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2.29 MB
- 文档页数:32
一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伴营养不良患者的个案护理个案简介本文介绍的是一位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伴营养不良的患者,女性,60岁。
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在脑梗死后,患者意识清晰,但出现了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
经过医生和护士的综合治疗,患者成功度过了这段难熬的时期。
护理过程一、多种方法帮助患者纠正吞咽障碍脑梗死后,患者出现吞咽障碍是很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疗,吞咽困难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进食,还可能引起误吸,导致呼吸道感染。
因此,治疗吞咽障碍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患者纠正吞咽障碍。
首先,我们加强了口腔和喉部的护理,确保口腔和喉部通畅。
其次,我们采用了口服和静脉营养支持的方式,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同时,我们还请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最后,我们还采用了电子喉镜检查,确保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正常。
二、合理安排饮食,确保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后,正常饮食已经不可能,为了让患者保持足够的营养摄入,我们采用了口服和静脉营养支持的方式。
为了确保营养充足,我们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因素,制定了合理的饮食计划。
我们将饮食分成五到六餐,每餐小份,细嚼慢咽,每餐之间要间隔三到四小时。
饮食的种类包括流质、半流质和软食等,保证易于咽下。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患者的营养监测,随时掌握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营养充足。
三、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是一个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我们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营养状况、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口腔和喉部的情况等。
如果发现问题,我们会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情况不会出现恶化。
结语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伴营养不良,对患者的康复非常有挑战性,需要医生和护士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患者纠正吞咽障碍,合理安排饮食,定期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状况,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我们的综合护理,患者恢复了吞咽功能,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为患者顺利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经口间歇管饲护理效果评价刘桂兰谢嘉欣发布时间:2023-06-20T02:33:00.7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作者:刘桂兰谢嘉欣[导读] 目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管饲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胃管鼻饲技术干预,观察组采用间歇经口插管管饲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营养状况、满意度、并发症情况。
结果:干预14天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NRS2002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间歇经口管饲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家属满意度、NRS2002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效果。
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中山市 528400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管饲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胃管鼻饲技术干预,观察组采用间歇经口插管管饲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营养状况、满意度、并发症情况。
结果:干预14天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NRS2002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间歇经口管饲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家属满意度、NRS2002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经口间歇管饲;吞咽功能;满意度;营养评分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1],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误吸常见并发症约占40%-70%,吸入性肺炎占70%,营养不良占6.1%-62%[2];这将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或胃造口术的方式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传统方法并发症多,对患者伤害较大;窦祖林教授在2017年中国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共识上指出将间歇经口管饲技术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而到目前为止此技术仍未广泛应用,本文应用间歇经口管饲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21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40例脑梗塞并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综述脑卒中是脑血管的常见病,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引起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可达20%-40%。
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脱水,腹泻,电解质紊乱,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生命危险,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患者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疾病整个治疗过程[2]。
本文通过近年来相关脑梗塞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的探讨,对脑梗塞患者吞咽困难程度评价及康复评估的方法,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摄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予以总结。
1 吞咽困难程度评价及康复评估的方法1.1 床旁筛查及评价量表主要包括洼田氏饮水试验,反复唾液吞咽实验,医疗床旁评估量表,Burke吞咽困难筛查实验,Smithard床旁吞咽功能评价,标准吞咽功能评分,logemann制定的28条筛查实验Daniels制定的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筛查系统,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等[3]。
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
让患者自己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呛咳情况;血氧变化,一级:5秒内顺利将30毫升温开水1次咽下;二级:5-10秒内分两次以上咽下,不呛咳;三级:5-10秒内能1次咽下,有呛咳;四级:5-10秒内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五级:频繁呛咳,10秒内全量不能咽下[4]。
饮水后血氧饱和度下降2%以上为阳性标准。
1-2级为轻度,3-4级为中度,5级为重度。
1.2 仪器评估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为脉冲血氧定量法,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纤维内镜吞咽检查,视频测压技术,其他有超声检查,咽下压检查,视频测压技术,吞咽动作仪评估[3]。
2 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2.1 时间护理模式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药的治疗,主要依赖功能训练促进康复专业医护人员及早进行行之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可降低并发症[5]。
早期康复训练对于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有好处,便于脑组织内残余细胞发挥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组织重构和细胞的再生,有效的预防脑神经的萎缩,从而病人各种功能尽早恢复和改善[6]。
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及护理现状摘要: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在中医领域中,也被称为卒中或中风,该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病率也在逐渐提升,不仅发病率提升,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在随之不断的上升。
且患者治疗期间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根据患者不同的梗死部位,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其中吞咽障碍就是常见症状类型。
该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改变就可能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饮食和用药,甚至会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本文就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护理引言:在神经内科治疗中,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在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饮食结构和作息也在发生变化,提升了脑梗死的发病率。
而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也在随之上升,而吞咽功能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患者一旦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其正常进食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通常还会出现呛咳或误吸的现象,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需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才可以改善其预后。
1.治疗1.西药治疗在西药治疗期间,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各种因素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确定后才可以实施治疗干预。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通常是由于脑缺血后皮质核束损害所引起的,该情况会随着患者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症状。
而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取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更好的保护其神经元;如患者处于晚期,即可使用胶质细胞适度增生和纤维细胞生长来促进患者病灶周围神经功能更快的恢复;如患者处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措施,同时搭配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颅压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1]。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中,汤药和针刺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治疗方式,脑卒中在中医领域中属于“中风”病范畴,主要的治疗理念是痰瘀二者并治。
想要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让患者服用涤痰汤,该汤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偏瘫、口舌歪斜等症状,联合地黄饮子进行共同使用,也可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
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我院随机选择50名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的范围内。
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病人分成两个小组,也就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包括25名患者。
依照组别对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在完成护理工作后,统计两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进而明确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提升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应对该种护理模式形成正确认知,并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吞咽功能脑梗死在老年群体中属于常见疾病,其能够导致老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吞咽障碍等现象,在情况严重时甚至将危害病人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能够通过一系列手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但在实际治疗中,由于病人存在吞咽障碍,可能对饮食方面产生抗拒心理,且可能出现负面情绪,故而治疗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致使病人身心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有学者指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同时展开护理工作,以此对病人具有的吞咽障碍进行控制,消除病人具有的负面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为提升老年脑梗死的护理水平,本文将早期康复护理作为切入点,围绕该种护理方法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分析1.1.一般资料在我院随机选择50名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并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病人分成两个小组,也就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包括25名患者。
其中对照组包括的男性病人有14例,女性病人有11例,年龄最大的是77岁,最小的是61岁,平均(62.19±2.78)岁;观察组包括的男性病人有15例,女性病人有10例,年龄最大的是76岁,最小的是61岁,平均(62.21±2.75)岁。
有脑梗死患者应该如何护理脑梗死也被叫作缺血性卒中,中医上将其叫作卒中或者是中风。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有许多,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其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供应出现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从而形成了临床上所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死主要类型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
其中,脑血栓形成属于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据了脑梗死的一半居多。
对于脑梗死这一疾病,大家必须要了解脑梗死的早期危险信号以及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并知晓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
你知道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吗?1.血管壁本身的病理改变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多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壁上存在栓子,脱落后,导致患者脑部的动脉出现栓塞,从而诱发人体出现脑梗死疾病。
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且部分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时,能够发现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常以大中型动脉受道疾病累及为主。
2.血液成分改变人体真性红细胞增多疾病、血小板增多疾病、口服避孕药以及高黏血症均能导致血栓形成。
3.其他因素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你知道脑梗死早期危险信号吗?1.患者出现各种运动障碍:患者可以感受到自身一侧或者双侧、上肢、面部以及下肢出现物理或者活动不便的情况。
2.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患者的面部、肢体以及口唇出现麻木情况,患者还可能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鸣的情况。
3.患者可能单只眼睛或者双眼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成双以及视力下降的情况。
4.患者的言语表达不清晰或者理解能力逐渐下降。
5.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以及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摔倒或者步态不稳的情况。
6.当患者出现头痛时,能明显感觉此次头痛与以往的头痛发作方法以及疼痛均不同以往。
7.患者可能出现性情大变的情况,患者的性格、智能以及行为均存在反常。
上述这些症状大多是一次性的症状,其也可能反复发作在患者身上从而增加患者的疾病程度。
当发现患者出现此种情况时,需要及时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3期V ol.4, No.23, 201946一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伴营养不良患者的个案护理罗楠1,王丹心2,李慧妍1,柴勇1,周芷伊1,王涛*1(1.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100;2.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海口 570100)【摘要】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居于世界首位。
脑卒中已经作为最常见的影响人体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特点。
伴随的疾病的发生患者会出现与发病部位相关的如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睡眠障碍等并发症。
目前,由于平均住院天数的减少,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存在吞咽障碍。
患者出院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入。
我科于2018年8月18日收治了一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长期营养不良,入院后频繁呕吐营养摄入障碍患者。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于2018年9月18日出院。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营养不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3.46.011 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患者4个月前因一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饮水呛咳入我院神经内科。
入院诊断为脑梗死。
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左侧偏瘫、吞咽障碍及言语障碍改善后出院。
此次因患者不思饮食,体重下降迅速伴轻度认知障碍,家属寻求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3级很高危。
据家属描述,患者出院后自行拔出胃管,未能坚持康复治疗。
经口进食,每次进食量为几汤匙,营养差,精神疲倦。
于2018年8月19日入我科。
入院后神经系统评估示患者左侧肢体肌力0级伴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4级伴记忆力、计算力下降。
护理评估示生命体征正常,舟状腹,皮肤松弛多褶皱。
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优质护理措施探讨摘要:吞咽障碍是临床上脑梗死众多并发症之一。
吞咽障碍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担,症状特别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而之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极为必要。
本文就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优质护理护理措施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护理模式;探讨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脑梗死不仅致残致死现象严重,而且并发症较多,特别是吞咽障碍。
有研究表明约有35%~55%的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特别严重者容易诱发窒息,所以危险性很大[1]。
因此,之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必须采必要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就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优质护理护理措施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
1脑梗死吞咽障碍的优质护理措施1.1 加强护理人员技能水平临床上吞咽障碍患者的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同护理人员护理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技能水平的高低与患者满意度,治疗依从性是呈正相关的。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怎样选择合适的吞咽障碍筛查工具、怎样辨别吞咽障碍症状程度以及怎样提高具体的操作技能手法[2]。
事实上,临床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喂食体位、喂食方法操作不熟练,甚至出现喂食操作过程不规范,这必然会增加误吸的风险。
所以,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1.2 加强饮食护理措施饮食护理措施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临床上,较常采用的措施是经口饮食和鼻饲喂食。
饮食原则是少食多餐、营养均衡,要充分保证患者营养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王博[3]通过一项随机对照实验表明,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保持患者营养平衡、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有显著意义(P<0.05)。
吞咽障碍患者食物应尽可能选择煮透煮烂、无硬度以及密度均匀的,如鸡蛋羹等。
不宜食用松散度高或泥状类食物,如肉松等。
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目的探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
方法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简称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组29例(简称对照组),对康复组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治疗。
结果康复组吞咽评价平均得分和吞咽功能康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促进疾病的整体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脑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患者在脑梗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1]。
因此,在脑梗死病情稳定后有计划地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其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科自2013年以来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62~88岁,平均69岁。
患者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组29例(对照组),康复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3.1岁;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63.6±11.4岁。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1.2.1 评价方法:吞咽障碍护理评价方法,(1)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
(2)吞咽能力康复疗效判断标准,见表2。
1.2.2 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对摄食-吞咽有关的各个部位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强机体协调能力。
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 次,每次20 分钟。
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