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一中陈利)
- 格式:pptx
- 大小:911.97 KB
- 文档页数:28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琐谈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
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
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三、前呼后应《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
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
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
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
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
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
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
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
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
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
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
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
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
【题文】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的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形象的题目在小说中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概括特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的是结合环境、情节、标题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荷花淀》是孙犁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描绘了白洋淀地区的生活风貌和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以下是对该小说每一段的解析:第一段:月夜编席,期待丈夫回家本段描述了水生嫂在院子里编席,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景。
水生嫂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丈夫的迟迟未归而变得焦虑和担忧。
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暗示了她内心的波动和情绪的不稳定。
然而,她很快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表现出了她的坚强和自我克制。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水生嫂的贤淑、温柔、明理、坚强的传统女性的特点。
第二段:伏击战后,妇女探视丈夫本段描述了荷花淀伏击战后,女人们探视丈夫的情景。
她们的小船冲进了荷花淀,被荷花的枝叶包围着。
此处通过比喻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战争的严酷和残酷,以及女人们面对战争的坚强和勇气。
第三段:探夫遇敌,小船冲进荷花淀本段描述了女人们在探夫途中遭遇敌人的情景。
她们的小船被敌人发现,敌人开始射击。
女人们毫不畏惧,继续前进。
此处通过描绘女人们的勇敢和坚定,表现了她们的抗日决心和勇气。
第四段:荷花淀中的战斗本段描述了荷花淀中的战斗情景。
战士们埋伏在荷花淀中,等待敌人的到来。
敌人出现后,战士们一跃而起,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此处通过描绘战士们的勇敢和决绝,表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段:水生追赶饼干盒本段描述了水生去追赶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他捞起饼干盒后,顺手丢在了女人们的船上。
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水生的粗犷和豪放,也表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
总体来说,《荷花淀》通过描绘白洋淀地区的生活风貌和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强和勇气。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逼真,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地域特色,是现代白话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020年高考语文之小说阅读必考题型精讲精练专题: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必备知识★★【题目设定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解题思路展示】(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2.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
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等。
(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
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小议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细节,在文学作品中是指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
它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描写。
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生动性和生活气息,可以使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有灵魂,还能深刻地点化出事件、环境的特征。
细节虽细微,却蕴含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难怪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所以,细节虽小,但作用不小。
下面我就结合作品,具体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细节描写可以揭示社会环境在《红楼梦》第三回开篇不久,写林黛玉坐轿子进贾府。
这个坐轿子的描写,作者写得很精细,用笔极具匠心。
是这样写的:“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了贾府之后,特意点出抬轿子的换成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而当轿子停下时,是先让这些小厮退出,众婆子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这段细节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这个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礼仪规矩是极其严格的,就连抬轿子这样的小事也要按规矩来。
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中“男女大防”、绝不允许成年小厮这样的异性接触女主人,尤其是年轻的小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就算仆人也是分等级的。
他们的尊卑次序是:众婆子——十七八岁的小厮——轿夫。
再如:鲁迅小说《药》中有一段细节描写:“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清代士兵穿的军衣(又叫“号衣”:旧时兵士、差役等所穿的带记号的衣服),前后都缀着一块圆形的白布,上面有“兵”字或“勇”字,作者借助服饰这个细节,揭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清朝末期。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一)、概念以及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
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
细节要真实。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
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
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
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
(二)、总结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1、肖像细节描写一个细节。
正是这个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
比如,镇关西之后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比如,还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关于鲁达借银两帮助金老父女这个段落中,在使用的动词上就生动的表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4、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小说专题训练---细节描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松明晓东“王县长,都准备好了,您看什么时间出发?”司机看着王小毛说。
王小毛抬头看了司机一眼,合上厚厚的文件夹说:“准备妥了就走吧。
”王小毛起身看了看窗外,大院里静悄悄的,天边暮云四合,霞光照得大地一片通红。
这时,叮咚一声,短信来了:“到省城后打这个号码,这是应急号,一般人不知道,事情办妥了得请兄弟吃饭哦。
”后面是一串电话号码。
王小毛笑了笑,连忙回复:“必须的,你和老大都是贵人,此生没齿难忘啊!”发完短信,王小毛小心翼翼地拿起书柜里昨晚未来得及看完的书,拿出里面夹着的一张银行卡装进口袋。
放书的时候,一封信掉了出来。
王小毛俯身捡起,稚嫩的字迹映入眼帘,王小毛想起来了,这是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的学生李晖寄来的。
信中说他爷爷因患脑梗瘫痪在床,母亲因为忍受不了贫穷而离家出走,在外打工的父亲辞职回家照顾爷爷,却被查出肺癌晚期,现在家里只有十一岁的小李晖照顾爷爷和父亲。
王小毛想起来了,李晖家是自己包扶的贫困户,上次李晖爷爷住院的时候自己因为要开会派秘书去看过,还给了五千块钱。
王小毛再次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李晖的信,眼眶瞬间湿润了,一股愧疚之情从心底升了起来。
王小毛本打算去看看李晖,可是这段时间传出消息,他将接替即将离任的书记的工作,很快上边就要派人来考察。
在这个节骨眼上,自然是马虎不得。
打点完方方面面的关系,现在只剩“老大”家里没去了。
下午正在开会时,王小毛收到大学时上铺的兄弟、现任“老大”秘书的方远的短信,说“老大”晚上在省城的家里秘密举行家宴为老母亲祝寿,这个机会岂能错过?方远还告诉王小毛,知道消息的只有几个人,其中就有王小毛的竞争对手张大兴。
其中的利害关系自是不必明说。
王小毛早早结束了下午的会,准备打算趁着夜色赶往省城。
楼下,司机已经发动车子,正在等他。
王小毛咬咬嘴唇,把那信函夹进书里,拿起包迅速下楼。
车子快速驶出政府大院,融入滚滚的车流之中。
拐过县医院门口的时候,王小毛看到那里围了一圈人,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跪在地上,手里举着一块硬纸板做成的牌子,旁边的凉席上摊着一床破被子,一个男人正蜷缩在被子里。
《孤独之旅》课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课文题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作者简介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
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多次在各地进行演讲。
2012年4月27日受邀前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春城实验小学进行“推开写作之门”主题讲座;2011年10月在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进行主题讲座;2012年10月16日受邀前往重庆外国语实验学院和红光中学进行讲座。
小说阅读是高考的重点之一,它的故事性很强,比较集中的矛盾冲突,塑造具有典型意义人物形象,从而反应一定的社会问题。
其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用来表现小说主旨的载体,所以,要想读懂小说,就要先读懂人物,就要抓住文中的细节来品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细节很多,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结合经典小说品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是情节链条上的珍珠,是小说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
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好小说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十分精彩,尤其第二次、第三次提到时对奥楚蔑洛夫截然相反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当听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忙叫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暴露了他受到震惊、害怕权势、外强中干、恐慌万状的胆怯心理。
第三次是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吓了一跳,忙叫巡警“给我穿上大衣吧”,露出一副浑身发抖、胆战心惊的可鄙状态。
这两次一脱一穿,虽然动作完全相反,却反映了相同的心理状态,加上奥楚蔑洛夫那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掩饰(借天气变化),更暴露了他虚伪、卑微的心理。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也有多处细节描写。
比如,鲁四老爷的书房中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窗下案头上的《近思录集注》《四书衬》,给读者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强化了鲁四老爷“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为后文叙写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以及悲剧的命运奠定基调。
一细节描写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小说中对人物进行的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包括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而细节描写就是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处着笔,进行描摹,揭示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