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8.99 KB
- 文档页数:5
1.2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共30张PPT)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30张PPT)地球的自转(1)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地球的自转12:0024:006:00东西18:00地球的自转N午夜0:00日落18:00正午12:00日出6:00春/秋分日昼夜情况北极俯视图3地球的公转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其路径称为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绕日自西向东方向地球的公转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地球表面每点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每天昼夜时长相等,没有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23.5°北极星黄赤交角地轴黄道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当地球有了倾斜角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由于地球是倾斜的,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冬至南回归线北回归线赤道23.5°N23.5°S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昼变长昼变短昼变长昼变短思考:6月1日,我国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长变化情况?昼长夜短昼变长直射赤道直射南回归线直射赤道直射北回归线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Geographical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earth revolution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②四季的变化地球的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各纬度存在热量差异,形成五带。
范围气候特点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终年炎热四季变化明显终年寒冷温度带终年寒冷四季变化明显地球的公转气候终年炎热热带地球的公转气候四季分明温带地球的公转气候终年寒冷寒带地球的公转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地球的公转你的家乡属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吗?4本节课堂作业本节课堂作业【解题思路】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转,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故倭国时间比中国早,地球自转带来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区(带)的分布及其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美国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经验,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教学重点
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美国农业带(区)的有关图片和和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以及亚热带作物带的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图片是美国的主要的农业带(区),除此以外,你还知道美国的哪些农业带(区)?
生1: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生2:小麦和林牧业带。
生3: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下面我们继续了解美国的农业。
教师:美国的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所以,美国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
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呢?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农业的发展与哪些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予以点评,并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学生1: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的影响非常深刻。
气温主要影响热量,热量影响熟制。
降水主要影响农业的类型。
学生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二、新课学习
1、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间30分钟)
承接: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它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教师:展示北美的政区图。
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
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纬度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美国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穿过阿拉斯加州的重要纬线是北极圈;夏威夷州绝大部分跨五带中的热带。
教师: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教师: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学生: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
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教师:展示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回答美国本土的降水特点?
学生:美国的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较多。
引导: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
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
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过渡: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①: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②: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
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教师: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学生: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
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教师: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学生1: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学生2: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学生3: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学生4: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学生5: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教师: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法指导:在分析农业带(区)形成原因时,主要考虑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问题分层次处理,学习分析农业带(区)形成原因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又可使学生深化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认识。
三、结论总结
美国、欧洲西部和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有何区别?
学生:美国:气候冷湿,适合牧草生长;欧洲西部: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澳大利亚:气温高,降水较多。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美国本土地形、河流分布示意图(左图)和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右图)以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属于长日照植物),比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对热量要求较高。
美国东南部(35°N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纬度位置较低,加之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1月份平均温度在5℃以上,7月份为24℃-27℃,光照时数2500小时/年以上。
参考答案:
①美国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②科迪勒拉山系
③B
④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
六、板书设计
1、农业地区专业化
(1)气候
①降水:总体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和我过类似。
西北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