水库的径流范围,产业园不会对两座水库产生水体污染。
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与2002年12月完成。
庐阳产业园已动工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18个,打通了部分道路,拆迁恢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起步区的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指生产用地)已基本用完,部分项目已进入起步区以外的用地。
按照目前的速度,近期的6.07平方公里可能不到2005年即被用完。
同时,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和用地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为了保证产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产业园的远期进行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庐阳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编制产业园远期总体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一、庐阳产业园建设环境1.庐阳产业园范围在编制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时,已对庐阳产业园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并将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范围确定为:北到双凤工业区,东到淮南铁路;南到怀远路,西到规划中的太和路,西北到第二物资公司仓库铁路专用线,面积约6.07平方公里, 太和路以西至蒙城北路之间作为庐阳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合肥市⼯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合肥市⼯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试⾏)第⼀章总则第⼀条为推进招商引资⼯程,加⼤合肥⼯业园区建设的⼒度和进度,按照“统⼀规划、统⼀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条本标准适⽤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业园区。
⼯业园区包括蜀⼭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污⽔、⾬⽔、供电、燃⽓、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章规划要求和建设⽬标第四条⼯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城市统⼀规划和管理。
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
⼯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建设同步,保证⼊园企业项⽬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第五条⼯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格⽹状”路⽹结构。
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道、次⼲道和⽀路。
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双向⼋到⼗车道,主⼲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双向六到⼋车道;次⼲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双向四到六车道,⽀路18⽶—24⽶,双向⼆到四车道。
园区主⼲道、次⼲道及⽀路严格按照规划进⾏控制和建设。
(⼆)、⼯业园区道路⽤地占园区总⽤地⽐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沿道路红线转⾓切点位置向主⼲道⽅向延伸80⽶范围,向次⼲道⽅向延伸50⽶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范围及⽴交路⼝向连接道⽅向延伸200⽶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向出⼊⼝。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1版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2001-2005年)合肥居皖之中,襟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秦代置县,汉代为知名的商业都会,隋朝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府治所在地,史称庐州。
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建市,并成为安徽省省会。
建市之初,建成区面积仅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市域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438.2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为适应21世纪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发挥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肥市于2001年开始对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调整,2002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从2001年到2005年。
近期建设规划在维持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形态、布局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合肥市城市规模作了适当调整。
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合肥市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的16个乡镇辖区,总面积1672.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6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规划到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9.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4.6平方米。
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建设,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形成以合肥主城区为中心,店埠、上派、水湖镇为次中心,中心建制镇为基础,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规划背景 (8)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第十三章附则 (81)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轮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合肥市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