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Ⅰ.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可以收集氧气,这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3)装置B与D组合制取并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______。

②若装置D中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Ⅱ.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多角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4)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相同规格)分别倒立在水和NaOH溶液中,轻轻晃动试管,产生了如下图所示现象。

①小明根据______,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5)小菁同学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 降低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6)小菁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答案】长颈漏斗2KClO32KCl+ 3O2↑(或其他合理答案)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或其他合理答案)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乙试管内液体高度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或其他合理答案) 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对比实验(或其他合理答案) 溶液中 NaOH 减少,溶液碱性减弱 取少量 NaOH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往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解析】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 是长颈漏斗;(2)A 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32KClO 22KCl+3O ,C 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3)①检查装置B 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D 中若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4)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小明根据乙试管内的液体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2322NaOH+CO ==Na CO +H O ;②甲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对比乙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得出结论,所以甲实验的目的是对比实验;(5)溶液的碱性强弱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所以小菁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 计测定溶液的pH 为13.5。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 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 为

9.2,溶液的pH 降低的原因是:溶液中氢氧化钠减少,溶液碱性减弱,该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6)二氧化碳和碱反应会生成碳酸盐,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

碳后,再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冒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Fe 和CuSO 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 的同时有气泡产生。为了进一步探究有气泡产生原因,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8.5gFe 粉放入一定量的CuSO 4中,反应完成后,滤出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体质量为9.2g 。

②将该9.2g 固体与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消耗盐酸50.0g 。根据实验绘制如如图所示反应时间与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图。根据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下列计算和分析:

(1)根据图象可知,步骤②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2)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3)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步骤②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取的Fe的质量8.5g。

(4)由上面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Fe和CuSO4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原因_____。

【答案】2.8g 5.6g <因为少量的铁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硫酸铜溶液呈酸性,少量的铁与其反应

【解析】

【详解】

(1)设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x,盐酸的质量为w

Fe+2HCl=FeCl+H

22

56732

x w0.10g

56732

==

x w0.10g

解之得:x=2.8g;w=3.65g;

答: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2.8g;

(2)设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y,

Fe+CuSO=FeSO+Cu

44

5664

y9.2g-2.8g

5664

=

y9.2g-2.8g

解之得:y=5.6g;

答: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5.6g;

(3)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为:2.8g+5.6g=8.4g<8.5g;(4)在Fe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的同时有气泡产生,而且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8.5g,说明有少量Fe与CuSO4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氢气。

3.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⑴下列金属制品中,主要利用了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黄金饰品 B.铁锅 C.铜导线 D.不锈钢刀具

⑵钢铁锈蚀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防止或减缓钢铁锈蚀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⑶“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世界湿法冶金的先驱。试写出用铁和硫酸铜溶液为原料进行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 反应。(填“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之一)

⑷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了该样品20g,向其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计算: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C 制成不锈钢( Fe + CuSO4 FeSO4 + Cu 置换 13.5g

【解析】

⑴金属做导线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选C

⑵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有将钢铁制成不锈钢或钢铁表面洁净后,覆盖保护层,例如涂油、漆,镀锌,烤蓝工艺等)

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方程式为Fe + CuSO4 FeSO4 + Cu ,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⑷解:设Zn的质量为x,则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2

x 0.2g

∴652

6.5 x0.2g

x g

,得

==

则样品中Cu的质量 = 20g - 6.5g = 13.5g

答:该样品中含有13.5g Cu 。

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写出下列微粒的化学符号

....:

①2个氖原子_____②铵根离子_____③五氧化二氮分子_____④镁离子_____

(2)用下列字母

..填空:

a.氢气 b.小苏打 c.无水氯化钙 d.硝酸钾

①用于做复合肥_____②用做干燥剂_____③用于发酵粉_____④用于做燃料_____(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_____②碳铵的受热分解_____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_____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_____

【答案】2Ne NH 4+ N 2O 5 Mg 2+ d c b a 2343Fe+2O Fe O 点燃

43322NH HCO ΔNH +H O+CO ↑↑ 22Fe +2HCl= FeCl +H ↑

4242432(NH )SO +Ca(OH)=CaSO +2NH +2H O ↑

【解析】

【详解】

(1)①2个氖原子就是在氖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Ne ;

②铵根离子的符号为NH 4+,故填:NH 4+;

③五氧化二氮分子就是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故填:N 2O 5;

④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Mg 2+。

(2)①硝酸钾中有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用于做复合肥,故填d ;

②无水氯化钙可用做干燥剂,故填c ;

③小苏打的成分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和受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可用于发酵粉,故选b ;

④氢气可以燃烧生成水,可用于做燃料,故填a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方程式为:2343Fe+2O Fe O 点燃 ;

②碳铵是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43322NH HCO ΔNH +H O+CO ↑↑ ;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2Fe +2HCl= FeCl +H ↑; 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4242432(NH )SO +Ca(OH)=CaSO +2NH +2H O ↑

5.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复分解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 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m 点所示溶液为碱性

b .n 点所示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c .p 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和NaOH

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单质C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溶剂增多,浓盐酸有挥发性,使溶质减小。固体红色粉末逐渐变黑CO2+Ca(OH)2===CaCO3↓+H2O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 5.85%

【解析】

(1)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不可能是单质;(2)a、m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溶液为酸性,错误;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所以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不变,错误;c、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正确;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

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故选

c;(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剂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①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③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36.5 58.5

7.3g x

36.558.5

7.3g x

=,解得x=11.7g

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1.7g

100% 5.85% 73g+127g

?=。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6.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1)在溶解固体1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__________(填标号)。 A 提高实验效率 B 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C 节约能源

(2)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g 。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回收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AC 5 14.9g 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或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

【解析】

【详解】

(1)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如在蒸发过程中水量太多,会使蒸发时间过长,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2)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做催化剂,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

(3)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

2

3

2MnO 2KClO 2KCl 245

14924.5g

x 3O +?↑

x 14924.5g 245

= x=14.9g ;

(4)称得回收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有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等。

7.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酸 2.2 53% 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解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

106 44 x 2.2g

106=44 2.2x g

x=5.3g 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5.310g g

×100%=53%; (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与10g 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y ,

Na 2CO 3+H 2SO 4═Na 2SO 4+H 2O+CO 2↑

106 98 10g y

1061098g y y=9.25g ,所需稀硫酸的质量=9.2515%

g =61.64g 。61.64g<100g ,稀硫酸过量; 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10g 的氢氧化钠。

设:与10g 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z ,

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80 98

10g z

801098g z z=12.25g ,所需稀硫酸的质量=12.2515%

g =81.67g 。81.67g<100g ,稀硫酸过量; 所以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100g15%稀硫酸后,稀硫酸一定过量。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8.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氧根离子_____。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是_____。

(3)次氯酸钠( NaClO )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价。

(4)服用含小苏打( NaHCO 3)的药物来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2OH ﹣ CH 4 +1 NaHCO 3+HCl=NaCl+H 2O+CO 2↑

【解析】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根据常见有机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4)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2个氢氧根离子为2OH ﹣;(2)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化学式是CH 4;(3)NaCl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小苏打能够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 3+HCl=NaCl+H 2O+CO 2↑。

9.下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1℃时,将2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3)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若A中混有少量B时,最好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

【答案】t2℃ 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60g B>A>C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样。

(2)依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将2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10g,故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

(3)A、B的物质此时依然为饱和溶液,t2℃时B的溶解度大于A,则B的质量分数大于A,C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应该使用t3℃时C的溶解度进行计算,C的溶解度明显小于A、B。则其大小关系为:B>A>C。

(4)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较大,故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小柯小江小龙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操作

滴入无色酚酞加入足量的?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现象变红产生气泡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没变质变质变质

(1)小江加入的“?”是___。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答案】稀盐酸溶液(或稀硫酸或稀硝酸)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10.6%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如果变质,就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跟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根据实验现象有气泡生成可知,小江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且可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变质;

(2)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解:设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2323

Na CO+BaCl=2NaCl+BaCO

106197

x 1.97g

106:197=x:1.97g,解之,x=1.06g,

1.06g

100%=10.6%

10g

?。

答: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

11.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其制备、检验、贮存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2H2O 通电

2NaOH+Cl2↑+X↑。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存在NaCl、Na2CO3杂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注:AgCl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稀HNO3。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试剂X为_____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______。

(3)某兴趣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生成的CO2质量确定因久置而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1。

步骤二:打开分液漏斗旋塞,逐滴加入稀硫酸,待气泡不再产生时,关闭旋塞,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2。

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某工厂化验室用20%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H2SO4,共消耗NaOH溶液2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H2 2HNO3+Na2CO3=2NaNO3+H2O+CO2↑硝酸银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9g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Na、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4、2,2、2、2、2,故X的化学式为H2;

(2)①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②为检验氯离子,试剂X为硝酸银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丙中产生白色沉淀;(3)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

242

42

2NaOH+H SO=Na SO+

8098

20g

O

20x

2H

008098=20g 20x

x=4.9g

答: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 2SO 4的质量为4.9g 。

12.室温为25℃时,某小组用无水氯化铜粉末制备氯化铜大晶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I: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铜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20 25 40 50 60 80 溶解度(g) 69.2 74.5 76.4 81.8 85.5 89.4 98.0

步骤Ⅱ:配制少量CuCl 2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晶种。

步骤Ⅲ:把晶种悬挂在新配制的CuCl 2热饱和溶液中,室温下静置数天,形成大晶体。 步骤Ⅳ:取出大晶体,处理剩余的溶液(母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20mL 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①计算需称取CuCl 2的质量是_______g 。

②将称取的CuCl 2固体和20mL 水倒入烧杯中,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2)母液中Cu 2+属于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下列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的是__________。

A .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待水分自然蒸干后保存所得固体

B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 3,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C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3)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100g 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_____________ g(只列计算式,已知CuCl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答案】17.1 搅拌 A C

【解析】

(1) ①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由表格中数据可知,50℃时,氯化铜的溶解度为85.5g ,用20mL 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需称取CuCl 2的质量是17.1g ;②将称取的CuCl 2固体和20mL 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2) A .由题中信息可知,氯化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防止落入其他物质,引入杂质,待水分自然蒸干(蒸发结晶)后保存所得固体,则不会有含铜离子的液体排放,不会导致污染,正确;B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 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是氯化银,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中仍然有铜离子,倒入下水道,仍会导致污

染;C .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 ,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中只有氯化钠,没有铜离子,倒入下水道,不会因重金属导致污染;(3)由题中信息可知,25℃时氯化铜的溶解度为76.4g ,100g 母液中含有氯化铜的质量为

x ,76.4g/176.4g=x/100g x=100g ×76.4g ÷176.4g ;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设100g 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y ,

CuCl 2 + Fe = FeCl 2 + Cu

135 56

10076.4176.4g g g ? y 135/10076.4176.4g g g

?=56/y 5610076.4g y 135176.4g g

??=?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3.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只含有Na 2CO 3、NaCl )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取5g 样品,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试计算:

(1)其产生______g 二氧化碳。

(2)该纯碱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答案】(1)1.76;(2)84.8%;(3)10%

【解析】(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76g ;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106 117 44

X y 1.76g

106/44=X/1.76g 117/44=y/1.76g

X=4.24g y=4.68g

(2)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4.24g/5g×100%=84.8%

(3)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68g+(5g-4.24=5.44g

溶液的质量为:51.16g+5g-1.76g=54.4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44g/54.4g×100%=10%

14.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 2; 猜想二:溶质是CaCl 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四:溶质是CaCl 2、Ca(OH)2和HCl

(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______________(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

①AgNO3②Fe2O3③NaOH

(拓展延伸)

(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_______________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

【答案】CaCl2和HCl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酚酞溶液不变红

Fe+2HCl=FeCl+H 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②反应物是否过量

22

【解析】

【详解】

(1)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有三种可能:第一、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溶质氯化钙,第二、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第三、另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填写:CaCl2和HCl;

(2)猜想四不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

(3)滴入酚酞溶液,结论为猜想二不成立,说明溶液中没有显碱性的物质,故现象为:酚酞溶液不变红,填写:酚酞溶液不变红;

(3)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溶质为CaCl2和HCl,当加入铁粉时,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填写:有气泡产生;

(4)①、猜想一、二、三种都有氯化钙,加入AgNO3后,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②、Fe2O3只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猜想三有HCl,可以得出猜想三成立,故符合题

意;

③、NaOH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得出猜想三成立,故不符合题意;

(5)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写:反应物是否过量;

(6)实验二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2

Fe+2HCl=FeCl+H

(7)因猜想三中有氯化氢,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钙并过滤,使氯化氢转化为氯化钙,过滤掉多余的碳酸钙,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故填写:碳酸钙。

【点睛】

该题为实验探究中的探究物质成分题,解题关键是:三种猜想的确定(生成物必须有,反应物只能过量一种),验证猜想时要找几种猜想中不同的物质验证,相同的物质不用验证。

15.(9分)操作和保存药品不当,标签常常易损毁。现有四瓶溶液①②③④的试剂标签已破损(如下图),但是已经知道这四瓶试剂是NaOH、Ca(OH)2、Na2CO3、KCl溶液中的一种,某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四瓶破损标签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另外药品只提供盐酸和酚酞溶液):

(提出问题)标签已经破损的①②③④四瓶溶液分别是什么溶液?

(实验探究1)第④瓶试剂肯定是:(写化学式)。

(实验探究2)兴趣小组对①②③④瓶溶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取①②③瓶溶液少量

于三支试管中,分别

加入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不能将其中

的一种溶液鉴别出来2

再取①②③瓶溶液少

量于另外三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溶液

加入了①溶液的试管

中;

其余两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①瓶溶液为Na2CO3

(反思与交流)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我们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

【答案】【实验探究1】KCl

【实验探究2】序号1:三瓶溶液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序号2: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序号3:Na2CO3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NaOH

【反思与交流】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探究1】根据瓶塞来判断,因为NaOH、Ca(OH)2、Na2CO3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中都有a,所以第④瓶试剂肯定是:KCl

【实验探究2】序号1:因为NaOH、Ca(OH)2、Na2CO3这三种溶液都显碱性,故实验现象为:三瓶溶液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序号2:根据碳酸盐的化学性质,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故加入的是稀盐酸溶液,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结论为①瓶溶液为Na2CO3

序号3:为了鉴别NaOH和Ca(OH)2这两种碱,必须抓住两者化学性质的不同,故取

②③瓶溶液少量于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若是NaOH溶液,则无明显现象,若是Ca(OH)2溶液,发生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交流】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故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16.现有一瓶无色溶液,溶质可能是KOH、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K2CO3与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

(评价反思)①甲同学提出操作(1)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______。

②乙同学提出操作(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其原因是_____;建议改加过量的BaCl2溶液,BaCl2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拓展应用)KOH和K2CO3的混合溶液敞口久置后可能变成K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有白色沉淀生成 KOH(或OH-)除去K2CO3(或CO32-)(合理即可)氢氧化钙微溶,会析出 BaCl2+K2CO3=BaCO3↓+2KCl CO2+2KOH=K2CO3+H2O

【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肯定含有碳酸钾,则向盛有少量样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为红色,说明含有碱性物质氢氧化钾,故填:有白色沉淀生成;KOH(或OH-)

[评价反思]①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除去碳酸钾,防止对氢氧化钾的检验造成干扰,故填:除去K2CO3(或CO32-)(合理即可)

②操作(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是因为氢氧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析出形成沉淀;加入的氯化钡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故填:氢氧化钙微溶,会析出;BaCl2+K2CO3=BaCO3↓+2KCl

[拓展应用]敞口放置则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故填:

CO2+2KOH=K2CO3+H2O。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变质物质成分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I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

(2)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__。

A.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钾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答案】NaCl、Na2CO3 2HCl+ Na2CO3=2NaCl+CO2↑+H2O 错误只含NaCl时也不変色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合理即可)产生气泡(合理即可) ACD 蒸发

【解析】

【猜想与假设】猜想4: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的生成物及反应物是否过量分析解答;【讨论与交流】根据HCl和Na2CO3不能共存解答;【实验与结论】(1)根据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根据猜想3中含有稀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分析解答;(2)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解答;【拓展与应用】根据蒸发结晶解答。【猜想与假设】猜想4: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猜想4:NaCl、Na2CO3;【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I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2HCl+ Na2CO3=2NaCl+CO2↑+H2O;【实验与结论】(1)结论错误;理由是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只含NaCl时也不变色;实验步骤: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实验现象:产生气泡;(2)A、加入酚酞试液时,如果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B、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时,无明显现象,错误;C、加入稀硫酸时,如果产生气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D、加入氯化钡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故选ACD。【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时,由于盐酸易挥发,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蒸发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18.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末溶于水,混合后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猜想2.碳酸氢钠;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氡钠

(查阅资料)

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小月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

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____7(填“>”、“<”

或“=”)

溶液呈碱性,猜

想1成立

小妮用如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

中液体变浑浊

猜想2成立。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

(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小戚称取mg白色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g,通过计算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猜想3正确,则n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

(拓展探究)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交流反思2)b点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将图2和图3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C点的溶质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过程,可以依次用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与反思)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及反应pH值的变化,可以认识反应原理及进行的过程。

【答案】>由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碳酸钠2211 5321 m m

n

<<

NaCl、HCl NaCl、NaHCO3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