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年级语文科备课组工作计划(一学年)一、教学任务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以至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整个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情况分析本届高一新生将近1000名,由于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新生的基础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种猜测和运气得分上,无心向学,特别害怕写作,所以在对学生强化督促的同时,任何抓好基础,做到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行之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就成了高一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学安排第一学期:主要是完成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的教学。
由于面对的是初中向高中转型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甚至难于适应,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得细做得实,具体安排如下:1、第1周: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向学生介绍今年我校概况,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一本线上的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应处的分数段;介绍高中语文学习的总体情况。
这样一来,新学生在转型中遇到挫折他们的心态落差不大,也容易改进。
2、第1-10周:完成必修1四个单元的作品教学,两次大作文练笔,一次统一测试,安排一张病句判断的专题训练卷。
以一周5个课时的时间安排如下:(1)第1-2周:完成第一单元的作品教学。
在这一单元的现代诗词鉴赏教学中,主要要落实词牌、意象,意境与情感,背诵等任务。
安排一次写作练笔的指导(可以参照表达交流的内容)(2)第3-5周:完成第二单元的作品教学。
这一单元主要是文言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
进入这一单元教学之前,必须利用些时间进行词性、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的梳理,为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打基础。
了解古籍的一些常识,比如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知识;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实词,此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强调多读体会语感。
第八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资料《过秦论》一、《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了解学生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
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
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
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1. 活动内容:
记录备课组讨论的具体内容,比如讨论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可以记录每次活动的主题和具体讨论的内容,包括对课文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等。
2. 参与人员:
记录备课组活动的参与人员名单,包括教师姓名、职务、教龄等基本信息,以及每位教师在讨论中的发言和建议。
3. 讨论成果:
记录备课组讨论的成果和决定,包括确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
记录每位教师对于备课内容的贡献和建议,以及最终达成的共识和决定。
4. 行动计划:
记录备课组讨论后制定的行动计划和分工安排,包括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5. 效果评估:
记录备课组活动后的教学效果评估,包括教学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等。
可以记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
在记录备课组活动时,需要准确记录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以及活动的主持人和记录人员。
同时,要注意保护每位教师的隐私信息,确保记录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和保密性。
这样的记录可以帮助备课组成员回顾讨论内容和决策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质量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周次参加人员主讲人4时间周二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XXX地点语文组办公室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二)作品介绍(三)文本解读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找句子、朗读、品析(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分组朗读“XXX”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XXX《故乡的回忆》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1)情绪最浓的是那一段?(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文本提升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假如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六)作业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3、集体讨论1、本文《绝版的周庄》,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因此,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XXX比如XXX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年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备课时间:2010.3.7.备课地点:高一年段室主持人:王永心参加人员:柯丽卿、吴小真、陈书凤记录人:吴小真研究课题:《祝福》的教法探讨永心:一、关于教材《祝福》是必修3的第二课。
也是本学期小说教学的重点。
小说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二、教学指导思想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重点。
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孔已己》入手,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的词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鲁迅小说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针眨国民的卑怯性。
)环境描写的作用四、教法与学法1、主要学法与教法(1)主要学法:A、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进行对比。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
时间:2021年9月3日
参与人员:高一语文教师
活动内容:
1.分享教材解读心得
大家就该教材在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了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心得,一起分析如何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
2.探讨教学方法
教师们就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享了各自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交流学生评价
教师们就如何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而更加科学地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共同总结了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4.预防学生挫败
教师们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避免挫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共同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奖励措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和潜能,并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和饱满。
总结:
本次活动,教师们就教学方法、学生评价、学生心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高度评价了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了未来的教学工作。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二、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三、活动主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四、活动参与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明确备课主题: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分组讨论:将语文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备课主题进行讨论。
A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C组:探讨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D组:分析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总结归纳:各小组分别总结讨论成果,形成书面材料。
2. 课堂观摩(1)观摩优秀教师课堂:组织全体教师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交流心得:观摩结束后,教师们针对观摩内容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教学案例分析(1)选择典型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
(3)总结归纳:各小组分别总结讨论成果,形成书面材料。
4. 教学策略分享(1)教师分享教学策略:邀请部分教师分享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2)讨论与交流:全体教师针对分享的教学策略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5. 活动总结(1)回顾活动内容:回顾本次集体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总结活动成果。
(2)提出改进措施: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活动成果:1. 提高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明确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2. 学习了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自身教学提供了借鉴。
3.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了方向。
4. 分享了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总结了活动成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七、活动反思:1. 集体备课环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一、会议时间及地点时间:2023年X月X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二、参会人员语文教研组长:张老师备课组长:李老师高一语文教师:王老师、刘老师、赵老师、孙老师三、会议主题本次教研会议的主题是针对高一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进行讨论和调整,并对近期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会议内容1. 新学期教学计划讨论(1)张老师首先对新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教材选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目标设定等。
(2)李老师针对教学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古诗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3)各位教师就教学计划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以下意见:- 王老师:建议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
- 刘老师:认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 赵老师:提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孙老师: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2. 近期教学问题总结(1)张老师总结了近期教学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 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针对以上问题,各位教师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王老师: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通过讲解、背诵、翻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刘老师:开展写作辅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 赵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孙老师: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3. 教学资源分享(1)李老师分享了近期收集到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古诗文阅读材料、写作范文、教学课件等。
(2)各位教师表示将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巫山县官渡中学备课纸任教年级:高一班级:备课人:白何明张琼侯胜兰刘安林龚存红形式:集体【课题】祝福【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 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3.品味小说语言技巧及其作用。
【学法引导】1.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同时也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进一步理解鲁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导入: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知识链接1 小说三要素: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3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0日
二,活动目的: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优质的语文教育服务。
三,活动内容:
1.讨论《雨巷》课文中的一些文学问题
a. 从文学形式上看,雨巷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
b. 为什么《雨巷》课文的背景设定在北国腊月?
c. 从文学内涵上看,《雨巷》里体现出什么样的人生哲学思想? 2.讨论语文教科书的教学设计
a. 如何充分发挥课文质量的教学价值?
b. 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有效讲授?
c. 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精选课文?
四,活动结果:
1.从文学形式上看,《雨巷》属于抒情诗歌;
2.《雨巷》课文的背景设定在北国腊月,是因为它更加能够体现出对脆弱的人生的深刻抒写;
3.《雨巷》里体现出了寻求生活真谛、珍惜生活每一刻的人生哲学思想;
4.认为切实发挥课文的质量教学价值,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深入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体会艺术抒情中的文学感悟;
5.可以运用指导式教学,针对每个学生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基本知识的有效讲授;
6.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精选课文,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多开展探究,多解释文章中的隐含信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