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23
内蒙古概况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
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
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
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
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
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
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
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
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
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
内蒙古的“左”旗和“右”旗,你分的清楚吗?在内蒙古的旗县区划中,有很多旗,我们可以理解为县处级⾏政区划的⼀种叫法。
但是为什么有的叫左旗,有的叫右旗。
⽐如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
那么这些“左”、“右”旗是如何分的,我们将从县级区划、旗的分类、旗的历史来源⼏个层⾯跟⼤家探讨旗的本质。
内蒙古的“旗”在当今中国,“旗”的这种⾏政划分,只有内蒙古才有,与“盟”⼀样成为了内蒙古⾏政区划中的⼀⼤特⾊。
内蒙古的“旗”名字上有两个特点,⼀是⽐较偏蒙语叫法,⼆是有⽅位词,如“前后、左右、中”。
在内蒙古⾏政区划中,旗是县⼀级的⾏政区划,内蒙古⼀共有103个县级⾏政区。
其中有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治旗。
“旗”在内蒙古的⾏政区划中占到⼀半以上,是主要的⾏政区划。
我们来看⼀下⼏类特殊的旗。
⼀、“左”、“右”旗“左”旗(5个):⼟默特左旗、新巴尔虎左旗、巴林左旗(林东镇) 、苏尼特左旗、阿拉善左旗。
“右”旗(5个):⼟默特右旗(萨拉齐镇)、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巴林右旗(⼤板镇)、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
⼆、“前”、“后”旗“前”旗(4):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察哈尔右翼前旗(⼟贵乌拉镇)、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乌拉特前旗(乌拉⼭镇)。
“后”旗(4):科尔沁左翼后旗(⽢旗卡镇) 、察哈尔右翼后旗(⽩⾳察⼲镇)、乌拉特后旗(巴⾳宝⼒格镇)、杭锦后旗(陕坝镇).。
三、“中”旗“中”旗(4):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硕镇)、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镇)、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 、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
四、⾃治旗三个⾃治旗:莫⼒达⽡达斡尔族⾃治旗、鄂伦春⾃治旗、鄂温克族⾃治旗。
内蒙古的三少民族是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
三少民族固然是指⼈⼝的稀少,⽽内蒙古的这三个民族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特征。
在呼伦贝尔的根河市有⼀个地⽅叫敖鲁古雅乡,⽣活在这⾥的⼈多数都是鄂温克族⼈。
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
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
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
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
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
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
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
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
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
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
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
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
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历史地理第三辑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在呼伦贝尔西部,有一道古代边壕的遗址,经苏联而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长约七百公里。
这道边壕不见于史书记载,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注意。
一八六四年,俄国贵族IL A・克鲁泡特金公爵到中国边境地区游历,将此古边壕称作成吉思汗长城(£蚯HEHrno-Xa更a人一八九七年,屠寄受清会典馆之命,主持黑龙江舆图测绘,曾考察这道边壕,并命名为金源边堡。
自此以后,这道古代的边壕始为学术界所重视,一些地方志渐有记载a关于这道古边壕的时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意见。
国内学者多认为是金代所建,也有人认为是汉代光禄城、元代塔塔儿长城。
西方学术界多沿用俄国人的|日说,认为是成吉思汗长:城(Wall of Ghenghis Khan),也有人认为是拓跋鲜卑的国界。
近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此边壕绘入明、清分册中,视为明、清之遗迹。
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这道古边壕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成为东北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一大悬案。
为了探索这道古边壕,笔者于一九七三年春对边壕的部分段落进行了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还有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同志档一九八O年夏,笔者又前往呼伦贝尔,对我国境内的边壕进行了踏査。
在考察中,呼伦贝尔盟文管站给予了许多帮助。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费料以及有关丈献记载,试对这道古边壕的时代和有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关于边壕的性质、作用和影响,另撰专文探讨之。
一、古边壕的位置与走向关于呼伦贝尔边壕的位置与走向,屠寄在《黑龙江舆图》上作了部分标绘,①《蒙兀儿史记》7《呼伦贝尔志略》■《呼伦贝尔》诸书也有些记述。
②但是,这些记述只限于边壕的东段,且甚为简略,其中还有与事实不合之处。
今据实地踏实以及国内外出版的测绘资■I料,⑧作一简要介绍。
据实地考察所见,这道古边壕东起于额尔古纳右旗东部库力河左岸滩地边缘的一座古城,东北距上库力(旧称大库力「或作上苦・♦♦李)乡约二■三公里。
其地当北纬50Q15\东经120°24\库力河为根河南岸支流拱发源于-'-■r0I'朝其格日温都尔山,西北流至小库力村注入根河口当地人讲,库力河之名源于蒙语,是城♦关于古边壕的调查情况,笔者另有专文详加记述口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
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
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
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蒙古语为库库和屯。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
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主题策划Topic2019年4月,《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发布,填补了内蒙古长期以来没有一部完整 历史沿革地图集的空白,为研究内蒙古发展史提供了系统直观的依据。
《图集》发布至今,供不应求,现已被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入馆收藏,成为自治区大中小学图书馆必选图书,是 自治区党政部门和领导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内蒙古历史的重要资料,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作品——《内蒙古历史沿革图集》。
内蒙古终于有了一部完整历史沿革地图集一一《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编制寻访文/本刊记者林溪图/受访者提供编制初衷:弥补缺憾内蒙古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多元。
内蒙古 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和草原民族发展史都有所 不同,近些年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自治区的历史学 家和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 宄,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形成了中国北方草原民 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轨迹。
《中国历史地图集》虽然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内蒙古的历史,但局限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存在许多缺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注内蒙古、关注内蒙古 历史的人越来越多,而历史学家的研宄成果多停留在文字 的表述中,不能够直观形象和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来。
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后,2007年,时 任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测绘 地理信息局局长吴齐文主动与自治区史学界专家商 榷,并很快达成共同编制出版《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中S洲拎10 November2020集》的共识,由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 会科学院、内蒙古文物局和考古研宄所等单位的历史学专 家负责编纂,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地图编 绘,共同完成《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的编制出版。
“利用文字著作无法替代的历史地图这一形式,直 观地解读内蒙古历史,反映我国北部边疆历史地理信 息,以满足自治区历史研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环 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