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3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是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制度变革,分别是1950年代的土改和公有制改造,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
土改和公有制改造是中国早期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新中国取消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所有私有财产,建立了人民公有制经济,实行了土地改革。
这场转型和改革为中国建立了一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实行了一些过激的措施,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给一些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这个转型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背景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并不相同,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与西方国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有自己特色的“走一段、看一段、再走一段”的改革思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这条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也让中国经济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历史上无法匹敌的成功。
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目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个过程中,中国转向市场化的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也越来越多。
市场化改革不仅包括了经济方面,也涉及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将继续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中国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虽然中国在转型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需要调整和完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监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历史专题:阶段特征、社会转型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古代和同时期西方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
(2)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总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律,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①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②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经济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新兴工商业者势力强大④思想上:希腊出现了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试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而在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经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最终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对于早期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中国的腾飞埋下伏笔。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是中国的一次划时代巨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历史性胜利。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性 历史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各个方面亟待恢复和发展,是什么能让中国从战争与混乱中恢复活力与生机,走上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在历史的道路上,中国该如何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而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状况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条件及背景的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性的社会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仅仅只存在了七年时间,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基本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C)1、国家政局: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社会性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形成。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家“以德治民”,法家“以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明末清初(17—18C)1、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 、民族关系: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承古萌新,“承古”即理学的发展。
“萌新”A、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B、“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C末20C初)1、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
2、经济:产生于19C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两次重要发展机遇;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 、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过渡时期(1949—1956)1、政治: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
3、外交: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指的是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变,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帮助大家复习高中历史。
一、政治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包括:1. 政治体制变革: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统一的领导核心: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集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
3.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化、国有企业化、计划经济等,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规划。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对经济、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统一规划,以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国有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
3. 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社会转型期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特征:1. 思想解放:中国社会转型期,思想解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特征。
人们开始思考和讨论更多的问题,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反思。
2. 文化开放:文化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
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流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社会流动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化,也意味着个人的机会和命运的改变。
本文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流动,探讨社会流动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一、社会流动的特点1. 跨越了阶层界限。
社会流动意味着一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跨越到另一个社会阶层。
在新中国最初的几年里,社会流动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作坊主人之间的流动。
但是,随着新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流动扩大了范围,包括了官僚、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等各个阶层。
2. 含有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1950年代初期,大中专院校的“分科入档”政策,给以中、小学文化程度考试合格的工农兵分发的教育机会,开辟了比较宽广的进升通道,大大促进了工农兵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人因受到政治迫害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
3. 具有时代性。
社会流动的方向和规律还与时代的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鼓励人们学习技术和科学知识,因此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家和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二、社会流动的成因在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1. 农民工转变为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化几乎是从无到有的,对于施工队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于是,很多农民来到城市做建筑工人,他们通过努力工作逐渐赚到了一些钱,成为了老板,开始自己的小生意。
他们对于城市生活和市场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商业活动。
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和市场需求,贡献了一些新专业和新产品。
2. 退休老干部的“春天”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量的农民转向了非农业部门就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因为我国原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要实现这条路线必须经过长期努力。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希望。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证,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相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和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积极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到1956年底,改造基本完成,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对于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从供销合作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2—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略述提出过程)内容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分析: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略)(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的重大胜利的取得,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
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并为这一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正是在上层建筑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之下,作为恢复经济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对官僚资本的全面没收,使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而迅速地建立起了坚实的国营经济基础,一开始便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了最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的基础。
在恢复经济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摆脱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它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四,也正是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一些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国家的各种非法行为暴露出来。
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尖锐对立,由此引发了“五反”运动。
反对资产阶级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这实际上是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要求。
第五,作为朝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开始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不仅存在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在最初阶段上,也确实是由中国农民自愿的互助合作要求所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