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论7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7
经济博弈论
经济博弈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博弈中对策略进行选择和应对的行为问题。
它使用博弈理论来研究参与者之间在竞争、合作、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权衡的问题,以及这种权衡如何影响最终的结果。
此外,经济博弈论还可以用来研究多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竞争、产业结构和政治博弈等。
经济博弈论的基本原则是以多方参与者的利益为核心,从而使博够用来描述和分析市场竞争的结构。
因此,经济博弈的重要性就在于其能够为研究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使用该框架揭示协作和竞争的内容。
经济博弈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对影响博弈结果的因素进行研究,特别是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如何改变博弈结果,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博弈结果。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考虑以下问题:博弈中的因素可能会为参与者创造什么样的合作机会;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机会;参与者通过不同策略的应用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收益;博弈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其行为;参与者如何确定自己的最佳策略;参与者如何利用博弈理论来进行有效谈判;参与者如何在博弈中发挥影响力。
经济博弈论的结果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如垄断组织和协议博弈,企业组织和政府政策,市场竞争,以及国际事务等。
它还可以有效地用于分析市场格局、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善竞争环境,制定更好的市场结构,并防止市场滥用。
总而言之,经济博弈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改善社会经济环境,实现更加有效地公平竞争。
经济博弈论
经济博弈论是近代经济理论发展中重要的分支,它将经济学与博弈论相结合,
以揭示多人约定下各自更利选择的机制、利益调和机制、穿越謬误机制等。
高校与高等教育是受经济博弈论影响最为突出的行业,因此有必要充分从理论上用经济博弈论加以研究。
首先,高校与高等教育是一种多人博弈产业,而学生、考生、社会、考试团体、学校都是其中最直观的玩家。
借助经济博弈论,不同玩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能够有效地映射出来,也就是说,当每个玩家根据自身的利益情况及其他玩家的行动而采取的行动,将会产生波及整个产业的结果。
其次,高校与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诸多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他们可以通过经济博弈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比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采取一些策略来动态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择更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环境;考生则可以根据考试难度、考试内容结合其他考生的行动来择优考试学习信息。
此外,经济博弈论还可以帮助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在个体角
度上,各玩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情况进行调整,在社会角度上,则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使得高校与高等教育得到最大的收益,构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最后要指出的是,经济博弈论给了高校与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全新的发展视角,
这个视角不仅能够有效统筹和调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能及时发现市场中的穿越謬误,从而提高竞争力,促进高校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1、纳什均衡的概念。
对于任一个博弈游戏来讲,一定存在这么一组策略,使得其对于任一个局中人而言都是最好的,如果其它的所有局中人不改变他们的策略的话。
2、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区别。
形成合作博弈的两个条件:(1)对联盟来说,整体收益大于其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2)对联盟内部而言,应存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联盟时多一些的收益。
如何保证实现和满足这些条件,这是由合作博弈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联盟内部成员之问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所达成的协议必须强制执行。
这些与非合作的策略型博弈中的每个局中人独立决策、没有义务去执行某种共同协议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可以说:形成合作博弈的原因是在某种制度约束下的集体理性战胜了个人理性。
3、解释下列概念:纯策略、混合策略、策略组合、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反应函数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这个策略为纯策略。
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
按照一定的概率,从一套“纯策略”中随机选取实际的对策,称为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纯策略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
策略组合指参与者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方案的集合。
策略集合必须有两个以上元素,否则,无所谓对策,只是独自决策。
所谓贝叶斯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组策略组合:在给定自己的特征和其他局中人特征的概率分布的情况下,每个局中人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期望支付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没有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反应函数,在无限策略的古诺博弈模型中,博弈方的策略有无限多种,因此各个博弈方的最佳对策也有无限种,它们之间往往构成一种连续函数的关系,把这个连续函数称为反应函数。
4、解释下列概念:博弈、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经济博弈论概述引言经济博弈论是研究经济参与者在有限理性条件下进行决策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经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策略选择,以及这些互动和策略选择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中,被认为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分析个体行为的重要工具之一。
博弈论基本概念参与者在博弈论中,参与者是指在一个特定博弈中进行决策的个体或组织。
参与者可以是个人、企业、国家等等。
每个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来制定策略。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为了达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在博弈论中,每个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参与者的决策。
支付支付是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策略选择和博弈的结果而获得或损失的利益或成本。
支付可以是金钱或其他形式的效用。
每个参与者都希望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
博弈形式博弈形式是指博弈过程中参与者选择策略的规则和限制。
常见的博弈形式包括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在完全信息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了解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和支付函数,而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者可能只了解部分信息。
不同的博弈形式会对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均衡概念在博弈论中,均衡是指在一组给定的策略下,参与者没有动机改变他们的决策,因为任何单个个体的策略改变都不会提高他们的支付。
常见的均衡概念包括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占优策略和等身份均衡等。
经济博弈论的应用市场竞争经济博弈论在市场竞争的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市场中,不同的企业之间会进行价格竞争和市场份额争夺等博弈策略。
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策略对企业利润和市场格局的影响,从而指导企业制定最优的竞争策略。
合作与冲突博弈论也可以应用于合作与冲突的研究中。
在合作关系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来确定最优的合作策略,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而在冲突情境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参与者之间的战略选择和策略优化,从而指导冲突的解决和决策的制定。
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博弈论诞生。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塔克(Tucker)于1950年第一次描述了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最常见也最为公众熟知的经济学博弈。
两个罪犯被关入监狱,相互不能沟通。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
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
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
其效用矩阵如下:合作揭发合作(-1,-1)(-5,0)揭发(0,-5)(-2,-2)囚徒困境有一个变式叫智猪博弈(boxed pig game),大同小异就不介绍了。
2、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古斯(Guth)提出。
在这一博弈中,两名参与者按实验要求分配一笔金钱,其中一名作为提议方(proposer)有主动选择提案的权利,也就是分多少钱给对手。
另一参与者作为回应方(responder)能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
如果接受则该笔钱按提议方的建议进行实际分配;如果拒绝那么双方一无所有。
举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很贪婪打算分给自己80元,分给对手20元。
对手看到如此不公平的分配,十分生气。
于是他拒绝了分配,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两个人都一分不得。
再来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相当正义,他打算分给自己和对手各50元。
对手表示很满意。
于是他接受了分配,最后双方各得50元。
3、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不好说谁提出来的,很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做了改进。
是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类似最后通牒博弈,但在这一博弈中回应者没有权利拒绝。
也就是提议者拥有绝对权力,他提出的任何一个分配方案,回应者都得接受。
4、免惩罚博弈(impunity game)一个日本人在2009年改进的,Yamagishi,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经济学博弈论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互动决策的情境下,他们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相应的结果。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一些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博弈类型:
1. 策略(Strategies):参与者在博弈中可选择的行动或决策。
2. 支配策略(Dominant Strategies):一种策略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
3.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博弈中,当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并且没有动机单独改变策略时,达到的状态就是纳什均衡。
4. 合作与背叛(Cooperation and Betrayal):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其他参与者,涉及到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概念。
5.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参与者的利益总和为零,一个人的收益增加意味着其他人的收益减少。
6. 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参与者的利益总和不一定为零,可以存在合作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获益的可能性。
7. 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博弈过程会重复进行多次,参与者的策略可能受到之前行动的影响。
这些只是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复杂的情况和模型。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分析市场竞争、企业战略、拍卖、资源分配等众多领域。
它对于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定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博弈论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各种经济现象,从市场竞争到政府政策制定,都离不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进行探讨,并从博弈论的模型和策略入手,解析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博弈论是研究决策制定者在相互作用中的策略选择和结果分析的学科。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通常会根据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来制定最优策略。
博弈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预测和解释参与者的选择,以及他们选择的最终结果。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收益和信息。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是决策制定者,他们可以是个人、企业、国家等。
策略是参与者作出的行动选择,包括合作与非合作、竞争与妥协等不同策略。
收益是参与者根据选择的策略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是经济效益、社会声誉等。
信息是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了解其他参与者和环境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常常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博弈论的基本模型博弈论的基本模型有正常形式博弈和扩展形式博弈两种。
正常形式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做出一次性的策略选择,并根据选择的策略得到相应的收益。
正常形式博弈通常用博弈矩阵来表示,其中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相应的收益都被列出。
常见的正常形式博弈包括囚徒困境和博弈中的均衡。
扩展形式博弈是指参与者在一系列决策节点上做出选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扩展形式博弈通常用博弈树来表示,并通过反向归纳的方式求解博弈的结果。
扩展形式博弈可以描述诸如博弈中的完美平衡和子博弈均衡等概念。
三、博弈论的应用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从市场竞争、政府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市场竞争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和竞争结果。
例如,双头垄断模型可以用来分析OL市场上的搜索引擎竞争;互惠博弈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分裂等行为。
在政府政策制定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政府间的策略选择和政策结果。
《经济博弈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在博弈的利益表中,无法找到任何一方都可以接受(不一定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也就是没有哪一种组合是在给定对手策略下没有动机改变自己策略的情况。
这时博弈没有纯策略均衡,需要一个“概率表”指导博弈结果。
在博弈G={S1,S2……Sn;U1,U2……Un}中第i个博弈方策略空间为Si={Si1……Sik}则博弈方以概率分布Pi=(Pi……Pik)随机在k个可选策略中选的的策略称为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对于扩展式博弈的策略组合S*=(S1*,…,Si*,…,Sn*) ,如果它是原博弈的纳什均衡;它在每一个子博弈上也都构成纳什均衡,则它是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所要求的是参与人应该是序惯理性的。
对于有限完美信息博弈,逆向归纳法是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最简便的方法。
3、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即双方都掌握参与者对他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组合下的支付函数有完全的了解,但行动是有先后顺序的,后动者可以观察到前者的行动,了解前者行动的所有信息。
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博弈的每一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的有哪几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即知道“自然”参与人的不同类型与相应选择之间的关系,但是,参与人并不知道其他的参与人具体属于哪一种类型。
由于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动。
5、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的是信息对于博弈双方来说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双方在博弈中所决定的决策是同时的或者不同时但在对方做决策前不为对方所知的。
6、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