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患者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37
第十章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江西中医药大学陈田林,肖笑飞)学习地图:内容导读:1、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它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它既可以包括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包括比较严重的心理活动紊乱。
判断有否心理障碍常用五个标准:经验比较、心理活动性质的改变、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学习方面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2、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根据咨询的内容,心理咨询可以分为发展咨询和健康咨询。
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矛盾、纠正错误观念、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增加心理自由度、作出新的有效行为。
常见的心理咨询观念误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我心理素质好,不需要咨询;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去心理咨询很丢人;心理咨询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就是给你提建议;药物可以治愈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讲究的是一个配合的过程,咨询师与来访者相互配合,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来访者积极的配合心理咨询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帮助来访者心灵成长的目的。
3、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驱症状,还有预后,如死亡、残疾或恢复,因此应作疾病处理。
自杀者多数患有精神疾病,尤以抑郁症常见。
易自杀人群包括:性格内向者、独居者、离婚者、特殊职业者、生活事件堆积者。
一个人在自杀前,往往会在自杀前数天、数星期或数月表现出一些征兆,应注意识别并采取措施。
自杀的预防可分两方面:一是就自杀者细微和早期的征兆及表现进行大众的和专门性的教育;二是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向自杀未遂的幸存者提供一系列的有关咨询和服务。
心理学堂问题导入:小梁是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第十章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一)疼痛概述简单运用:结合实际说明疼痛的文化意义P251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还受到学习、文化和社会角色的影响领会:1.被看作生物医学的疼痛(P250 待补)在面对受伤的病人时,人们通常会在生物或医学的层面上来理解疼痛。
在这个层面上,尽快治愈伤痛是最主要的目标。
2.疼痛的维度Melzack和Torgersen提出的疼痛的三维度1)感觉的维度:在感觉维度上,按照不同的感受性质,疼痛被分为阵痛、刺痛、灼痛等不同类型。
2)情感的维度:在情感维度上,对疼痛的描述反应了人对疼痛感的情感反应。
3)程度评价维度:程度评价维度则描述了疼痛的轻重程度、从轻微到剧烈的。
3.疼痛的种类1)急性疼痛2)慢性疼痛(可分为①慢性难治性良性疼痛;②慢性进行性疼痛。
)3)不容易归为某一类的疼痛(①神经痛;②灼痛等)4.疼痛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影响生活质量一个重要因素★疼痛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影响生活质量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人感到的疼痛越多,他的生活质量很有可能就越低。
同时疼痛往往伴随着抑郁、失眠、易惹怒以及丧失工作能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疼痛不仅仅意味着神经回路和中枢神经之间的生化过程,它拥有了更加复杂的机制,与认知、情绪、意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
此外,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还受到学习、文化和社会角色的影响。
5.疼痛的文化意义识记:1.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与现实的或可能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性和情绪性体验。
2.急性疼痛急性疼痛是指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疼痛。
3.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了三个月的疼痛,包括创伤痊愈后依然持续的疼痛。
(二)疼痛的测量领会:1.直接测量疼痛感觉的方法直接测量疼痛感觉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无创或微创手段诱发被试的疼痛感,然后要求被试报告是否感觉的疼痛,或感觉到的疼痛感的程度。
2.使用直接方法测量痛觉的要点1)被试需要经过训练,能够分辨可察觉的痛觉差异;2)采取诱发疼痛的方法不能给被试造成严重的、持久的伤害;3)在进行重复试验时,要考虑到人的自然生理周期变化。
患者就医心理特点患者共同的就医心理特点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种种不便及自身不具备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到门诊就医一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心胸狭窄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在患病之后常常感到苦恼、忧虑,常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病情。
而性格开朗,平常比较乐观的人患病之后往往表现为满不在乎,对检查、治疗、用药等都不大重视。
渴望获得尊重心理:由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从健康角度讲,病人在心理和行为控制上处于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和照顾,渴望获得尊重和医务人员的帮助,及早得到确诊及治疗,尽早康复。
归属心理: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非常希望尽快被医务人员理解、认识、接纳,以满足个人焦虑、担心、紧张、忧郁心理离开原来熟悉的单位环境及同志关系,作为病人面对医院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加之自身疾病的困扰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具有焦虑、担忧、紧张、忧郁等心理。
的归属感。
患者心理状态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在疾病的态度上也各有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因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对待疾病的态度认真进行心理分析表明:患者对待疾病的心理状况可大致分为三类:1.紧张型:患者表现恐惧心理,思想高度紧张,甚至有濒死感,并留临终遗嘱,多见于性情不太开朗的人。
2.松弛型: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此类型多见于平素体健而突然发病,对疾病缺乏认识,较为年轻的患者。
3.平稳型:患者表现为比较合作,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治疗和护理,正确对待疾病,多见于性情温和的患者,这类患者一般恢复较快。
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在心理护理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精神变化的观察,如有1例患重症肝炎的患者,先兆症状明显,担心自己去世后,家中已坏的房屋无人翻修,思想负担沉重,经护士了解到此情况后,与其兄联系,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安慰,另一方面尽快装修好房子,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包袱,安心养病,从此,患者症状逐日减轻,病情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