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消毒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肠道传染病疫点消毒规范附件5 肠道传染病疫点消毒规范1、厕所:厕所的四壁和地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的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60分钟;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浓度为20000 mg /L),搅匀作用12h-24h。
2、病人的排泄物和呕吐物:最好集中在痰盂等容器中消毒,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后倒入厕所。
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钙1.5g或100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
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500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3、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2%漂白粉澄清液或50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60分钟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4、地面、家用物品、家具、玩具、车辆等物体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 mg /L-20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60min 后用清水清洗。
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30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6、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或250mg /L-500 mg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60min。
病人的剩余饭菜煮沸30min倒掉。
7、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250 mg /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8、手与皮肤:勤用肥皂流水洗手,必要时用0.5%碘伏或75%乙醇溶液涂擦、浸泡,作用1min-3min。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消毒技术方案为做好防治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工作,加强公共场所和疫源地(家庭)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消毒工作应在疫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对必须消毒的对象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疫情发生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除应协助相关部门针对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外,还应对疫点和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一、消毒对象1、加强对疫区现场消毒的指导,进行消毒效果评价;2、对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可能污染的其他物品进行消毒;3、对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既要按肠道传染病又要按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消毒。
二、消毒方法消毒工作应该由进行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1、厕所和病家的地面、墙壁、门窗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300ml/㎡,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地面喷药量为200ml/㎡~300ml/㎡。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然后打开门窗通风。
2、纺织品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h。
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稀薄者,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搅匀放置2h。
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g混匀放置2h。
成形粪便可用20%漂白粉乳剂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h。
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消毒技术方案背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副霍乱等)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暴发,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卫生和经济影响。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疫情的发展。
在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消毒不仅可以有效杀死病原体,减少传播风险,还可以减轻疫情对社会的影响。
消毒原理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物理方法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去除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原理是利用消毒剂的化学性能破坏病原体的细胞壁或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
在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要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以达到彻底杀灭和清除细菌和病毒的效果。
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的选择是根据被灭菌物质的情况、消毒的时间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该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被消毒物体的性质、使用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等要素进行考虑。
以下是常用的消毒剂及适用范围:次氯酸钠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性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
适用于空气、水、地面、墙壁、家具、设备等消毒。
氯化钙氯化钙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可以在一定浓度下杀死各种微生物和病毒。
适用于水的消毒。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各种微生物和病毒,且排放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适用于空气、水、表面、设备等消毒。
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机合成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杀菌效果。
适用于器械、设备等消毒。
光致消毒剂光致消毒剂是最新研发的消毒剂,具有强效、持久、低毒、低污染等特点。
适用于对水质、污水、空气、土壤、环境表面的消毒。
消毒方法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在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需要根据不同场合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指使用物理手段杀灭病原体。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辐射消毒等。
这些方法时效快,环保、无毒副作用,但对环境要求较高。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使用化学剂杀灭病原体。
肠道传染病各类对象消毒方法消毒对象消毒方法作用时间要求室内环境表面0.2%~0.5% 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不少于60min 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应完全喷湿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紫外线灯消毒采用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灯管距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m餐(饮)具煮沸消毒15 min~30min-流通蒸汽消毒30 min -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不少于30min 消毒后应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去除250mg/L~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煮沸消毒不少于30min -流通蒸汽消毒250mg/L~5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 15% 过氧乙酸 7ml(1g/m3)1h~2h 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环氧乙烷气体(600mg/L~800mg/L)消毒4h~6h 温度为 54℃±2℃,相对湿度为 60%~80%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或呕吐物含20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按粪便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 用专门容器收集,混匀放置稀便与呕吐物按稀便及呕吐物与消毒剂以10:1的比例加入漂白粉干粉(含有效氯 25%~32%)2h 混匀放置成形粪便含10000mg/L~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 2 份加于 1 份粪便2h 不应用干漂白粉消毒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5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 min 消毒液要漫过容器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表(续)消毒对象消毒方法作用时间要求家用物品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拭消毒不少于60min 消毒后应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去除1000mg/L~2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拭消毒手与皮肤速干手消毒剂 1 min~3min 手部消毒不应完全替代流动水洗手0.5%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 5 000 mg/L)3%过氧化氢擦拭消毒必要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病人尸体0.5% 过氧乙酸溶液、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 口、鼻、耳、肛门、阴道要用浸过消毒剂的棉球堵塞,用布单严密包裹并用消毒剂完全喷湿后尽快火化动物尸体布施漂白粉- 一经发现立即深埋或焚烧。
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布局合理、分清洁区污染区各区标志明确。
2、肠道门诊做到:
一专用:专用卫生间。
一更换:接诊后更换床单。
四固定:固定诊室、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器械。
四消毒:地面、诊桌、诊床、诊室空气每日常规消毒。
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六分开:挂号、候诊、采血、化验、取药、注射等与其它诊室分开。
3、医护人员做好基本防护,接诊患者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
4、每接诊一位患者后更换手套,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5、每日诊疗结束后,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台面,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6、常用防护用品、消毒剂和器械齐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
7、物品专室专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捶用75%酒精擦拭后放回原处。
8、患者的排泄物经20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2-4小时后弃入下水道经污水处理站再次消毒。
9、产生的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理,损伤性废物装入利器盒,其它医疗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进行处理,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记录资料保存3年。
10、确诊或疑似肠道传染病患者离开后诊室进行终末消毒。
柳河医院院感科
2011年1月。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完整肠道传染病是一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手足口病等。
这些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对于及时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准备(一)组织架构成立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疫情监测组、现场调查组、检验检测组、医疗救治组、消毒隔离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处置人员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等内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物资储备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手套等)、消毒药品和器械、检测试剂和设备、治疗药品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
(四)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措施和责任,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监测系统,包括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动监测、社区和学校的症状监测等,及时发现疫情线索。
(二)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例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要及时进行核实和调查,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信息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现场调查与处置(一)病例搜索对病例所在的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进行全面的病例搜索,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治疗。
(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时间、症状、就诊经过、接触史等信息,绘制传播链和传播图,分析疫情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
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关键信息项:1、消毒隔离的目的2、适用范围3、消毒隔离的具体措施4、医疗废物处理方法5、人员培训与管理要求6、监督与检查机制11 消毒隔离的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特制定本消毒隔离制度。
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
111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社区等场所,以及可能发生肠道传染病传播的其他场所。
112 消毒隔离的具体措施1121 环境消毒定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窗、桌椅等物体表面。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频率根据疫情情况和场所特点确定。
1122 空气消毒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必要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式进行空气消毒。
1123 物品消毒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等应按照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或灭菌处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24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消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时间和浓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1125 患者衣物和被褥消毒患者的衣物、被褥等应定期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暴晒或使用消毒剂浸泡等方式进行消毒。
113 医疗废物处理方法1131 分类收集将医疗废物按照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进行分类收集,使用专用的医疗废物包装袋和容器。
1132 包装密封医疗废物应进行严密包装和密封,防止泄漏和扩散。
1133 运输和暂存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进行运输,暂存于专用的医疗废物暂存处,不得与其他物品混放。
1134 处理处置医疗废物应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理处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
114 人员培训与管理要求1141 人员培训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
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关键信息1、消毒隔离的目的和适用范围2、消毒隔离的责任部门和人员3、消毒隔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4、消毒用品的选择和使用规范5、患者管理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6、监督和检查机制7、违规处理和处罚措施1、目的和适用范围11 本制度旨在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111 适用于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各类场所。
2、消毒隔离的责任部门和人员21 设立专门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211 小组成员包括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等。
212 各部门和人员应明确自身在消毒隔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3、消毒隔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31 环境消毒311 对病房、诊室、教室、食堂等场所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12 地面、墙壁、桌椅、门窗等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313 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通风换气等方式。
32 物品消毒321 医疗器械、餐具、玩具等物品应进行严格消毒。
322 耐高温的物品采用高温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物品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33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331 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应使用专门容器收集,并加入适量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332 处理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34 个人防护341 医护人员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42 接触患者后应及时进行手卫生消毒。
4、消毒用品的选择和使用规范41 根据消毒对象和场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用品。
411 常用的消毒用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乙醇等。
412 严格按照消毒用品的说明书进行配制和使用,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42 定期对消毒用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421 不合格的消毒用品应及时更换。
5、患者管理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51 患者管理511 对肠道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
512 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应定期消毒更换。
附件1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消毒技术方案1.概述: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
这类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 ,病原十分明确的 ,已给予了特定的名称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戌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除此之外统称为其它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同属国家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有的病原体,如诺如病毒还可通过排泄物细小飞沫污染食物和环境。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有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肠炎耶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诺如病毒、人轮状病毒以及阿米巴原虫等,新近还发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等病原体。
2.消毒原则:合理用药,保护环境;保护水源,防止人粪污染;加强饮用水、污水、粪便消毒;注意食品卫生,加强餐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用品和物体表面消毒。
消毒的同时开展灭蝇、灭蟑螂工作。
3.消毒工作的组织与质量控制3.1分工负责:市、区疾控中心和疫情发生单位各指定一名专人成立消毒组,负责消毒组织工作。
市疾控中心主要负责消毒技术指导,区疾控中心负责消毒工作的具体落实和疫点的消毒工作,以及对临时消毒人员和居民的培训,疫情发生单位负责消毒组织工作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2质量控制:市区疾控中心负责消毒质量控制和检查。
质量控制内容主要为:消毒药械的选择;消毒剂的质和量,设备性能;消毒实施过程:消杀人员水平与操作,给药量,均匀量、覆盖面、环境因素影响等;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前后采样监测。
附件1肠道传染病暴发现场消毒技术方案1.概述: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
这类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 ,病原十分明确的 ,已给予了特定的名称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戌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除此之外统称为其它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同属国家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有的病原体,如诺如病毒还可通过排泄物细小飞沫污染食物和环境。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有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肠炎耶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诺如病毒、人轮状病毒以及阿米巴原虫等,新近还发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斯特菌等病原体。
2.消毒原则:合理用药,保护环境;保护水源,防止人粪污染;加强饮用水、污水、粪便消毒;注意食品卫生,加强餐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用品和物体表面消毒。
消毒的同时开展灭蝇、灭蟑螂工作。
3.消毒工作的组织与质量控制3.1分工负责:市、区疾控中心和疫情发生单位各指定一名专人成立消毒组,负责消毒组织工作。
市疾控中心主要负责消毒技术指导,区疾控中心负责消毒工作的具体落实和疫点的消毒工作,以及对临时消毒人员和居民的培训,疫情发生单位负责消毒组织工作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2质量控制:市区疾控中心负责消毒质量控制和检查。
质量控制容主要为:消毒药械的选择;消毒剂的质和量,设备性能;消毒实施过程:消杀人员水平与操作,给药量,均匀量、覆盖面、环境因素影响等;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前后采样监测。
4.消毒围:4.1居住、学习、工作场所。
4.2食品销售生产场所、公共娱乐活动场所。
4.3开水房及其它饮用水供水场所、水站、水井、水塔、水塘等。
4.4污水处理厂、垃圾桶、垃圾站、化粪池。
4.5病人隔离区、医院。
4.6运输工具。
5.消毒对象:饮用水(水站、水井、水塔、水塘等)、饮水机、食物、餐具、用具、环境、污水、垃圾、排泄物(分泌物)、厕所、运输工具。
6.消毒药械6.1消毒药品: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漂白粉、漂精片、84消毒液、优氯净、三氯片。
6.2消毒器械:背负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气、气溶胶喷雾器、机动喷雾器、烟枪机、紫外线灯、消毒机、消毒柜等7.消毒方法7.1餐用具等消毒:首选物理消毒法,煮沸消毒10 min~30 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 min~60 min。
化学消毒可用250mg/L二氧化氯或250mg/L~500 m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消毒柜消毒按说明书7.2瓜果、蔬菜类: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 min,再用清水洗净。
7.3饮水设备和饮水机等:用25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再用清水洗净。
7.4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墙壁、门窗、家俱表面等,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或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7.5衣物、被褥、书籍、电器、机等:被细菌繁殖体或病毒污染时,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 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min,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和不能喷洒和浸泡的物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熏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 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熏蒸1h~2h。
也可采用消毒机进行消毒,消毒方法见消毒机说明书。
家用物品、家俱、玩具:用 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布制玩具尽量作焚烧处理。
7.6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用 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和呕吐物中,作用2 h。
7.7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以使外都达消毒目的。
7.8运输工具:车外表面和空间,可用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 min。
7.9厕所: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7.10垃圾:喷洒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 min以上。
7.11污水消毒:有集中式污水处理的单位加大投氯量,余氯在4mg/L~6 mg/L 时,即可排放。
没有集中式污水处理的单位每10 L污水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 ml,或加漂白粉4 g。
混匀后作用1.5 h~2 h,余氯为4mg/L~6 mg/L时即可排放。
对流动污水的水体,应作分期截流。
在截流后,测污水容量,再按消毒静止污水水体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消毒与检测。
符合要求后,放流,再引入并截流新来的污水,如此分期依次进行消毒处理。
7.12水井消毒:(1)直接投加漂白粉消毒法:将所需量漂白粉放入碗中,加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再加适量的水,静置10 min。
将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荡数次,30 min后即可使用。
一般要求余氯量为0.5 mg/L。
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3次。
所需用漂白粉量应根据井水量、规定加氯量与漂白粉含有效氯量进行计算。
例如:某一园井直径0.8 m,水深2.5 m,消毒时规定加氯量为2 mg/L,所用漂白粉含25%有效氯,则其用药量可按下式计算:井水量 = 0.8 2 × 2.5 × 0.8 = 1.28 m3应加有效氯量= 1.28 m3 × 2 g/m3 = 2.56 g需用漂白粉量= 2.56 g ÷ 25% = 10.24 g用含氯量为40%的饮水消毒片消毒,每片1克,每片含400mg有效氯,需加多少片。
需消毒片1.28 m3 × 2 g/m3 ×1000/400mg//L = 6.4片井水量的计算圆井水量 = [水面直径(m)]2 × 0.8 ×水深(m)方井水量 = 边长(m)×边宽(m)×水深(m)1 m3 = 1 000 L。
1 m3水重 1 t。
(2)持续加漂白粉法:为减少对井水频繁进行加氯消毒,并持续保持一定的余氯,可用持续消毒法。
持续法常用的工具有竹筒、无毒塑料袋、瓷罐或小口瓶,可因地制宜选用。
方法是在容器上面或旁边钻4个~6个小孔,孔的直径为0.2cm~ 0.5cm。
根据水量和水质情况加入漂白粉。
一般竹筒装漂白粉250g~300g,塑料袋装250g~500g。
将加漂白粉容器口塞住或扎紧,放入井,用浮筒悬在水中,利用取水时的振荡,使容器中的氯慢慢从小孔放出,以保持井水中一定的余氯量。
一次加药后可持续消毒1周左右。
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
7.13河、湖、塘水消毒及防污染管理:河、湖、塘采取自净和消毒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污染和使用情况进行消毒和管理。
(1)用河、湖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先定好取水点。
清除取水点周围100 m 各种污染源,禁止在该处洗澡、游泳、洗衣等,并防止牲畜进入。
较大的水库和湖泊可采用分区用水,河流可采用分段取水。
(2)水塘多的地区可采取分塘用水,选择水质较好水量较大易于防护的水塘专供饮用。
塘的岸边可修建自然渗滤井或砂滤井,以改善水质。
(3)如果在水体中检出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应在沿河、塘边树立警告牌,告诫群众,暂停使用此水。
阳性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在水体阳性期间禁止捕捞或移植,直到水体转阴为止。
确实需要消毒的按污水消毒方法消毒。
7.14.缸水消毒由于河、湖及塘水的水量大,流动快,饮用水最好采用缸水法处理。
当缸水浊度高于3度时,应先经洁治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后再进行消毒。
混凝沉淀时,以一水缸装原水,用明矾混凝沉淀。
处理时,用一竹筒(或其它替代物),直径3cm~4cm,长1 m左右,筒底四周钻几十个小孔,将明矾从竹筒上部装入,在缸水中搅动。
通常用量为每100 kg水加明矾50 g。
也可用其他混凝剂。
静置沉淀约1 h后,取上清水至砂滤缸过滤。
砂滤缸中细砂以0.5 mm粒径为宜,粗砂直径宜为0.8 mm。
细砂与粗砂层厚各为15cm~20cm。
每层用棕皮或其他材料隔开,表层与底层都放置石子。
砂滤缸使用一定时间后,当滤速减慢或滤出水变浊时,将滤材取出用清水洗净后重新装入可继续使用。
将经洁治处理的水引入消毒缸中进行消毒。
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其用量随水的污染程度而定,一般在4mg/L~8mg/L,作用30min。
使用片剂含氯消毒剂时,用量可按使用说明书投放。
消毒后,测量余氯,在0.3mg/L~0.5mg/L 者,即可饮用。
8.消毒时间:疫点终末消毒在24小时完成,疫点随时消毒每天不能少于2次,疫区预防性消毒每天不能少于1次。
消毒持续时间以流行已得到控制,无新发病例发生,即可转为常规预防性消毒。
9.消毒培训容:9.1消毒方法:主要是方案的第7条容。
9.2消器械的使用:喷雾器、消毒机、消毒柜等器械的使用。
9.3消毒药品的配兑:需要消毒场所面积的计算,容器容量的计算,配比浓度的计算。
10.消毒效果评价:消毒前后对消毒对象进行采样检测。
主要是物体表面,必要时对餐具、饮用水和其它消毒对象进行检测。
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 90%。
餐具、饮用水等评价参照有关国家标准。
11.小结和总结11.1消毒点及时填写消毒记录表,各消毒小组对每天消毒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小结。
11.2疫情完全控制后,对整个消毒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11.3整理资料,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