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序
- 格式:ppt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26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作者简介]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后汉书·班固传》[著作介绍]本书是《汉书》中载录古书目录的部分,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书。
是东汉明帝时期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为依据修撰而成的。
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指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目录的作用]1、提示指导读书学习的门径2、可了解图书文献的某些基本情况时代、作者、卷数,分类排纂,内容提要,版本情况等3、可了解科学文化的成就及学术的渊源与流派4、是收集、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医药文献的钥匙,也是确定科研课题准备有关资料的指南《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三百种医籍录》、《中国医籍考》微言:含义深远精要的言论七十子: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编年体春秋经。
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
战国从衡:战国时期,秦据关西,六国在关东,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张仪说六国解合纵之约以事秦叫“连横”。
当时列国形势,或纵或横,变化激烈。
闵:忧虑;担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闵凶。
”杜注:“闵,忧也。
”《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用药如用兵》释译课文内容:本序概述春秋以降文化思想及书籍文献的发展演变,重点介绍了汉代对残破、散佚书籍的收集、整理情况。
《艺文志》的《方技略》部分主要记述了医药、养生书籍的流传情况和内容特点。
“艺文志”,即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开史志目录之先河。
昔仲尼没有微言经,七十子丧而大義乖【1】。
故《春秋》分五,《诗》分四,《易》有敷家之傅。
戢国微衡,真偶分乎【2】,睹子之言纷然殽3】。
至秦患之【4】,乃燔诚文章【5】,以愚黔甘【6】。
淡興,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廣開献之路。
迄孝武世,缺简脱,聖上帽然而祸曰【8】:"朕甚焉【9】!"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寓书之官【10】,下及诸子傅欲【11】,皆充秘闲【12】。
至成帝特,以鲁麒散亡【13】,使锅者隙晨求遗耆於天下。
韶光禄大夫别向校笑停、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丧;太史令尹校数衍;侍髻李柱圆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颠倏其篇日,撮其指意【14】,而奏之。
會向卒【15】,哀帝使向了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巢【16】。
款於是鹚军耆而奏其《七略》【17】,故有《姆略》,有《六葵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贵略》,有《衔数略》,有《方技略》。
今则其要,以儒篇籍【18】。
“微言大义”指儒家大义:六经的要义,重要的义理。
【1】微言:含义精微的言论。
经书中关于人伦、社会的重要义理。
乖:差错;违背(原义),错乱。
分争:分辩争执。
【2】从衡:纵横错杂,指政局错综复杂。
从,同“纵”;衡,通“横”。
【3】殽(xio)乱:混乱。
殽,“淆”的异体字。
【4】患:为……而忧虑。
【5】文章:此指书籍。
黔首:百姓。
【6】愚:使……愚昧无知。
【7】"书缺"二句:书简残缺脱落,礼乐衰败崩溃。
【8】喟(kul)然:感慨貌。
【9】闵:担心,忧虑。
写书之官:抄写书籍的机构。
【10】策:策府,又作“册府”。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引言- 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与意义- 汉书艺文志序的内容概述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2.原文翻译3.原文解析三、汉书艺文志序的影响与价值1.对古代文学的贡献2.对后世的影响3.当代价值四、结论- 汉书艺文志序的历史地位- 对汉书艺文志序的评价正文:一、引言《汉书艺文志序》是汉代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序言,是对当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总结。
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其原文及翻译进行详细阐述。
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汉书艺文志序》原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对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展望了文学的未来发展。
2.原文翻译(1)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翻译:孔子去世后,微言大义逐渐消失;七十子去世后,儒家大义开始偏离。
因此,《春秋》分为五个学派,《诗经》分为四个学派,《易经》有数个传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伪分明、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
秦朝统一后,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书籍残缺简略,礼仪败坏,乐曲崩溃,皇帝感叹地说:“朕非常忧虑!”(2)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原文:“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一:大意解读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从前孔子去世以后,简洁平实而涵义精深的言论就无人能够传授了,这里微言是指精深微妙的言论,《汉书》颜师古注是精微要妙之言。
〔李奇曰:“隐微不显之言也。
”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七十二贤去世以后,对儒经大义的解释就开始产生分歧〔师古曰:“七十子,谓弟子达者七十二人。
举其成数,故言七十。
”〕故春秋分为五,所以《春秋》分成了五个学派,〔韦昭曰:“谓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
”〕诗分为四,《诗经》分成了四个学派,〔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
”〕易有数家之传。
《易经》有了好几家的传注。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互争真伪、分辨争鸣〔师古曰:“从音子容反。
”〕诸子之言纷然殽(xiao)乱。
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师古曰:“殽,杂也。
”〕至秦患之,乃燔(fan)灭文章,以愚黔首。
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战国时代因为平民不冠而露黑头,所以称为黔首)〔师古曰:“燔,烧也。
秦谓人为黔首,言其头黑也。
燔音扶元反。
黔音其炎反,又音琴。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书籍中文字残缺、竹简脱落,礼乐制度也衰败到了废弛的地步。
〔师古曰:“编绝散落故简脱。
脱音吐活反。
”〕圣上喟然而称曰:皇上感叹地说道:“〔师古曰:“喟,叹息之貌也,音丘位反。
”〕“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我很痛惜这种形势啊,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策府〔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设置了抄书的机构,上自儒经,下到诸子百家的传注与著述,全都收藏到了秘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