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描写艺术手法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8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口技》优秀教案设计篇4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
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
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声音》教案精选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学生能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对声音产生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声音与生活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4. 实验法:验证声音的特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15分钟)。
3. 实验演示(20分钟):展示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4. 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15分钟)。
5. 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一组,方便讨论和实验。
2.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性格、能力进行合理分组。
3. 课堂纪律: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问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2. 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3. 实验操作:动手验证声音的特性。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与声音相关的练习题。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成果。
八、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九、教学反思1. 评估学生对声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实验环节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课堂参与度。
4. 结合教学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生活实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对朗诵艺术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朗诵声音的基本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朗诵声音的技巧3. 朗诵作品的鉴赏与评价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优秀的朗诵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朗诵的魅力。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朗诵吗?朗诵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朗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介绍朗诵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 强调朗诵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2. 朗诵声音的技巧- 声音的音色、音量、音调、节奏等要素。
- 呼吸、发音、共鸣、情感表达等技巧。
3. 朗诵作品的鉴赏与评价- 分析朗诵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
-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和评价朗诵作品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展示朗诵作品,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朗诵声音美学的要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朗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朗诵声音美学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诵作品的完成质量和表现力。
3.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朗诵作品录音、视频等资料。
2. 朗诵技巧相关书籍、文章等。
3. 朗诵练习场地和设备。
六、教学时间1. 导入:5分钟2. 讲授新课:30分钟3. 实践环节:30分钟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语文《口技》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
这,又是一种享受了。
(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2、朗读课文。
⑴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几(jī)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⑵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练声方法,提高发声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呼吸、共鸣和咬字习惯。
教学重点:1. 声乐练声的基本方法。
2. 呼吸、共鸣和咬字技巧。
教学难点:1. 声乐练声中的气息控制。
2. 共鸣和咬字技巧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声乐练声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声乐的初衷和期望。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声乐练声的基本方法,包括气泡音、轻度哼鸣、膈肌训练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声乐练声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重点练习气息控制、共鸣和咬字技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深入讲解共鸣和咬字技巧1. 教师详细讲解共鸣和咬字技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声乐练声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重点练习共鸣和咬字技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1. 学生课后继续练习声乐练声,巩固所学内容。
2. 每周进行一次声乐练声展示,分享练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乐练声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发声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练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提高声乐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技巧、共鸣训练。
2. 教学难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实现、音色的调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钢琴、音响设备、声乐教材。
2. 教学材料:呼吸练习曲、发声练习曲、共鸣练习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播放经典声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 介绍练声的目的和重要性。
- 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如丹田呼吸、腹部呼吸。
- 介绍发声技巧,如咬字清晰、气息均匀。
3. 实践:-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呼吸练习,掌握丹田呼吸。
-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发声练习,纠正发音错误。
-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共鸣练习,感受共鸣的效果。
第二课时:1. 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呼吸和发声技巧。
2. 讲解:- 介绍共鸣训练的重要性。
- 讲解共鸣的方法,如口腔共鸣、胸腔共鸣、鼻腔共鸣。
3. 实践:-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共鸣练习,感受不同共鸣区域的声音特点。
- 学生尝试在不同共鸣区域进行发声,调整音色。
第三课时:1. 复习:- 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呼吸、发声和共鸣技巧。
2. 讲解:- 介绍声乐作品欣赏的重要性。
- 分析经典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
3. 实践:-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经典声乐作品,体会作品情感。
-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每日进行呼吸和发声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练习。
3. 观看经典声乐演唱视频,学习演唱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技巧。
3. 演唱水平: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练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声乐水平。
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背诵全诗。
2.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侧面烘托、夸张、摹音、神话等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全诗。
【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想一想,悟一悟请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国都长安,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人物:演奏家李凭,诗人李贺。
还有哪些嘉宾?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
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5)神妪,成夫人。
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声音教案5篇教师若希望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应重视教案的提前编写和设计,写教案的能够促使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声音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声音教案篇1活动目标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发现声音的不同。
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与小朋友交流发出声音的方法。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寻找声音。
活动难点: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宽敞、平整的野外场地。
经验准备:有自然日出游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带领幼儿进行自然日出游,并交代任务,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今天的小任务就是去找一找哪里有声音。
请小朋友仔细去听去寻找。
(二)到大然中去寻找声音。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1.教师带幼儿边走边听,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猜一猜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提问: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请你来学一学。
3.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的声音。
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的声音,它们的声音都是不同的。
(三)请幼儿自由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究。
1.请幼儿想一想,怎样能发出声音。
提问:这么多奇妙的声音,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能发出声音?2.请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工具,自己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
3.将幼儿制造的声音对比,发现声音的不同。
小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许多,利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游戏《声音变变变》,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发现声音变化的方法。
1.请幼儿用小朋友介绍的方法再一次去制造声音。
2.试一试如何让声音变大、变小。
3.分享交流自己的好办法。
(五)延伸: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声音,回去在表演区表演童话剧的时候就可以用到今天我们发现的好办法了,还可以制作乐器。
活动总结1.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喜欢探究。
我们每次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自然日活动的时候,孩子都有许多的发现个问题。
赏析《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它优美的旋律常常让人陶醉、痴迷。
却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
音乐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
对于它,我们平时总是听,对于描写它,却总是很困难。
然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方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14句诗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也是人们最喜欢的直接描写琵琶声的诗句。
可可谓字字珠玑。
在这段文字里,诗人采用了以声喻声,以形喻声的手法。
调动丰富的想象力,把抽象的琵琶音乐声比做了各种天籁或是生活中熟悉的声响。
将琵琶曲喻做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迸、刀枪鸣、裂帛声。
同时在听众眼前展现了一系列经典形象:有落玉盘的珍珠,有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
通过生动的模写写出了琵琶声富于变化的节奏和美妙的旋律。
使听者时而悲戚时而舒展;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心动魄。
完全被琵琶曲的张力控制。
描写音乐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描写音乐效果来描写音乐。
即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动人效果和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音乐的第三种方法是描写演奏者的动作神态,“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弹奏前调弦试音的准备动作,说明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看出她记忆的娴熟。
“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弹奏的动作,“曲终收拨当心画”是弹奏的结尾动作。
第四种方法是运用叠词或双声叠韵词。
或者直接描摹,或者间接描摹音乐效果。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叠词、叠字: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