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生产管理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630.01 KB
- 文档页数:60
原料药生产管理一、生产过程管理1.生产前准备☆各工序向仓库、生产部门中间库或上工序领取的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包装材料时,应有专人验收、记录登帐并办理交接手续。
☆特殊产品的主要原辅料,宜建立小样实验制度,凭小样实验结果决定是否投入使用。
当供货单位改变时,须进行验证。
☆生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对管理文件、工艺卫生、设备状况等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如下:(1)检查生产场所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2)更换批号、品种及规格前是否清场过,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未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另一个品种的生产;(3)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应挂上“故障”或“封存”的状态标志;(4)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器、仪表,进行必要的检查(或校正),超过计量周检期限的计量仪器不得使用;(5)检查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BPR等生产管理文件是否齐全;(6)设备、工具、容器清洗是否符合标准;(7)按领料单或配料、核料单对所用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进行核对。
2.工艺管理☆生产全过程必须严格做到“三按”即生产工艺规程、岗位SOP、质量标准,不得任意更改。
☆无菌药品的药液从配制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要有明确的规定,非无菌药品的液体制剂的配制、过滤、灌封、灭菌等过程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设备容器的清洗、干燥、灭菌到使用时间应有规定。
☆计量、称量和投料要有人复查,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字。
☆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产品)应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作为上下工序交接验收的依据。
存放半成品(中间产品)的中转库,亦应按“待验”、“合格”、“不合格”分别堆放,“不合格品”不得流入下工序。
☆生产过程应按工艺、质量监控要点进行工艺查证,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差错并做好记录。
☆生产中发生事故,应按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GMP原料药培训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1、返工将某一生产工序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批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成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到之前的工序,采用相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再加工,以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
2、重新加工将某一生产工序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批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再加工,以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
3、传统发酵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用传统方法(如辐照或化学诱变)改良的微生物来生产原料药的工艺。
用“传统发酵”生产的原料药通常是小分子产品,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和糖类。
4、非无菌原料药法定药品标准中未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原料药。
5、关键质量属性指某种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的性质,应当有适当限度、范围或分布,保证预期的产品质量。
6、工艺助剂在原料药或中间产品生产中起辅助作用、本身不参与化学或生物学反应的物料(如助滤剂、活性炭,但不包括溶剂)。
7、母液结晶或分离后剩下的残留液。
8、回收在某一特定的生产阶段,将以前生产的一批或数批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加入到另一批次中的操作。
9、操作规程经批准用来指导设备操作、维护与清洁、验证、环境控制、取样和检验等药品生产活动的通用性文件,也称标准操作规程。
10、成品已完成所有生产操作步骤和最终包装的产品。
11、混合指将符合同一质量标准的原料药或中间产品合并,以得到均一产品的工艺过程。
12、放行对一批物料或产品进行质量评价,作出批准使用或投放市场或其他决定的操作。
13、交叉污染不同原料、辅料及产品之间发生的相互污染。
14、批号用于识别一个特定批的具有唯一性的数字和(或)字母的组合。
15、中间产品指完成部分加工步骤的产品,尚需进一步加工方可成为待包装产品。
二、填空题1. D级洁净区的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布局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
2. 原料药质量标准中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检验项目的,厂房的设计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生产为基础,有生产才有质量。
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因此说,生产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依照GMP进行生产管理。
批生产记录批生产记录是一批药品生产各工序全过程(包括中间控制)的完整记录,应具有质量的可追踪性。
一、批批的概念: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一批。
1. 大、小容量注射剂一般以同一配液罐一次所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2.粉针剂一般以同一批原料药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3.冻干粉针剂以同一批药液使用同一台冻干设备在同一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4.固体、半固体制剂在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固体制剂如采用多次混合后的产品作为一个批号,必须经过验证,证明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后,在规定限度内所生产的产品为一批。
一般以最终所采用的混合设备如多维运动混合机混合一次的数量为一个批次。
5.液体制剂(包括膏滋、浸膏及流浸膏等)以灌封(装)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6.连续生产的原料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生产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间歇生产的原料药,可由地定数理的产品经最后混合所得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混合前的产品必须按同一工艺生产并符合质量标准,且有可追踪的记录。
7.生物制品生产应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中的“生物制品的分批规程”分批和编制批号。
应注意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压片机(胶囊充填机)所压制出来的片子,必须分别做片重差异(装量差异)检查,确认在同一合格的范围之内并且符合其质量要求后才可作为一批。
二、批号批号的定义: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
生产中的每一个批次都必须要编制生产批号。
批号的编制方法1. 正常批号:年—月流水号,如011201批,即2001年12月的第1批。
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为了加强我公司原料药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提高全体员工的药品生产意识,特举办本次原料药管理制度培训。
以下是对本次培训内容的简要介绍:一、培训目的1. 提高员工对原料药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2. 使员工熟悉原料药管理制度及相关法规;3. 增强员工在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 提高我公司原料药生产质量,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二、培训内容1. 原料药生产概述(1)原料药的定义及分类;(2)原料药的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3)原料药的质量要求。
2. 原料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1)GMP的基本要求;(2)GMP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应用;(3)GMP的执行与监督。
3. 原料药生产过程控制(1)原辅料采购与验收;(2)生产设备、工艺参数控制;(3)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4)生产过程的记录与追溯。
4. 原料药质量控制与检验(1)原料药质量标准;(2)原料药检验方法;(3)检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4)质量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5. 原料药生产安全与环保(1)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2)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3)环保法规及环保措施;(4)废弃物处理。
6. 原料药生产法律法规(1)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三、培训要求1. 全体员工必须参加本次培训,不得无故缺席;2. 培训期间,请保持会场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3. 培训结束后,将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四、总结原料药管理制度是确保我公司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培训,能够深刻认识到原料药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培训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一、总则为加强原料药车间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教育培训1. 新员工入职前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公司安全制度、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2. 员工必须定期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3. 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三、安全操作规程1. 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口罩等。
2. 严禁在车间内吸烟、饮酒,严禁携带火种进入车间。
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不得擅自改变生产工艺流程。
4. 操作设备前,必须检查设备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遇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6. 不得在运行中的设备上进行擦拭、打扫卫生和加油。
7. 操作人员严禁跨越运输皮带、清理皮带滚筒及皮带下的积料。
8. 电机、减速机对轮防护罩牢固、齐全,电机接地线完好。
四、安全防护设施1. 车间内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桶、灭火器、消防栓、消防带等)完好、齐全、定置摆放。
2. 安全标志、警示标识醒目,易于识别。
3. 不得擅自移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确因工作需要移动时须请示车间领导同意,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恢复。
五、消防安全管理1. 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确保其完好有效。
2. 定期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员工消防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生产区域禁止吸烟和非工作时停留,禁止堆放油布、杂草等易燃易爆物品。
六、安全检查与事故处理1.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并按规定上报事故情况。
3. 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七、奖惩措施1. 对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安全规章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员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GMP培训教材GMP培训教材第⼀部分相关名词解释1.什么是“⽣产”?答:指药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操作步骤。
2.什么是“药品”?答:指⽤于预防、治疗、诊断⼈的疾病,有⽬的地调节⼈的⽣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法和⽤量的物质,包括药、中药饮⽚、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素、⽣化药品、放射性药品、⾎清疫苗、⾎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什么是“原料”和“包装材料”?答:原料:指药品⽣产过程中使⽤的所有投⼊物(辅料除外)。
包装材料:指内外包装物料、标签和使⽤说明书。
4.什么是“中间产品”?答:指需进⼀步加⼯的物质或混合物。
5.什么是“批”和“批号”?答:批: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性质和质量,并在同⼀连续⽣产周期中⽣产出来的⼀定数量的药品为⼀批。
批号:指⽤于识别“批”的⼀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
⽤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产历史。
6.什么是“批⽣产记录”?答:指⼀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产记录。
批⽣产记录能提供该批产品的⽣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7.什么是“待验”?答:指物料在允许投料或出⼚前所处的搁置、等待检验结果的状态。
8.什么是“物料”和“物料平衡”?答:物料:指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
物料平衡:指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量与实际产量或⽤量之间的⽐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9.什么是“⼯艺⽤⽔”?答:指药品⽣产⼯艺中使⽤的⽔,包括:饮⽤⽔、纯化⽔、注射⽤⽔。
10.什么是“纯化⽔”?答:为蒸馏法、离⼦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它适宜的⽅法制得供药⽤的⽔,不含任何附加剂。
11.什么是“饮⽤⽔”?答:也叫⾃来⽔,指⽤天然⽔在⽔⼚经过凝聚沉淀与加氯处理⽽得到的⽔。
12.什么是“去离⼦⽔”?答:指⽤饮⽤⽔为⽔源经离⼦交换法⽽制备的在25℃时电阻率⼤于0.5×106Ω·cm的⽔。
13.什么是“蒸馏⽔”?答:指⽤饮⽤⽔为⽔源经蒸馏法制备的符合中国药典蒸馏⽔项下规定的⽔。
14.什么是“注射⽤⽔”?答:指以纯⽔为⽔源再进⼀步通过蒸馏(即重蒸馏)⽽制备的符合中国药典注射⽤⽔项下规定的⽔。
原料药车间年度培训计划
一、培训时间安排
1. 一月份:新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培训
2. 三月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培训
3. 五月份:GMP知识培训
4. 八月份: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培训
5. 十一月份: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培训
二、培训内容
1. 新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培训:公司发展规划、部门年度目标及计划的制定与分解等内容
2.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培训: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环保法律法规等内容
3. GMP知识培训:GMP基本要求、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等内
容
4. 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监控指标、异常品处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
5.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培训:团队建设、有效沟通技巧、冲突处理等内容
三、培训方式
1. 内部培训:由公司内部专业人员负责培训
2. 外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或知名机构进行培训
3. 实地培训:结合车间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培训效果评估
1. 培训后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员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计划
五、其他
1. 培训费用及差旅费用按公司规定执行
2. 请各部门积极配合培训计划的执行和落实,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原料药车间GMP培训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
1.GMP的含义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参观人员和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特殊情况确需进入的,应当事先对(个人卫生)、(更衣)等事项进行指导。
3.在生产过程中,每项操作进行时应(及时记录),操作结束后,应由(生产操作负责人)确认并签注姓名和日期。
4.记录填写应做到(内容真实)、(字迹清晰)、(易读)、(不易擦掉)。
5.在班组长领导下发动员工认真执行设备规程,做好清洁和(保养)工作,检查并做好记录。
6.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 10 )帕斯卡。
必要时,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7.不用的工具应存放在(指定的工具柜)内,整齐码放,专人保管。
8.消毒剂应由专人配制分发,存放容器上应注明(配制日期)、(配制人)、(配制数量)及(有效期)。
9.洁净区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应尽量减少出入次数。
10.清洁工具随用随取,用后(及时清洁),并(定置存放)。
11.清场包括(换批清场)和(更换品种清场)。
12.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标明设备编号和内容物(如名称、规格、批号);没有内容物的应当标明(清洁状态)。
13.衡器、量具、仪表、用于记录和控制的设备以及仪器应当有明显的标识,标明其(校准有效期 )。
14.物料的外包装应当有(标签),并注明规定的信息。
必要时,还应当进行清洁,发现外包装损坏或其他可能影响物料质量的问题,应当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并进行调查和记录。
15.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应当有明确的标识,并至少必需标明内容有(产品代码)、(产品批号)、(数量和重量)等。
16.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印刷包装材料的管理和控制要求与(原辅料)相同。
17. 用于药品生产或检验的设备和仪器,应当有(使用日志),记录内容包括(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情况以及日期、时间、所生产及检验的药品名称、规格和批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