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行政法律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2)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3)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4)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5)行政法律关系的运动,包括行政法律关系运动的条件和原因,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界说法律是用以调整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经法律调整必然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不同的部门法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据此形成不同的部门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的社会形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进行行政法研究的客观基础。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①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关系一经行政法律规范调整,便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和确认,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由此可见,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行政法律关系是在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发生的,与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并非全部都是行政法律关系,只有那些受行政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行政关系才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所以,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与行政关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第三,行政法律关系是发生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即包括权利义务的主体与客体和法律关系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基本要素。
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关系的结果,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行政关系并不等同于行政法律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的性质不同。
行政法律关系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体现国家的意志,而行政关系属于物质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机关与个人之间、行政机关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法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 权力主体的特殊性: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它具备特殊的权力地位和行使的职能权限。
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承担着各种行政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和法人组织具有特殊的管理和约束性。
2. 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授权,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否则将被认定为违法行政行为。
因此,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行政机关的权力受到法律和法规的限制。
3.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的权力较强,个人和法人组织的权益相对较弱。
行政机关有权制定规章制度、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等,而个人和法人组织则需要依法接受和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4.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定性: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有明显的区别。
行政法律关系是以行政机关的权力为基础的,它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秩序性,与个人的私人权益和意愿较为独立。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和运行1. 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是通过行政机关与个人、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与法人组织之间的行政行为和法律事实来实现的。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授权,对个人和法人组织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命令、决定、许可、批准等。
2. 行政法律关系的运行:行政法律关系的运行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对个人和法人组织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
行政机关通过行政行为对个人权益进行限制、执法、处罚等,同时也保护和维护个人和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保护1. 法律保护的目标: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保护主要是实现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护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等。
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滥用职权和违法执法。
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二)引言概述: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它是行政法的核心概念,对于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展开,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与职能2. 行政对象: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3. 行政行为: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与合法性要求4. 行政法律关系的时间性与地域性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与特点1. 上位性与强制性:行政法律关系与合同法律关系的区别2. 公益性与公序良俗:行政法律关系的社会意义与法律保障3. 法定性与自治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与行政自主权的平衡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与效力1. 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形成方式: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裁决等2. 行政法律关系的效力类型与适用范围3. 行政法律关系的生效与失效条件与程序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维护与救济途径1. 行政法律关系的维护主体与方式2. 行政法律关系的争议解决方法与程序3. 行政法律关系的救济途径与程序:行政申诉、行政诉讼等五、行政法律关系的发展与变革1. 法治化进程下的行政法律关系变革2. 信息技术对行政法律关系的影响与挑战3. 国际合作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趋同与差异总结: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构成了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具有上位性、强制性、公益性等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与效力、维护与救济途径以及发展与变革都在不断地演变和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了解和把握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对于规范行政活动,保障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法律关系1. 简介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公共权力职能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涉及到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的适用,以及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2.1 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之一,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行使某一特定行政权力,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和处罚等,从而产生与其之间的法律关系。
2.2 公民公民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之一,公民享有参与和监督行政机关活动的权利,同时也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的责任。
行政机关对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保障,同时要求公民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
2.3 法人和其他组织除了公民之外,行政法律关系还涉及到法人和其他组织。
法人指的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单位,包括企业、社团、事业单位等。
其他组织包括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
行政机关与这些组织之间也会形成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会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执法等。
3.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3.1 权利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关系是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机关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如言论自由、财产权利、合法利益等。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2 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义务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互相责任和义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履行好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应遵守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4.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4.1 公共性行政法律关系是公共法律关系的一种,涉及到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合法权益的保护。
4.2 强制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法定义务或执行行政决定,形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强制性特点。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在行政法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因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行政关系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从定义、特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与特征(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主体:指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
2. 行政相对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3. 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4. 权利义务:指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1. 法律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明显的法律性质,其产生、变更和消灭均须依据法律规定。
2. 行政性: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产生的,与行政活动密切相关。
3. 权利义务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明显的权利义务内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4. 对等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具有对等性,即双方在法律地位上相对平等。
三、行政关系的定义与特征(一)行政关系的定义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行政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如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2. 行政主体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如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 行政主体与公民的关系:如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 行政主体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关系:如外交关系、国际条约关系等。
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二)引言概述:
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行政性质的法律关系,它是指在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存在和运行对于维护国家法治、保障公民权益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正文: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 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和概念
2. 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性质和法律性质
3. 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点和要素
4. 行政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区别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1. 行政机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公民和法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3. 其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参与和地位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和变更
1. 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条件和程序
2. 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方式和途径
3. 行政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效力
1.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其法律效果
2.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3.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责任和救济
五、行政法律关系的保障与监督
1. 行政法律关系的保障机制
2. 行政法律关系的监督制度
3. 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法律关系建设
总结:
行政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具有行政性质和法律性质的双重属性。
在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主体、形成与变更、内容与效力以及保障与监督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与研究。
只有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关系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一)引言概述: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行政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本文将从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产生方式、调整方式以及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五个方面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1. 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2.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3.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4. 行政法律关系的依据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1.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殊性2.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平等性3. 行政法律关系的强制性4. 行政法律关系的设定性5. 行政法律关系的非自然产生性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方式1.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动产生方式2. 行政法律关系的被动产生方式3. 行政法律关系的单一产生方式4. 行政法律关系的多重产生方式5.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殊产生方式四、行政法律关系的调整方式1. 行政法律关系的协商调整方式2. 行政法律关系的强制调整方式3. 行政法律关系的仲裁调整方式4. 行政法律关系的诉讼调整方式5. 行政法律关系的监督调整方式五、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1. 行政主体权利的性质及来源2. 行政主体权利的种类与范围3. 行政主体义务的性质及基础4. 行政主体义务的内容与实现5. 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总结:行政法律关系作为行政活动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可忽视。
通过对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产生方式、调整方式以及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行政法律关系的本质及其相关规则,为行政活动中的各方当事人提供法律保护,促进行政效能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行政法律关系的其他重要内容。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
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和不可转化性。
(2)意志的单方性。
(3)内容具有法定性、不对等性、统一性和不可自由处分性。
(4)争议解决的特殊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一)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具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公务组织)。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诉讼。
江苏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典型例题及解析来源: 点击:192 次发布日期:2011-2-27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题l分,共40分)1.2008年2月6日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 )。
A.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B.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生产成本稳定机制C.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机制D.促进农民再就业和农业生产多元化机制2.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 )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攻坚阶段B.关键阶段C.重要阶段D.新的阶段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货物或者服务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五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B.货物和服务项目实行招标方式采购的,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C.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的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D.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供应商身份共同参加政府采购4.下列哪一处房地产是可以转让的?( )A.甲公司拥有的,但因公司内部事务而未能及时办理并领取产权证书的某一房产B.丙公司欲向丁公司转让一幢楼房,另一公司提出对该幢楼房的权属要求C.陈某与李某共有一间平房,现李某欲向丁某转让这一房屋,但陈某只是口头同意D.王某拥有的一套已领取产权证书的居室5.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 )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A.省级以上B.市级以上C.中央D.县级以上6.吴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以向上级请示为由一直未予任何答复,吴某应当如何处理?( )A.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B.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C.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D.可以请求同级人民检察院抗诉7.某甲准备开一家饭店,经询问需要取得所在市的工商局、卫生局和消防局等行政部门的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下列做法中不合法的是( )。
A.该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工商局统一行使原来由三个部门分别行使的许可权B.该市人民政府决定组织三个部门在同一个办公地点联合、集中办理许可C.该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工商局统一受理许可申请,然后由工商局转告其他两个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D.该市人民政府决定仍然由三个部门分别在各自的办公地点办理许可事宜8.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 ),股东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不设监事会。
A.1人B.2人C.3人D.4人9.甲委托乙购买索尼相机,乙去购买时,正值索尼相机举行有奖销售,乙买了相机后按规定得了4张抽奖券,但未把这4张抽奖券交给甲,后有一张奖券中奖,该奖品归谁所有?( )A.归甲所有B.归甲所有,但应当适当奖励乙C.归乙所有D.归甲、乙二人共有10.下列各项中,绝对不能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是( )。
A.某11岁儿童B.某市人民政府C.某合伙企业D.某大学法律系11.宪法的本质被认为是( )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A.阶级B.政治C.利益集团D.阶层12.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后逃离。
本案中,赵某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B.属于意外事件C.应当从重处罚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3.激励措施属于( )。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14.下列选项属于行政程序的是( )。
A.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B.行政相对方的行为过程的总和C.行政机关的行政过程的总和D.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过程的总和15.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不包括( )。
A.省长B.市长C.县长D.乡长16.甲欲杀害丙,找到好友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丙”。
乙劝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甲一瓶毒药。
甲借得毒药后,正往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17.中级人民法院不能管辖下列哪一种第一审行政案件?( )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B.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C.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D.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案件18.享有国务院总理人选提名权的是( )A.全国人大主席B.全国人大C.国家主席D.全国人大常委会19.决定必须由( )。
A.党政机关联合发文B.会议讨论之后才能发文C.政府部门制发D.党委、政府领导机关制发20.甲、乙签订一房屋买卖合同,买受人甲巳付20万元,尚欠5000元未付,此时,若甲请求乙交付房屋并办理过户手续,则( )。
A.乙得对甲主张同时履行抗辩B.甲违约在先,乙得解除合同C.依诚信原则,乙不得主张合同履行抗辩D.买卖合同中不存在同时履行抗辩问题,故乙须履行1.A【解析】略。
2.B【解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3.A【解析】根据《政府采购法》第34条的规定,货物或者服务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而非五家,故A不正确。
第35条规定,货物和服务项目实行招标方式采购的,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不得少于20日,故B正确。
第28条规定,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第24条规定,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供应商的身份共同参加政府采购,故CD项正确。
答案为A。
4.D【解析】《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规定:“下列房地产,不得转让:(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符合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条件的;(二)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三)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四)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五)权属有争议的;(六)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根据此条规定,只有D项房地产可以转让。
5.A【解析】根据《公务员法》第95条规定,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而这些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
6.A解析】略。
7.A【解析】略。
8.C【解析】《公司法》第5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
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
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
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监事会设主席一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
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故C正确。
9.A【解析】略。
10.D【解析】本题涉及缔约人的主体资格问题。
合同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要求缔约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A选项中,11岁的儿素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可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活动,故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缔约主体。
B选项属于机关法人,具有缔约能力。
C选项属于其他组织,具有缔约能力。
D选项为法人的内部机构,不具有缔约能力,不能成为合同当事人。
11.A【解析】法律本身就是阶级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亦然。
12.D【解析】赵某的行为属于教唆未遂,根据《刑法》第29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C【解析】领导职能包括:指导下属的工作;激励下属;协调下属人员的工作;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
14.D【解析】所谓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顺序、方法、方式以及时限的总和。
15.A【解析】监察部监察的对象为:一是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二是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一是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二是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三是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16.C【解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甲、乙的行为成立共同犯罪,所以甲、乙的行为均是犯罪未遂。
17.D【解析】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有:确认发明专利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故正确答案为D。
18.C【解析】根据《宪法》第62条,第5项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故选C。
19.D【解析】决定必须由党委、政府领导机关制发。
故选D。
20.C【解析】本题涉及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和合同解除权的行使问题。
依《合同法》第66条的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
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本题中,甲乙之间所签订的合同是房屋买卖合同,虽未确定先后履行顺序,但对于交付房屋所有权而言,不存在部分履行的问题,买受人甲已付20万元,只剩5000元未付,该5000元相对于20万元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依照通常情况,乙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部分仅为该5000元,因乙无法部分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依照诚信原则,乙不得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故C选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