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7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
6千米/时, 1千米/时= 1/3。
6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
2km/h(过程单位同后)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
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10米/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第一节、机械运动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f 匀遠直线运动直线运动TI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⑵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第二节、力的存在8、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 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发生形变)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 是否改变和物体的 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 状态改变):。
1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 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1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 N 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个苹果重2N13、 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 弹簧测力计1、2、 机械运动殆分类:39、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EV =-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变形公式:*二 :米/秒, 换算: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 X 3. ② 人歩行速度约i- 皿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歩行时i 秒中运动1- m ③7、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 作千米每时。
j z ”甲■——才"1 t -*11 1 1计算甲乙速度’相同朗时间时的速度,或者是相同路 程时的时[可’再用公式计算 AT 图像,直线为匀速运动卜七图像,甲为匀逮运动,乙划口速运动AT-④钳W 鹉(叱步平吨聊坐極对酣时间).⑤ 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Q 8米/秒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长。
第三章复习提纲一、机械运动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
2、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说明: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4、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曲线运动5、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 直线运动(按快慢是否变化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 ,13.9S ,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乙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7、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二.力的概念复习看图说识图1图2图3图4图5受力分析;在受到沿斜面向上或向下拉力时受力分析。
典题成形1.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
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图中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2.先后在月球上和杭州用天平和弹簧秤称量同一物体,读数的情况是()(如果在太空中又如何)A.天平读数不变,弹簧秤读数也不变 B.天平读数有变化,弹簧秤读数也有变化C.天平读数有变化,弹簧秤读数不变 D.天平读数不变,弹簧秤读数有变化巩固练习1.下面力的现象中,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
(1)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
(2) 用板手拧螺母,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容易拧紧螺母。
(3)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在,弹簧伸得越长。
2.在题中的横线上,填上与题意对应的力的三要素之一:(1)推门时,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用力拉弹簧,就会伸长;用力压弹簧,就会缩短。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大人可以提起一大桶水,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水。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
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象在地面上一样进行()A.用刻度尺测长度 B.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C.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D.用弹簧秤测物重4.没有重力,下列哪种现象不会发生 ( )A.成熟的苹果不会落向地面 B.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C.物体的质量也随重力而消失 D.人轻轻一跳就跳得很高5.从山坡公路上滑下来的汽车,在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重力()A.大小不变,方向变化B.大小增大,方向不变C.大小不变,方向不变D.大小减小,方向变化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④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一定竖直向下运动。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类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由人的睾丸、卵巢产生的。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是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
精子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长度约为0.05毫米。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是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II邕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o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 1毫米。
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5、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亶里,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娠。
6、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结构特点:有丰富的血管o(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苣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7、胚胎在第e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0、受精的正确含义是指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提纲提纲第三章《运动和⼒》第⼀节机械运动⼀、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便⽽定。
如研究地⾯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或固定于地⾯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的。
⼆、机械运动1.定义:科学⾥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法:⑴时间相同⽐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较所⽤的时间长短.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第⼆节⼒的存在⼀、⼒的作⽤效果(F)1.⼒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
A对B施加⼀个⼒,同时B也对A施加⼀个⼒,这两个⼒同时产⽣,同时消失,⼤⼩相等,⽅向相反。
在这两个⼒中,必定有施⼒物体和受⼒物体,施⼒物体和受⼒物体是相对的。
2.⼒产⽣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但是不⼀定接触,⽐如电磁⼒,重⼒)。
3.⼒的性质:物体间⼒的作⽤是相互的(相互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等,⽅向相反,作⽤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时,施⼒物体同时也是受⼒物体,反之,受⼒物体同时也是施⼒物体。
一.机械运动复习 看图说识图1图2图3典题成形1.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隧道,共用了40秒,已知列车长100米, 求:(1)隧道的长;(2)整列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
2.甲、乙两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
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千米/小时和60千米/小时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千米/小时和60千米/小时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关系是( )s/米A.V甲=V乙 B.V甲>V乙C.V甲<V乙 D.无法判断巩固练习1.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 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2.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速度去打捞。
则()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3.如图所示,下面三幅图是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能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1)(2)(3)A. (1)和(2)B. (2)和(3)C. (1)和(3)D. (1)、(2)、(3)4.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一方向运动,如果通过相同的一段距离它们用了相同的时间,而且已知甲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乙物体是()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做变速直线运动C. 做变速运动D. 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都有可能6.某同学骑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4秒内通过40米的路程,那么他在前2秒内的速度是()A.40 米/秒B.20 米/秒C.10 米/秒D.5 米/秒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 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8.甲、乙、丙三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甲=750米/分,V乙=15米/秒,V丙=3.6千米/时,其中速度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无法确定9.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通过这段路程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
——月相专题复习)下科学七年级(分数:姓名:月相知识要点一、月相及其变化1.月相:人们所看到的月球各种圆缺形状的变化。
2.月相的变化,如图所示。
月相一个周期为29.53天(朔望月)。
每个月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月相的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它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2.月相的形成主要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有关,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月球的同一面,因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都为29.53日。
三、月相与农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的关系月相名称出现的大致时间日、地、月位置关系视觉形状不可见新月或朔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初一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初七、初八上弦月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西天空,月面朝西十五、十六满月或望通宵可见,一轮明月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半圆,下半夜见于东部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天空,月面朝东反馈练习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D. 月球在太阳的南侧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下弦月D. 蛾眉月C. 满月B. 新月A.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4.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5.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A.没有大气的作用B.直接绕地球公转D.月表物质比热小C.日、月距离变化大6.图1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1图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7. 1999年12月22日夜,月光比平常满月时亮得多,是69年来最亮的一次,分析下列条件中与这种现象无关的是()A.月球运行到近地点B.适逢满月D. 地球表面气温低,气压高 C.地球在近日点附近阅读图2,据此回答8、9题。
七年级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资料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
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⑵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符号:,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
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
10 m/s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 m/s,自行车速度:4 m/s,汽车速度:30 m/s,光速:3×8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
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②(物体的运动
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是否改变和物体的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
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N,一个苹果重 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比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形变也越大。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和。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作图步骤:①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②画线段,注意箭头画在线段的末
端,③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三节、重力
19、重力:物体由于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0、重力的方向:(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运动还是向各
个方向运动或静止时,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运用:重垂线
21、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的确定:A、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B 、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的物质的重心,可用悬挂法和支撑法确定
22、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m=G/g g=G/m
①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
②g= ,含义:(在地球表面或附近某处)
③如果没有说明,则一般默认用g=9.8牛/千克计算。
若有注明则用g=10牛/千克计算
23、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跟纬度有关,纬度越高,重力越大;②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
重力越小;③跟星球有关,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到月球上的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变小)
24、没有重力的情况:不能倒水,物体滞留空中,人一跳能离开地球,不能测重力,但能用
弹簧测力计测拉力
25、质量与重力的比较
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
26、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的基础上)
27、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的原因
28、惯性:任何物体都有保持状态或状态的性质.
第五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30、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状态或 状态,
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3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两力 相等,②两个力 相反,③作用在 上,④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若为三个填空则填写前三个)
A :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B :受平衡力;
C :作用力大小不同;
D :没有作用在同一受力物体上
3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注:①判断平衡力的方法:同一受力物体(圈出受力物体),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②判断相互作用力的方法:两个受力物体(圈出受力物体),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
用在一条直线上
3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
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
由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若失去
这个摩擦力,物体会向哪里运动就是运动趋势。
相对静止
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就看它们的运动趋势),因此摩擦
力的方向必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如右图)
①物体B受到向右的拉力F而向右开始运动,则物体B受
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
②物体A原本静止,而B开始向右运动,则A由于惯性保持原本的静止状态,有向左运
动的趋势,故A受到的摩擦力
左图:物体静止,它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故它
受到的摩擦力
右图:物体静止,它有向斜下方运动的趋势,
故它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
36、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仅仅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其他无关
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表面越粗糙,摩擦力。
动摩擦力大小
与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
37、有益摩擦:鞋底花纹、防滑垫、拉弦、皮带轮运货
有害摩擦:滑梯、机器转轴、旱冰鞋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表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加压力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降低表面的粗糙程度(添加润滑剂)②减小压力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
39、压力的作用效果:由有单位面积上
受到的压力决定的
40、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影响压强的因素: 41、压强公式:
P :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Pa ) F :表示压力,单位:牛(N )
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2米(2
m )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 帕=1 牛/米2
1000 帕 = 1 千帕
注:①压强的单位帕斯卡非常小,一张对折报纸对桌面压强约为 帕
②计算时:行走,算一只脚面积;站立,算两只脚面积;汽车,四个轮胎面积;坦克,两
条履带面积
③计算时必须注意先化单位(压力为N ,受力面积为2
m ,压强为Pa ),再代入计算 42、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遭到损坏
增大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刀刃、钉鞋、啄木鸟的喙),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坦克履带、沙发、骆驼的脚趾),减小压力 45、液体的压强:液体对容器的 都会产生压强,液体
也存在压强,且同一深度,液体在各个方向的压强 。
46、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液体的 和液体的 。
(深度:到液面
的距离)同一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 ;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压强
47、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当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
时,U 形玻璃管左右两管内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
压强越大,高度
差越大。
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容器倾斜后,相同的液体液面会下降 A 的液体体积比B 的少
ABC:同一深度,压强
CDE: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
EF: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也
a b E F a
ABC
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