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血糖的监测与控制2
- 格式:ppt
- 大小:29.35 MB
- 文档页数:62
士垦匡苎担由2Q Q§生2旦笙§鲞差!Z塑Q M i g!Q££n!!!M!尘£iⅡ£,5£P!£堡垒盟2Q Q g:№!§,丛Q:12神经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赵恩龙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7-0385-01应激性高糖血症是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状态、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并成为独_、芏因素影响危重症预后。
合并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高发病率亦是临床上突出、常见的问题,如脑卒中(1/3患者)、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并可能成为继发性的颅脑损害的因素之一,其血糖升高的程度与病变的部位、大小相关,与昏迷的程度、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亦相关。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创伤导致的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导致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与脑细胞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循环中血糖水平也反应了脑内的血糖升高程度,而高血糖对脑细胞的有害影响可能来自几方面:1)增加糖的酵解,导致乳酸生成增加,尤其是缺血缺氧情况下,大量乳酸产生并堆积,造成脑内乳酸性酸中毒;2)自由基产生增加3)无氧代谢增强,可导致能量生成障碍,线粒体A TP生成减少,神经细胞膜内外的钠钾交换障碍,使细胞内高钠,细胞外高钾等;上述改变均可导致和加重脑细胞水肿与颅压升高,加重脑细胞代谢障碍。
高血糖的机制与血糖调节激素的改变、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外周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以及既往合并有糖尿病等相关。
但是,对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尚不明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6%)可以评价过去2到3个月血糖的控制情况,但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传统的观念认为血糖升高是应激后能量代谢需要的代偿性反应,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升高的程度与颅脑损伤、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既往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激后血糖增高亦同样有危害。
ICU 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剂期间血糖管理由于肠内营养(EN)在维护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动力及内分泌功能方面的特殊作用,已成为重症患者最理想的营养支持途径。
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糖是重症患者糖代谢改变的特点,不论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高血糖是营养支持的常见合并症。
很多研究表明,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因此,在EN 支持期问应关注血糖并给予恰当的血糖控制。
一、应激性高血糖1、定义:应激性高血糖是在各种危重病人,如高热、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大手术、创伤如骨折、重度烧伤等由于处于应激状态,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分泌比平时增加10倍以上,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也分泌增多,暂时出现的高血糖、尿糖以及糖耐量减低的病理现象。
2、诊断标准:两次空腹血糖水平≥7mmol/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3、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影响:应激性高血糖细胞内氧化作用升高 自由基与过氧化物产生升高 诱导单核细胞炎症因子表达 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损伤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及补体功能。
二、ICU 患者行EN 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影响因素(2019年第五期发表在中西医结合护理)1、肠内营养剂选择类型2、肠内营养剂输注途径3、肠内营养剂鼻饲速度几种肠内营养混悬剂的比较2、常用的EN输注途径:(1)用肠内营养泵经空肠插管,24h持续均匀输入;(2)靠重力经胃管持续滴入(3)间歇少量分次滴入(口服摄入),一般每2-4h一次每次50-250m左右。
3. EN鼻饲速度:24h持续输入时血糖波动最小,肠内营养输注速度对患者血糖控制影响比较大,随着速度的加快,血糖升高。
肠内营养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钠离子,而在鼻饲速度较快的情况下,进入肠腔的钠离子浓度越高,可通过影响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转运体的顺浓度扩散作用而诱发高血糖。
2019年护理学杂志: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液达全量耐受的速度输注,一般控制在70~100 mL/h,实验组:自肠内营养达全量后第1天根据血糖调整营养泵输注速率。
住院病人血糖管理标准住院病人的血糖管理是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血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人的病情,促进病人康复。
在住院病人血糖管理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管理方案。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运动锻炼方案。
同时,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其次,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我们也需要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非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应激反应、药物使用、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其血糖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另外,对于住院病人的血糖监测,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时机。
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等,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监测。
同时,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监测不当而导致治疗误差。
此外,血糖管理还需要全院多学科的合作。
在医院工作中,涉及到血糖管理的科室很多,包括内分泌科、内科、急诊科、ICU等,这就需要各科室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沟通。
只有各个环节齐心协力,才能确保病人得到全方位的血糖管理服务。
最后,对于住院病人的出院后血糖管理,我们也需要给予重视。
出院后的血糖管理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管理血糖,避免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
综上所述,住院病人的血糖管理标准是医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全院上下共同努力,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血糖管理服务。
只有做好血糖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病人的健康和安全。
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进展和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及自我调节能力都较常人显著下降,其血糖异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常人,血糖的异常会加重患者病情,产生不良临床结果,影响疾病的转归。
本综述主要探讨危重症患者血糖异常的原因、危害以及易发人群,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对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发展、认知以及危重症患者血糖异常的监测和护理。
标签:危重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护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超过空腹血糖浓度在 6.1mmol/L和餐后血糖8.1-11.1mmol/L诊断为糖尿病性高血糖。
无糖尿病病史者入院后随机测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6.9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
二者可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鉴别。
有研究[1]对123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血糖测定,结果显示随机血糖值低于正常值、高于正常值、高于正常值1-2倍、高于正常值2-3倍以上患者数分别为9例、71例、26例和45例,其中随机血糖异常者占65.04%。
由此可见危重患者发生血糖异常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危重患者进行血糖的控制和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危重患者血糖异常原因及危害一项研究指出[2],危重症疾病血糖升高的可能因素包括:糖异生、糖原分解增多;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类、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促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增加;转录因子增加;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和使用外源性葡萄糖静脉注射,肠内及胃肠外营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高血糖的发生。
高血糖不予以有效控制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伤口不易愈合;促凝状态升高;氧活性增高;红细胞功能降低;细胞损伤增加;外周神经功能降低;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缺血加重等不良临床结果。
而低血糖的发生会损害神经系统。
可见,血糖异常对危重患者危害不容低估,高血糖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尤其严重。
2高血糖易发生人群2.1 合并糖尿病的危重患者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高血糖,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Haffner等[3]研究显示,与非2型糖尿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或死亡率较高。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围手术期是指病人术前1周至术后基本康复的一段时间。
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
一.术前用药指导(一)术前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原口服降糖药不需变更者1.病程短,病情轻,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2.手术类别为小型手术3.服用长效口服降糖药者,手术前3天停用,改用短效或中效的口服降糖药4.术前监测血糖,调整口服降糖药剂量(二)术前胰岛素的应用需要应用或改用胰岛素者1.1型糖尿病或病情重、有急、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2.手术类别为大型手术3.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三)术前控制目标血糖控制目标分层1.一般控制: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2.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3.9mmol/L【短时间<15mmol/L也可结束E】3.严格控制:FBG或PMBG: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6-8mmol/LHbAlc控制在8-9%术前一天监测睡前血糖,手术当日至少每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二.手术当日的准备(一)单纯饮食疗法者仅需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个别在手术中或手术后恶化的病人,需临时使用胰岛素。
具体为:(1)在5%GS500ml内加入RI6-8U静滴,测血糖q4h,以调整胰岛素用量(2)对肥胖病人、老年病人、瘦弱病人要区别对待,2小时内血糖无明显改善者,RI用量可加倍(二)口服降糖药的2型DM者1.小型手术: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完成的手术,或术后进食不受影响的短期手术(1)服用短效口服药者:手术当日停服一次,晚餐前再给(2)服用长效口服药:停药一天,次日再服(3)服用双胍类药:停药,以防术后引发乳酸酸中毒2.大型手术:指2h以上的手术,如开胸、开腹、开颅手术,截肢、骨折内固定手术(1)原则:停用一切口服药,换用胰岛素(2)目前主张:在治疗中可选择性使用两个系统:Separate-line system,G-I-K infusion system和胰岛素泵。
危重病人血糖管理要点在医院中,危重病人的血糖管理尤为重要。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血糖管理的要点。
1. 监测血糖水平在危重病人的血糖管理中,首先要进行血糖水平的监测。
经常监测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常情况下,每天监测血糖3-4次是必要的,包括清晨空腹血糖、餐前和餐后血糖等。
2. 设定目标血糖范围为了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设定目标血糖范围。
对于危重病人而言,通常目标血糖范围为6.1-10.0 mmol/L。
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调整目标范围,避免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等不良反应。
3. 药物治疗策略在危重病人的血糖管理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而言,可选择胰岛素和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胰岛素剂量和给药途径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的方式。
口服药物方面,可选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 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血糖管理过程中,营养支持是不可忽视的。
合理的饮食安排有助于控制血糖,促进患者的康复。
应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病情和肠道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膳食制定。
一般建议饮食以低脂、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为主,限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
5. 调整治疗方案在危重病人血糖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如果血糖控制不满意,可增加胰岛素剂量或改变给药途径。
如果出现低血糖,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或调整营养摄入。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6. 定期评估疗效在危重病人血糖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相关指标,如炎症指标、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治疗的整体效果。
7. 护理措施危重病人血糖管理中,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促进血糖的控制。
如保持患者的心理稳定,避免紧张和焦虑;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避免高渗状态;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体内能量消耗等。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在医疗护理领域中,对危重病人进行准确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不仅可以匡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一、生命体征评估1.1 血压:危重病人的血压是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循环系统问题。
1.2 心率:心率异常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病情变化之一,过快或者过慢的心率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3 呼吸: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都可能提示危重病人存在呼吸系统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二、神经系统评估2.1 意识状态:危重病人的意识状态是评估其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昏迷、意识含糊等症状需要引起警觉。
2.2 瞳孔反射: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等变化可以提示危重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等问题。
2.3 运动功能:观察危重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可以了解其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三、循环系统评估3.1 心音:听心音可以了解危重病人的心脏功能情况,是否存在心律不齐、杂音等异常。
3.2 脉搏:触摸脉搏可以评估危重病人的心率、节律是否正常,以及血流量是否充足。
3.3 氧饱和度:监测危重病人的氧饱和度可以了解其氧气供应是否充足,及时纠正缺氧情况。
四、呼吸系统评估4.1 呼吸音:听危重病人的呼吸音可以了解其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存在肺部病变。
4.2 咳嗽:观察危重病人的咳嗽情况可以判断其呼吸道是否受到刺激或者感染。
4.3 气道通畅性:确保危重病人的气道通畅是保证其呼吸功能的重要措施,及时处理气道阻塞等问题。
五、代谢及营养评估5.1 血糖:监测危重病人的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其代谢情况,及时调整血糖控制措施。
5.2 营养状况:评估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可以指导饮食调整和营养支持的实施。
5.3 电解质平衡:监测危重病人的电解质水平可以预防并处理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涉及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代谢及营养等多个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同年龄的血糖标准:
我们知道高血糖患者都需要控制血糖,但不同的人群控制血糖的标准是不同的,要找准自己的适用范围。
1、最需要严格控制的人群是妊娠期糖尿病,其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
5.5mmol/L;餐后两小时
6.6mmol/L;餐后一小时
7.7mmol/L。
原则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以下。
2、成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即空腹血糖小于5.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最后小于6.5%)。
对于易于发生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则可以适当放宽,空腹低于7.0mmol/L,餐后两小时低于
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
3、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两小时低于
11.1mmol/L;使用胰岛素的老年患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可放宽到15.0mmol/L。
4、儿童糖尿病,需要兼顾血糖控制和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13~19岁青少年,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0%;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5.0~8.3mmol/L。
6~12岁儿童,糖化血红蛋白值同上,但血糖放宽,空腹血糖在5.0~10.0mmol/L,餐后5.6~10mmol/L。
0~6岁儿童,空腹血糖5.6`10.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6.1~11.1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7.5~8.5%之间。
5、对于住院糖尿病患者,如果属于危重病人,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 之间,非为重患者参考上述各类人群确定,尽量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使血糖接近理想水平。
危重病人监护监测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技巧危重病人监护:监测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技巧导言危重病人的监护工作对于保障其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而要准确监测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就需要医护人员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常用的技巧,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监测方法。
一、体温监测技巧体温是危重病人生命体征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体温监测的几种常用技巧:1. 腋温法:将温度计轻轻插入病人的腋窝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然后保持几分钟,直到温度计的信号稳定。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多数危重病人。
2. 口温法:建议将温度计放到病人的口腔底部,要注意确保病人口中没有食物残渣等可能干扰测试结果的物质。
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出血性疾病等危重病情。
3. 耳温法:使用耳温枪或红外线耳温计,将其插入病人的耳道内并准确瞄准鼓膜。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体温。
二、脉搏监测技巧脉搏是反映心脏搏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对危重病人的监护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脉搏监测技巧:1. 动脉搏动监测:通过测量主动脉搏动的方法来反映心脏搏动情况。
常用的动脉搏动监测位置为桡动脉和股动脉,可以使用听诊器或脉搏质感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2. 无创血压监测: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脉搏监测方法,通过封闭和释放血管来检测血液流动情况,从而推算出血压数值。
常见的无创血压监测设备包括血压计和自动脉搏波仪等。
三、呼吸监测技巧呼吸是危重病人生命体征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监测呼吸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呼吸监测技巧:1. 观察胸廓运动:通过观察胸廓的起伏和呼气吸气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呼吸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能提供大致的呼吸频率,无法提供准确的数值。
2. 胸段呼吸带监测:这是一种利用胸廓上带状传感器监测呼吸运动的技术。
通过传感器的变化来计算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等指标,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呼吸监测结果。
危重病人的血糖控制范围这篇文章是来聊聊关于危重病人的血糖控制范围的,哇,听起来好专业啊!病人的血糖控制问题可是个头疼的事情,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像做菜一样,火候得把握好,咱们可不能糊了这碗汤呀!首先,我们来谈谈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你知道嘛,血糖是我们身体的燃料,就像汽车要加油才能跑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血糖来提供能量。
可惜的是,有些病人的身体出了点问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己控制血糖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医生来帮忙啦!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病人的血糖控制得如何呢?一般来说,我们会测量病人的血糖值,然后根据这个数值来判断他的血糖控制水平。
就好像我们开车一样,有个油表可以告诉我们还剩下多少油,血糖值就是病人的油表,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糖范围是在某个区间内来回晃悠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秋千一样,来回荡的很快,不给人时间解脱。
而对于危重病人来说,他们可没有那么大范围的游动空间,得稳住!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坐云霄飞车,可不能晕在过山车上啊!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血糖控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了,就像生活中的吃饭一样,你吃了太多甜食,血糖就会飙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血糖高起来,就容易引来麻烦,像是糖尿病这种烦人的客人,一来就赖上不走,你得祭出所有的技能才能对付得了,麻烦得很!而血糖太低也不行,就像小偷来偷东西一样,你家东西被偷了一部分,你心里得疼死,血糖低了也是一样,身体受不了啊!血糖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手脚发软,甚至昏迷的情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赶紧补充能量!所以,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我们医生会给他们设定一个血糖控制范围,就像给孩子定个作业要求一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我们希望病人的血糖能够在这个范围内来回晃悠,就像跳绳一样,轻松有趣,不累人。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病人的血糖稳稳地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呢?嘿嘿,这可是个细活,得好好施展我们的手腕!首先,我们可以给病人开一些降低血糖的药物,就像是给病人加了个速度控制器,让血糖不要飙得太高,从而避免后续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