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载量检测对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不确定样本的辅助诊断研究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257.95 KB
- 文档页数:4
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证不确定结果分析王全慧【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并对HIV不确定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实验室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筛查及确证数据.结果研究期间157130名无偿献血者中291例筛查反应性,其中59例酶联免疫试验(ELISA)双试剂反应性,确证不确定3例;单试剂反应性232例,不确定36例,不确定百分率为13.4%(39/291).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多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但是不可忽视早期感染的可能,对于不确定献血者,也应多加重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疫情扩散.【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酸检测(NAT);确证结果;不确定【作者】王全慧【作者单位】天津市血液中心检验科,天津 30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目前HIV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即HIV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包括初筛实验和确认实验。
筛查反应性标本须经CDC确证,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
确证结果可报告为:HIV 抗体阳性、HIV抗体阴性或HIV抗体不确定。
HIV 抗体不确定指的是出现HIV 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为阳性[1]。
近年来,HIV不确定标本不断增多,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研究统计了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筛查及确证结果,并对39例不确定样本结果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16年9月—2017年8月年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共157 130人次,年龄为18~55岁。
所有献血者均经过HBsAg、抗-HIV,抗-HCV、TP 快速试纸条检测,条带阳性淘汰献血。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为:MicroLab STAR(瑞士)、MicroLab FAME(瑞士)。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Jan32(1)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该疾病可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且随着病程越长,免疫缺陷越严重,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疾病损伤[1]。
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以HIV-1为主。
目前临床多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B)确诊艾滋患者,但诊断过程中,仍会出现部分不确定感染患者[2]。
根据技术要求,HIV抗体不确定的样本需要结合同时期流行病学资料,并于4周后进行随访检测,且在随访期间,带型患者有进展但是检测结果并不满足阳性标准的患者,仍需随访至第8周,再次检测,整体耗时2个月,时间较长,可能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同时可能延误患者早期治疗。
当人体被HIV-1感染后,病毒载量随之增加,且会对淋巴系统进行攻击,从而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而有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病毒载量检测可提高HIV-1的检出率[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治疗的128例疑似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病毒载量检测对1型艾滋病病毒的诊断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疑似艾滋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B检测,不确定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
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龄26~39(32.31±5.80)岁。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近3个月内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2)首次检查;(3)患者同意翻阅病历资料。
排除标准:(1)抗病毒药物治疗史;(2)依从性差、无法完全配合检查;(3)无其他免疫系统疾病。
1.3方法HIV抗体检测程序和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4]进行。
1.3.1筛查阳性复试实验分别使用北京金豪公司HIV-1+2抗体和珠海丽珠公司HIV-1+2抗原抗体进行两种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病毒载量)的意义、实验室要求、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及结果判定标准,适用于HIV-1核酸的定性检测和定量的测定。
2 核酸检测的意义核酸检测可用于HIV感染诊断、血液筛查、病程评估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
2.1 感染诊断2.1.1 作为补充试验:用于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样本的判定;对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艾滋病晚期患者需将核酸检测、临床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对于抗体筛查试验阴性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进行核酸检测,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1.2 急性期诊断:对近期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个体,包括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异性性接触不安全性行为,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有医源性暴露史,有职业暴露史,HIV/AIDS 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HIV/AIDS 母亲所生子女等,如抗体筛查试验无反应,可通过核酸检测判定是否为急性期感染。
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或低于最低检测限不能排除HIV-1感染。
2.1.3 HIV-1暴露婴儿感染早期诊断HIV-1感染母亲所生小于18个月龄的婴儿,不同时间的两次HIV-1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18个月龄以上儿童诊断与成人相同。
2.2 血液筛查:对献血者及采供血机构的原料血浆进行核酸检测,可及时发现窗口期感染,降低输血的“残余危险度”,减少二代传播。
2.3 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定期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可判断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
病毒载量结果动态分析,对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原定的治疗方案以及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启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应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每年应检测一次。
治疗前进行检测可了解病人的病毒载量基线,有助于评价治疗后效果。
如适时重复检测病毒载量,没有低于检测限,需要考虑治疗是否失败。
HIV检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HIV病毒引发艾滋病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早发现HIV病毒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随着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HIV检测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且诊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本文就来HIV检测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检测技术1.1HIV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HIV抗体检测常用方法之一[1]。
ELISA试剂在经历到第4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第4代检测试剂检测窗口期明显缩短。
ELISA法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筛查试验。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PA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筛查试验,适合对少量标本的检测,但灵敏度和准确度不如ELISA法。
金标快速反应试验用于快速检测HIV抗体。
特点:出结果快,特异性好,快速简便,适用于应急检测以及边远地区检测。
免疫印迹试验被称为HIV抗体检测的“金标准”,它通过电泳把蛋白带分离开来,再把不同蛋白转移到醋酸纤维素膜上,每一条醋酸纤维素薄膜上均含有经电泳分离过的HIV病毒抗原[2]。
免疫层析/渗滤实验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检测方法[3]。
特异性好,敏感度也较高,适宜于偏远地区临床用血检测。
免疫荧光试验(IFA)此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及特异性较ELISA法高,但对某些血清非特异性荧光难以去除,仪器价格昂贵,结果判断主观性强。
无创性HIV抗体检测[4] 适用于人体体液检测HIV。
这些体液的收集避免静脉穿刺,优点是标本来源是无创的,易被接受,尤其是采血困难的人群,缺点是不适合大量样品的同时检测。
1.2非HIV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包括PCR和RT-PCR,可分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两大类。
①定性检测 HIV核酸定性检测常用PCR,检测前病毒DNA序列,RT-PCR检测血浆中HIV的RNA。
是HIV感染早期检测手段之一。
②定量检测HIV核酸检测即病毒载量测定,一般以拷贝数来表示。
病毒载量测定主要用于评估HIV感染的进程、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HIV感染早期的辅助诊断[5]。
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刘凤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截至2019年底,全球约有3 800 万人感染,其中仅有67%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仍有710 万感染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1]。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技术的发展,HIV感染已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能够过上长期的健康生活,寿命与未感染人群无明显差异。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3个90%目标中,首个即是9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而实验室检测是确定艾滋病感染的唯一办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HIV检测引入了许多新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近年来艾滋病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血清学检测1.1抗体检测或抗体抗原联合检测抗体检测是实验室最常用、最主要也是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HIV 检测方法。
1.1.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国于1985年出现艾滋病病例时开始研制第1代ELISA试剂,至今已发展到第5代,每一代新试剂都旨在克服前一代的不足。
第1代和第2代试剂只能检测IgG抗体,窗口期分别为6~8周和4~5周。
第3代试剂可检测到HIV-1 IgM抗体,窗口期为3~4周。
第4代试剂是一种HIV-1/HIV-2抗体与p24抗原的联合检测方法,窗口期为2~3周。
目前,我国HIV筛查普遍使用第3代试剂,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第4代试剂,献血员的筛查使用第4代试剂,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2015年美国FDA批准了第5代试剂BioPlex 2200 HIV Ag-Ab assay用于临床HIV筛查,此试剂采用多重磁珠流式免疫测定的方法,可同时定性检测并准确区分HIV-1抗体、HIV-2抗体和p24抗原,可用于诊断HIV-1急性感染[2],但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尚未广泛使用。
第5代试剂目前在中国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HIV-1抗体确证不确定和阴性样本HIV-1核酸定量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HIV-1核酸定量检测在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和阴性样本中的应用,为艾滋病及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4例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和阴性样本进行核酸定量检测,通过随访分别进行HIV-1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定量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其感染状况。
结果:204例样本中,抗体不确定样本9I例,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53例,低于检测线38例。
抗体阴性样本II3例,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2例,低于检测线111例。
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55中随访检测38例,抗体阳转38例占I00%,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38例占100%,失访17例。
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线的149例中,未见阳转病例,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线149例。
结论:核酸检测作为补充试验的其中之一,在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样本中采用核酸定量检测有助于更快、更早对个体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诊断。
关键词: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阴性、HIV-1核酸定量检测、诊断随着《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和《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诊断》(WS-293-2019)的出台和实施。
HIV感染检测手段由HIV抗体确证试验改变为补充试验—HIV抗体确证试验和HIV-1核酸试验。
随着扩大检测策略的实施,窗口期和晚期艾滋病患者及非特异性反应的病例被初筛检测出来,采用单一的HIV-1抗体确证试验,这些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例就不能及时得到明确诊断。
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病人的治疗、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艾滋病核酸检测需要投入的设备、检测环境、人员要求比较高,检测成本与HIV-1抗体确证试验相比也比较高,短时间内在本地区很难普片推广。
本研究提出了HIV-1抗体确证试验中的不确定和阴性样本增加HIV-1核酸定量检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和验收,确保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主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检测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各直属局主管辖区内的艾滋病检测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所有开展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单位。
第二章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第四条质检总局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分布和口岸艾滋病流行情况,统筹规划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五条质检总局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实验室的职能、开展检测工作的性质及范围共分4类实验室,分别是艾滋病检测确证中心实验室、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和艾滋病筛查检测点。
(一)艾滋病检测确证中心实验室。
艾滋病检测确证中心实验室设在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其职能包括:1、承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和总局安排的评价工作,为总局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2、承担艾滋病检测疑难样品的分析和确证,对有争议的检测结果进行仲裁,出具最终检测报告。
3、开展应用性研究,承担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检测任务。
4、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病毒毒种库、样品库、质控品库和细胞库。
5、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检测、咨询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6、接受质检总局委托,组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
7、接受质检总局委托,承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艾滋病检测相关业务培训。
8、接受质检总局委托,负责《艾滋病检验检疫信息》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二)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设在有能力开展艾滋病检测确证工作的检验检疫机构;其职能是:1、承担口岸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抗体筛查和其他艾滋病检测及宣传教育工作。
HIV-1 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2013 版)Guideline for HIV-1 Viral Load Testing and QualityAssuranc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1月前言随着HIV-1 病毒载量检测在艾滋病临床辅助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及相关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开展该项检测工作的实验室日益增多。
自1997 年艾滋病实验室首次引进HIV-1 病毒载量检测技术以来,截至2012 年底全国已经配备115 台HIV-1 病毒载量检测仪,覆盖疾控、医院、检疫、军队等系统,艾滋病流行重点地区及少数县级实验室均已配备HIV-1 病毒载量检测仪,每年检测量已达13 万人份以上。
由于HIV-1 病毒载量检测质量对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影响,因此急需加强该领域的培训和质量控制,规范实验室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自2008 年开始实施《HIV-1 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以来,参与HIV-1 病毒载量能力验证工作的实验室从2007 年的29家增加到2012年的107 家,占已开展工作实验室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通过综合分析近几年能力验证发现的问题与检测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试剂的检测要求,结合专家意见和一线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经验与需求,对本指南进行了适当修改、调整和补充,主要修改内容包括:(1)增加“人员要求”章节;(2)修改“常用HIV-1 病毒载量检测方法”;(3)修改“ HIV-1 病毒载量检测能力验证(PT)”;(4)补充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等内容。
修订后的《指南》共分八章,包括:总则,人员要求,实验室环境与设施,样品的采集、处理保存运输,常用检测方法简介,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PT),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四个附表。
本指南在修改过程中,接纳了国内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修改编写成《指南》(2013)版。
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艾滋病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侵袭,使得人体出现较多的疾病。
而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正确地诊断出HIV感染[1],只有确定了传染源,才能够对艾滋病传播进行更好的控制。
而只有通过检测HIV的病毒分离培养、核酸、抗原、特异性抗体等之后,才能够确诊是否感染HIV [2],从目前来看,实验室检测HIV的主要方法依旧是血清学实验。
本文就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HIV 抗体检测确证试验和初筛试验是目前较为常用的HIV 抗体检测技术,确证试验包括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条带免疫实验、免疫印迹试验;筛查试验包括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胶体金免疫渗滤实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 HIV核酸测定目前临床上检测HIV最为敏感的方法就是HIV核酸测定,多用于对病毒载量(HIV RNA 拷贝数)进行测定。
人若感染HIV 后,血浆中病毒载量会与病情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艾滋病发病晚期和艾滋病初期感染时,HIV 病毒载量通常都是处于最高水平,但是也能够在慢性潜伏期检出。
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分支DNA 信号放大系统、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是四种测定方法。
虽然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但是由于HIV 基因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会让检测的敏感性存在着较大的限制。
此外,在检测病毒核酸时,通常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操作复杂,检测试剂昂贵,检测仪器昂贵,既不能快速检测大量患者,又不能推广应用于基层医院[3]。
3 HIV的分离培养HIV的分离培养通常都采用将受检者标本(精液、血浆、全血、PBMC及其他体液)与靶细胞(PBMC)共培养的方法,样本可采用精液、血浆、全血、PBMC 及其他体液,但是新鲜抗凝全血是其首选样本。
HIV分离培养结果为阴性,则不能排除HIV感染;但是只要结果为阳性,那么就说明其为HIV感染。
HIV的分离培养可辅助诊断HIV感染,也可检测HIV表型耐药性,还可以用于研究HIV 生物学特征[4]。
艾滋病是如何诊断鉴别的艾滋病诊断鉴别一、并发症的辅助检查艾滋病诊断鉴别二、HIV感染的辅助检查①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
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②HIV抗体确证试验(WB):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③HIV-RNA: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
④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⑤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
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艾滋病诊断鉴别三、诊断标准(一)急性期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二)无症状期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三)艾滋病期(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3)弓形虫脑病;(14)青霉菌感染;(16)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诊断标准:①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或②HIV抗体阳性,而CD4+T 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 J AIDS STD Vol.26No.12Dec20201283 DOI:10.13419/ki.aids.2020.12.04.论著.HIV病毒载量检测用于HIV感染诊断的可行性分析靳廷丽,易志强,刘丽萍,张娜,唐翼龙,丁晨,雷达,吴争(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330029)摘要:目的基于行标《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WS293—2019)》中病毒载量作为新增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诊断方法,探讨HIV病毒载量检测对HIV感染诊断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B)对442例标本进行HIV抗体确证检测和HIV病毒载量检测,对比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确证检测为HIV-1抗体阳性样本275例和HIV抗体阴性样本167例,275例HIV-1抗体阳性样本中,病毒载量值全部高于检测线(20拷贝/mL),其中272例病毒载量值>5000拷贝/mL,167确证阴性样本病毒载量值均低于检测线。
结论病毒载量检测值>5000拷贝/mL作为艾滋病诊断的方法可靠.«5000拷贝/mL需综合判断并随访。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诊断中图分类号:R512.91;R37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0)12-1283-03Feasibility and problems on HIV viral load test for diagnosis of HIV infection JIN Tingli,YI Zhiqiang,LIU Liping,ZHANG Na,TANG Yilong,DING Chen,LEI Da,WU Zheng.(Jiangxi Provincial Center f 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chang33002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I Zhiqiang,************************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HIV viral load test for diagnosis of HIV infection based on the standard"Diagnosis of AIDS and HIV Infection^^(WS293-2019).Methods442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HIV-1antibodyconfirmation test and HIV-1viral load test.Results275cases of the samples were HIV-1antibody positive and167caseswere HIV antibody negative.The viral load value was all higher than the detection line(20CPs/mL)for all the HIV-1antibodypositive cases,and272cases with load value>5000CPs/mL.The167cases of HIV-1antibody negative cases did not receive HIV-1viral load test.Conclusion The value of HIV-1viral load>5000CPs/mL is reliable as HIV-infection diagnosismethod,otherwise it will requi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follow-up.Keywords:HIV;viral load;diagnosis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载量通过检测HIV在人体血浆中的病毒核酸含量获得,一直作为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随访指标,判断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传播风险,从《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将HIV核酸试验作为检测策略的补充试验后,HIV病毒载量开始作为HIV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HIV临床检测研究在医学领域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HIV 感染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准确、可靠且及时的 HIV 临床检测对于疾病的防控、诊断、治疗以及患者的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HIV 病毒主要通过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在感染后的不同阶段,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和免疫反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临床检测方法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并准确评估感染的阶段和病情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 HIV 临床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手段之一。
人体在感染 HIV 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对抗病毒。
通过采集血液、唾液或尿液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等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抗体的存在。
ELISA 是一种常用的大规模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后的早期,抗体可能尚未产生,从而出现所谓的“窗口期”,导致检测结果为假阴性。
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有时会采用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初筛阳性的结果进行确认。
核酸检测则直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即 RNA 或 DNA。
这种方法能够大大缩短窗口期,在感染后的数天内就可能检测到病毒。
常见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NASBA)等。
核酸检测的灵敏度极高,对于早期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病毒载量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核酸检测的技术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昂贵。
抗原检测主要针对 HIV 病毒的 p24 抗原。
在感染后的早期,病毒大量复制时会产生 p24 抗原,可通过特定的试剂进行检测。
抗原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抗体检测的窗口期问题,但单独使用时的准确性可能不如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