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风险评估表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及防范措施目的评估消毒供应室的风险管理,并对相关的防范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实施了防范措施,并将防范措施实施前个实施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我院实施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后,使得消毒供应室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消毒供应室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后,能够给临床提供合格的消毒灭菌物品,临床医疗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标签: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消毒供应室为临床各科室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消毒灭菌物品,是院内感染防范工作的核心部门,在医院质量控制工作中举足轻重。
笔者通过对本院消毒供应室实施风险管理,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极大的降低了消毒供应室风险事件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风险管理评估1.1人员素质评估结合我院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护工等为主,文化水平、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从原先的临床科室转到消毒供应室工作,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适应和掌握。
大多数工作人员存在着知识老化、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等问题。
上班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对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在清洗器械时徒手接触污染器械或锐器,易发生锐器伤害。
配制消毒液或清洗器械时未戴佩口罩、手套、帽子,未按规定穿防护服。
1.2制度管理评估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日常工作中未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规范的操作流程执行。
对过期包回收后不做重新清洁处理,继续使用已破损的包布。
包装待消毒物品、器械时未认真检查洁净度、功能完好性。
对外来医疗器械缺乏正确规范的处理流程。
部分制度过于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消毒供应室工作发展的需求。
部分制度相互冲突,导致执行困难。
对规章制度的实施缺乏执行力,导致规章制度成为摆设。
1.3设备管理评估消毒灭菌设备使用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对设备的维护。
供应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一、引言医院感染是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本的问题。
供应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临床提供无菌物品和卫生材料的重要任务,其感染风险防控对于整个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供应室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供应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人员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是影响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
工作人员对于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供应室工作的质量。
2. 物品因素:供应室提供的物品和卫生材料必须达到无菌标准,否则将成为感染源。
物品的采购、储存、处理和分发等环节都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3. 环境因素:供应室的环境卫生对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细菌滋生。
4. 操作因素:供应室的各种操作,如物品的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和分发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
5. 管理制度:供应室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也是影响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供应室医院感染风险防控措施1.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2. 严格物品管理:建立严格的物品采购、储存、处理和分发制度,确保供应室提供的物品和卫生材料达到无菌标准。
3. 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供应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供应室的环境卫生。
4.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对供应室的各种操作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操作的规范性。
5.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供应室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总结的实施,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人员培训、严格物品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和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供应室医院感染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目的确认供应商审计的范围及程度,识别供应商及物料采购选择质量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级,根据等级大小,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关键风险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以降低供应商带来的质量风险,并为及时更换供应商提供依据。
范围公司生产品种所涉及的原辅料、包材的供应商均在此风险评估的范围内,重点是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所采购物料的风险等级.责任质量管理部、供销部内容1供应商风险评估:包括质量保证能力评估、供货历史评估、维护性评估。
2采购物料风险评估:分为关键性物料、影响产品质量物料、不影响产品质量物料等三级质量风险评估。
3风险评估小组组员及职责4风险评估程序启动质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具5 供应商质量风险评估项目、风险分析原则及标准:一、项目确定原则:1.供应商系统设计性能检测项目2。
生产工艺设计储存条件对系统的要求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4.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二、评估标准:根据我公司生产所用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相关资质、机构与人员、厂房和设施设备、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运输与交货七个重点项目用帕累托图分析法进行分析。
分析供应商所存在的问题,分为3类,A类属于关键问题,累计分数在0~80%;B类问题属于次要问题,累计分数在80%~90%;C类问题属于一般问题,累计分数在90%~100%.年月日至年月日,风险评估小组人员对供应商系统按照重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各关键要素的风险分析,评估及结果见下表:评分标准0分-——-—---未有文件 ;1分-—-—--—-手写的程序或文件(未受控);2 分——-——-—-不足夠,需要改善;3 分-——-——-—备注,需要关注;4分—————-——-—--——满意 ;N/A ——-----——-———不适用.风险评估表表2 供应商存在问题排列表按以上风险评估得出的审计范围和程度,在验证过程中,应对经评估确定的关键点,进行供应商审计,以证明供应商系统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保证从供应商购买合格的原辅料。
消毒供应办公室感染风险评估表
背景:
随着新冠病毒的爆发和传播,消毒措施在办公环境中的重要性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评估办公室消毒供应的感染风险,我们制定了以下评估表。
评估指标解释
1. 办公用品消毒:
- 高风险:没有或不充分消毒办公用品。
- 中风险:偶尔或不完全消毒办公用品。
- 低风险:定期对办公用品进行全面消毒。
2. 杀菌剂供应:
- 充足:消毒用的杀菌剂充足,并提供给所有员工使用。
- 不足:杀菌剂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员工需求。
3. 清洁工具提供:
- 充足:提供足够数量的清洁工具,如纸巾、湿巾等。
- 不足:清洁工具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员工需求。
4. 人员培训:
- 充足:所有员工接受了相关的消毒培训,并知晓正确的操作方法。
- 不足:部分或没有员工接受过相关的消毒培训,或不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5. 定期检查:
- 是:定期对办公室进行消毒供应的检查和评估。
- 否:没有定期对办公室进行消毒供应的检查和评估。
风险评分说明
- 每个指标的风险程度均设定为高、中、低三个选项。
- 高风险得分为3,中风险得分为2,低风险得分为1。
- 所有评估指标的得分相加可得到总分。
- 总分按照以下规则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 高:总分为10-12;
- 中:总分为7-9;
- 低:总分为1-6。
总结
通过评估办公室消毒供应的各项指标,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办公室的感染风险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办公室的消毒供应质量,减少潜在的感染风险。
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外包质量控制制度、流程及外包消毒供应中心风险评估表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安全,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和消毒管理工作,我院委托某某医院利用其消毒灭菌技术条件,对我院医疗用品进行清洁消毒及灭菌处理,并签订委托消毒灭菌协议。
委托消毒灭菌协议应明确委托方及被委托方的相关责任及义务,具体要求如下:被委托方:1.承担我院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灭菌的被委托方应设有经相关有资质部门验收合格的消毒供应中心,具备相应的可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清洁消毒灭菌条件。
2.收到需灭菌的物品后,应当面清点、核对并签字。
3.应按照WS310.1、WS310.2、WS310.3要求对收到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进行清点、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及存放。
4.做好各类清洗消毒器、高压蒸汽灭菌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医用封口机等的日常监测及定期监测、维护保养工作,并有相应的监测记录,能体现追溯性;监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如有监测不合格,应按照前述标准相关条款要求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做好灭菌物品发放前的质量控制,检查各类监测是否合格,包外标签是否清楚、是否有湿包、破洞包等问题,确保包装灭菌物品达到要求后方可提供给我院使用。
6.如因未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清洁消毒、灭菌程序及相应的监测工作,导致我院委托清洁消毒灭菌的物品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相关部门鉴定确后,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7.由于被委托方的原因,致使产品丢失、破损的,应承担我院相应的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磨损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产品丢失、破损的,被委托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8.如遇突发事件,被委托方消毒供应中心不能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做好医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应提前告知我院;待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回复正常后,再及时告知我院。
我院(委托方):1.需要清洁消毒灭菌物品使用后及时进行预处理,其中感染性器械及非感染性器械应分开进行预处理,保证物品送至被委托方清洁消毒灭菌时不会有干涸的血渍、污渍,减少物品难以清洁、甚至清洁失败的风险。
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并讨论其防护措施。
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的80批次的医用器械进行展开,并将选取时间定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
其中,选取40批次的器械的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并且未实施风险管理评估,此批次作为对照组。
选取另一半40批次的器械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并且实施风险管理评估,此批次作为实验组。
分析两组风险管理评估指标。
结果据两组数据体现出研究组的问卷评分及工人意外伤害发生率各组数据更占优势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
结论将风险管理评估及防范措施应用于消毒供应室中,减少传染病病毒感染发生率的同时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防范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其工作内容包括回收及发放器械,并同时对各种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等工作。
该科室工作较为繁杂,工作中要细心、认真。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内容之一[1]。
任何医疗活动都会有风险,而风险评估就可以降低医疗活动中的风险。
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我院消毒供应室,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可以提升病人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医院内的感染发生率,有益于控制病患病情发展,提升病人对治疗的配合度,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现详文表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的80批次的医用器械进行展开,并将这些选取时间选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
其中,选取40批次的器械的时间为2018年六月至2019年6月,并且未实施风险管理评估,此批次作为对照组。
选取另一半40批次的器械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并且实施风险管理评估,此批次作为实验组。
分析两组风险管理评估。
1.2方法1.2.1 风险管理评估(1)工作人员素质评估。
在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工作人员,一些是刚刚入职的新员工,还有一些是即将退休的员工,这造成了人员结构的分配不太合理。
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作者:吴云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316-01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日趋增多。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确保无菌物品的安全,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如果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很好预防和有效地规避风险,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引发院内感染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所以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率,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医疗用品,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服务中的风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任务重、风险高、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工作,其风险因素十分复杂,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析如下:1.1 回收清洗消毒中的风险因素: ①临床使用后器械、器具和诊疗器械物品没有放在封闭容器中;②特殊感染的诊疗器械、器具没有双层包装,做明显标记;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诊疗场所清点,洁污车、容器混用;④不注意手卫生;⑤不根据器械、物品材质进行分类清洗;⑥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干燥。
1.2 检查包装、灭菌中的风险因素: ①没有认真检查清洗消毒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质量;②包装方法不符合无菌屏障的要求;③不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类别选择灭菌方法。
1.3 储存、发放中的风险因素: ①储存温湿度不符合要求;②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混放;③不认真查对,发放不合格的灭菌包如:湿包、纸塑包装有开封等;④运送的容器不清洁,运送途中污染等。
2 仪器设备的风险因素1 使用前没有安全检查;2无标准操作流程;3无使用维护记录;4不按规定要求进行摆放、卸载;5不认真观察机器设备的运行状况;6不认真做灭菌过程中的各项监测等。
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评估日期:年月日评估科室:风险因素:1.探视者、陪护者较多2.对各通风滤网未保洁3.设备及设施的配置不到位4.通风、温度、湿度难以达到5.手卫生不规范6.使用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泌尿道插管7.隔离病人落实不到位8.耐药菌定植或感染9.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包括引流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10.净化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11.气溶胶及管道冷凝水污染12.呼吸器械污染13.介入性操作14.环境常态保洁与消毒15.吸痰16.诊疗用品有洁污交叉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1)、中(2)、高(3)潜在的严重性:低(1)、中(2)、高(3)应急准备程度:低(3)、中(2)、高(1)风险优先系数(RPN):RPN=P*S*D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XXX<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评估日期:年月日评估科室:风险因素:1.患者皮肤准备2.手术人员口、鼻、手携带病原微生物3.血糖控制4.手卫生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6.手术室环境保洁与维护7.年龄(高龄>75岁或新生儿等)8.疾病(癌症、血液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9.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10.无菌技术操作11.手术器械及物品12.手术时间13.手术部位异物植入14.保温15.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16.切口维护(无菌技术、更换敷料、保持清洁)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1)、中(2)、高(3)潜在的严重性:低(1)、中(2)、高(3)应急准备程度:低(3)、中(2)、高(1)风险优先系数(RPN):RPN=P*S*D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XXX<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产房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评估日期:年月日评估科室:风险因素:1.手卫生不规范2.陪护者较多3.通风、温度、湿度难以达到4.无菌物品及器械污染5.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6.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物品管理不规范7.有原发感染性疾病8.输血9.吸氧、吸痰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1)、中(2)、高(3)潜在的严重性:低(1)、中(2)、高(3)应急准备程度:低(3)、中(2)、高(1)风险优先系数(RPN):RPN=P*S*D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XXX<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潜在的严重性(S)低:1中:2高:3如果要发生风险,医院应该怎样做好准备(D)低:3中:2高:1风险因素:手卫生不规范环境保洁措施不到位消毒设备未定期维护与检测有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无保温设施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泌尿道插管等使用胎盘、死婴处置不规范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XXX<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针对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如果要发生风险,医院应该怎样做好准备?评估日期和科室是什么?风险因素包括什么?RPN的评定标准是什么?风险事件:新生儿医院感染评估评估日期:年月日评估科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发生。
冠县中心医院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
注: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冠县中心医院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
注: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表一风险事件: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评估日期:评估科室:
注: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表一风险事件: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包监测评估日期:评估科室:
注: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表二:冠县中心医院医院感染高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
表三:冠县中心医院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
评估科室:
评估小组成员签名:
评估日期:年月日感染管理科签收人:签收日期:年月日
附件
冠县中心医院
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推荐措施。
消毒供应室高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标签:消毒供应室;高风险评估;应对措施消毒供应室主要任务是将全院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集中收回、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是细菌、病毒较集中的地方,容易对工作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同时器械处理流程不合格,容易造成院内感染;包装不正确影响临床使用。
针对以上几点进行消毒供应室风险评估、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如下:一、职业危害个人防护不到位所致的职业危害原因:1、消毒供应室护士面对的是病人污染的器械,是细菌、病毒较集中的地方。
2、污染包内未随时清除缝合针、刀片,清洗被污染的穿刺针头、锐利器械,拿取锐利器械或清洗方法不当时,造成皮肤粘膜损伤。
3、化学消毒剂、清洗用剂,防护不当易致皮肤、粘膜的损伤。
4、部分人员对其危害认识不足,缺乏防护意识,易致职业危害。
相应措施:1、制定职业防护制度,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2、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及装置:护目镜、口罩、手套、隔离衣、鞋、洗眼器。
3、针对各位进去污区易忘换鞋,在缓冲间贴上“你换鞋了吗?”,提醒大家为了个人防护请及时换鞋。
4、质控人员加强此方面的质控与督导,一定防护到位后再工作。
5、对锐器伤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一旦发生立即启动演练程序。
6、化学消毒剂侵及皮肤立即脱去污衣物,用清水冲洗,如果伤及眼睛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
7、与相关科室沟通,及时冲洗器械上的血液,以免干涸影响清洗效果,随时丢弃用过的缝合针、刀片,以免造成针刺伤、刀片划伤。
(二)操作不当而至的热力伤原因:在取出干燥柜内的器械、清洗消毒后器械的卸载、开启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的卸载,未使用防烫伤工具、违反操作规程,导致高温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相应措施:1、拿取高温物品时一定戴隔热手套。
2、消毒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计划进行培训。
3、卸载时一定待无菌物品冷却后再进行。
4、一旦发生烫伤立即离开热源,视局部烫伤情况进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