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管理学原理(陈传明 周小虎)第二章
- 格式:pdf
- 大小:247.53 KB
- 文档页数:6
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答:【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辨识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为现代企业提供思路。
【3】中国古代的“顺道”与早期的其他管理学思想“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对于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明法。
法的公开性原则。
【2】一法。
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3】常法也称固法。
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什么贡献?【1】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2】率先指出人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了过去那种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诸如提高童工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雇员出售生活必需品的模式,从而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试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分工观点。
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巴贝奇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
管理学第一章组织与管理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要素及其整合一、组织及其要素思考题1.何谓组织?组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体。
五要素是:组织成员 (认同组织目标,愿意为组织作贡献)组织目标 (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目标,一般由组织主要负责人提出)组织活动 (组织存在的标志,开展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大家认同的目标)组织资源 (资金、人、物质条件、信息;资源需要筹措)组织环境 (组织生存在一定环境中,首先要适应环境;不是被动适应,可对环境施加影响)二、组织要素的整合(一)要素内部的整合(1)组织成员的整合(2)组织目标的整合(3)组织活动的整合(4)组织资源的整合(二)要素之间的整合(1)活动与环境的整合(2)目标与活动的整合(3)活动与人的整合管理就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这种整合的内涵:1. 制定有吸引力的目标以聚集组织成员。
2. 选择能最有效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方案。
3. 协调不同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努力。
4. 根据活动的要求和特点组织筹措物质条件。
5. 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加工和利用这些物质条件。
6. 根据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决定或调整组织的目标性质与活动内容。
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一)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二)企业的任务1.满足社会需要2.获取利润3.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思考题4.为什么说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都是现代企业的基本任务?满足社会需要是由企业的社会组织属性所决定的,实现利润是由企业的商品生产者性质所决定的。
这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首先,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其次,利润也是企业满足或继续满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前提。
因此,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才能取得利润;同时,只有取得利润,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三)企业的活动1.资源筹措 2.资源转换 3.产品销售第二节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思考题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管理学原理》教学辅助资料集教学大纲《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Principals of management)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三、学时:48 学分:3 实验学时:0课内上机学时:0四、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英语五、适用专业:管理类专业六、适用年级:一、二年级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具体表现为一般原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一般原理、管理过程(职能)。
重点是管理原理和管理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人本原理和创新原理;管理过程主要以职能为主线,分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
八、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真正学会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二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对管理职能和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三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知道“管理”的过程、而且能够弄清“管理”的逻辑;四是开启学生思维并使之追求管理智慧,使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具体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作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力争弄懂弄通教材内容;二要认真完成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和案例分析,并积极就课堂讨论题目作好准备;三是自发作些社会(机构或组织)管理调研,以为弄懂课程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和锻炼自己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九、学时安排:十、实验内容和要求:无十一、考核方式:考试成绩由两块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管理学原理(yuánlǐ)》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一、课程(kèchéng)编号:二、课程(kèchéng)性质:专业(zhuānyè)基础必修课三、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终身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思想观念,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程序进行管理实践,使学生掌握“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具备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四、学时分配五、学分:3学分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管理的历史发展及不同历史时期管理的特点;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管理的定义以及对定义的理解;管理者的三大角色和三类技能;管理的二重性;古典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比较重要的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
(三)教学(jiāo xué)难点管理的定义以及对定义的理解;管理者的三大角色和三类(sān lèi)技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guǎnlǐ)活动一、早期的管理(guǎnlǐ)实践活动1、史前(shǐqián)人类社会管理2、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3、近代社会管理4、现代管理二、管理的定义通过信息的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1.管理的定义P32.管理的内涵P33.管理的性质P4管理学1.管理职能的定义P52.管理的4项职能P53.管理者定义P64.管理者分类P65.不同领域管理者P76.管理者的角色P87.罗伯特库茨管理技能模型P98.管理学定义P99.管理学的特点P10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P1111.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P11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P182.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P21古典管理思想P23-24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P232.亨利甘特(甘特图)P243.吉尔布雷斯夫妇P24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论P255.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P27行为科学理论1人际关系学说梅奥与霍桑实验2.组织行为学P30现代管理论P31-33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P31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1.系统的含义P392.系统组成要素P393.系统的特征P394.系统原理要点P40人本原理1发展过程P422.有效管理P433.现代管理的核心与人性P43权变原理1权变原理要点P442权变原理中管理优化四步骤P453权变原理的应用P45责任原理1明确职责P472职位设计与权限委授P473奖惩分明P48效益原理1效益的含义P492效益的评价P493效益的决定因素P504如何追求效益P50创新原理1基本内容P512创新的必然性P523创新的原则P534创新策略P54第四章社会责任与管理伦理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内涵P602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P623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P614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P635 SA8000主要内容P63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概念P642管理伦理的特征P663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P684管理伦理主要规范P685如何提高管理伦理水平P69第五章创业管理基础创业管理概述1创业的概念P762创业的意义P763创业的类型P77创业者1创业者内涵p782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P78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1创业机会的含义P812创业机会的特征P813创业机会的来源P814影响创业机会的因素P815如何发现创业机会P826创业机会评价方法P83创业机会的开发1创业团队的内涵P852为什么形成创业团队P853如何开发创业团队P86创业融资1创业融资概念P872创业融资原则P873影响创业融资因素P874创业融资过程5创建新企业相关问题P89创业价值的实现1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P892如何管理新企业P903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P90第六章环境分析1环境对企业的影响P932物质条件研究的意义P953文化条件研究的意义P964内部条件分析的意义P965外部环境P96-1006行业环境分析P100-1047内部条件分析P104-108环境分析的程序和方法1环境分析的程序P1082环境分析的方法第七章计划计划概述1计划概念P1152计划内容P1163计划特点P1164计划作用P1175计划类型P118计划编制1计划编制的原则P1202计划编制过程P1213计划编制过程P1214计划编制方法P122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P1262目标管理的特点P1273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P1284目标管理的评价P1285如何成功实施目标管理P130第八章决策1决策的概念P1362决策的特点P1373决策的类型P1384决策过程P1395决策影响因素P1416决策中的错误及纠正P1437决策方法P144第九章组织基础1组织的含义P1582组织的结构形式1593组织的类型P1594正式组的特征P1615非正式组织的特征P1616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P1617如何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P16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管理幅度的概念P1632管理层次的概念P164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P1644管理的内容P1645管理组织结构形态P165集权与分权1权力来源P1652职权内容P1663集权优缺点P1664分权优缺点P1665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P1676分权的主要途径P1677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异同P168直线权与参谋权1直线与参谋的概念P1692直线与参谋的关系P1693职能职权P1704直线与参谋的冲突P170第十章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的内容P1762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P1763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优缺点P1824运行制度的设计P1765组织设计的任务P1766组织设计的程序P1767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P1778影响组织机构设计的四大要素P1789组建部门(部门化)的方法P180委员会1委员会的含义P1872委员会的优缺点P187-1883如何正确发挥委员会组织的作用P188组织变革1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P1902组织变革的阻力P1903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基本趋势P192企业业务流程再造1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背景P1932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及四要素4.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作用P194第十一章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的定义P2012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P2013组织文化的功能P2024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P2055学习型组织的定义P2076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P2077学习型组织的特点P2088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P210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1资源种类P2162人力资源特性P2173人力资源管理含义P2174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演变P218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含义P2192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P2193人力资源供需预测P220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1招聘的概念及作用P2222人力资源的招聘程序P2233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培训4人力资源的培训过程P226人力资源的评价1人力资源的评价的概念及内容(包括方面)P2282如何进行工作能力评价(工作能力评价类型)P2293工作绩效评价(绩效评估的概念)P2294绩效评估的作用P2295绩效评估的原则P2306评估中常见问题及防范P231薪酬设计1薪酬的结构P2322薪酬设计的程序P232职业生涯管理P2331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P233第十三章领导1领导的含义及三要素P2432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类型P2433领导管理的差异P244上4领导与管理的区别P244下5领导的作用P2446领导的素质P2457为什么会有领导特质的争论P2468领导类型P2479领导行为理论P24710领导权变理论P250领导艺术1领导工作基本原理P2532领导的艺术P254第十四章激励1激励的过程P2622激励的类型P2633内容激励理论P2634过程激励理论P2655行为激励理论P2686如何激励(激励的实务)P268第十五章沟通1沟通的概念及要素P2782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P2783沟通的过程P2794沟通的类型P2805组织沟通网络的类型P2836沟通的障碍P2857有效沟通的方法P287第十六章管理控制1控制的概念,本质,控制工作的三要素P2972控制与计划的关系P2973控制的意义(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管理控制的目的)P298 4控制的类型P2995有效控制的原则P3006控制过程P3037控制方法P307第十七章危机控制1危机的定义P3182危机的特征P3193危机的类型P3194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目的P3205危机管理的过程P3206危机控制的定义P3217如何危机控制P3218危机控制的原则P3229威廉班尼特危机处理五大战略P32510危机应对一般策略:P32511危机应对的具体对策P326。
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答:【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辨识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为现代企业提供思路。
【3】中国古代的“顺道”与早期的其他管理学思想“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对于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明法。
法的公开性原则。
【2】一法。
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3】常法也称固法。
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什么贡献?【1】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2】率先指出人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了过去那种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诸如提高童工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雇员出售生活必需品的模式,从而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试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分工观点。
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巴贝奇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
在合理分工后,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工序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来雇用不同的工人,支付不同标准的工资,从而使工资总额减少。
5、泰勒制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 【1】19世纪末,资本家对工人,或者说资本家对劳动的控制仍然是不完全的。
当时,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工人手中。
工人掌握了生产技术就能决定劳动方式,就能控制作业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剥夺工人决定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权力,资本家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
那么为什么在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都遇到这两个问题的条件下,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率先在在美国而非其它国家出现呢。
这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2】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19世纪,美国曾出现两次大的移民高潮,大约有2300万主要来自西欧的移民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些移民一般都身强力壮,大部分没有技术,只会干力气活,不能适应广泛运用机器来进行作业的工业生产劳动。
因此,资本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便迅速将这些体质强壮的非工业劳动力培训成为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的熟练工人。
于是泰勒制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一出现,就受到了资本家的青睐。
6、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 【1】泰勒认为,要让每一个工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
为此,应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每项作业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作要素,然后研究每项动作要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决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的动作要素再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组合,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
这就是著名的作业研究原理。
【2】在动作分解与分析和作业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观测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并考虑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耽搁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
这就是与作业研究相对应的时间研究原理。
7、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1】泰勒认为,工人不愿提供更多劳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
有些也实行计件工资制,但是工人的产量一旦增加,工资总额也需要增加时,资本家便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则采用压低产量的办法来对付资本家,从而造成劳动生产效率的低下。
【2】泰勒认为,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当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支付。
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数量的劳动。
8、在法约尔的理论中,经营与管理有何区别? 【1】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
除了管理外,经营还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等一系列职能。
【2】技术职能是指企业加工材料、生产产品的制造活动;【3】商业职能是指与原材料及设备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有关的市场活动;【4】财务职能是指围绕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而展开的活动;【5】安全职能是指与设备和人员保护有关的活动;【6】会计职能是指为监督资金的合理运用而对其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状况进行的记录、归类和分析活动。
作为经营的一个方面,管理职能本身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
9、为什么孔茨等人认为法约尔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1】法约尔理论具有内容上的系统性、逻辑上的严密性,他提出管理的14条原则,具体如下: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2】这些原则虽然在在早期的工厂管理实践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但把它们进行系统的概括是法约尔首创的。
【3】法约尔提出管理五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后人在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管理的四种职能,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所以,孔茨等人认为法约尔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约尔提出的许多概念、术语及原理在现代管理学中被普遍地继承和运用。
10、韦伯为什么认为科层组织是理想的组织体系? 【1】韦伯的科层组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存在明确的分工:把组织内的工作分解,按职业专业化对成员进行分工,明文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每个下级都处在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下。
每个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而且要对下级的决定和行动负责。
(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例如,选举产生的公共关系负责人,或在某种情况下选举产生的整个单位负责人等)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
【2】由此看出,科层组织是理想的组织体系,其原因主要在于:科层组织是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适用于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11、在韦伯的理论中,权力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权力有哪些特点? 韦伯认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合法权力有三种类型:【1】传统型权力。
这种权力建立在对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
特点:这是一种由族长或部落首领来行使的权力。
臣民或族人之所以服从,是基于对神圣习惯的认同和尊重。
【2】个人魅力型权力。
这是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力。
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维持在于其拥有能够使追随者或信徒们确信(或继续确信)自己的“盖世神力”。
为此,他必须经常做出英雄之举,不断创造奇迹,而这在日常管理中是很难做到的。
特点:个人魅力型权力产生于动乱和危机之中,而崩溃于稳定秩序条件下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使这种权力制度化的尝试之中。
所以个人魅力型权力不能作为政治统治的稳固制度的基础。
【3】法理型权力。
这类权力的依据是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这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
特点: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具有下述特征:第一,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因为权力是赋予职务而不是个人的,所以权力的运用不会因为领导者的更换而中断。
第二,合理性,担任职务的人员是按照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来挑选的。
第三,领导者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行使。
第四,所有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划分的。
案例分析1.戴尔通过哪些手段来控制成本?这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发?手段:答:制定严格的生产流程,进行更标准化的生产选出技能纯属的“熟练工”,以供其他工人学习。
依订单生产,减少资金占用,避免库存堆积,降低企业风险将原材料库存降局全行业最低,避免造成原材料过剩带来的资金困难合理保持与供应商的关系,以接收市场最新需求动向向顾客提供可直接电话订购或网上订购,以降低产品价格获取市场占有率避免技术上的投资风险,将研发投入关注到营销模式上。
启发: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取得相应的收入,从收入中扣除各种费用和支出,就是企业的盈利。
收入是盈利的源泉,但增加收入的水平或速度应高于成本的增长速度;若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也提高且其提高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就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发生亏损。
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可采取降价的策略,竞争的双方都要以较低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即所谓的打价格战。
在这种价格战中,企业一旦拥有成本领先的优势地位,竞争对手就很难在价格上与其竞争,因此成本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戴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成本的领先,这充分说明了成本节约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重要因素,当然,我们说的是合理有效的成本节约。
就以“戴尔”为例,它的成本节约大部分集中在原材料的储备和中间环节的节省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戴尔的投资风险和营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