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67.39 KB
- 文档页数:22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
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
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
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
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一概述1 中世纪的高等教育等同于"大学教育",设有文,法,神,医四科。
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2 19世界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概念发生变化:1)层次多样化;2)形式复杂化。
出现"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的概念。
3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1 与政治的关系:政权性质,政治制度,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 高等教育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创新人才调结构,专门人才优化结构);3)高等教育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有形收入,无形收入)。
5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以观念的形态反映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进程。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7 高等教育的文化职能:1)高等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a 文化是社会精神神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重要部门;b 高等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c 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等教育学》,顾建民,读书笔记2 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2.1 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2.1.1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以及其他各个相关的子系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社会则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具体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
2.1.1.1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其次,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制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规格。
再次,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2.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首先,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再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3.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
表现在:首先,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再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1.1.2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的。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导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 P32)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P1[1].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2].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记忆、想象和判断这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主观性分类。
[3].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
[4].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在英国,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双轨制,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剑桥、牛津大学为首的大学所实施的教育称为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则一般指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学院等机构实施的教育。
3)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或发展规律)。
[1].1978年,我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学研究室”正式成立。
[2].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主要来自:社会的改革与变化;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作用(或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高等教育理论对于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德国教育论著推动了欧洲大学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学术权力”研究推动大学治理改革。
2)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知识和智力服务。
3)推动实践发展。
高等教育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许多问题源于实践,并指导教育变革。
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简答题、论述题,P12-15)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1)专门学校:古希腊的雅典出现了修辞学校(辩才)、哲学学校。
2)其他教育场所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如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缪思翁博物馆)。
古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清真寺也是传授高深知识的教育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1)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西周大学:西周时期已建成比较严密的学校体系,分国学、乡学两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事情(全)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怎么明白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养的活动;2. 教育:经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进展;3. 教育:经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进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要紧任务?(P17-20)1.培养高级特意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进展;3. 服务社会进展需要。
四、挑选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闻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经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妨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XXX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进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挑选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挑选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挑选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性等特点。
五、挑选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经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要紧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挑选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领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进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第一章绪论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把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各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2.准确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要注意三个方面:(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
(2)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后的专业教育。
(3)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具有的内涵:(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3)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5.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6.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专业性,即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门类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
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
8.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9.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不同层次教育的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10.高等学校:是中等教育后开展高层次教育活动的场所,是普及型中等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延伸。
1.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2.史上第一所正规高校:柏拉图前387年雅典学园。
3.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欧洲中世纪大学,文、法、医、神四科。
4.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德国洪堡创办)。
5.商代的“右学”,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稷下学宫(齐桓公所创)6.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隋炀帝科举制度。
7.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湖南长沙岳麓、河南商丘应天府、河南登封嵩阳。
8.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9.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地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1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利用科技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文化创新。
12.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之路。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整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逐渐形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制度、人力、资源优势)。
13.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1)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2)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3)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文是基础。
第一章绪论1.在英国,19632.3.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
5.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7.8.4。
9.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非好即坏)(411.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14.15.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1200。
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发展历程☆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分科教学)4七艺(前5世纪雅典):文法、修辞、逻辑(哲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5 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6,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高等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直接服务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10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一章绪论?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第一章,第4页)?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第1页)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
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
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
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
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
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
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
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
?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
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
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这一点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
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与未来负责。
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
知识愈广博,越能取精用宏,见解愈深透,经验愈丰富,就愈能自信其道,使己立于人,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第二是教育学识。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安排设计教与学。
第三是专业学识,即从事所学、所教、所管理的专业的学识。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本门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做到心有整体,胸存“底本”,这样,教育教学和管理育人、进行研究就不会架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
?实践出真知,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生命和价值都在于教育实践。
5、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注意之处??答题要点:(第一章,第23页)?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要有专业的扎实基础,这是科研的底座;3)要善于借鉴和改造;4)要创新;5)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从而实现在博中取精,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复习要点:?概念:?1、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第二章,第24页)?2、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
(第二章,第24页)?3、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第25页)?4、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
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第二章,第26页)?5、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第二章,第27页)?6、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
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第27—28页)?7、地方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
(第二章,第28页)?8、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
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第二章,第28页)?9、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
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
(第二章,第29页)?10、高等学校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第二章,第30页)?11、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第二章,第31页)?12、高等学校职能?高等教育功能(高等学习职能)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欧洲中世纪,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使命。
19世纪初,以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为标志,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产生。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莫雷尔法》的出台,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新职能。
今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主要的三大职能。
(第二章,第32-34页)。
理解:?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结构要素或类型??答题要点:(第二章,第24-28页)?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由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关要素联结而成的,关系到高等教育整体的结构。
1)层次结构;2)体制结构;3)科类结构;4)形式结构;5)能级结构;6)地区(区域)结构。
?2、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结构要素及类型??答题要点:(第二章,第28-30页)?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2)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
3)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1)教师的学历结构;(2)教师的职务结构;(3)教师的年龄结构;4)高等学校物质基础结构;5)高等学校知识结构,等。
?3、高等学校师资结构的构成要素或结构类型??答题要点:?1)教师的学历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那个各级学历教师的构成状态和比例。
2)教师的职务结构,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面。
这四个层面是由低到高排列的。
3)教师的年龄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构成比例。
合理的师资结构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保障。
?4、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页)?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包括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习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5、高等教育功能发展的历史阶段??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2-34页)?1)第一阶段,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使命。
?2)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
?3)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新职能。
?6、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基本内涵??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42页)?个体功能包括: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7、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42页)?社会功能包括: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第二,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第三,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第二,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