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学习之手卫生的依从性+指征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7
提高血透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常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
因此,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原因,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现我科对血透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原因作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鱼骨图分析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原因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的原因(1)手卫生误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代替洗手。
对手卫生不够重视,消毒隔离意识不强。
(2)管理者重视不够:院感相关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与监控,导致医务人员洗手不达标(3)洗手设施的缺乏:擦手纸等用完不能及时补充,洗手池离透析床较远,冬天水冷,影响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4)清洁剂对皮肤的伤害:医务人员担心频繁洗手对手部皮肤有损伤,故减少洗手次数。
2.对策(1)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收集院感爆发典型事例,开展院感爆发警示教育强化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不定期的检查血透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手表面微生物检测,用数据回答自己的手脏不脏。
(2)理论培训:强化手卫生相关知识,多种方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洗手指征、手卫生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消毒原则等。
要求全体人员对这些知识知晓率达100%。
采取不定时轮抽的方式检验。
(3)改善手卫生设施:科室在治疗车、病床旁、接诊室桌上摆放速干手消毒液,洗手液和擦手纸用毕及时补充,手消及时更换。
针对伤手问题,科室购置了护手霜。
将洗手流程绘制成图张贴在洗手池前,以便指导医护人员正确洗手。
(4)加强操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
院感护士对全科室人员进行操作演示,要求人人学会并熟练运用七步洗手法,不定期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考核。
(5)建立健全手卫生管理体系:院感护士对科室内每名医护人员建立考核手册,记录每次考核成绩,考核包括理论抽问和洗手的情况调查。
手卫生的依从性
一、定义
1、手卫生: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
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
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5、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医务人员按规定进行洗手。
二、洗手的指证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
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
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三、洗手的方法——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时常存在问题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
不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不良的手卫生有关,故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就显得尤其重要.为加强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是指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份暂居菌的过程。
是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以酒精为主要成份的擦手液即 ABHR,alcohol-based hand rubs )揉搓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无需冲洗或者干手设备。
是指术前医务人员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应具备持久消毒效应。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很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接触病人或者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能从大部份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
这种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者,不易被机械的磨擦清除。
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某些菌种,不动杆菌属,丙酸菌属等。
如为手触式开关,洗手后应用擦手纸巾或者毛巾关闭开关,以免洗后的手被污染.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包括脚踏式、肘式、膝式等。
水龙头最好具有冷热水源和控制把柄,以便调节水温和水量.:普通肥皂要保持清洁、干燥。
皂液置于洁净容器内,更换时先清洁取液器再添加,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手术室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
消毒干手纸或者干手机(建议优先使用干手纸) ,外科手消毒必须使用放在灭菌容器内的灭菌毛巾。
手术室洗手池旁配备指甲刀,指甲刀定期消毒,洗手池上方安装钟表(洗手计时器更好)。
其他科室也建议安装钟表。
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科病房等病人的床单位旁及进入病房的各种治疗车上应备速干手消毒剂,以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为规范医院的手卫生设施和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和相关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手卫生设施(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1)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骨髓移植病区、器官移植病区、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室、烧伤病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内镜中心等重点科室和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2)盛放洗手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洗手液容器应至少每周清洁与消毒;洗手液发生浑浊或变色时等变质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如使用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
3)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巾。
4)手消毒剂宜使用一次性包装:应在治疗室和处置室操作台面、治疗车、隔离患者床单位或病室门口、普通诊室、普通住院病室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感染高风险部门宜在病区人员出/入口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洗手池旁应配备手卫生流程图。
(2)外科手消毒设施1)应配置专用洗手池。
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度适宜,能防止冲洗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
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合理设置,每2~4间手术间应独立设置1个洗手池,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3)洗手液应为一次性使用的包装。
4)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
5)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
如配备手刷,手刷的刷毛应柔软。
6)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
7)手消毒剂应采用一次性包装。
8)应配备干手用品,手消毒后应使用经灭菌的布巾,一人一用;重复使用的布巾,用后应清洗、灭菌并清洁保存;盛装布巾的包装物可为一次性使用,如使用可复用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包装开启后使用不应超过24h9)应配备计时装置、手卫生流程图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1)下列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前。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眉山 62000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在近年来并未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也成为了社会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之一。
从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临床医护人员的手是与患者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重要部分,若是未能做好手部卫生管理,就会导致手部中的大量病原菌传播到患者身上,从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30~40%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所致,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
因此,做好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的安全性,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
一、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问题1.手卫生执行率低。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执行的过程中,手卫生执行率较低,普遍仅为45%左右,与国家卫健委对各级医院的评审要求相距甚远。
一般来说,护理人员在无菌操作及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最低,而体液暴露后及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最高。
2.手卫生依从性低。
洗手依从性是指医护人员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手卫生的行为。
2009年卫生部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这十余年间,手卫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乃至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且通过院感从业人员对各级医务人员的培训、督导,临床上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普遍增强,依从性有所提高,但是仍未达到规范要求。
3.手卫生正确率低。
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六步洗手法中,对手卫生的设施方法、时机、时间及效果等都做了具体规定,护理人员均应严格遵照执行,而造成护理人员洗手操作不正确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手卫生设施配置不足、洗手方法不正确、洗手时间过短、洗手步骤不规范等。
二、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中,手卫生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的情况,若手卫生依从性较低,则提示护理人员手部可能携带多种细菌,而在实际的护理环节中,需要与患者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例如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治疗中、为患者进行导管插入等侵入性操作时,都可能将手部携带的各类细菌甚至耐药菌传播给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策略手卫生是指清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大量流行病学文献数据表明,医疗相关感染发生、耐药菌及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双手[1],经多项研究证实手卫生是预防医疗相关感染最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发起了”拯救生命,清洁双手”运动,各国医疗界均积极响应。
然而手卫生一直处于知易行难的困境,医护人员的认同度很高,但执行力很低。
故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是每位医护人员的责任,已势在必行。
1 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目前,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
有研究报道,护士为患者进行晨间护理时,医生给患者查体时或换药后,从他们的双手采样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而婴儿室护士抱婴儿前未洗手的,其医院感染率为2.65%,洗手后降至1.24%[2]。
在病房进行不同的操作,手上的细菌数平均为107CFU/手;一般性的护理操作,手上的细菌数为103~105CFU/手;换药后手污染的细菌量可达109 CFU/手[3]。
从上述几组数据不难看出,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洗手的重要性。
然而,实际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从整体情况看,国内大中型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为40%~50%,相对较低[4];在基层小型医院、专科门诊,依从率仅为30%[5],甚至更低,存在着医院感染的严重隐患。
另据报道,沈燕等[6],通过直接观察法对上海市66所医院医务人员调查发现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为62.3%,医生手卫生依从率为50.5%,实习进修人员为45.9%。
同时采用WHO制定的手卫生”五时机”进行观察,发现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为42.0%,接触患者后为63.2%,无菌操作前为59.5%,接触患者体液后为74.6%,离开患者环境后为41.0%,低于国外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6]。
所以,采取多元化方式推动手卫生,提高洗手依从性已迫在眉睫。
医院感染学习之手卫生的依从性+指征第一篇:医院感染学习之手卫生的依从性+指征手卫生的依从性一、定义1、手卫生: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5、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医务人员按规定进行洗手。
二、洗手的指证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三、洗手的方法——七步洗手法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第二篇: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经济的方式之一。
WHO于2005年10月10日发布《医疗活动中手卫生指南》,我国卫生部也于2009年4月1日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于同年12月1日实施。
文献报道瑞士日内瓦对2万名医护人员进行了手卫生研究,结果手卫生依从性从1994年的48%提高到1997年的66%,医院感染率从1994年的16.9%下降到1997年的9.9%,循证表明良好的手卫生依从性以及正确的手卫生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卫生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主要是每月调取各科室从后勤处、消毒供应中心领取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的量,根据病案室统计各科每月实际使用床位数计算出实际每床每日使用量,以衡量各科医务人员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的次数,来评判手卫生措施实施情况;另外实地查看医务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后的洗手和手消毒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汇总,我院的手卫生实施情况不理想。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掌握正确的洗手、手消毒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大了手卫生的监督、检查、培训的力度,并对全院各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细菌学检测。
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科室和个人,对不合格人员经过培训后再次检测直至合格。
通过以上措施,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在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中能自觉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减少了因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到位而导致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第三篇:手卫生指征和洗手方法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生理污染物品之后;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6.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应洗手。
洗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消毒剂双手代替洗手。
3.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腺),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七步洗手法步骤第一步: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注意事项:1.每步骤至少揉搓5次,双手交替进行;2.全过程要认真揉搓双手30秒以上。
手消毒指征及方法指征: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染物之后;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液剂手掌心;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方法:1、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如何使用免洗液如何洗手使用乙醇为主的免洗液进行外科手消毒第四篇:手卫生指征和洗手方法母乳喂养检查应知应会5个手卫生指征• 接触病人前;• 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危险物后;• 接触病人后;• 接触病人环境后。
具体的手卫生指征描述A.当存在可见污物或可见的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固体污物时,请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双手,洗手完毕后用一次性抽纸擦干双手。
B.如果强烈怀疑或已证实暴露于孢子形式的致病菌中,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推荐首选手清洁方法为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C.当手上无可见污物时,推荐在其他所有的临床条件下首选使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进行常规手部消毒。
如果无法获得以醇为主的免洗液,请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D.以下情况需进行手卫生: a)直接接触病人前/后;b)不论是否戴手套,对病人进行侵袭性操作前;c)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d)对同一病人实施护理时从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时;e)接触病人邻近环境中无生命体的表面(包括医疗设备)后;f)脱掉无菌手套或非无菌手套后。
E.处理药物或准备食物前请用普通或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清洁双手。
F.无需同时使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和抗菌皂液清洁双手。
如何使用免洗液如何洗手使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进行外科手消毒第五篇: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评审资料之一:工作心得培养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实效作用汉滨区大同镇中心卫生院主管护师陈玉随[关键词]:培养手卫生感染管理实效作用医院感染是各级医疗机构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既加大了医疗机构的医疗成本,又引发医患纠纷,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对患者健康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及掌握各项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项高成本、高投入、高基础设备设置的工作。
因此,我院在创建规范化乡镇医院建设活动中,立足实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从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简洁最常用最实用的手卫生做起,控制医院感染。
.从实践工作中让护理人员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和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因职业的特点与患者及其家属、其他医务人员接触最频繁,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如稍有疏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暴发流行,因此,要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环环相扣,如影随形。
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如遵守手卫生制度、医院环境清洁卫生制度、治疗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换药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病区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等。
诸多制度中手卫生制度是制度实施的基础。
是乡镇医院医院感染工作投入成本尴尬局面下最为实用也最为经济易于开展实施的一项简单而又重要的工作。
3.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突出手卫生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强化演练正确的洗手方法,培训七步洗手法。
医院各科室、洗手池张贴洗手图片,洗手标示醒目,随时促使提醒护理人员、医务人员正确洗手,培养手卫生的依从性。
组织开展手卫生制度、七步洗手法竞赛考试,并纳入医护人员岗位目标工作任务考核,使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发挥作用。
.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如护士为患者静脉输液时首先做到治疗前洗手治疗后洗手,再是执行“一人一巾一带”、“一人一针一用”,做好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的消毒隔离工作,患者床单被褥的清扫、消毒、更换工作等护理操作,都应与正确的洗手法互为相容相依。
预防医院感染,减少院内感染传播,从手卫生上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
.做好手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是护理工作的职责之一,护理人员在培养自身手卫生依从性的同时应自觉带动和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正确的洗手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切断医患手接触污染,起到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
总之,我院在创建乡镇规范化医院建设活动中始终坚持手卫生制度的落实,认真实施七步洗手法。
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工作,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护理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有着积极作用。
而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和在处理患者用后物品器械的清洁、消毒过程中极容易遭受感染,首当其中就是手的污染,严格遵守手卫生制度,培养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加强护理工作的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暴露,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都有着积极的实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