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3.1《人权的历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2
浙江省潮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3.1.1《人权的足迹》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三单元第1课(p82-85页)二、教材分析:本课首先简述了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进程,在人类正式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之前,人类争取人权的斗争早已展开。
从中得出人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后课文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三、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通过美国人权的状况教学,培养历史、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权观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
难点: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古代和现代人权被侵犯不受尊重的事例。
六、设计说明针对本节课内容知识点少,条理清楚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块内容:首先采用视频,引出人权一词。
然后结合不同时代的典型事件看人权的变化,最后通过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让学生去发现现今人权的充分实现仍然很漫长。
虽然环节比较少,但是由浅入深,逐步递进,能比较好的完成教学要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视频导入播放《奥巴马谴责利比亚不尊重人权》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字眼---人权。
并简单询问学生人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通过现在发生的国际实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开展新课教学。
环节二:读图文,了解古代人权状况出示图片《角斗士》和《布鲁诺受火刑》思考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古代通过书本阅读和思考,培养学1、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的专制制度下,人权的状况如何?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人权的无视和践踏,你会怎么做?3、阅读书本P82—85页内容及所学知识,列举人类争取人权的事例。
社会人权十分有限,常常得不到尊重。
举例说明人权有限的例子有涉及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奴隶、中国秦朝的暴政等等。
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一、教学目标1.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2.结合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地认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体会中国人权观。
3.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人权观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学1.中国人权得到根本改变是什么时期?2.中国人权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对中国人权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中国人权得到根本改变的原因是什么?4.中国的人权观是什么?(二)教师指导一、百年人权沧桑巨变1.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阅读克林德碑的故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第一次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第二次变化:(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中国的人权事业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永远结束了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1978年后)提问:(1)人权得到根本改变的原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历史性跨越;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
(2)解决温饱,实现小康,我们为什么如此的骄傲?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每个中国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都得到保障,而发展权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说明中国人权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广泛、公平、真实【过渡】中国人权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百年奥运梦想成真。
二、百年奥运梦想成真看P87材料,和成功申办奥运会的视频,比较思考:人权状况与国家、民族兴衰之间的关系?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过渡】中国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奥运会历程让人深思,而百年中长江经历了三次特大洪水,我们也能从中洞悉到这些道理。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通过具体实例,比较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
第一课时:“人权的历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人权状况(如伊拉克)等资料,设计问题:“这样一个看似遥远的人权问题,它和我们会有什么关系?它又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探究1、人权足迹报告会(1)课前准备:把全班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利用“西方国家人权剪辑”中的七个剪影,查阅资料,分别对不同时期世界的人权状况进行资料拓展,让学生再现人权的发展历程,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体会人权斗争的艰辛和来之不易。
(2)课堂上鼓励各小组上台作报告时采用小品、故事、影视片段或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再现古代专制统治下的人权状况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斗争的经典片段,并从中了解人权的内容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斗争历程。
2、让学生针对剪影四到七的内容,概述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争取到的人权。
可提问学生“当时世界的人们为何斗争热情如此高涨?在今天丰富的人权内容中,当时争取到的有哪些?”。
同时,还可让学生补充人权两方面的内容。
(对课文中人权分类作用与地位的理解:承上启下——广泛的人权是在漫长的人权斗争历程中获得的;如此丰富的人权在许多国家还未得到充分的实现,为“辩论”提供理论依据。
)3、比较分析《独立宣言》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思考:①、《独立宣言》对人权是如何理解的?②、马丁•路德•金的梦是什么?③、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独立宣言》发布100多年后重提这一梦想说明了什么问题?④、课堂辩论:马丁•路德•金的梦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已经得到实现?(三)课后拓展:请你谈谈对世界人权发展状况的感想。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教学目标1.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 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4.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2.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教学设计重大历史事件导入可以人权入宪导入新课:“2004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了宪法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人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1.对克林德碑的故事和中华世纪坛的盛典的教学先让学生回顾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等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处境。
然后,向学生解说光绪皇帝为克林德碑书写的碑文,最后让学生就克林德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
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
)然后,结合中国申奥的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申奥成功后各地人们进行庆祝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申奥成功这一盛事,然后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第一课人权的历程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人权的历程课程标准3-1 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教学要求1.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 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结构分析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权的足迹”──首先简述了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进程,在人类正式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之前,人类争取人权的斗争早已展开。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影响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逐渐波及全世界。
然后,课文阐述了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最后,教材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主要对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五十年的人权状况。
首先,课文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接着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权状况的巨大变化。
由此说明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突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教学评价建议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
《人权的足迹》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前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让学生知道“天赋人权”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知道《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知道《世界人权宣言》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第三届大会通过的关于人权保护的文献;清楚各国的人权对人权的看法不一,并初步掌握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一、教材分析《人权的历程》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权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人权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权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到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人权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人权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为了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和案例,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权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人权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权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本课还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权的发展,认识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增强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权的发展历程,并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性。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将人权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守法是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宪法规定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权利,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既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体现,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公民行使权利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了解法律对特殊群体的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公民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利,体会法律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体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增强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公民在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其他个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0教学难点: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内容。
4.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小品表演;让几名学生做好表演小品的准备工作。
5. 教学准备收集《宪法》《著作权法》《专利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二、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说的是人们对权利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国家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权利和日由。
这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样的尊严。
新课教学【板书】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提问】请大家举例说说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叙述】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类似的例了数不胜数,就连我们走路、说话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随心所欲地走路那就可能闯祸,如果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那就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教学目的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3、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教学重点人权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不同的时代人权的概念和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当代社会,‘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要‘维护人权’或者批评某人‘侵犯人权’。
大家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与人权有关的故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看来,人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人权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看一看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为所要争取的人权内容是否相同?试说说有什么不同?不同。
生命权——自由平等权——社会经济权——政治权利和自由2、“天赋人权”观念诞生的背景,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这一观念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
启蒙运动是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
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
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
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议一议: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人权的内容是一样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权问题?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发展的: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眼光看问题。
4、说一说:马丁。
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说明了什么?人权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活动活动目的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剪影一和剪影二意在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下,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通过具体实例,比较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
第一课时:“人权的历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人权状况(如伊拉克)等资料,设计问题:“这样一个看似遥远的人权问题,它和我们会有什么关系?它又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探究
1、人权足迹报告会
(1)课前准备:把全班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利用“西方国家人权剪辑”中的七个剪影,查阅资料,分别对不同时期世界的人权状况进行资料拓展,让学生再现人权的发展
历程,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体会人权斗争的艰辛和来之不易。
(2)课堂上鼓励各小组上台作报告时采用小品、故事、影视片段或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再现古代专制统治下的人权状况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斗争的经典片段,并从中了解人权的内容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斗争历程。
2、让学生针对剪影四到七的内容,概述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争取到的人权。
可提问学生“当时世界的人们为何斗争热情如此高涨?在今天丰富的人权内容中,当时争取到的有哪些?”。
同时,还可让学生补充人权两方面的内容。
(对课文中人权分类作用与地位的理解:承上启下——广泛的人权是在漫长的人权斗争历程中获得的;如此丰富的人权在许多国家还未得到充分的实现,为“辩论”提供理论依据。
)
3、比较分析《独立宣言》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思考:
①、《独立宣言》对人权是如何理解的?
②、马丁•路德•金的梦是什么?
③、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独立宣言》发布100多年后重提这一梦想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课堂辩论:马丁•路德•金的梦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已经得到实现?
(三)课后拓展:
请你谈谈对世界人权发展状况的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通过具体实例,比较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
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一)新课导入:
出示美国对中国人权的歪曲言论和《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进行正反对比,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人权状况的愿望。
(二)新课探究
1、两个世纪的不同开端:
(1)播放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乐喜庆的录象片段,以喜悦和振奋之情感染学生。
通过思考申奥成功的原因,体会今日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人权事业的快速发展。
(2)指定一个学生有感情地讲述1901年发生在北京的克林德碑故事,以“恩海的人权”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探讨当时中国人民的人权状况和原因。
(3)分析比较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及人民的不同命运,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的人权状况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2、长江三次特大洪灾掠影:
播放1998年长江洪峰肆虐的录象片段和全国人民抗洪救灾的录象片段。
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政府出动的人力、物力
年份洪水水位受灾面
积
1931年
1954年
1998年
引导学生比较三次洪灾中政府不同的态度之下不同的受灾程度,体会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体会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变化。
3、思考:
①、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人权进行了哪些著名的斗争?
②、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③、举例证明“最近20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
④、回顾百年来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曲折历程,你会得出怎样的人权观?
4、课堂延伸: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学了第一课“人权的足迹”后,你将怎样反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