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学前教育及其发展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广义的学前教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分为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也叫学前公共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点:领先性,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点: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专业性。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以教育为主要任务。
也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原意为“儿童的花园”),他被称为“学前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时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1、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化2、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3、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前教育手段现代化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一)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为武昌蒙养院)。
(二)旧中国的幼儿教育陶行知——南京燕子矶乡村儿童团(抨击旧中国的幼儿园害了三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教育)。
张雪门——北平香山慈幼院(三)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历史的转折2、曲折起伏的前进3、学前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1)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2)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989年6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并于1996年6月正式施行。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
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
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
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
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
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
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
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
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着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
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着《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着《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
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
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着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
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能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2、理解幼儿的特性、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幼儿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发展观3、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涵义和意义,理解幼儿园环境的功能和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原则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我国创设幼儿园环境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树立大环境观、大教育观的思想。
4、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并能运用此原则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运用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2、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特点,并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发展观;3、正确理解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原则,能运用环境创设的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象。
♦教学难点:1、掌握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具体运用2、理解幼儿的特性及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3、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适宜性原则;理解教师在环境创设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下园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2、教师准备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3、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收集资料,获得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步印象。
♦教学时数:8 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教师一、通过教育现象的描述和研讨,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
【现象描述】幼儿园教师工作面面观: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压力状况的总体感受和看法。
本次调查发现,74.7% 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本研究采用极大方差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均与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维度中的某一因素有较高相关。
在工作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包括过分强调幼儿安全问题、班级幼儿数过多、工作量大等方面;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承受家庭住址与幼儿园距离较远、幼儿家长的要求过高等方面的压力;幼儿园管理方面,幼儿园的聘任制管理、领导频繁的检查、听课等活动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经验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会加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疲劳程度、头疼气闷程度、睡眠状况、焦虑状态、离职倾向、脾气的变化等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
学前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
-学前教育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学前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学前教育的国际发展和趋势
第二章: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
-幼儿的道德发展和性别认同发展
第三章:幼儿的游戏教育
-游戏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幼儿游戏的评价和指导
-游戏与学前教育课程的融合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幼儿园的目标和任务
-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设计
第五章: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六章: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和设计
-学前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学前教育研究的伦理和科学性问题
以上是学前教育学各章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在学习学前教育学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教育实践中。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帮助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第一节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概念,明确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特点,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意义。
2.初步了解小班、中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3.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那么、指导原那么和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小班、中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2.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那么、指导原那么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组织原那么组织一个生活活动。
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那么、指导原那么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组织原那么组织一个生活活动。
教学时刻:1学时课后作业:无教学反思:采纳“走园〞教学模式开展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教育教学,学生先到幼儿园中带着任务去观摩,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环节和教师的指导任务,这为后面的理论学习积存了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针对性地学习一日生活活动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幼儿教育领域,我们提倡一种理念:“处处皆生活,处处皆教育〞,“一日生活确实是教育〞,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相关内容。
Ѽ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幼儿园一天的作息环节有哪些?Ѽ学生边答复,教师边出示相照顾片。
入园晨检幼儿饮食如厕午睡喝水洗手幼儿离园二、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概念与特点大伙儿实习的幼儿园是非寄宿制的幼儿园,一天的作息包括入园、进餐、如厕、喝水、午睡、盥洗、离园,这些活动环节共同构成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
这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狭义的概念,广义而言,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培养幼儿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集体教育、游戏的一切日常活动。
一日生活活动有3个特点:第一,一日生活活动较为零散:时刻安排上零散:生活活动贯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始终,包括入园、进餐、午睡、盥洗、喝水、如厕、离园等。
组织方面零散:动静交替较为频繁。
幼儿的需要零散:每位幼儿身躯需求和心理意愿的满足,更需要教育者全面考量班级内所有幼儿的不同情况,更彰显出零散性的特点。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