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作业时间订定表(三)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时间概要1、标准时间(简称ST)的定义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 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 公斤。
(2) 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 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 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 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 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 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设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2 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2.3 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是计算人员成本的基本数据。
2.4 评价参数: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的参数。
2.5 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生产管理六」标准工时设定本文是关于企业卓越运营管理各模块管理方法中关于生产管理的第五篇推文,共计2339字,需要用时大约1分钟,希望你能喜欢!1、标准作业时间的设定所谓标准作业时间就是正常熟练程度员工在正常作业环境下的作业时间。
前文我们讲述了作业时间的测定,那么测定出来的作业时间是否就是标准作业时间?这就取决于之前测量作业时间的准确程度,如果测量时,采用了不同熟练程度的人(既包括熟练的、也包括正常熟练程度的、还包括不太熟练的)、且在正常生产状况下进行的多次测量,其结果基本上就可以视为标准作业时间。
可实际上,一般在测量作业时间时,都是选定一个或者几个员工,在较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下(如单独工作、无其他工作干扰,或者在试验线等)状况下进行测试的,那么这时候,其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其测量结果就需要进行矫正。
其矫正方法就是采用作业时间乘以评价系数。
因此,标准作业时间=观测作业时间(1+评价系数)。
所谓评价系数,是指采用平均化法(西屋法——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创),从熟练程度、努力程度、作业条件和一致性四个方面对所观测数据进行评价,评价出相应的系数,就是评价系数。
一般各系数分别设定如下:评价系数=熟练系数+努力系数+操作环境系数+一致性系数。
那么问题又来了,该如何设定各系数呢?当然就需要在评价各系数之前先制定好评价各自对应的评价标准,设置得越详细,后面评价时就越准确,具体可参照表5-4,评价系数评价标准参考表。
例:某员工的评价系数分别为:熟练度系数为A1,努力系数为B1,工作环境系数为D,一致性系数为D,则该员工的评价系数为:评价系数=熟练系数+努力系数+操作环境系数+一致性系数=0.15+0.10+0.00+0.00=0.25假如该员工的作业时间测定为20秒,则该工序的标准作业时间为:标准作业时间=观测作业时间(1+评价系数)=20 (1+0.25)=25(秒)2、标准工时的设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有工作都是员工去完成的,那么在工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有一些生理方面的需求,如,吃、喝、上厕所,也会出现疲劳等等;除此之外,工作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状况,比如做5S、做设备自主保全等等的管理行为。
标准作业是什么意思?标准作业的三要素?一、标准作业的定义标准作业是将作业人员、作业挨次、工序设备的布置、物流过程等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以满意生产目标而设立的作业方法。
它是对周期性的人机作业中有关人的作业动作程序进行标准化,目的是消退简单的人机作业的动作铺张,固化增值动作的程序。
标准作业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节拍、工作挨次和标准在制品,三要素缺一不行。
二、标准作业的作用标准作业通过必要的、最小数量的作业人员进行生产,以削减不必要的输入。
它是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管理的根本。
进行标准作业能提高作业精度、时间精度及检验水平。
同时,标准作业体现的是监督者的意志,即消退铺张、满负荷生产、保证质量和平安等。
标准作业是改善的工具。
没有标准就无法区分正常和特别,也就很难发觉包含在作业中的无效劳动、不均衡等各种铺张现象。
标准作业是现场的指导书,管理者管理自己工作的工具,同时还是实行改善的基础,推断改善结果的标准。
依据标准作业的要求,全部作业人员都必需在标准周期内完成单位制品所需要的全部加工作业,并以此为基础,对操作人员进行训练和对工序进行改善。
推行标准作业的前提是设备故障少、生产线波动小、来件质量稳定。
标准作业的三要素一、标准节拍标准节拍,即生产线的节拍,是按顾客要求生产一个单位制成品的时间。
依据标准节拍,生产现场的管理人员就能够确定在各生产单元内生产一个单位制成品或完成产量指标所需要的作业人数,并合理配备作业人员。
节拍时间是指各生产单元内加工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节拍时间=(每期的可用时间-每期的扣除时间)/一天的必需数量一天的必需数量=一个月的必需数量/一个月的生产天数此公式打算的节拍时间会因操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个时间等于给每个操定了一个标准,超出节拍时间,就说明操作过程中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有铺张,这时就该考虑进行改善,以遵守节拍时间。
例如,考虑一班制的生产排班状况,每个操作工被支配工作8.5小时(510分钟),其中30分钟午饭时间以及2个15分钟的休息时间,客户需求为450单元,这个区域的节拍时间是多少?可用的时间=510分钟=30600秒扣除时间=30分钟+(2×15分钟)=60分钟=3600秒客户需求=450单元节拍时间=(每期的可用时间-每期的扣除时间)/客户需求量=(30600-3600)秒/450单元=60秒/单元因此,基于一班制的生产方案,工厂必需每60秒生产一个质量合格的零件来满意客户需求。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规范(ISO9001-2015)一、目的1.1.规范各(M)BU对”综合效率” 、“投入工时有效率”、“有效工时产出率”三项KPI指标的统计办法﹐明确各相关数据的计算标准。
1.2.统一各(M)BU对标准工时的制定标准﹐提高标准工时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1.3.通过此管理办法﹐全面了解产生无效工时的原因﹐找出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
二、三项KPI指标的公式及其意义2.1.三项KPI指标的公式2.1.1.投入工时有效率(E1)=有效工时/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有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管理原因而产生的无效时间。
2.1.2.有效工时产出率(E2)=产出工时/有效工时有效工时产出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无效时间﹐并加以改善。
2.1.3.综合效率(E)=总产出工时/总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有效率*产出工时有效率综合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此三项KPI 指标的计算值都<100%﹔反之﹐则可能是参与计算的各项数据数据统计有误﹐需要重新修订。
2.2.相关参数的定义 2.2.1.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指的是员工的支薪工时﹐包括正常上班时间和加班时间两部分﹐也就是从人资系统导出的员工实际刷卡工时。
投入工时=正常班工时+加班工时 2.2.2.有效工时有效工时=投入工时-损失工时 2.2.3. 损失工时损失工时﹕损失工时包括换线、待料﹑来料不良﹑机故﹑试样、重工、等损失的时间。
※在标准工时的制定中﹐计入到宽放时间的不计入在损失时间里面。
a--指完全依照设计数据,以最佳制造方法所能制出该产品所需的最小时间值。
b--因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政策宽放的时间。
c--因产品生产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所发生的无效时间。
d--因产品生产过程中管理原因而发生的无效时间。
2.2.4.产出工时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2.2.5.产出数量产出数量﹕产出数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可以是从SAP或SFC系统中下载的数据﹐也可以是在仓库的入库记录表中查得的数据。
动作要素常用的是方法:一是:经验方法;二是:秒表测时法三是:MOD分析法:四是:作业标准法;由于公司之前所用的排拉表及SOP较粗略,而多次现场用秒表法测时因得不到员工的正确认识,无法真实顺利进行,故在此仅以MOD法作详细说明。
MOD法是以操作的基本动素为基础的分析,加以科学计算得出的标准工时。
换算单位:1MOD=0.129s,在具体场合可以适当放大。
基本动作1 手的动作M1 3 小臂的动作M3 5 伸直的臂的动作M52 手腕的动作M2 4 大臂的动作M4终结动作1 触摸抓取G0用手推工件,用手/手指取接触目的手的动作,没有抓取意图。
2 简单抓取G1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用手/手指抓取工件,被抓物件附近有障碍物。
3 复杂抓取G3需要注意力,在抓取时有迟疑,或周围有障碍物,或物体小而滑不易抓取。
4 简单放置P0把抓着的物体移到目的地直接放下,没有范围要求,也没有其他要求。
5 需要注意力的放置P2需要用眼睛判断以决定物体的放置。
6 需要注意力的复杂放置P5将物体放置在规定位置,或进行配合动作,从始至终都需要眼看着其精确位置。
反射动作不是每次都需要注意力,或保持特别注意力的反复出现的动作。
反射动作时间为1/2MOD,手的为1MOD,小臂的为2MOD,大臂的为3MOD。
其他动作1 脚踏动作F32 步行动作W53 身体弯曲动作B17 从站立、蹲下,单膝触地,回复到原状的一个周期的动作。
4 站起业再坐下的动作S30 坐在椅子上站起来,再坐下的动作,包括推、拉座椅的动作。
5 重量因素L0:≦2KG L1:2~6KG 2×L1:6~10KG以后每增加4KG,其时间值增加1MOD。
单手负重有效重量等于实际重量,双手负重有效重量等于实际生理的1/2。
6 目视动作E2 为了看清物件而调整焦距或移动视线的独立动作。
所谓独立动作就是做这个动作时其他动作都停止。
7 矫正动作R2 抓取零件或工具、或将其回转、或改变方向的动作。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时间概要1﹑标准时间(简称ST)的定义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设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2.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是计算人员成本的基本数据。
2.4评价参数: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的参数。
2.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标准作业时间订定表日期审核分析人标准作业时间订定表审核分析人标准作业时间评定表(二)分析□工作抽查方式□工作记录分析时间审核分析员标准作业时间评定表(一)部门机器运转日记厂长主任组长产量记录表年产品包装记录卡审核填表各部门合格率控制表工作申请书工段工作日报工作记录单工作量汇总表工作量汇总表工作日报单厂长科长线长件工资调整报告单批示报告单位主管生产记录表审核填表生产事前检核表生产异常状况报表经理主任组长时间研究记录表时间研究记录表时间研究记录单首批产品试制状况记录表停工报告单注: 本表由生产部门发出经现场主管填妥后呈厂长批示后存生产室现场主管生产室突发性工作量分析表(一)□工作抽查审核分析员突发性工作量分析表(二)分析□工作抽查用料记录单注:生产状况的日数表示该工作项目的天数。
制造命令单制造通知单总经理厂长业务经理制表制造异常反应表制造月报表经理科长组长制表重要作业时间分析重要作业时间分析最重要作业时间分析最重要作业时间分析表作业变动率分析表作业标准时间测定审核分析员作业标准时间测定表审核分析人作业标准时间研究表评比说明作业标准时间研究表核准订定者作业标准时间研究表作业检查表注:使用记号:V 妥善×故障△需改善作业量分析表审核分析人审核分析人作业时间研究记录单审核测量员产品改良计划表审核和制表:工作量汇总表产品名称:部门名称:作业变动分析表作业名称作业标准汇总表。
精品表格模板,欢迎收藏下载使用
精品表格模板,欢迎收藏下载使用
标准作业时间评定表(二)
分析 □工作抽查
方式 □工作记录 分析时间 至 产品名称 工作名称说 明
项目分析
机器名称
时 间
抽 查
记 录
时 间
抽 查
记 录
时 间
抽 查
记 录
时 间
抽 查 记录
分 析 记 录 记录次 数合计
平均频率
最高频 率
最低频 率
频率
审核 分析员
—————————————注意事项————————————
模板表格填写注意不要出现数据缺失、漏填漏报,忘记注明金额单位、报表期间和制表人等项目,
模板根据实际需求填写编辑修改。
预定作业时间标准法的术语在制定预定作业时间表时,使用标准化术语非常重要。
这些术语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和遵循预定作业时间表中的规定,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定作业时间标准法术语:1. 作业时间表(Schedule):指安排任务和活动的时间顺序的计划。
2. 里程碑(Milestone):指项目中重要的时间点或事件。
通常用来衡量项目的进展和重要阶段的完成。
3. 任务(Task):指需执行的特定工作或活动,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
4. 持续时间(Duration):指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常用天、小时等单位来表示。
5. 优先级(Priority):指任务在整个项目中的重要性和迫切程度。
通常用数字或字母标示。
6. 前置任务(Predecessor Task):指在开始或完成一个任务之前必须完成的其他任务。
7. 后续任务(Successor Task):指一个任务在完成后必须立即开始或接着做的任务。
8. 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指所有关键任务和里程碑相连而构成的路径,决定项目的总工期。
9. 里程碑日期(Target Date):指计划中规定的特定日期,用来表示里程碑任务的截止日期或完成日期。
10. 提前期(Lead Time):指提前完成前置任务的时间,以便在紧凑的时间表中能加速后续任务的开始。
11. 滞后期(Lag Time):指延迟完成前置任务的时间,以便在项目进程中留出一定时间的缓冲。
12. 关联(Dependency):指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任务A 必须在任务B之前完成。
13. 里程碑计划(Milestone Plan):指一份记录项目主要里程碑的计划,用来跟踪和监督项目进展。
14. 限制(Constraint):指某些特定条件或限制对任务或项目的影响,如资源限制或时间限制。
15. 资源(Resource):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力或经费等。
以上是常用的预定作业时间标准法术语。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时间概要1﹑标准时间(简称ST)的定义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设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2.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是计算人员成本的基本数据。
2.4评价参数: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的参数。
2.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标准时间的设定、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 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 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 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 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 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生产计划;2. 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 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 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 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 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 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