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5
《力与运动》说课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 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一、说教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力与运动;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是很清楚。
本教案的设计重点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力与运动,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生活中的安全。
教学难点体会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明白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不能高空抛物的原因。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运动和力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内容凶手力的初步知识共可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方法。
第二部分了解3种常见的力第三部分为力与运动的关系,本次设计仅涉及到其中的两个专题。
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本章的学习。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联合会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情一些科学认识水平,逐步把学生引进科学世界。
第一专题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分析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影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斩的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了几种常见的力。
第二专题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并通过二力平衡来进一步理解选学的力的合成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环节;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科学知识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理想实验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又要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 运动的描述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活动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跳绳、接力棒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2 运动的快慢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设计主题:运动与设计设计目标:1. 了解运动与设计的关系,探讨运动对设计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3. 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设计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将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运动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展示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运动和设计之间有什么联系?运动对设计有什么影响?第二步:学习理论知识(15分钟)1. 介绍运动与设计的关系:运动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设计则是将静态的元素转化为有机变化的过程。
两者都追求美感和和谐。
2. 分析运动对设计的影响:速度、力量、节奏等运动元素能够为设计注入活力和动感。
3. 讨论案例:通过展示运动场馆、运动品牌的设计案例,学生围绕案例讨论运动对设计的影响和体现。
第三步:创意思维培养(20分钟)1. 提供一些运动场景的照片或视频,并请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 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如何将运动中的元素应用到设计中,以增加创意和视觉冲击力。
3.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介绍他们的创意设计思路,并展示他们的设计作品。
第四步:设计实践(40分钟)1. 分发纸和绘图工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思路进行手绘或草图绘制。
2. 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尝试不同的运动元素,例如速度的表达、力量的展示等。
3. 指导学生使用各种设计软件或工具进行设计制作。
4. 学生可以选择各种设计作品形式,如海报、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等。
第五步:作品展示(2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通过展示和解释,表达设计灵感和创意的来源,以及运动元素如何应用到设计中。
3. 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和评价,分享对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运动与设计的关系,并肯定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能力。
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3.1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起始课,承接着上一单元的运动。
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启发学生关于力的思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是什么关系呢?明确探究的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设,最后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证意识。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理解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也具备了一些初步知识。
基于此,本案例教学可组织学生围绕力与小车快慢关系的问题自行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教师帮助提供小车等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合作展开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现象,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提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掌握实验方法,提升合作探究的意识。
3.通过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的实验,懂得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促进拓展迁移。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轮支架、钢珠、磁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生活中有关运动和力的场景图片,如: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风车的转动、磁力小车拐弯、皮球弹起来、潜艇浮出水面等。
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说说这些力改变了什么?(如,摩擦力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减速直至停止)2.学生回答。
预设:风力,使静止的风车转动起来;磁力使小车拐弯;地面对皮球的弹力使皮球弹起;水对潜艇的浮力使潜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