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复习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复习目标:1、准确把握中考古诗文默写题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2、自主提炼识记方法,进行有效识记。
3、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应用,以用促记,提高记忆效率。
重难点: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复习,以用促记,提高记忆效率。
课时:4课时考点涵析:古诗文默写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掌握,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人文素质。
1.依据诗文填写上句或下句。
2.按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原句。
3.观察画面写出诗文名句。
4.给出具体情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课外诗句引出课内诗句。
5.根据要求写出描写同一类事物的诗文句子。
6.文言文课文中的中心句、重点句等。
应考链接一、名句名篇背记方法1.理解背诵法。
2.“整分联”背诵法。
即整体背诵、分段背诵和联合背诵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3.形象记忆背诵法。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象、联想。
4. 尝试回忆背诵法。
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时,合上书试背,对读的内容进行回忆,以增强背诵的效果。
5.限时背诵法。
6.读写结合记忆法。
读一读,写一写,反复练习,读写结合进行记忆。
7.综合归类记忆法。
将诗文名句按春、摹、夏、秋、冬,山、水、日、月,花、草、鸟、虫,风、雨、霜、雪,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景”归类,系统整理,进行记忆。
8.收集整理记忆法。
在课内外阅读中见到的佳句妙语,要注意随时记录下来,收集在一起,在整理中进行记忆。
二、学习名句名篇五注意1.注意生僻难写的的字2.注意同音异义词3.注意同义异形词4.注意具体语境5.注意语句的顺序攻关练习练习一:一、按课文直接默写。
1、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2、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古诗词复习教案(5篇)第一篇:古诗词复习教案古诗词复习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积累运用,掌握知识。
“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的目标。
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1、复习古诗。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和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的文化源渊流长,古诗是其中的一座大观园,那一首首古诗就是花园里奇丽的小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观园。
1、先说说你熟悉的诗人有哪些?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
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
3、同学们知道这些称号分别是指哪个诗人吗?诗仙白居易《赠汪伦》诗圣王维《春夜喜雨》诗佛李白《忆江南》诗魔杜甫《游子吟》诗囚孟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知识补充。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
后来人们就称李白为“诗仙”。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诗魔——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写诗非常刻苦,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囚——孟郊:孟郊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诗佛——王维:王维一生信仰佛教,而且在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浓浓的佛教意味。
二、回顾交流,熟记诗词1、其实 ,我国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 ,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哪些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组里背背吧。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常见题型,掌握应对方法。
2、转换复习角度,学会归纳整理,以此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教学重点:1、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复习旧知识,思考新方法,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古诗文名句的默写。
三、了解《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1、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
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
教学大纲的要求是:3、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关链接二:中考语文对古诗词的考查内容:1、积累默写,2、古诗词赏析。
体现于“积累与运用”板块。
(三名:名篇、名段、名句)四、根据题型,把握考点:了解中考古诗文默写的常见题型及示例。
(1)对接型默写: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
示例: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理解型默写:采用提示篇名、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要求选填出合适的句子。
示例:古诗文默写:《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运用型默写:设计某种情景,根据情景内容选填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示例:古诗文默写: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势。
(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4)开放型默写: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默写,答案多样化。
中考古诗文默写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中考古诗文默写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2、掌握几种强化记忆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3、加强对书写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规范书写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1、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2、巩固基础,提升成绩。
第一课时满分攻略教学过程:一、备考“三知”1、熟知考试内容考纲要求:准确默写新课标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句、段、篇。
总体默写内容:六、七、八、九年级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注意:2019年中考新加内容——红色文化诗歌:《黄河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雪》2、熟知考试题型中考常见题型:(1)直接默写型:第一种:上下句对接式默写,这类默写一般考古诗词和文言文中的经典名句。
第二种:默写两个空,这类默写主要考查《弟子规》《朱子家训》。
(2)理解运用默写型:试题为考生提供一种交际性的情境,要求考生根据情境的要求默写出正确的文句。
回答这种试题,关键性的要领在于对情境的把握,切忌所答非所问。
△真题再现:2018/2017/2016年的中考真题古诗文默写题。
3、熟知古诗文默写题分值分配及评分细则①补写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有10题,1-7题选做5题,8-10题选做1题,共计6分。
②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二、备考“三会”1、默写失分的因素:①考试内容不会背或背得不太熟,无法作答。
②丢字、添字、改字、写错别字。
③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④没有审清题目要求,错答。
2、针对失分做到“三会”①会熟练快速地背诵。
②会审清题目要求,正确无误地默写。
③会工整清楚地书写。
三、熟背技巧:1、打擂背诵法:这也是高效率的记忆法之一,完成相同的背诵任务,用时短者胜出。
2、接龙背诵法:①以个人、小组、大组为单位都可以,接龙人数不限;②内容可以是一首诗、词、文言文的句与句的背诵接龙,也可以是一首诗词与一首诗词的背诵接龙。
3、熟记标题、作者及首句。
熟记标题、作者是为了避免发生错写,熟记首句是为了避免临场紧张造成暂时性遗忘。
古典诗词名句默写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古诗文默写的中考常见题型,掌握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2、教会学生整理归纳的方法,提高学生默写古诗词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重点:古诗文默写应考策略的掌握难点:古诗文默写解题技巧的运用复习时间:二课时复习过程:一、导入近几年我们黄冈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一般要占8分的比重。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进行古诗文默写的复习。
二、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熟练地掌握《课标》推荐的50首课内古诗词、60首课外古诗词、20篇文言文和人们熟悉的富有哲理并广为传颂的课外名言佳句。
三、典型回顾1、,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3、李商隐在《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诗句是“,”。
4、诗言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满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表现了诗人心系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苏轼《江城子》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为国杀敌的壮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表达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四、各类型试题浅析及方法归纳(一)直接填充型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
如: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2、,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方法总结:这是古诗文默写中最容易的一种,只要平时认真背诵所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即可。
但答题时务必做到不添字、漏字、不写错别字。
(二)理解默写型采用提示篇名、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要求选填出合适的句子。
如: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
2、陆游《游山西村》中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境界的句子是:,。
方法总结: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背诵与默写训练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背诵与默写训练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以古诗词背诵与默写训练为主题,旨在帮助初三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审美情感。
2. 提高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能力,培养记忆力和朗诵能力。
3. 训练学生默写古诗词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1. 背诵和默写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2. 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古诗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一首古诗词(15分钟)选择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如杜牧的《秋夕》。
请学生先听老师朗读,感受其意境和抒情之美。
然后再进行逐词解析,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背诵训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背诵训练,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或数首古诗词,展示他们的背诵成果,并进行评比。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如分段背诵、反复朗读等。
4. 默写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默写练习,可准备一些诗词默写题目,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格式和顺序默写出诗词的完整内容。
鼓励学生用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5. 诗词赏析(15分钟)选择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音韵、意象和修辞等方面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
6. 总结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背诵和默写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教学资源1. 经典古诗词教材或参考书籍。
2. 音频资料,用于学生朗诵和借鉴。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成果,包括朗诵的准确性和诗词默写的正确率。
2.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案:初中名句默写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名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教学内容:1. 选取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名句。
2. 分析名句的意义、背景和艺术特色。
3. 指导学生进行名句默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名句讲解(15分钟)1. 教师选取10-15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句,进行讲解。
2. 讲解名句的意义、背景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名句的内涵。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名句默写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名句,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2. 针对学生的默写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增加名句的记忆量。
四、名句运用(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运用所学的名句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注意名句的语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名句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名句记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学生名句默写的准确率。
2. 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创作中运用名句的恰当性。
教学资源:1. 古诗文名句选编。
2. 相关古诗文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定期进行名句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考古诗文默写专项复习
教学目标:
1、认识中考:熟悉古诗文默写中考类型。
2、认识问题:让学生发现在古诗文默写中存在的问题。
3、促进学习:激励学生在课下有计划有技巧地展开自我复习。
教学重、难点:
明确考查要求,了解此类题的出错点并加以警示,使复习得法、有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导语:我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古诗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古诗文复习闯关赛,看看你究竟继承了多少?
二、师生互动检效果:举行古诗文复习闯关赛
(一)展示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古诗文出题方式。
2、我能默写课文,重点掌握其中的千古名句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二)为竞赛做准备:1、清点自家储备。
2、明晰竞赛策略。
(三)脑力加速度,比一比,赛一赛
1、直接性默写:必答题依次给出,依次作答,出错给所在组减分。
2、理解性默写:抢答题依次给出,自由抢答,答错给所在组减分,答对加分。
3、情境性默写:自选题号,对几个加几分。
4、开放性默写:开放题一组一个主题,每组抽一个话题,一人执笔,3分钟内完成。
(四)评价进行中:冠军花落谁家。
三、小结板书,布置作业
附:板书
答题方略---“三清”(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卷面整洁)
“三不”(不写连笔字;不写繁体字和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复习方略——请牢记:背诵是基础;
理解是核心;
书写是关键。
初中名句默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名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2. 提高学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选取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文名句进行教学。
2. 分析名句的语境、出处及作者背景。
3. 讲解名句的含义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古诗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介绍本次教学的名句,包括名句的出处、作者背景、语境等。
3. 讲解:详细讲解名句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名句背后的寓意。
4. 示例:给出几个名句的例子,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5. 练习:学生进行名句默写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名句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名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名句的出处、作者背景、语境等。
2. 示范法:给出名句的示例,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名句默写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
2. 名句默写成绩: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评价,成绩越好,说明学生掌握得越好。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名句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名句的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和欣赏古诗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注重名句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语文古诗默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首古诗的字词、句法和意境。
2.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正确默写古诗。
2.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首古诗,如《静夜思》。
2.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翻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
2.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古诗默写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静夜思》这首古诗,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讲解古诗的字词、句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默写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静夜思》的句子,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2. 教师逐一检查学生的默写结果,纠正错误的字词和句法。
四、古诗文阅读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出与《静夜思》相关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五、古诗欣赏(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静夜思》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默写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默写练习。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展示新课时,我详细讲解了古诗的字词、句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在默写练习环节,我给出了句子,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并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在古诗文阅读和理解环节,我给出了相关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并提问检查了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古诗欣赏环节,我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作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古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