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923.62 KB
- 文档页数:53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主要阐明钢铁行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对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进行部署,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钢铁工业有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逐步增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
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
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关键字: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导读: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前言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主要阐明钢铁行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对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进行部署,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钢铁工业有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逐步增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
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
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0-11-1509:54:07.0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在增长速度、产量规模、产品出口量等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产业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却陷入产品与资源双向国际竞争的困局,由此引发了我国钢铁产业“利润流向国外,成本留给国内”的说法。
这将对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安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现状我国钢铁工业自1949年开始起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
从绩效增值率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2001-2006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30.92%,销售利润率年增长率达43.14%。
2007年以后,成本上升导致利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率。
从规模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2000-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5亿吨增加到5.7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以上。
从市场贸易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明显提升。
2006年我国钢铁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
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1年的-0.57转为了2009年的0.58。
从技术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所提高。
2001年大中型冶金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2%,到2009年增加到1.57%。
这一指标与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
2.产业控制力得到加强。
从市场控制力来看,随着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和品种结构的改善,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2001年我国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2.8%,2009年提高到90%以上。
从股权控制力来看,外资所占比重有扩大趋势,但内资仍占绝对优势。
2001年外资股权所占比重为3.01%,2009年提高到12.9%。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钢铁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旨在推动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即2011年至2015年,实现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发展目标1. 提高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
2.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加大高端产品和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力度。
3. 提高钢铁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4. 加强钢铁产业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钢铁企业走向世界。
二、主要任务1. 加强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
推动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装备。
2.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
加大高端产品和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推动钢铁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 加强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钢铁企业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政策支持1. 完善产业政策。
制定和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2. 加大财税支持。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钢铁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
3. 加强金融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提供贷款和融资担保服务。
4. 强化环保监管。
加大对钢铁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强环境执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预期效果1. 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得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2. 高端产品和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3. 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工信部日前在长春市召开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会议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产业等“十二五〞规划草案进展了讨论。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目前,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产业等“十二五〞开展规划均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正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
根据会议透露的五大行业规划内容,新材料方面,“十二五〞期间,要以进步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才能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立亟需的关键材料为打破口。
新材料产业要积极开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构造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组织施行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材料晋级换代。
力争到2021 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才能、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破一批国家建立急需、引领将来开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才能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开展奠定坚实根底。
石化工业方面,“十二五〞期间,要通过施行烯烃重大工程、高端化工产品创新工程、化肥农药构造调整工程、危化品本质平安提升工程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建立化工园区,引导煤化工有序开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有效供应才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变强。
钢铁工业方面,“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要通过完善行业管理、落实产业政策、健全标准体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极开展短缺关键品种,全面进步钢材实物质量,统筹重大工程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力争“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构造调整获得显著进展,核心竞争力有较大进步。
建材方面,“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要推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展节能环保、保温隔热等新型建材。
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的编制依据国家及本市的产业政策,并参照了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7月10日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
“十一五”期间,以宝钢集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作为全市六大支柱工业之一,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本市产业发展、支撑本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
“十二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将全面聚焦国家战略,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市先进制造业需求,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低碳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发展精品,进一步提升钢铁产业水平。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满足了上海工业实际钢铁产品需求量的45%左右(按产值计算),有力地支撑了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数字化经营等方面保持国内领先;同时,上海钢铁产业规模适度增长,2010年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2214万吨和2476万吨,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1722.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宝钢集团在世界500强排名第276位。
上海钢铁产业总体呈现大集团主导、资本高度股份化、代表国内本行业竞争力最高水平、拥有与钢铁制造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体系的发展特征。
(一)发展成效1.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精品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上海钢铁产业依托宝钢集团,一方面逐步减少碳钢普通热轧板商品材,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冷轧汽车板、硅钢、宽厚板、能源用管、不锈钢等高端产品,特别是具备了批量生产超高强汽车板、B23R080等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牌号的取向硅钢、核电用690U型管等世界顶级产品的能力。
欢迎共阅发布日期:[12-01-1710:46:00]点击次数:[147]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前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5亿吨增加到6.3亿97%。
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10.4%,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
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5方式重组了区域内12家钢铁企业。
破解五大难题钢铁业十二五发展思路明确“全国粗钢产量以满意内需为主,低速增长,不能保落后或低水平产能的市场;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产能占全国比重达到40%以上;具有先进水平的装备占主体装备的比例达到70%以上;可掌握的海外权益矿规模达到国内年进口矿总量的40%。
”参加起草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中国冶金工业规划讨论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近日透露了规划的主要目标。
“许多人认为我国的钢铁业已经达到饱和点,但我认为钢铁业仍旧具有进展空间。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钢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李新创说,“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应解决优先加快品种质量、产业链、节能环保、联合重组和布局调整等五大难题。
解决高端不足“对于我国钢铁产品市场来讲,低端产品过多,造成无序盲目竞争,而高端产品仍满意不了市场需求,还要依靠进口解决。
”李新创说。
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78亿吨,同比增长了13.5%。
在这种状况下,我国仍旧有1763万吨的钢材进口,同比增长了14.59%,其中80%是板材。
即使2022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3亿吨,我国仍需要进口1600万吨左右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说明我国钢铁工业在高端产品方面与国外企业仍存在肯定的差距,假如能够把进口产品顶替掉,则可以为国内钢铁企业挤出更大的高端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创新力量不足,核心技术的把握程度较低,驱动进展后劲不足。
先进生产技术、新工艺仍旧主要依靠引进、仿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量不强,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进口。
国内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工艺创新、技术消化移植、产品研发、基础讨论和应用讨论、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影响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在将来的进展中,钢铁企业首先要围绕下游用户需求乐观开发新产品,其次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能够长期稳定,持续不断地为下游用户供应优质产品。
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机遇及前景“十二五”期间是中国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当前行业总体呈现的低增速、低盈利运行态势正是转型阵痛的直接体现。
钢铁行业应化挑战为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主要特点有:1、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尽早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淘汰炼铁落后产能4800万吨和炼钢落后产能4800万吨的目标。
2、继续推进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仅为49%。
按照《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应由2010年底的48.6%提高到60%左右。
3、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我国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同时,既要做强钢铁主业,又要积极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立并完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从产业分析来看,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存在如下发展特点:1. 钢铁需求继续拉升2012-2013 年,中国经济增速主动放慢,但钢铁需求增长仍将继续。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房地产、基础设施、机械行业维持增长,主力拉动钢材需求。
受民生工程、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拉动,占钢材消费近70%的房地产业、基础设施(除交通和电力)和机械制造业的钢材需求继续增长。
(2)汽车、家电、船舶行业增长乏力,用钢潜力不足汽车、家电和船舶制造业因前期增长过快,受退出、限购政策影响,增长潜力变弱,对钢需求拉动有限。
(3)铁路、电力行业投资下降,钢材需求减少受融资和运营安全问题双重压力,铁路投资连续下降,公路增长缓慢,交通业实际投资下降,用钢下降。
电力投资受价格机制制约,投资增长缓慢,钢材需求几无增量。
总的看来,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钢材消费仍小幅增长,产能略显过剩。
2. 国内横向战略兼并,扩大市场份额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历史中,以收购兼并的目的主要可分为区域拓展、战略转移、业务延伸、强强联手四种模式。
目录一、“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成就与基本评价........................... - 1 -(一)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1 - (二)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 2 - (三)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 4 -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 6 - (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步,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 8 - (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布局有所改善.................. - 10 - (七)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 - 12 - (八)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大.............. - 12 - 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13 -(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13 - (二)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已成为钢铁企业面对的急迫问题.......... - 14 - (三)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 15 - (四)中小钢铁企业如何发展已成为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 16 - (五)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17 - (六)产业布局优化已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 20 - (七)国内原料资源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高.................. - 21 - (八)信息化带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仍有差距.......... - 22 - 三、“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 23 -(一)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 23 - (二)国内经济发展与钢铁消费需求形势........................ - 23 - (三)影响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 26 - 四、“十二五”国内钢铁消费需求预测结论............................ - 28 -(一)粗钢需求总量预测...................................... - 28 - (二)地区钢材需求预测...................................... - 28 -(三)下游用钢行业消费需求预测.............................. - 28 - (四)钢铁生产能力供给...................................... - 29 - 五、“十二五”钢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 - 30 -(一)指导思想.............................................. - 30 - (二)基本原则.............................................. - 30 - (三)主要目标.............................................. - 31 - 六、“十二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建议............................ - 33 -(一)调控钢铁总量.......................................... - 33 - (二)保障资源安全.......................................... - 34 - (三)优化产业布局.......................................... - 35 - (四)推进联合重组.......................................... - 36 - (五)加强技术创新.......................................... - 38 - (六)深化节能减排.......................................... - 39 - (七)加快产品升级.......................................... - 43 - (八)继续淘汰落后.......................................... - 47 - (九)推动“两化”融合...................................... - 47 - (十)实施国际化战略........................................ - 48 -II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粗钢产量、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45.2%(预计2010年占44.3%)和43.0%,钢铁工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2009年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实现工业总产值42636亿元(其中重点统计企业20684.66亿元,占48.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8%;资产总计41010亿元(其中重点统计企业29000.81亿元,占70.7%),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8.3%;实现利润总额1376亿元(其中重点统计企业553.88亿元,占40.3%),占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0%。
一、“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成就与基本评价“十一五”时期,是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最大的五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五年,是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同时也是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和企业利润率下降问题突出的五年。
取得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一)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做出了贡献。
2009年比2005年,冶金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提高24.7%,税收提高15.9%,就业人数提高8.0%,人均产钢提高50.1%,平均工资提高43.6%。
钢铁工业已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预计可达到178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
大量的投资带动我国钢铁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9年我国粗钢生产能力已具备7.18亿吨水平,2010年可达到7.5~7.7亿吨以上,彻底扭转了粗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局面。
近十年来,我国国内钢材市场自给率和占有率不断提高,自给率从2001年的88.9%提高到2010年的104.5%;占有率从84.3%提高到2010年的97.0%,见【1】注: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钢铁生产企业和铁合金,但不包括炭素、金属制品,耐火和采矿。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口径不完全可比。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表1。
表1 我国钢材、钢坯折合粗钢生产消费和自给率、占有率情况单位:万吨注:进出口数据按大中型钢铁企业各年平均综合成材率将钢材折算为粗钢。
自给率=钢产量÷表观消费量×100%;国内市场占有率=(钢产量-出口)÷表观消费量×100%。
钢铁工业对相关下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比“十五”期间均成倍增加,与2001年相比,2009年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增长9.2倍,发电设备增长9.0倍,汽车增长5.6倍,等等,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保持平均10%以上平稳较快增长和支撑国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比2001年增长了6倍,其他主要工业品出口量也大幅增加,如果没有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支持,这些都是难以实现的(见表2)。
表2 钢铁工业下游用户主要产品出口情况(二)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在解决经济发展对品种数量需要的同时,钢材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扁平材品种数量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而且基本满足了下游行业对材料质量性能不断提升的要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求,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为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大型钢铁企业从工艺装备入手,增加了铁水预处理及LF、VD、RH等二次精炼设施,配套采用了在线检测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措施。
2009年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水精炼比达到66.8%,确保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根据调研,“十一五”期间建设的120吨以上转炉车间,全部配备了LF精炼炉,80%以上配备了RH或VD真空精炼设备,95%以上配备了铁水预处理设备;全国70吨以上电炉车间,100%配备了LF精炼炉,90%以上配备了RH或VD真空精炼设备。
部分钢材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欧盟、日本等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到2010年,通过冶金产品达到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认定并获得“金杯奖”产品的企业共58家,20类品种,335个产品,生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
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2009年有15类品种的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冷轧薄宽钢带、电工钢板带2类品种自给率超过85%;2010年有17类品种的自给率超过100%。
2009年有15类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2010年有18类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其它品种也基本达到了85%以上,见表3。
表3 我国钢材品种自给率及市场占有率情况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由于我国钢铁产品品种质量不断提升,支撑了机械、汽车、造船、家电、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气东输(二线)、三峡水电站、高铁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特别是,时速350公里、380公里高铁用钢轨全部实现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