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像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刘宇一油画作品欣赏刘宇一,1940年生,南京人。
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擅长大题材油画,专为国家领导人及名人画像。
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桂林画院画师、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书画院副秘书长。
现旅居香港,为香港宇一画院院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洛阳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国际艺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宇一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油画家、国画家。
他的作品《伟业千秋》被人民大会堂珍藏,《开国盛典》、《人民万岁》、《祖国万岁》被天安门城楼珍藏,作品《良辰》以两千三百万港币的天价被一家公司珍藏,成为当时中国画家作品的最高拍卖价,应邀为美、英、俄、日、卡塔尔、洪都拉斯、委内瑞拉等国家元首和港、澳、台名人作肖像画,珍藏于多国国家殿堂,影响深远。
刘宇一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油画大师,他数十年来勤奋耕耘,创作了《良宵》、《良辰》、《伟业千秋》、《春回神州》、《女娲之歌》、《瑶池会仙图》、《和平颂》等一系列大气磅薄、显现中华民族“辉煌美”的宏图巨构,以哲思、诗意和浓郁的中国风情形成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其巨作深受国际艺术市场瞩目,二十世纪末连续四次创华人画家作品最高价位纪录。
他创作的巨幅(1000cm×200cm )油画《博爱颂》,以180 多个国家首脑及知名人士为原形,描绘在人类迎接新千年之际,180 多个国家的元首和各界人士300 余人共同庆祝和分享这个伟大而独特的历史时刻的欢乐场面。
寓意人不分种族,国不分大小,全人类要共同倡导团结和谐。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 《博爱颂》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上起了重要作用” 。
这幅油画作品因具有文献价值而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他为2008北京奥运创作的百米油画《奥林匹克颂》震撼了全球艺术界。
画上的上千个人物,包括世界历史上的政要名流、著名运动员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既形似更神似。
刘宇一爱好画画、收集石头,尤其是雨花石;最喜爱读古典文学作品;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太太和女儿。
南阳汉画与汉代历史名人稿件来源:南阳日报李青友南阳是全国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域之一,也是两汉时期群英荟萃、豪杰辈出的地域之一。
南阳汉画所折射时代特征,与南阳汉代名人的出现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骑出行图与光武帝刘秀在南阳汉画中,车骑出行图大量涌现,图中车辆大多是战车,驾车驭马之人及侍卫多佩带武器,怒马飞车,前,洋溢着尚武之风。
这里的尚武之风与汉光武帝刘秀曾起兵南阳,削平天下有着很大的关系。
民间流传的二十多是帮助刘秀打天下的二十八个南阳籍的谋士将领。
《剑桥中国史》中说:“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建立东汉政权实际上是南阳这个政治军事集团的胜利。
”东汉时期,帝国的军权大部分时间掌握在南阳人手里,大司马这一军权南阳人刘隆担任长达19年。
刘秀这个政治军事集团马上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和南阳人对东汉军事权的控制,让尚识渗透在南阳的风俗中,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车骑出行图就是这一意识的具体体现。
天文画像与科圣张衡天文画像在南阳汉画中占的比例之大,数量之多,在全国其他地域是罕见的。
天文画像石的大量出土,说明代,南阳的先民们就开始观察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对一些天文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南阳汉画中的彗星月合璧图,已经近似科学地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规律和日食现象。
被《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南阳名人中,很通星象,知天文的。
汉末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躬耕南阳时,也研习天文,至今卧龙岗上还有其观星台遗址。
汉代研习天文的习惯,使这一地域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经验,汉代天文学的集大成者张衡也就注定在南阳这个地方出许阿瞿墓志画像与医圣张仲景在南阳出土的众多画像石中,仅有一块是带有墓志铭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石。
从画面上看,许阿瞿生前的常快乐,可以推测他的家庭非常富足,但从墓志铭上可以得知,五岁的许阿瞿在东汉建宁年间,就被病魔夺去了为什么殷实的家庭挽救不了幼小的生命呢?原来,在东汉末年,一场大瘟疫持续了好长时间,这场瘟疫让无数人生命,许阿瞿应该是在这场瘟疫中夭折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老师带我们去了博物馆。
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习之旅,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走进博物馆,我就被那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气氛所震撼。
博物馆的大厅宽敞明亮,天花板上悬挂着巨大的吊灯,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历史文物的图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我们首先参观了古代文明展厅。
这里展示了许多古代人类的生活用具、武器和艺术品。
我看到了古老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让人惊叹不已。
我还看到了一些古代的文字和书籍,虽然我看不懂上面的内容,但我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个展厅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他们在田野里劳作,在河边捕鱼,在篝火旁唱歌跳舞。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我们参观了历史名人展厅。
这里展示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画像和事迹介绍。
我看到了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的画像,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我还看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古代帝王的画像,他们的功绩和成就让人敬佩不已。
在这个展厅里,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风云变幻,那些伟大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然后,我们参观了自然科学展厅。
这里展示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实验设备。
我看到了地球的模型、太阳系的模型和宇宙的模型,它们让我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还看到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它们的形态和颜色非常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在这个展厅里,我仿佛看到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要勇于探索,将来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参观了现代艺术展厅。
这里展示了许多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历史名人李鸿章父亲是何人李鸿章父亲李鸿章是清朝的忠臣,在我国的历史资料当中,也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记载李鸿章的生平事迹。
但是,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父亲的记载却非常的少。
李文安画像李鸿章的父亲名字叫做李文安,出生于1801年,字式和,号玉川,是安徽合肥人士。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家中所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是李文安读书非常的刻苦,由于李文安的身体十分虚弱,从而导致李文安在学习上面赶不上别人。
别人家的小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但是李文安在8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13岁的时候还勉强读完四书。
1834年,李文安参加了考试,排名仅仅在第九十六名。
而在1938年,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时成为了道光年间的进士,在殿试当中位列前三甲随后与林则徐的儿子林汝舟一同成为官员,在刑部工作。
在1841年,李文安成为了一名考官,开始监考会试。
之后又成为了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最终成为了记名御史。
官阶不断的上升,也使得李文安比其他的读书子弟更早接触的清朝的官场,并且更为顺利。
李文安是李氏家族当中,唯一一个成为进士的人,因此,李文安一直都是李氏家族的骄傲。
也正式因为如此,李文安对于李鸿章的要求也更高。
李鸿章在读书期间,李文安不断的催促李鸿章发奋刻苦。
此外,还教给了李鸿章很多的做人之道。
李鸿章夫人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名臣,他年少时跟随曾国藩学习,后来他入仕以来有很多作为,努力与列强做斗争,所以他是慈禧太后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对于李鸿章,人们除了对他自身感兴趣,对他的家庭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李鸿章的夫人。
李鸿章夫人的照片李鸿章的第一任夫人是他初入仕途时迎娶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姓周,史称周氏。
周氏嫁给李鸿章同年,李鸿章考取了应顺天府的举人,夫妻二人很是和睦,可惜好景不长,咸丰十一年周氏就因病身亡。
周氏故去以后李鸿章续娶了赵小莲,赵氏是李鸿章所有夫人中声名最高的,传言这位赵氏夫人女生男相很旺夫,李鸿章迎娶赵氏过门后,仕途平坦步步高升,从办学堂到建水军李鸿章都是顺风顺水。
体现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岳飞: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忠诚报国,勇敢抵抗金兵入侵,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智慧非凡,忠诚勤勉,为蜀汉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展现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才能。
3. 雷锋:现代中国著名的道德模范,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
4. 邓稼先: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科学成就。
5. 张海迪: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和学者,坚强勇敢,乐观向上,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些历史人物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爱国情怀、忠诚精神、勤奋品质、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历史人物画像的标准化探析作者:李阳阳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7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发展国家外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组织机构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相继创作了李时珍、关汉卿、杜甫等歷史名人画像,使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写真”,并作为该人物的标准形象被广泛使用。
而这些我们在当下常见的历史人物画像,经历过怎样的标准化过程?为探究这一问题,文章以《关汉卿像》的创作、传播为切入点,将该画与同期同类型作品进行比照,对画像的创作及之后所经历的宣传活动进行分析,剖析其成为关汉卿标准形象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斛;《关汉卿像》;历史人物画像;图像传播在以往的美术史认知中,李斛常被归为“徐悲鸿学派”。
但实际上,李斛的作品多用线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强调线的变化和表现力,将线的运用与水彩、素描相结合,塑造出结实有力又具有中国水墨韵味的写实水墨人物。
这既不同于其老师徐悲鸿,也有别于同时的蒋兆和、宗其香,在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坛中独树一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李斛的《关汉卿像》为代表的一批历史人物画像,作为历史人物的标准形象出现在纪念大会、宣传册和课本上。
一、文化“符号”的现实化身为历史文化名人,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自述,加之坊间的诸多传闻,关汉卿风流倜傥、以笔代刀、不畏权贵的形象本身便极具传奇性与神秘性。
由此,关汉卿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向具有某一民族精神特质的代表性存在而转化,此转化过程正符合所谓“典范人物的文化意象”的生成过程,并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符号。
在没有图像和完整的生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将这种符号转化为现实存在的人物形象,是历史人物画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正所谓“文如其人”,尤其是从事文学创作者,其作品往往比旁人描述能更真切地呈现出作者的思想与性格。
李斛在绘制关汉卿像之前,亦先从分析关汉卿文学作品入手。
-文化瑰宝------《历代名人画像》现存许昌市档案馆的《历代名人画像》,属典型的中国古代工笔人物肖像画。
据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周到等多位专业人士鉴定考证,该画册最晚创作于明朝中晚期,作者已不可考。
如果从清军挥师入关,攻陷明王朝都城北京的公元1644年算起,距今也有近40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力渐衰,战乱频仍,天灾不断,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或毁于战火,或散落异国,能侥幸流传至今的极少,《历代名人画像》就是其中之一。
从其问世以来,流布海内400年,或被书画名家称道临摹,或珍藏于书阁画院,或流转于民间收藏者之间,几易其主早已无从考证,建国后,在“破四旧”极左行为的冲击中,不知名的激进人士从一个被定性为“右派”的民间书画艺术收藏人手中收缴了这册画像,上交给政府相关机关保管,后来又被作为档案移交给许昌市档案馆,许昌市档案馆将其整理后定名为《历代名人画像》。
该画册大规格统一,外形长36。
8cm,宽30。
8cm,厚4。
5cm,画页内长29。
5cm,宽25cm,左页为人物画像,右页为文字介绍,简要说明了该人物的姓氏、生活时期、政治主张、主要历史功绩等,画像册共收31个历史名人。
人物涉及朝代多、时间跨度大。
从远古时期到明朝分别是:太昊伏羲氏、苍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帝尧陶唐氏、后稷、帝舜有虞氏、夏禹、契、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周公、孔子、老子、颜回、曾参、孔伋、孟珂、刘邦、刘恒、刘秀、刘备、杨坚、李渊、李世民、赵匡胤、赵祯和朱元璋。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避讳是礼仪纲常的要求。
历史上因文章言辞犯讳而招来牢狱之灾或杀身之祸的故事有许许多多。
在这本画像册收存的31幅人物画像中,年代最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画像所附文字介绍,便带有封建社会特有的“避讳:“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姓,初讳兴定,讳元璋,字国瑞,本濠州钟离东汉人,世居沛,徒句容,渡淮居泗滨累世,积仁厚,隐约田里。
大师名家笔下的历史人物故事画历史人物故事画,是指那些生活记忆中的、文字记载的世人耳熟能详的属于过去时代的特定人物(真实的)、故事通过画笔表现于画纸之上,随着时间推移,历代大师名家持续不断地就此进行个人化探索表达,留下诸多经典作品,如从《兰亭集序》到《西园雅集》等代表的古时文人聚附唱和的“雅集”系列、从曲赋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撷取人物情态与意境,文史典籍中所记的远古先人的生产生活,以“钟馗”与“福禄寿”等神话仙人代表的驱邪、祝寿之盼。
这些作品历史内涵丰富、寓意丰富,展示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姿态,今天我们撷选出十余件画作,以期与喜好书画的全球藏友一同去细细体会大师名家当时创作的巧思与匠心!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223×133 cm北京保利2013春季拍卖会lot1734估价待询傅抱石一生中所绘云中君和大司命题材目前仅见三幅,其中一幅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十开《九歌图册》之一,另一幅为同年同月横向构图创作的大幅《云中君和大司命》。
此三幅《云中君和大司命》乃傅抱石“一九五四年九月据屈原赋今译试写”。
傅抱石很年青的时候就视屈原为他崇拜的对象。
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傅抱石开始创作屈原及其辞意后,傅抱石对此种题材的创作热情一直没有减退,特别是在1953 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在30 年代的《离骚今言译》的基础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屈原赋今译》,傅抱石非常喜欢郭沫若的译诗,将它称为“一二千年以来划时代的再创作”,并按照郭沫若的说法构思,云中君和大司命是一对恋人,所以抱石先生把两者集中在同一幅画面上。
1954 年所作《云中君和大司命》,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傅抱石人物画创作巅峰时期的一件精品力作,体现着傅抱石人物画的精深造诣与深厚功底。
傅抱石二湘图立轴设色纸本1954年作103×46cm北京保利2014春季拍卖会lot2005成交价:RMB 35,075,000湘君和湘夫人是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中国人物画如何继承和发展作文300字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人物画博大精深你们知道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吗?它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呢!中国画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很多种类。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中国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从最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人物就开始了。
到了商周时期,人物画也渐渐发展成熟。
那时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栩栩如生、神态极为生动。
到了东汉时期,画家们开始在绢帛上作画,人物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你们一定听说过钟馗、傅佥和吴道子吧?他们都是东汉时期的知名人物画大师。
他们的作品擅长写实,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继续兴旺发展,著名的画家有顾恺之、卫协等。
到了唐朝,人物画大放异彩。
唐朝人物画擅长描绘各行各业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阎立本和周昉?他们俩可都是当时的人物画高手。
宋代人物画注重写实和意境渲染。
这个时期出了很多著名的画家,比如苏汉臣、李公麟等。
李公麟的作品不仅描写入木三分、动作极为生动,而且意境也渲染得很出色。
到了元代,人物画进一步得到发展。
著名画家有赵孟頫、王蒙等。
明清两代的人物画发展也十分出色,代表人物有仇英、唐伯虎、石渠等。
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经过各代画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风格流派。
我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学习和继承传统人物画的精华,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让我们一起努力,续写中国人物画的辉煌篇章!篇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中国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
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点复杂啊?不过,只要老师给我们讲解得通俗易懂,我们一定都能听懂的。
大家知道人物画是什么吗?它其实就是画人物的画啦!中国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呢!当时的人类祖先们就会在岩壁或者洞穴里画出人物形象,来记录他们的生活。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画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中国名人画像和名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在各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的形象被艺术家们刻画成各种形式的画像,这些画像不仅展现了名人的容貌,更是对他们思想和精神的一种表达。
同时,这些名人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激励着后人,更是对时代的反映和启示。
在中国的名人画像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子的画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画像通常是一位头戴方巾、长须飘飘的老者,神情庄重而严肃。
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孔子的学识和威严,更是对他崇高品德的一种象征。
孔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更是对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的启示。
除了孔子,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也备受人们推崇。
比如诗圣杜甫,他的画像通常是一位面带微笑、目光深邃的文人形象,展现了他的诗意和豁达。
杜甫的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又如文学巨匠鲁迅,他的画像常常是一位戴眼镜、神情严肃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他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追求。
鲁迅的名言“立身以立言,立言以立事,立事以立国”等,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理解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名人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
比如军事家孙子,他的画像通常是一位战甲铠甲、手持兵器的将军形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
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体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和策略思考。
又如医学家华佗,他的画像通常是一位手持针灸器具、神情专注的医者形象,展现了他的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
华佗的名言“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等,体现了他对医学的理解和医德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名人画像和名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名人的形象和思想,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于名人的手抄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所有著名的事件。
它被誉为“史学之母”和“史学之父”。
全书共分为十卷八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描述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通史。
其中《史记》对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其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后世将之奉为“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和作品,是没有穷尽的。
《史记》有这样一段话:“圣人之行,莫大于忠。
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实之大本也”,这是指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们实行的“暴政”,导致“四夷”(诸侯国)灭亡,无数中华儿女流离失所,被杀害殆尽。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史记》的话,中国历史将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就无法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多出色的人物。
一、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河东太仆人,祖籍山东章丘。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与兄长司马迁是同村的兄弟,太史公之弟,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太史公受太皇太后委托,以太史令身分负责编纂《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传》的作者,其代表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圣经”。
相传《史记》这部书的问世是为了纪念司马迁而命名的,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关于史记最早的著作。
《史记》不仅在中国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自幼好学且善于写作,中年以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博学多才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史记》,它是中国通史学科第一部由国家统一编年体史编纂而成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此外他还著有不少文学作品以及史学著作。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极高的评价,与韩愈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和“无韵歌之王”。
二、李白李白(629—713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大胆,善于表现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
名人画像知识点梳理总结一、名人画像的概念和历史名人画像是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来表现有名人物的形象的艺术作品。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名人画像都是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重要创作对象,也是人们了解和纪念名人的重要途径。
名人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比如古埃及的法老雕像、希腊罗马的政治家肖像等。
在中国,名人画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诗画等。
二、名人画像的类型和形式名人画像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绘画作品、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
在绘画方面,名人画像可以分为肖像画、人物画、题材画等。
肖像画是专门为了表现某个具体个体的形象而创作的画作,以描绘名人的真实形象为主要目的。
人物画则是以描绘某些具体类型的人物形象为主,比如贵族、军人、宗教人物等。
除绘画外,雕塑也是名人画像的常见形式,比如雕塑家塑造的名人立像、雕塑装置作品等。
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也为名人画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三、名人画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名人画像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对于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名人、感受艺术的意义重大。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纪念名人,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
在艺术史上,名人画像也一直是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名家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和画廊中,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遗产。
此外,名人画像也常常被政府和社会团体所委托创作,用来纪念重要人物并宣扬其影响。
四、名人画像的艺术创作和技巧名人画像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绘画、雕塑和摄影技巧,同时还需要对名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有深入了解。
在肖像画创作中,艺术家通常需要从真实的生活或历史资料中获取名人的形象特征,然后通过精湛的技法和艺术表现来表现出名人的形象和气质。
在雕塑方面,艺术家需要熟练掌握人物的结构、比例和表现手法,通过雕刻技巧将名人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在摄影方面,摄影师需要通过灯光、角度和拍摄技巧来捕捉名人的精神面貌和形象特征。
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像
作者:高莽
来源:《党建》2015年第03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为系统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实施了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
年近90高龄的著名画家高莽,毅然承担了为丛书125位传主画肖像插图的任务,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文化巨匠从历史深处款款向我们走来。
为一批曾经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巨匠们树碑立传,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
当《中国历史文名人传》丛书编委会要我为丛书传主画肖像插图,以为有过去的经验不难完成,便欣然答应。
没想到时间跨度之大,描绘人物之多,令我寝食难安。
最终,我还是怀着对文化巨匠们的敬意,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了。
1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传主选择范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900年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人物,从古至今,延绵两千多年,共有传主125人。
出版这套丛书要求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造,力求生动完美,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我为该丛书传主画肖像插图,同样要尊重史实,每个细微部分都要符合历史实际,并要达到赏心悦目的程度,既要突出每个传主的个性,又能整体统一。
过去,我画过一些人物肖像。
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200周年诞辰时,我画了他的生平组画,16幅水墨画;从五七干校回京后我完成了《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战斗生活》组画,57幅小型油画;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画了100多幅头像。
这些作品都有原图或相片可参考,如画普希金——他生前虽然还没有照相机,但当时有名画家为他画过写实的肖像画,他本人也给自己画过速写画和漫画像;又如马恩组画——马克思、恩格斯生前留下为数不多的照片,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模样;又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头像——都有真人照片可以成为依据。
但125个传主只有近代和现代人物留有照片,而且绝大部分人物根本没有真实的形象,全凭历史上传下来的肖像画做参考,这些肖像画所有人又几乎一个模样:浓眉、上斜的眼睛、圆圆的鼻头、两撇胡子,头发包在布巾中或头戴官帽,静坐……
为此,我感到接受这个任务过于匆忙,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很大。
2
在没有真人照片为依据的情况下,要画出他们形神兼备的不同形象,我认为准确把握其精神气质、性格特征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每一位传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生活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从春秋战国开始,继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和现代。
包括几个民族,汉、满、蒙、回等;几种行业,诗词、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主要是文学家,也有其他领域的文化名人。
他们有的是教育家,为整个民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朱熹、民国初期的蔡元培等人;有的是爱国志士,同时又是杰出的文人,如以身许国的颜真卿、销毁鸦片的林则徐;有的是不称职的帝王或宰相,但却是出色的诗人,如李煜、司马光;有的既是大画家,又是书法家,如阎立本、米芾、八大仙人;有的是戏曲大师,如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
经过这么一梳理,传主们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3
当我开始创作时,仍然感到无从下笔。
因为我只能参考后代人为他们造的像来画。
但同一人的画像有许多版本,很难看出相似的地方。
如孔子,宋代马远画的孔子像和其他人画的像,截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
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也无一例外。
特别是施耐庵,因完成了一部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鼓励造反的书,在元明清三代官方勒令焚毁,以至生前曾坐牢狱。
小说长期遭禁,更谈不上他的生平记录与肖像了。
我只好从传主们的生活背景、自身性格、人生经历等方面去把握。
李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为人豪迈,蔑视权贵,向往自由,追求解放,封建统治阶级不能容纳他。
因此,他虽有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在流离他乡的坎坷中度过一生。
因此,他嗜酒,常遥望明月思念故乡,用诗词倾泻胸中的愤懑。
历史上为李白画的像很多,我尽力摆脱前人画像的桎梏,经过多次起草,最后决定还是用酒、花、明月以表达他的柔情和傲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通俗易懂又饱含对故乡、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我有意把月亮画得又大又圆,多少有些夸张和浪漫的风格。
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年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离乱贫困、饥寒颠沛中度过一生。
他的诗贯注着热爱祖国的深情,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我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主线,描绘他雪天路经豪门,面对不幸的饿殍,来表现他同情劳苦大众,憎恶权贵的情感。
这是一个想象的场面,预示他后来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如千古传诵的诗篇“三吏”、“三别”等。
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
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
26岁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34岁中进士,48岁弃官归里。
他的主要成就在戏曲创作。
一生写了多部戏曲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牡丹亭》,与其他三部戏曲作品合称“玉茗堂四梦”。
我画他手中转动着佛珠,说明他晚年潜心佛教,背景是《牡丹亭》中的两个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
郑板桥,清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诗文揭示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如“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等,语言风格真率自然,又饶有风趣。
人称他的诗书画为“三绝”,尤其善画竹、兰、石。
我画他的肖像时以竹为背景,不外想表现他的节气与美的观念。
鲁迅,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留学日本学医,回国从事文学救国。
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等,从文艺评论到培养新生力量,从翻译乌克兰作家爱罗先珂作品到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死魂灵》,从为友人编书到介绍外国文学插图,为新文学作出巨大贡献,是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我画鲁迅先生的肖像时,背景采用了德国女木刻家珂勒惠支的《牺牲》,以示他毕生为革命为文艺献身的精神。
4
此外,创作的难点还在于服装、头饰、文房四宝等细节。
不同的服装、头饰可以区别不同的朝代。
如古代是围襟长袍,为官的腰缠护腰,头顶乌纱;清代的是剃光顶,蓄长辫,身穿马蹄袖口的长服。
近现代的或大褂,或西装,出现了眼镜,等等。
历代文人用什么工具写作,从何时起用竹简和丝帛,何时用毛笔和纸张?背景、工具画错了,反映的时代就不对了。
有关资料说: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书写材料”。
有关资料说:“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有关资料说:秦始皇时代“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而出现了毛笔,等等。
遵循本丛书主张真实的准则,我对这些细节都尽力作了一些考证,不知是否准确。
总之,我尽自己所能为这套丛书的125位传主画了肖像插图,不当之处、不妥之地当然在所难免,企望专家和读者指正。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