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5节蠕变
- 格式:pdf
- 大小:121.15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岩石及岩体的基本性质第一节概述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由各种造岩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通过结晶或借助于胶结物粘结〕组合而成。
一、岩石的分类自然状态下的岩石,按其固体矿物颗粒之间的结合特征,可分为:①固结性岩石:固结性岩石是指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间成刚性联系,破碎后仍可保持一定形状的岩石。
②粘结性岩石、③散粒状岩石、④流动性岩石等。
在煤矿中遇到的大多是固结性岩石。
常见的有砂岩、石灰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粉砂岩等。
按岩石的力学性质不同,常把矿山岩石分为:①坚硬岩石②松软岩石两类。
工程中常把饱水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大于10MPa的岩石叫做坚硬岩石,而把低于该值的岩石称为松软岩石。
松软岩石具有结构疏松、密度小、孔隙率大、强度低、遇水易膨胀等特点。
从矿压控制角度看,这类岩石往往会给采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石的强度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关。
1.岩石的结构指决定岩石组织的各种特征的总合。
如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状、颗粒间的联结特征、孔隙情况,以及胶结物的胶结类型等。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差异很大,在沉积岩中,有的颗粒小到用肉眼难以分辩〔如石灰岩、泥岩、粉砂岩中的细微颗粒〕,有的颗粒可大至几厘米〔如砾岩中的粗大砾石〕。
组成岩石的物质颗粒大小,决定着岩石的非均质性。
颗粒愈均匀,岩石的力学性质也愈均匀。
一般来说,组成岩石的物质颗粒愈小,则该岩石的强度愈大。
2.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集合体之间,以及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构造:1.整体构造——岩石的颗粒互相紧密地紧贴在一起,没有固定的排列方向;2.多孔状构造——岩石颗粒间彼此相连并不严密,颗粒间有许多小空隙;3.层状构造——岩石颗粒间互相交替,表现出层次叠置现象〔层理〕。
岩石的构造特征对其力学性质有明显影响,如层理的存在常使岩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在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岩石承受拉力的性能很差,沿层理面的抗剪能力很弱。
生物力学目前,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生物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人造骨骼和关节、义齿、义眼等的出现(图1-1)在为患者解决生理、美观性问题的同时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生物材料即生物医学材料,是指具有天然器官组织的功能或天然器官部分功能的材料,它是生物医学科学中的最新分支学科,是生物、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在生物材料的研发过程中,材料的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是衡量生物材料应用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学科——生物力学。
(a) (b) (c)图1-1 (a)人造骨骼和关节(b)义齿(c)义眼第一节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一、起源与发展其实,生物力学的起源要早于生物材料,它是研究生物和力学有关问题的学科。
在物竞天择的原始社会,人类为生存和基本生活而早已无意识或有意思的应用了生物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生产、生活(图1-2)。
图1-2 原始的生物力学应用现代生物力学大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进入了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专家们对于人和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下面一些学者的科学研究广为人知:亚历山大1970年的《生物力学》;1974年武科布罗多维奇对于动物运动进行了数学模拟,并因此促进了机器人制造技术的发展;19 68年希利杰博兰德创建了有关动物以均匀步法进行运动的理论;1968年苏霍诺夫创建了陆地脊椎动物运动的一般体系;哈顿有关人支撑运动体系调控机制的研究;米勒有关人运动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
1967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生物力学学术讨论会。
1973年正式成立了国际生物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ISB),这标志着生物力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在苏联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了,而在此之前它只是在体育教育学的范畴内发展的。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主编单位: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日期:1990年11月6日1991北京前言土层锚杆在我国深基坑支挡、边坡加固、滑坡整治、水池抗浮、挡墙锚固和结构抗倾覆等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使土层锚杆的设计和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要求,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委托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进行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土层锚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经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最后由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组织国内专家会议审查定稿。
现批准《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编号为CECS22∶90,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北京西土城路33号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邮政编码:100088)。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0年11月6日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层锚杆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土层锚杆的结构类型第三节土层锚杆的布置与结构参数设计第三章土层锚杆原材料第四章土层锚杆施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钻孔第三节杆体(预应力筋)的组装与安放第四节注浆第五节张拉与锁定第五章土层锚杆试验与监测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基本试验第三节验收试验第四节蠕变试验第五节锚杆预应力的长期监测与控制第六章土层锚杆防腐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防腐方法第七章工程验收附录一本规范有关名词解释附录二土层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推荐值附录三锚定板桩深部破裂面稳定性验算方法附录四钢丝、钢铰线、钢筋强度标准值附录五预应力钢铰线锚具规格附录六土层锚杆常用施工设备表附录七土层锚杆施工记录表汇总附录八锚杆试验记录表与附图汇总附加说明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土层锚杆是一种埋入土层深处的受拉杆件,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固在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