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
- 格式:pptx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83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其中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使人读来司马迁那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仿佛就在眼前。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太史公①牛马走②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③辱④赐书,教以慎于接物⑤,推贤进士为务⑥。
意气⑦勤勤恳恳⑧,若望⑨仆不相师⑩,而用流俗(11)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12)。
阙然(13)久不报(14),幸(15)勿为过(16)。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17)之功,文史星历(18),近乎(19)卜祝(20)之间,固(21)主上所戏弄,倡优(22)畜(23)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24)仆伏法(25)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26)?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27)者比(28),特(29)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30)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31)使然(32)也。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33)之(34)所趋(35)异也。
太上(36)不辱先,其次不辱身(37),其次不辱理色(38),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39)受辱,其次易服(40)受辱,其次关木索(41)、被箠楚(42)受辱,其次剔毛发(43)、婴金铁(44)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45)受辱,最下腐刑(46)极矣!传(47)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48)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49)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50),定计于鲜(51)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52)箠,幽于圜墙(53)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54)地,视徒隶(55)则心惕息(56)。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57)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58)耳,曷足贵(59)乎?且西伯(60),伯也,拘于羑里(6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63);淮阴(64),王也,受械于陈(65);彭越(66)、张敖(67),南面(68)称孤,系狱(69)抵罪;绛侯(70)诛诸吕,权倾(72五)伯,囚于请室(73);魏其(74),大将也,衣赭衣(75),关三木(76);季布为朱家钳奴(77);灌夫(78)受辱于居室(79)。
报任安书(节选)本课话题——理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而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18年,终于完成《史记》,这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36岁前他默默无闻,36岁后他站在舞台上用歌声感动世界;36岁前他是平凡的,36岁后他是非凡的。
今日我们看到他在舞台上光芒万丈,可谁知道那36年的辛酸和苦楚。
36年,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孜孜以求始终没有改变。
他就是《英国达人秀》冠军得主——保罗·帕兹。
一个三十多岁的手机业务员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表演歌剧并获得如此佳绩,这是个震撼世界的奇迹。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终有一天会创造出奇迹!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
——英国谚语无论何等显赫的行为,若不是出于伟大的目标,便不能算是伟大。
——(法)拉罗什富科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鲁迅《译文序跋集》[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箠.楚()圜.墙()卜.祝()羑.里() 强.颜() 曩.者()阙.然() 诎.体() 绛.侯()膑.脚() 愠.色() 赭.衣()累.百世() 暴.肌肤() 缧绁..()()剌.谬()囹圄..()()槛阱..()()..()() 倜傥【答案】chuíyuán bǔyǒuqiǎnɡnǎnɡquēqūjiànɡbìn yùn zhělěipùléi xièlàlínɡyǔjiàn jǐnɡtìtǎ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其次诎体受辱()(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3)见狱吏则头枪地()(4)及罪至罔加()(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8)则仆偿前辱之责()【答案】(1)“诎”同“屈”(2)“关”同“贯”,套上(3)“枪”同“抢”,撞击(4)“罔”同“网”,法网(5)“摩”同“磨”(6)“底”同“抵”(7)“失”同“佚”(8)“责”同“债”。
报任安书(节选)★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2.美育渗透点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沉郁悲壮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教学目的】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
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史记》(投影片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报任安书(节选)(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司马迁:洁身与求实公元前99年,司马迁在汉武帝朝中做太史令。
一天,朝廷中有个将军派人送来一件礼盒,里面放着一对世上少有的白玉璧。
对象牙、珍珠、玉石等宝物从来都不屑一顾的司马迁,也忍不住把白玉璧抚摸了一下,感叹地说:“这样圆润,这样光洁,真是白璧无瑕啊!”接着他又说:“白玉璧最宝贵之处是没有斑迹污点,所以人们才说‘白璧无瑕’。
这玉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于是,司马迁嘱咐女儿把礼盒包好,交给来人带回。
司马迁著《史记》,写到魏国历史时,听到这样一条传闻:秦在攻魏时,遭到魏的顽强抵抗,秦国就引黄河水灌进魏国都城大梁,从而淹死很多人。
为了考证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亲临大梁城旧址,进行实地考察。
他沿着城垣边走边看,终于发现水淹过的痕迹,再加上其他资料的印证,终于有了秦国当年放水淹大梁城的确证,然后才在书稿上记述下来。
(一)背景链接《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
司马迁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因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司马迁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