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现象中的类推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9.63 KB
- 文档页数:5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类1.语言的二重性语言的二层性指语言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
核心是以少驭多。
如汉语的底层是30个左右的音位,它们组成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臵,可以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使音、义、由音义结合的符号、符号序列各就各位、各得其能。
但每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处在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言符号系统。
3.国际音标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它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公布使用的。
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标只对应一个音素”,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
国际音标所采用的符号多自拉丁字母,少数用希腊字母或一些字母的变形。
国际音标要放在方括号[]内。
4.严式和宽式音标严式音标也叫音素标音,它详细注明发音特征和标音。
宽式音标,按音位来标记语音,也就是只记音位,不记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
因此,宽式音标又称为“音位标音”。
5.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一个音位,受语音环境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不同的语素,这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臵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因为相互替换时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这种类型的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6.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
每个音位都可以为结尾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音位本身的特点和音位系统的构成。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音响方面来定,也可从发音方面来定。
由于每个音位都包含若干区别特征,因此音位可以定义为一束区别特征。
7.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是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是由于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语言学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2、言语:言语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
话(言语)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它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即运用语言的行为也不是语言本身。
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
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和ü音质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4 、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5 、音节: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
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ian]。
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tso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6 、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
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7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8 、区别特征:就是一个音位与另一个音位相互区别的发音特征。
9 、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10 、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根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2011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教育语言学概论答案第一批次作业答案1、汉语拼音方案中个声母之间的关系是()。
:聚合关系:组合关系:语法关系:语义关系选择答案:、按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 )。
:形态分类:结构分类:功能分类:谱系分类选择答案:、英语的复数变为,所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
4、"5)6789、[]10、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选择答案:错误第二批次作业答案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社会的因素: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
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结构关系的变化:语法范畴的变化.“拖拉机”一词是():意译词:仿译词:借词:方言词.“洋泾浜”():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重庆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现代汉语中“老师”和“老人”中的“老”是().“鸡”...23正确答案:5、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
:张三连他的邻居也骂。
:张三的毛衣织得好。
:四两棉花——纺(访)一纺(访)。
:张三写好书了。
正确答案:、“读书”、“写字”、“打乒乓”中的“书、字、乒乓”():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组合关系: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正确答案:、书面语和口语():是根本不同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变异:可以互相转化正确答案:、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有内部屈折:没有内部屈折:词序很严格:词序不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正确答案:、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一、填空。
34分1、语言是()。
1分2、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 )——()——( )——()五个阶段。
2.5分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他家的住址,却认得自己的家门。
相反,大脑()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能说出他家的住址,却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1分4、符号包括()和()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最大的特点是()性和()性。
2分5、非音质音位有()位、()位和()位。
6、用国际音标表示以下元音和辅音:前高不圆唇元音[ ],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前高圆唇元音[ ],后高圆唇元音[ ],双唇送气清塞音[],舌尖后浊擦音[],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
4分7、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音位也可以定义为()。
1分8、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几种。
2分9、基频决定音高,()决定音质。
10、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是(),(),()。
1.5分11、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英语“workers”的“work”是词( ),“-er”是词( ,“-s”是词()。
1.5分12、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时、态、人称等。
2分13、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这种词形变化叫做().1分14、按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如汉语、()语;()语,如俄语、德语;粘着语,如日语、()语;复综语,如()语。
2.5分15、从记事图画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5分第一();第二,();第三,()。
16、“谱系分类法”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世界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语族;印欧语系,包括拉丁语族,{如()语、()语},日耳曼语族,{如英语、()语},斯拉夫语族(如俄语),和()语族;此外还有南亚语系,()语系和()语系等。
《语言学概论》与《现在汉语》名词解释汉语:(狭义)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广义)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共同语:又叫“通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在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
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也即“地点方言”。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
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的言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风格变体:语言因适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异。
母语(即原始基础语或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
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嗦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
(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语言学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一、正误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 6.×7.√8.√9.√10.×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历史比较语言学:以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叫做历史语言学。
对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拟构语言的原始基础形式,确定语言间的亲源关系,以展现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的语言研究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小学”:是有汉以来我国语言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传统语文学的主要内容。
一般分成文字、音韵和训诂三个组成部分。
文字是小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阅读先秦典籍,主要方法是因形见义。
3.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这种属性叫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但是,符号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系统创制阶段而言的。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
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
4.二层性:又叫做语言的层级性。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
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可由小到大地分成语素、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5.递归性:又叫语法单位组合的递归性。
从组合关系上看,不管是语素、词还是句子,都可以分成联合、偏正、陈述、述宾、述补等五种结构类型。
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类型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套嵌,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具有“递归性”。
6.类推:就是在语言发展中,以某些词或形式为参照标准,另一些词或形式改变自己的面貌,向这一参照标准看齐的现象。
“有+V”的语里意义和存在原因在网络用语的推动下,在“有+V”的语义表达中,“有”的意义已经虚化为副词,在原有的语义基础上新增了语法功能,它的存在既是对“有+了、过”的一种补充,又在语义色彩上有不同的功用,因而有着存在和发展的趋势。
标签:“有” 虚化副词语义色彩一、“有+V”大量存在(一)现象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我貌似有听说过这个问题。
”而传统的语法规则中有“有+NP”的说法,却没有“有+VP”的说法。
比如这样的对话:A:你有没有吃饭,要不一起吃点?B:我有吃,不用了。
而传统的表达方式为:“我吃过饭/我吃饭了,不用了。
”现在常常用“有”这个词来表示自己在主观意愿的驱使下已经做过某事情,如有唱歌(我有唱歌,只是你没有听到罢了)、有睡觉(我有睡觉,只是睡得有点少)、有听课(我有听课,只是没有听懂而已)等。
这样的句子中,所有的“有+V”都可以表示成某人做过某事,而且是强调自身的态度。
(二)语料事实支撑1.用“我有去”作为条件,在百度中查询相关语料。
在前400条中,有238条使用“我有去+V”来表示“我去+V+过”的意义,占所有语料的59.5%。
另外的40.5%是没有采用“我有+动词”或者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料。
2.网络上有过对于“有+V”的民意调查。
网民于2007在天涯论坛上有过对“有+V”的声讨,认为它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跟帖的网民却大部分认为“有+V”是方言习惯,谈不上破坏汉语言纯洁性的问题①。
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有+V”的认可度,现在用法扩大到口语就不奇怪了。
3.用调查问卷来获得“我有+V+过”的说法在现今社会口语中的认可度。
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出55份,收到有效问卷51份。
其中在个人回答习惯中用“我有+V+过”的有20份,占总数的40%,由此可以证明“有+V”是被认可的。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有+V”无论是在口语中(问卷调查)还是书面语(网络语言)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在民意调查中也有一定的认可度,因此,“有+V”确实具有使用“市场”和发展空间。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 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 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一、名词解释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无区别形式和辨义作用,可以被看成一个音位。
)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音位变体。
3.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
4.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5.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语法范畴”。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7.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8.词义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6.互补关系:音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8.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9.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0.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
这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配排连贯的横向关系。
11.内部曲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曲折。
12.社会方言:各语言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16)一、单项选择题1.音高取决于()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D.共鸣器的形状2.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A.同化B.异化C.弱儿D.增音3.英语“worker”中的“-er”是()A.构词语素B.构形语素C.虚词语素D.词根语素4.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A.健儿B.女儿C.少儿D.花儿5.“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A.语气意义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语体色彩不同D.形象色彩不同6.“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A.语汇意义B.语法意义C.语境意义D.蕴含意义7.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A.词语的借用B.语音成分的借用C.词缀的借用D.语法结构的借用8.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A.行话B.黑话C.官腔D.贵族语言9.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A.[d, l]B.[b, k]C.[p, n]D.[t, v]10.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A.音位B.音素C.音节D.音渡11.英语“students”中的“-s”是()A.虚词语素B.词根语素C.构形语素D.构词语素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词法手段的是()A.虚词B.重叠C.轻重音D.词形变化13.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14.下列成对的词语中,属于相对反义词的一组是()A.成功—失败B.合法—非法C.本地—外地D.勤劳—懒惰15.造成“北京人多”一句歧义的主要原因是()A.一词多义B.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C.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D.不同的层次构造16.下列关于语言起源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B.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C.语言是人类有意识地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D.语言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17.在儿童学会说话的过程中,“双词阶段”标志着儿童产生的语言能力是()A.语音能力B.语汇能力C.语法能力D.语义能力18.下列关于区别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位是通过区别特征相互区别的B.区别特征完全取决于语音的自然属性C.音位的辨义功能由区别特征负担D.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19.北京话“面”单念时读作[miæn],但“面包”却读作[miæmpu],这种语流音变现象是()A.弱化B.增音C.同化D.异化20.下列各组中,三个复合词构词类型不一致的一组是()A.席卷耳鸣地震B.打倒切断推翻C.发光散热出气D.天地欢乐爱好21.下列各组词,吸收外来成分的手段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的一组是()A.丹麦挪威法兰西 B.沙拉咖啡麦当劳C.卡车啤酒立邦漆 D.香波克隆好莱坞22.下列关于“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最大的词组开始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B.从最小的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组合到词组为止C.分析时要依据两条原则:“成结构”和“有意义”D.分析时采用的方法是“先分主干”和“后添枝叶”23.“汽车”和“卡车”是()A.上下位词B.同义词C.等义词D.近义词24.判断两种话是不同语言还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应该主要参考()A.相互理解程度B.语言结构的差异程度C.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D.是否属于同一个国家单项选择题答案:1、B2、B3、A4、D5、C6、B7、A8、B9、B 10、A11、C 12、A 13、B 14、D 15、D 16、D 17、C 18、B 19、C 20、A21、D 22、D 23、A 24、C二、多项选择题1.从发音机制上看,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取决于()A.舌位的高低B.舌位的前后C.嘴唇的圆展D.声带振动不振动E.送气不送气2.下列汉语复合词在构词方式上属于支配式的有()A.视力B.司机C.写作D.食物E.护膝3.从声音产生方面分析,音质的不同取决于()A.发音体不同B.发音体振动频率不同C.发音体振动幅度不同D.发音的方法不同E.共鸣器形状不同4.在汉语普通话中,下列各组三个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完全一致的有()A.老虎老鼠老人B.瓜子女儿奔头C.第一初八阿姨D.记者画家教员E.房子花儿布头5、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A甲方在今年为乙方培养四个实验室工作人员。
现代汉语之词类活用现象例析——以高中现代文课文为例展开解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也随之显现出日益丰富的独特特性。
这里,以高中现代文课文为例,让我们一起了解词类活用现象和其上的层出不穷的妙用。
首先,在汉语的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动-行为”,其中起主动作用的是动词,起被动作用的是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肯定的、否定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活动。
以《说前几天的事》这篇文章的开头为例:“几天前,看见小院子里,布置得美丽温馨……”,这句话是用“看见”这个动词勾画出一幅美好的图画,而“布置”则是它的被动行为,起到描绘小院子里美好温馨的景象。
其次,在汉语的语言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行为-动”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词类活用,主要是用来表达被动、有限的活动,其中行为是主要形式,而动词则起着补充作用。
比如《说前几天的事》中,“小院子里,被垃圾堆积成一堆又一堆……”,用“垃圾堆积”这个行为形式,来描绘出小院里杂乱无序的景象,“成一堆又一堆”则是它的动词补充,把景象表现得更加生动。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动-行为-补充”,其中动词和行为双重作用,而补充的内容则补充形容词、副词或状语等修饰性的内容,用以更准确地表达一种行为态度或情绪。
以《说前几天的事》中的“小碎步走的,步履轻盈,抬头望去,浅浅一笑……”为例,这里的“小碎步走的”就可以看出是一种行为,而“步履轻盈”则是动词补充,补充出行走的姿态。
而“抬头望去,浅浅一笑”则是补充的内容,表现出行走者内心的温暖和愉悦。
最后,汉语中还有着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方式,就是“动-补充”。
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表达某种情绪或暗示某种意义,其中动词是主要表达形式,而补充语则是表达的内容。
比如《说前几天的事》中,“此时心中,却有一份温暖难以言表……”,这里的“有一份温暖”是补充语,用以表达这个人心中的温暖;而“难以言表”则是动词,用以暗示这份温暖深不可测,不可言传。
论“给我”和“把我”摘要:汉语普通话的命令标记“给我”因语法化而发生语音缩合成为一个词。
在具体的方言天长话中,由于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音缩合,频繁使用,类推到所有的“给我”的组合上,使得各种意义的“给我”都发生了缩合而成为一个词,同时也类推到天长方言中表示给予义的“把我”上,“把我”也发生了同样的语音缩合。
论文关键词:给我,把我,语音缩合,类推洪波先生在《命令标记“与我”“给我”的语法化及词汇化问题探析》这篇文章的开头说:“给我”的命令标记用法与其表示“为我”“替我”的用法书写形式是一样的,但在口语中的语音形式是不相同的。
作为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音形式已经因为弱读而发生了缩合,实际读音是[keo0],而表示“为我”“替我”的“给我”并不轻读,因而也没有发生缩合。
根据命令标记用法的“给我”在语言形式上已经发生了缩合,我们认为它已经语法化而发生了词汇化,成为一个词了。
洪波先生针对的是汉语普通话,但在天长方言中却有一些不同的情况。
一、天长话中几种相关的语音缩合的情况首先,表示“为我”“替我”的“给我”不仅与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的书写形式相同,更主要的是它们的语音形式也相同。
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言形式因弱读而发生了缩合,表示“为我”“替我”意义的“给我”也是这样,二者完全相同。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你给我出去!(2)你给我滚!(3)你给我办一下嘛!(4)你给我跑一趟嘛!(5)爸爸给我买了辆自行车。
前两个例子是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后三个是表示“为我”“替我”的例子。
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洪波先生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但是天长话中不是命令标记的“给我”为什么语音形式也缩合了呢?洪波先生着重在祈使句的命令句中说明了给我时如何语法化为一个命令标记。
其实表示“为我”“替我”也有祈使的语用意义,只不过它们表示的是一种“请求”如(3)(4),也有陈述语气的,如(5)。
至于原因我想放到后面再谈。
其次,在天长话中表示给予义的动词不是“给”而是“把”。
汉语现象中的类推作用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152102008 李茹摘要:本文主要从词汇以及语法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类推现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新的语法现象的出现,这其中包括新的词缀的产生还有新的构词方式的出现,而在语法方面主要讨论了宾语与动词位置关系的改变,最后简要说明了类推语法化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类推词汇语法
语法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它的运用具有一定权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语法规则的效用常常因交际的特殊需要,因语音等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因借用外语成分而受到限制,不能在任何地方都被贯彻。
规则性、条理性是语言的基本职能所要求的,然而语言系统中又到处存在着强势和例外,前者就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
类比又叫“类推”,表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语法和词汇两个角度简单论述一下,在汉语中,有哪些关于类推的现象。
(一)
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层出不穷。
而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大多是在已有事物、概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与已有事物、概念、观念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是造成新词语与原有词语之间有联系的客观原因,这种联系决定了语言中的新词语绝大部分是在已有词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相似性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之一。
表现在新旧词语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新旧词语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而造成新旧词语之间相似性的原因之一就是类推造词。
类推造词就是给事物命名时模仿已有词语创造新词语的造词方法,具体地讲类推造词有以下表现方式:
1、产生类词缀
在类推造词方式的推动下,如果某个语素在词群中仅是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词汇意义,并且以不读轻声与词缀区别开来,以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具有定位性、非独立成词性和类化性与词、词根相区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语素就
具备了类词缀的特点。
一些类词缀, 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或多或少和词根有一些联系,语音形式上又与词根相同.例如:“党性、刚性”的类后缀“性”不同于“男性、女性”表示“性别”的词根“性”;“美化、电气化”的类后缀“化”不同于“焚化”“冰消雪化”表示“变化”的词根“化”。
还有一些新兴的类后缀还有:热:琼瑶热、寻根热、反思热
度:知名度、透明度、开放度
感:立体感、失落感、危机感
风:吃喝风,排队风,宴请风
小:小环境、小金库、小动作
多: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
户:万元户,关系户、个体户
2产生新的构词方式。
语言中一旦产生了一批虚化程度很高、位置固定的词缀后,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构词方式———附加式构词法,像由前缀“老”、“第”和后缀“者”、“头”等构成的一批附加式复合词就是通过附加式造词法产生出来的。
这类词主要是派生词,派生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它可以分为三类:
(1)前缀+词根:阿姨、老虎、老师、老板
(2)词根+后缀:椅子、柱子、前头、鸟儿
(3)词根+中缀+词根:对得起、对不起、来得及、古里古怪
“阿、老”是典型的前缀,“子、儿、头”是典型的后缀。
(二)
汉语代词宾语从前至变为后置,也有类推在起作用。
许多学者认为,在尚未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汉语时期,汉语应该像藏语一样的SOV型语言,但后来逐渐向SVO型结构演变。
根据甲骨文和其他的上古文献,到了上古汉语时期,“动---宾”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结构格式,但代词宾语和否定成分后的宾语还是“宾----动”
结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占主流的“动—宾”结构最后完全推平了残余的“宾—动”,成为中古以后汉语口语的唯一格式。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在现代汉语中代词“我”则放在动词的后面。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2、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
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否定句或者疑问句,代词作宾语都是放在动词之后的,例如:
我不喜欢这个。
他最喜欢的是那个?
三、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而在现代汉语中常有这样的句子:我要和谁一起去北京?
这里的疑问代词,显然置于介词之后。
2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方位词多置于介词之后,例如,在东面,在西边,这样的短语。
(三)
重新分析和类推是语法化的两个主要机制。
关于类推的作用,就是能够扩大语法化的范围。
“据说”在古代一般在句子里是“据X说”,“X”一般是个人名,这是“据X说”是一个短语。
后来经过发展,由于说话的人大家都知道,“X”有时就会隐去不说,这样就变成了“据说”,但这时它还是一个短语。
然后发展到现代,“据说”发展成了一个词。
这就是“据说”的语法化过程。
“据说”语法化的同时,和“说”意思比较相近的“称”“悉”“传”“闻”,这几个词在古代都和说话有关。
由于它们比较相似,在“据说”发生语法化之后,受其影响,也纷纷发生了语法化,“据称”“据悉”“据传”“据闻”这些现在都成词了。
这就叫类推。
“要多冷有多为什么“据跑”“据吃”“据走”不能语法化,就是因为“跑”“吃”“走”和上面这些“说”“闻”不一样,它们不一样。
所以就类推不下去,不能类推。
“要多冷,有多冷”,这里是表达特别冷的意思。
里面的“多冷”也是表达很冷,那么为什么和“多冷”同样意思的“最冷”“很冷”不能说“要最冷有最冷”呢?其实这也和类推有关,我们发现汉语中会说“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这里的“要”后面的“多冷”“什么”“多少”其实都有一个特征,都是疑问代词,所以才能说。
而“最冷”“很冷”没有,所以不能说,这就是类推。
(四)、结论
类推机制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尚待说明的问题还很多。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但是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限度,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序的境界,而类推作用总有它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