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 格式:pdf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128
word文档
标准?适用于XX省绿道的规划设计与建立实施,自10月30日起执行。
标准?将慢行系统分为都市型、郊野型、生态型三类。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立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
都市型绿道从平安角度考虑,不宜设置综合慢行道;步行道单独设置时宽度不小于两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小于3米。
郊野型、生态型步行道设置均不小于1.2米。
郊野型综合慢行道不小于3米,生态型综合慢行道不小于两米。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必须设置绿化保护带,生态型绿道每一侧的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宜小于15米,郊野型不宜小于10米。
都市型绿道应设置绿化隔离带,新城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旧城不宜小于1.5米,旧城中心或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小于1米。
标准?提出,绿道选线要尽可能表达XX省自然特色、历史人文景观等,并
尽量选取生态条件优越、方便群众的地段。
绿道与城市隧道、桥梁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宜小于两米,效劳设施宜集中设置于驿站。
精品文档分享。
广东绿道建设技术规程一、前言为了促进城市绿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广东省制定了本绿道建设技术规程。
该规程旨在规范广东省内绿道建设的技术规范及操作标准,以确保绿道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绿道的定义绿道是指以绿地、公园、河道、湖泊等为主体,配以步行、自行车、游憩等多功能道路系统,形成沿途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的线性公园。
绿道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绿道建设的设计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
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性,确保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 环境友好原则。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在绿道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同时也要做好绿道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其长期使用。
3. 灵活多样原则。
绿道建设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使用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创造出适合各个年龄层、各个群体的多样化绿道环境。
4. 自然与人工结合原则。
绿道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既要保护和强化原有的自然景观,又要充分利用人工景观的建设手段,让绿道更健康、更美丽、更舒适。
四、绿道建设的技术要求1. 绿地规划和设计1.1 绿地规划要尽可能的最大化利用可用绿地,同时保留足够的生物多样性。
1.2 设计绿道时,需要考虑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流畅性。
1.3 考虑到气候、环境和地形的要求,绿道设计师应该按照绿道的使用需求制定设计方案。
2. 绿化和美化2.1 实施植物丰富的绿化,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草坪和花卉等。
2.2 合理安排景观区域和景点,以丰富游客的体验。
2.3 清理周围环境,保证整个绿化区域的卫生和清洁。
3. 绿道建设的分类3.1 计划和开发类。
这种类型的绿道是在城市开发中建设的,可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3.2 自然景观类。
这种类型的绿道是在野外、公园和保护区中建设的,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旨在展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城镇绿道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程。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城镇绿道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应当明确城镇绿道的建设目标和定位。
城镇绿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绿化空间,应当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清晰的建设目标和定位,明确其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确保城镇绿道的建设能够真正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其次,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应当规范城镇绿道的设计要求。
在城镇绿道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合理确定绿道的线形、断面和功能布局,确保城镇绿道的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其绿化、休闲、交通等功能。
再次,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应当规范城镇绿道的建设工艺和材料选用。
在城镇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建设工艺标准进行施工,合理选择建设材料,确保城镇绿道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
此外,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还应当规范城镇绿道的管理与维护。
城镇绿道建成后,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确保城镇绿道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绿化状态和功能使用状态。
总的来说,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绿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规范城镇绿道的建设、设计、建设工艺和材料选用、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并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更新,保持绿道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健身和社交需求。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调研周边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确保绿道的布局和功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景观设计和设施配套,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休闲空间和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体验。
另外,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与城市的交通、环境、文化等其他规划相协调一致。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确保绿道的布局和功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相适应。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城市其他规划的衔接和配合,提高绿道的整体利用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管理和运营的需求,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合理规划绿道的功能分区和使用管理,确保绿道的长期可持续运营。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提高绿道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人民群众、城市规划和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需求,确保绿道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
全国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是由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方面的要求组
成的。
1、绿道设计原则:綠道設計要以保存環境和自然基礎為目標,應以
合理設置植物、滿足市民走行休息及娛樂的功能為出發點,並考慮城市生
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
2、绿道道路标准:绿道道路要求宽度不少于三、六米,其中人行道
宽度要求不少于1.5米,且侧坡应做到穩定、牢固,最大坡度不超過10%,材料主要以碎石混凝土為主,抗滑性良好。
3、绿道灌木绿植标准:绿道灌木绿植以落叶植物为主,要求种类及
分布均匀,树形要保持完整性,繁殖力强,耐阴性强,无明显病虫害,树
木标高要求不少于4米。
4、绿道表面硬化設施标准:綠道表面硬化設施要採用耐久性能良好
的材料,其間距要符合地形特點,要求安全整潔、易於維護,繪制設計圖
樣要簡潔大方,色彩要規範耐看。
上海市绿道标准
为了建设美丽上海,推动城市生态化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绿道标准,规范绿道建设。
以下是上海市绿道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绿道分类
绿道分为步行绿道、自行车绿道和混合绿道。
步行绿道宽度不少于3米,自行车绿道宽度不少于2.5米,混合绿道宽度不少于4.5米。
二、绿道设计
绿道应沿用自然地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绿道设计应考虑到市民活动的需求,设置座椅、观景台等设施。
三、绿道建设
绿道建设应遵循节约用地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绿地。
绿道建设中应采用环保材料,控制施工污染。
四、绿道维护
绿道的维护要求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保证绿道的清洁、安全和整洁。
五、绿道管理
绿道管理应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部门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建立绿道管理制度和日常检查制度。
六、绿道评价
绿道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绿化率、景观特色、交通便利等。
上海市绿道标准的推出将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提高市民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关注度,加强绿道的管理和维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是城市休闲、健身、交通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绿道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绿道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布局和连接,使其能够贯穿城市的主要区域,并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衔接。
同时,绿道建设应当尊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其次,绿道的设计应当注重人性化和便利性。
在绿道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人们的休闲和健身需求,设置合适的休息点、健身设施和景观观赏点,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同时,绿道的设计应当便于通行,包括步行、骑行和轮椅通行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另外,绿道的建设应当注重安全和环保。
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绿道的使用安全。
同时,应当采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的生态系统。
此外,绿道的管理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绿道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责任和权利,保障绿道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同时,市民也应当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爱护绿道环境,共同维护绿道的整洁和美观。
最后,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绿道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高绿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绿道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绿道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绿道建设,积极参与绿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推动绿道建设标准的落实和完善。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重视绿道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健身和交通条件,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建设更多、更好的绿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城镇绿道是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绿色通道。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是制定在城镇绿道建设中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用来指导城镇绿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绿道的质量和功能能够得到保障,达到人们对绿道的需求。
一、城镇绿道工程规划标准1.绿道布局:根据城市的规模、形态和人口分布,合理布局绿道,保证绿道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2.绿道长度:根据城市的绿地资源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绿道的长度。
3.绿道宽度:考虑到绿道的功能和使用需求,确定不同部位的绿道宽度,包括行人通行区、自行车通行区、景观植被区等。
4.绿道景观设计:结合城市特色和人文环境,进行绿道景观设计,打造绿色、生态、美观的绿道。
二、城镇绿道工程设计标准1.绿道路径:确定绿道的路径,考虑到人们出行和游憩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2.绿道道路结构:根据绿道的功能,设计绿道的道路结构,包括道路宽度、路面材料、排水系统等。
3.绿道照明设计:根据绿道的使用时间和安全需求,设计绿道的照明系统,确保夜间照明效果和安全性。
4.绿道设施设计:设计和设置合理的绿道设施,包括坐凳、垃圾桶、公共厕所等。
三、城镇绿道工程建设标准1.土质改良:在绿道建设前,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结构和栽植条件。
2.植物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植物进行绿道植被的选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
3.绿道路域施工:合理施工绿道的路基、路面和路肩,确保绿道的平整度和使用安全。
4.绿道设施安装:在绿道建设后,及时安装设施,保证绿道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四、城镇绿道工程管理标准1.绿道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绿道管理机构,负责绿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2.绿道巡查与维护:定期进行绿道巡查和维护,保证绿道设施的正常使用和景观的整洁。
3.绿道安全管理: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绿道的安全维护,如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夜间照明等。
上海绿道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绿化建设更是备受关注。
而随着绿道建设的逐步推进,上海市的城市绿化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建设标准、设计要求、维护管理等方面对上海绿道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
建设标准绿道建设的标准是衡量其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上海市,绿道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方案:绿道的设计方案应该符合城市规划和绿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设计方案应该充分考虑绿道的功能和使用需求,比如散步、健身、儿童游乐等,同时也应该考虑周边环境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2.面积和长度:绿道的面积和长度应该根据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的绿道面积应该在10公顷以上,长度应该在5公里以上。
而城市周边的绿道面积和长度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绿化率:绿道的绿化率是衡量其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
在上海市,绿道的绿化率应该在60%以上,其中草坪、花坛和绿化带的面积比例应该在合理范围内。
设计要求绿道的设计要求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和生态要求。
在上海市,绿道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绿道应该依托周边环境,营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
设计要求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保障绿道的生态功能。
2.景观效果:绿道的景观效果是吸引市民使用的重要因素。
设计要求应该充分考虑景观效果,采用合适的植物和景观元素,营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
3.交通便利:绿道的交通便利是保障市民使用的重要条件。
设计要求应该充分考虑绿道的交通便利性,尽可能保证周边居民的出行方便。
维护管理绿道的维护管理是保障其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上海市,绿道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管理:绿道的日常管理是保障其正常使用的重要环节。
日常管理应该包括景观维护、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
2.安全保障:绿道的安全保障是保障市民使用的重要保障。
上海绿道建设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绿色空间的重要性。
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起到环境净化、生态保护的作用。
在上海,绿道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
为了确保绿道的质量和效益,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绿道的规划设计应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到交通和环境因素。
同时,也应该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二、建设材料:绿道建设需要使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材料。
例如,地面铺设应该采用透水性好的草坪、砾石或者多孔混凝土等材料。
同时,应该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
三、设施设备:绿道应该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例如座椅、垃圾桶、厕所等,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这些设施设备应该具备美观、实用、安全等特点。
四、维护管理:绿道建设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保证绿道的功能和美观度。
例如,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修剪,保持绿道的整洁和有序。
总之,上海绿道建设标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更是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文化氛围。
绿道设计规范绿道是指在城市、乡村或风景区内因地制宜建的带有休闲、观赏、健身等功能的专用通道,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绿道的设计规范对于保障绿道的功能和安全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绿道设计规范。
一、绿道的宽度绿道的宽度应根据通行人口流量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的绿道宽度应不小于2米,乡村的绿道宽度应不小于1.5米。
同时,还需根据绿道的使用人群,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进行适当的宽度扩展。
二、绿道的材料选择绿道的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环保性、耐久性、抗滑性等。
一般来说,绿道的地面材料可以选择水泥、沥青、木材、人造材料等,但需要保证材料的平整度和舒适性,以防止人员跌倒和滑倒。
三、绿道的灯光设施绿道的灯光设施应根据使用时间和安全考虑进行合理布置。
夜间使用的绿道应配备适当的照明设施,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通行。
灯光设施要选择光线柔和、无眩光、无频闪的照明方式,同时考虑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环保性。
四、绿道的标识标线绿道的标识标线是指为了引导和提醒人们正确使用绿道而设置的标识和标线。
标识可以为指示牌、路牌等,标线可以为斑马线、提示线等。
标识标线需根据绿道的功能设置合理的位置和数量,以提高人们对绿道的认知和利用率。
五、绿道的设施设置绿道的设施设置是指为了提供一定的服务和便利而设置的设施,如休息椅、公共厕所、饮水机等。
设施设置需要根据使用人群的需求和使用频率进行合理布置,同时保证设施的质量和维护的方便性。
六、绿道的植被设计绿道的植被设计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供好的视觉效果和空气净化功能。
植被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美观性、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例如花草、树木等。
七、绿道的排水系统绿道的排水系统是指为了防止积水和影响绿道使用而设置的排水设施。
排水系统应包括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以确保绿道的干燥和舒适。
八、绿道的安全设施绿道的安全设施是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和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而设置的设施,如防护栏、警示牌等。
绿道设计规范绿道是指沿江、河、湖、湖泊、水库、海滩、沉山河道等水域,并根据当地环境、文化、历史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有效融合水域保护、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生态走廊,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绿道设计规范。
一、绿道规划设计原则1. 综合考虑: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等因素,确保绿道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2. 生态保护: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确保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3. 人文景观:绿道规划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和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和景观走廊。
4. 城市交通:绿道规划设计应考虑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促进可持续出行方式的使用。
5. 设施设备:绿道规划设计应合理设置休闲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提供公共厕所、室外座椅、亭子、解说牌等便民设施。
二、绿道设计要点1. 绿化设置:绿道应设置沿线绿化带,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效果。
2. 公共空间:绿道应设置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花坛、游乐设施等,用于人们休闲、活动和社交。
3. 卫生设施:绿道应设置垃圾桶、垃圾箱等卫生设施,保持绿道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4. 安全防护:绿道应设置护栏、标识牌等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5. 照明设施:绿道应设置照明设施,提供夜间安全照明,增加绿道的使用时间和安全性。
6. 道路交通:绿道应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网络相衔接,保障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7. 文化元素:绿道应设置文化元素,包括雕塑、纪念碑、历史遗迹等,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8. 水域景观:绿道应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设置观景平台、桥梁、码头等,提供水上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三、绿道管理与维护1. 绿化养护:定期对绿道沿线的植物进行养护和修剪,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美观效果。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6.09.21
•【文号】建城函[2016]211号
•【施行日期】2016.09.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建城函[2016]21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园林绿化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规划局、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园林事业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我部组织编制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21日。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一、道路绿地率指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二、道路绿带设计1.分车带绿地设计●分车带绿地包括行道树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路侧分车绿带●分车带宽度为方便用4·5—6·0m,最小的也有1·2—1·5m,这种最小的宽度只能满足分隔交通的要求。
●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2.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绿带。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
最小种植株距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125px,慢长树不宜小于200px。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在此三角区内不能有建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
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0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
3.两侧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
4.中央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高度0·6m 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倍。
5.路侧绿带●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健身设施,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绿道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布局和连接,使其与城市主干道、公园、景区等地点形成有机的联系,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活动。
同时,绿道的建设应当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护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发展。
其次,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绿道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设施,设置休息和健身设备,使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使绿道成为一个真正适合所有人的休闲场所。
再次,绿道的建设要符合安全和便利的原则。
在绿道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安全和便利性,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指示牌,保障市民在绿道上的安全出行。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便利性,保障市民在绿道上的便利出行,提供充足的停车和服务设施,使绿道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最后,绿道的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绿道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采用环保和节能的建设材料和技术,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的参与和共享,鼓励市民参与绿道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考虑城市规划、人文关怀、安全便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建设出符合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的绿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道连接线建设及绿道与道路交叉路段建设技术指引1 总则1.1【目的】为保障绿道使用者1的安全,确保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指导珠江三角洲绿道连接线的规划建设,以及绿道与道路(主要指公路、城市道路等的机动车道路,以下同)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制定本指引。
1.2【法律规范】绿道连接线及绿道与道路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
1.3【适用范围】本指引主要适用于珠三角省立绿道连接线、绿道与道路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工作,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相关规划建设工作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1绿道使用者主要指行人、骑自行车者等非机动车使用者。
2 绿道连接线的构成2.1【概念】绿道连接线作为绿道网的组成部分,是借用公路、城市道路和堤坝路等机动车道,或者借用公路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且与机动车道之间绿化隔离空间不足,主要承担绿道网连通功能的路段。
2.2【构成】绿道连接线由以下要素构成:2.2.1慢行道:是人们通行的区域,主要为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行人与自行车混行的综合慢行道。
2.2.2隔离设施:为保证绿道使用者安全而设置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等。
2.2.3标识系统:按照省的统一规定,设置绿道连接线专用标志。
包括指示、警示标识等。
3 绿道连接线规划建设指引3.1【一般规定】绿道连接线的规划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规定。
3.1.1 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
各市绿道连接线的总长度不超过本市域范围内省立绿道总长度的10%,单段长度不宜超过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