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传统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流长。
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
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
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
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徐,舒也。
”(《尔雅》)。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
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
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渐有变化。
“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
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
”(明正统三年《彭城志》)。
直至清末民初依然。
民国15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
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
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不出户。
婚姻以门户相结,不贵仪物。
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置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祭灶”俗称“官三民四”,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羊方藏鱼。
被称为中国第一名菜,至今已有4300年历史,古人认为鱼和羊是天下最“鲜”的食物,而把这两种最鲜的食物同烹则更鲜,所以便有了“羊方藏鱼”这一名菜。
此菜与彭祖有很大关系。
彭祖对汤有研究,汤讲究一个鲜字,所以在菜上也十分讲究“鲜”,把羊和鱼同烹,以为最鲜、更鲜,古汉字“鲜”字也出自“羊方藏鱼”这道名菜,同时它也是彭祖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
霸王别姬。
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
徐州人民为纪念在推翻暴秦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英雄项羽,并怀念那位心系国运、大义凛然的绝代佳人虞姬,创制了霸王别姬这道名菜,流传至今。
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徐州视察工作,都品尝过这道名菜,并给予赞扬。
这道名菜经已故名厨裴继洪改进,借鸡、鳖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别姬这一历史题材,含义委婉,意境甚妙。
鸡、鳖肉质鲜嫩,汤浓味醇。
地锅鸡。
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
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地锅小龙虾等地锅佳肴。
龙门鱼。
鲤鱼是徐州人民喜爱之物,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故徐州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
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
此菜的特点是外酥里嫩,兼蓄五味,形状美观,汁浓鲜香。
冰糖肘子。
色泽红亮,酥烂肥润,甜而不腻。
东坡肉。
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
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
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
至十月中,水退境安。
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
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堤犹在,人称苏堤)。
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
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
并云:“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
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
”回赠肉由此得名。
此菜的特点是酥香醇厚、肥而不腻。
徐州丧葬仪式及程序
古今中外,丧葬仪式及程序各有不同,其中徐州的丧葬习俗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
服葬、进尸门、抬棺、安棺、礼乐等程序。
一、服葬
服葬是指把去世者衣服清理、整理,把遗体放入棺材,用帕子铺床,把棺材密封,加
上一些具有相应宗教意义的物品,以及一些遗物,以表达对故去亲友的深切思念,完成服
葬的仪式。
二、进尸门
进尸门仪式历史悠久,是徐州的一项传统仪式,也是一项礼仪,意为将遗体抬进坟墓,将埋葬工作完成。
就这一仪式而言,有着很多讲究,比如要先抬棺、然后再抬床,把棺材
送进墓室时,要先请司丧,再说安葬口号,以表达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礼节性。
三、抬棺
抬棺是徐州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环,它牵涉到抬棺人、抬棺者和抬棺的棺材等,主要
包括选定抬棺的棺材,将遗体放入棺材后进行抬棺,拉锣鼓引往坟前、抬棺人洗手 de 礼
等程序。
四、安棺
安棺是徐州丧葬习俗中最后的程序,它是指将棺材的棺、盖安全的安放到坟墓上,准
备安葬的最后步骤,这个过程中,安葬者要把棺盖翻转,以表达敬畏之意,甚至倒下深至
叩头。
五、礼乐
礼乐是下葬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徐州,它是一项复杂的仪式,其中包括弦乐、
笙乐、戏曲表演等,是为了表达悼念离世亲友,没有这种礼乐,就无法完成一场完整的安
葬仪式。
徐州农村结婚风俗流程
一、回门(出嫁女回娘家):女方在出嫁前的十天半个月,
要提前准备回门的物品,一般要带着烟、酒、点心、喜饼等,也
有带上喜糖和瓜子的,因为女儿出嫁后不能和娘家的人住在一起,所以要提前送回家。
女方回门当天,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就开始
准备了,一般是女方父母在家里招待亲朋好友。
女方回门当天男
方要宴请宾客,宴席一般会安排在晚上。
二、闹新房:结婚这天早上,新郎官要到新娘家接新娘回家。
到了新娘家后,要先给新娘家送红包,红包里面装的是彩纸叠的
钱和用红纸包起来的鸡蛋,而女方家会准备一些小零食或者是喜
糖给女方家送去。
送完红包后,新郎官就可以进新房了。
结婚当
天晚上女方还要举办一个简单的仪式。
三、拜堂(拜堂):结婚当天晚上女方会请三位“媒婆”和
四位“保婆”去男方家提亲。
提亲完后媒婆会问男方家要不要娶
媳妇,如果要的话,就要给女方送聘礼了。
—— 1 —1 —。
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烙成,厚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以有健齿作用。
龟打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
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
窝头是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
传说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宫廷食品。
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米面(有些掺进一些黄豆面)制作而成,个子也大。
壮馍壮馍又称"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做成。
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
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
羊方藏鱼因为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
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欢捕鱼。
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
一日,其子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煮的羊肉藏于其中。
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羊方藏鱼"这道菜。
据传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喝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放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
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臭盐豆"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的慌。
"这是当地人们对臭盐豆的赞誉。
臭盐豆,亦称盐豆子,是徐州家制风味的名品。
臭中有香,回味无穷是它的风味特色,采用当年收获的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泡浸、煮制成熟、发醇培菌、加料拌味、晾晒至干、密封储存等工序制成,整个过程约需10天的时间。
由于制作工艺精细,其成品色泽黑红,质地脆嫩,味道咸鲜香辣,是佐餐下酒的开胃的小菜。
徐州传统美食的介绍一、特色菜系1.道家菜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
素菜又称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笋、菌类等。
荤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调料惯用药料,以汁浓味厚见长,具有养生的特点。
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
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
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制作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
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
2.释家菜元末明初,五省通衢的徐州出现了繁荣景象,佛教兴盛,寺庙众多,街头出现了由寺院僧人开办的素菜馆。
素菜馆制作的释家菜纯以素为料,做法讲究,形成了与官邸风味、民间风味迥然。
不同的释家风味。
天花宴、菊花宴、素八珍3种宴席较为知名。
"天花宴"取意于六朝高僧金陵说法"天花乱坠"的佛门佳话。
先上一个大型冷拼盘居中,象征天上尊者如来;周围再上十个冷盘,象征十大护法金刚;接着陆续上六大件,四小碗,四个座菜,最后的是"一品锅,总计为26道菜,随一品锅上的饭食叫做"罗汉饭"。
"菊花宴"为元代禅宗高僧创作。
先上八个冷盘,再上八个大件:金钵红莲、落霞飞鹜、孔雀开屏、蜜饯菩提、糖醋金针、爆檀香球等。
徐州春节的风俗
徐州的春节风俗与全国各地有所不同。
春节习俗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徐州春节的风俗。
1.“扫尘”
春节前,人们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1.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反映了人民的风俗和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春节,民间都要出版年画。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1 —1 —。
徐州的传统民俗
一班36号宋昕江苏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
“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那么,徐州民俗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它在今天的徐州人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在中国,每年的春节过后,人们就要忙着过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人们为了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而欢聚在一起,也有的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一年好收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了解到的一种说法就跟徐州有关。
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刘邦和他的妻子吕后死后,人们从吕家人手中夺回了皇室的权利,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于是以后的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大家都要庆祝一番,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就是刘邦去世了,吕后也去世了,但吕家的人在朝廷掌权的比较多,他(们)要夺取刘家的政权。
这时候有一个徐州人叫周勃,还有一个叫陈平,于是,他们带兵就把吕家的人全部都杀掉了,等于是保住了汉朝的江山不被吕家人所篡夺吧,他们又另立了一个皇帝,也是刘家的子孙,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都到大街上去表示庆祝,从那以后,(每到)元宵节都要进行庆祝。
”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徐州,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端午节所用的驱毒物品,还要为儿童缝制五毒鞋或虎头鞋,制作五毒衣。
五月初一起,女人们开始忙着绣香荷包,荷包内装有能散发香味以驱毒虫的中草药。
也有人用杏黄布缝制布老虎,挂在房门上方,以达到祛除毒虫的目的。
据说,在徐州,每年端午挂香包、驱毒虫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
说古时候有个徐州人做生意,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口袋,他问老人到哪里去,老人说去徐州,这个人就热情地邀请老人上了自己的马车。
这个徐州人看到老人随身的袋子里有东西在动,就问他里面装了什么,老人说:“这是五毒,就是蛇、癞蛤蟆、蝎子等毒虫,徐州有场灾难,我接上面的命令,要毒死徐州人”。
这位徐州人听后非常惊讶,赶忙向老人求教解救办法。
这个人说:“那你不好啊,徐州人都是很善良的、很重情重义的,你不能毒他们。
'这个老人讲:’那我没办法,我是奉命而为。
'他说:‘这样吧,我看你这个人很好,我不害你,给你说个办法,你到夜里门口挂一个香包,我看到挂香包的,我的毒虫就不往你家里放
'。
到家以后,这个徐州人想不能我光好了,我要救我全城的徐州人,他就一家一户地讲,赶快做香包,都挂到门口。
”
通知完全城的人之后,已到了半夜时分。
看着大家都挂上了香包,这位生意人终于放下心来,回到自己的家。
由于非常劳累,他竟然忘了将香包挂在自家门口。
结果奉命而来的老人便把毒虫都放进了他家,全家人全都丢了性命。
从那以后,每年的端午节徐州人都有挂香包的习俗,直到现在,在当地的五毒庙会上,各种各样的香包都有销售,只是大家在佩戴香包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彭祖封侯于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至今悠悠4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孔子、庄子、荀子等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彭祖。
《论语》、《史记》、《本草纲目》、《水经注》等诸多历史巨著,更是详尽地记载了彭祖饮食养生、长寿保健、医疗祛病的事例,并留传至今。
殊不知徐州民俗有很多也来源于彭祖的故事,就连人们过生日吃长寿面都与他有关。
就是汉武帝的时候,他讲'人要长寿,要活到一百岁的话,人中就要长一寸',人中是什么?就是鼻孔下面一个穴位,当时一个叫东方朔的人在旁边就笑了,汉武帝问他:’你笑什么?‘,他说:’如果说长寿的人,一百岁人中长一寸,说彭祖活到800岁,是不是要长到8寸了吗?脸有多长啊?‘这个事情后来传来传去,脸就是面,后来祝寿就吃长寿面。
除了过生日,宴请宾客也有着非常多的讲究和典故。
徐州人酒桌上的习俗和礼仪就非常多,比如“先干为敬”就来自古代的一种习惯和豪爽之气。
“酒桌上有一个习俗,一个礼仪,叫做'先喝为敬’,有人不懂这个规矩,先叫人家喝,为什么'先喝为敬‘呢?因为古代的时候要害一个人往往用毒酒,从酒壶里把酒倒出来后,到底这个酒有毒还是没毒,有的事先酒是倒好的,请你来喝,有毒没毒,这时候我先喝,就证明我酒里没有毒。
”
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演变成了重要的民间节庆活动,并且广受当地人的欢迎,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都要举行观音菩萨诞辰庙会,俗称“云龙山庙会”。
参与人数达百万人以上。
庙会不再只是具有单纯的宗教色彩,而是集商贸、旅游、信仰、娱乐、民间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盛大民俗活动,已成为徐州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之一。
还有目前正在进行的彭祖伏羊节,也非常热闹。
每年夏季进入三伏天时,徐州人都有吃羊肉的习俗,也叫“入伏吃伏羊”。
因此每到这时,当地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节庆活动。
今年,徐州还邀请了国内八大菜系代表人物及国外厨师前来切磋技艺,并举办文艺演出、菜宴展销、观光旅游等活动,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这些民俗活动也在传承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展示着城市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