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五 金山镇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13.61 MB
- 文档页数:23
.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11014姓名:付博烨学号:1001101413指导老师:家富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6月16日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第四章地质构造----------------------------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第六章结束语-------------------------------12参考文献---------------------------------------12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
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地质年代从D2至K2,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2)第三章构造特征 (4)第四章构造发展简史 (8)第五章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附图I 金山镇构造纲要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I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附图IV 陵庄侵入岩剖面图第一章引言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由比例尺知图区面积约192平方千米,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伏牛山等,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水系较发育,有1条干流,2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
各支流的大体流向为由北西往南东。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从山峰的高度也可以判断出图区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金山镇地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河北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和《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及《陵庄侵入岩剖面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地层(D)、石炭系地层(C)、二叠系地层(P)、三叠系地层(T)、白垩系地层(K)、古近系地层(E)。
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前言《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
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
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 (1)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第四章地质构造 (2)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4)第六章结束语 (5)参考文献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峰、奇峰、孤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较平坦的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图IX-1综合作业用图。
本报告主要由引言、地层、岩浆岩及变质岩、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等组成,于2011年6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报告的编写、构造纲要图的绘制及A-B剖面图的绘制。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6月19日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地层和构造层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第五章总结参考文献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前言本次实习的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北高东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奇峰、雨峰。
最高点为渚岭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
河流主干在东南部流过,自西部、东北部有支流流经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
该地区村镇分布于东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分布较为分散。
其中,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由于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
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 度。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中石炭统砂岩和上石炭统粉砂岩。
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
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在南东,北西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我们这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
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
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
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
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
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一部分地层及构造层划分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
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
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
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
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
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
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
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
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地质构造实习报告范文对地质进行勘查探索是学地理地质专业的同学们一定要进行的实习,通过近距离的实习勘探可以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并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虽然很辛苦,但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的去实践了解才更有说服力。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大家不妨看一看。
引言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
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
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
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一、地层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
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目录引言 .......................................................地层 .......................................................构造 .......................................................1.断层 ................................................2.褶皱 ................................................3.断层与褶皱间关系 ........................岩浆岩 ...................................................构造发展史 ...........................................引言本次实习所用地质图为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
最高点为渚岭约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约800m,地势较为平缓。
河流支流自西部、东北部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村镇分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较分散。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并且有岩浆岩体的侵入。
本次实习目的有二。
其一: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地质图的能力。
其二:学习编制、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本次实习完成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地质剖面图》、《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和《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的编写。
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和新近系(N)地层。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报告姓名:李磨迹学号:1001093017班级:1001093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6月12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纪至晚三叠纪构造层————————第二节早白垩纪到玩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结束语———————————————————金山镇地质报告附图附图Ⅰ金山镇构造构造纲要图附图Ⅱ金山镇联合剖面图第一章引言1区域地理概况,山脉,河流及交通位置.研究区金山镇地处造山带,整体海拔在700——1800米之间,图中三条主要山脉呈北东走向近等间距分布于金山镇西北部,为中山。
该地区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诸岭海拔1800米,位于金山镇西北约8km,村庄主要分布于河流流经的图幅东南地势低处,其中干流近北北东方向向南流去,两条主要支流由西北部山区汇水而来注入干流在P1流经地区。
该地区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海拔较高,所以交通不太便利,只能依山建路。
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次实习为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习经验设立,要求我们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3.完成工作量表1-1内容单位时间金山镇构造纲要图1件1小时金山镇联合剖面图1件2小时1份10小时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金山镇地区出露地层从中泥盆统到上白垩统,其中有两套地层缺失,分别为侏罗系和下三叠统。
根据地层产状及其接触关系判断侏罗系地层缺失为角度不整合,下三叠统地层缺失为平行不整合。
由此分为两个构造层,即K1-K2构造层,D2-T3构造层;以及两个构造亚层,即T2-T3构造亚层和D2-P2构造亚层。
各地层分述如下:表2—1分布面积岩性接触关系泥盆纪地层出露于东南部地区呈条带状产出约10km2 中深海向页岩及砂岩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与下伏岩层关系未知石炭纪地层出露地域广泛,主要在西北部山区约230km2 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与上覆二叠系和下伏泥盆系岩层均为整合接触二叠纪地层各地区均有出露,主要发育于毗邻金山镇西北部呈地区呈北东走向约50km2 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同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地层主要出露与中部地区,同样呈北东走向约40km2 滨海相灰岩,泥灰岩与下伏二叠系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纪地层该地区未见出露,可能在该地区该时期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地层出露与地区北部,约30km2 陆相砂岩与下伏三叠系角度不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第三章构造该地区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沿该方向发育有一系列褶皱及断层,主要位于西北部山区,三条逆断层为典型逆冲推覆构造组合,也因此多发育近倒装和不完整的褶皱;次生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要为一些平移断层和一系列正断层组成的地垒地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