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共2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3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灸法(艾条灸)艾条灸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施灸的一种方法。
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如腹痛、痛经等。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 选穴;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点燃艾条;◆ 在距离施灸腧穴部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直至皮肤红润为度。
雀啄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 选穴;◆ 点燃艾条;◆ 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 每处灸5分钟。
回旋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选穴;◆点燃艾条;◆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约3厘米处,左右来回旋转移动,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法灸法>>灸法——常用灸法常用灸法艾炷直接灸温针灸艾炷间接灸灯火灸艾条灸天灸药条灸1 艾炷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艾条灸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袪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疗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显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及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附:艾条灸操作流程图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放血法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护理技术和操作。
放血法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之一、放血法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血液从体内取出,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疏通经络,通血活血的作用。
放血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疗法,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病痛的作用。
放血法分为络放法和募放法两种。
络放法是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在局部进行放血。
常用的穴位有手阴心包经的劳宫、行间、通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涌泉等。
在操作时,首先要准备好放血所需的设备,如针管、止血绷带等。
然后选择合适的穴位,消毒穴位周围皮肤。
接下来,用拇指或中指压住选择的穴位,将针管垂直插入穴位,一次只抽取3-5ml血液。
待血液停止流动时,用消毒纱布或抗菌纱布覆盖穴位,用止血绷带固定。
募放法是通过将血液募集到一些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通血活血的目的。
常用的部位有患处、痛处等。
在操作时,首先要准备好放血所需的设备,如针管、放血募集器等。
然后选择合适的部位,消毒局部皮肤。
接下来,用拇指或中指压住选择的部位,将针管斜插入部位,一次只抽取3-5ml血液。
待血液募集到一定程度时,拔出针管,用消毒纱布或抗菌纱布覆盖部位。
无论是络放法还是募放法,在进行放血操作时,都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有无适应症和禁忌症。
2.操作前要仔细检查和准备相关设备,保证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3.操作时要注意术前和术后的消毒,保证穴位或部位干净。
4.严格控制放血量,一次抽取的血量不应过多,防止患者出现血量不足或过度失血的情况。
5.操作时要注重安全,避免发生穿刺压力过大或穿刺深度不当等问题。
6.操作后要妥善处理患者的穴位或部位,保持清洁和覆盖好。
放血法作为中医护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方式,达到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缓解痛症等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非常谨慎,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养生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
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来调理人体,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疲劳,以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按摩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等。
例如,采用太冲穴按摩可以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2.刮痧拔罐:刮痧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排毒技术,可以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出红色瘀斑,或者通过用火加热罐子,使罐子吸附皮肤形成负压,以排除体内湿热、寒湿等毒素,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和拔罐适用于感冒、肌肉酸痛、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
3.精油推拿:精油推拿是将具有特定功效的精油与推拿按摩技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常见的精油包括薰衣草、迷迭香等。
精油推拿可以通过精油的香气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达到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的效果。
4.热敷:热敷是一种利用热量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的中医护理技术。
常用的热敷方法包括热水袋、热毛巾等。
热敷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6.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以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和保健。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采用针刺、艾灸等。
针灸适用于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的治疗。
7.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一种通过炖煮中药,将中药的药性气味传递到人体,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熏蒸方法包括中药熏蒸盆、中药熏蒸袋等。
中药熏蒸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的治疗。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康复和养生方法,其操作应用广泛。
以上介绍的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涵盖了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精油推拿、热敷、足底按摩、针灸和中药熏蒸等多种方法,以帮助人们解决健康问题,提升全身的健康水平。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5篇)篇1: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拔水(药)罐法又称为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
① 用物准备竹罐数个、长镊子、湿冷毛巾、用纱布包好的中药(药物可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祛风活血的药物)、煮锅内放水。
② 操作方法◆ 煮锅内放水或放水后加入中药包。
◆ 煮沸后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数个投入锅中,煮5~10分钟。
◆ 用长镊子夹住罐底,罐口朝下夹出,甩去罐中水珠。
◆ 迅速用湿冷的毛巾紧扪罐口(可降低温度,以免烫伤),立即将罐扣在所拔部位。
◆ 留罐10~20分钟,每次可拔数罐至数十罐。
篇2: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火罐法)拔火罐法① 用物准备治疗盘、玻璃罐或陶罐、竹罐(根据所拔部位,选择大、中、小罐),95%酒精棉球或纸片、火柴、止血钳、弯盘。
② 点火方法◆ 闪火法[如图所示]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于所选部位。
此法较为安全,是比较常用的拔罐方法。
◆ 投火法[如图所示]篇3: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放血法古称“刺络”、又称“刺血法”;今有人称之为“放血疗法”。
古今对此法十分重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
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浅表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的作用。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① 适应范围◆ 高热、中暑、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红眼病、天行赤眼)、头痛等。
◆ 昏厥、中风闭证。
◆ 顽癣、疖肿、丹毒等。
② 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盒内放三棱针或小尖刀、2%碘酒、75%酒精、或碘伏、棉签、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点刺法点刺法又称“速刺法”。
① 概念在腧穴部位迅速点刺出血为点刺法。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如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 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为, 暴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 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 30 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 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 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整理版一、电针法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3、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3)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4)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4、物品准备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5、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6、护理及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
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