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实验5: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第十三周星期三7、8节)一、实验目的1.学会实现二叉树结点结构和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对二叉树每种操作的具体实现,学会利用递归方法编写对二叉树这种递归数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算法。
二、实验要求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1.编写程序任意输入二叉树的结点个数和结点值,构造一棵二叉树,采用三种递归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对这棵二叉树进行遍历并计算出二叉树的高度。
2 .编写程序生成下面所示的二叉树,并采用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对此二叉树进行遍历。
四、思考与提高1.如何计算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中度数为1的结点数?2.已知有—棵以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root指向根结点,p指向二叉树中任一结点,如何求从根结点到p所指结点之间的路径?/*----------------------------------------* 05-1_递归遍历二叉树.cpp -- 递归遍历二叉树的相关操作* 对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每个基本操作都用单独的函数来实现* 水上飘2009年写----------------------------------------*/// ds05.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include "stdafx.h"#include <iostream>typedef char ElemType;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左右孩子指针BiTNode *lchild, *rchild;}BiTNode, *BiTree;//动态输入字符按先序创建二叉树void CreateBiTree(BiTree &T) {char ch;ch = cin.get();if(ch == ' ') {T = NULL;}else {if(ch == '\n') {cout << "输入未结束前不要输入回车,""要结束分支请输入空格!" << endl;}else {//生成根结点T = (BiTNode * )malloc(sizeof(BiTNode));if(!T)cout << "内存分配失败!" << endl;T->data = ch;//构造左子树CreateBiTree(T->lchild);//构造右子树CreateBiTree(T->rchild);}}}//输出e的值ElemType PrintElement(ElemType e) { cout << e << " ";return e;}//先序遍历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 (T != NULL) {//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遍历左孩子PreOrderTraverse(T->lchild);//遍历右孩子PreOrderTraverse(T->rchild);}}//中序遍历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if (T != NULL) {//遍历左孩子InOrderTraverse(T->lchild);//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遍历右孩子InOrderTraverse(T->rchild);}}//后序遍历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 (T != NULL) {//遍历左孩子PostOrderTraverse(T->lchild);//遍历右孩子PostOrderTraverse(T->rchild);//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按任一种遍历次序输出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void TraverseBiTree(BiTree T, int mark) {if(mark == 1) {//先序遍历Pr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if(mark == 2) {//中序遍历In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if(mark == 3) {//后序遍历Post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cout << "选择遍历结束!" << endl;}//输入值并执行选择遍历函数void ChoiceMark(BiTree T) {int mark = 1;cout << "请输入,先序遍历为1,中序为2,后序为3,跳过此操作为0:";cin >> mark;if(mark > 0 && mark < 4) {TraverseBiTree(T, mark);ChoiceMark(T);}else cout << "此操作已跳过!" << endl;}//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BiTreeDepth(BiTNode *T) {if (T == NULL) {//对于空树,返回0并结束递归return 0;}else {//计算左子树的深度int dep1 = BiTreeDepth(T->lchild);//计算右子树的深度int dep2 = BiTreeDepth(T->rchild);//返回树的深度if(dep1 > dep2)return dep1 + 1;elsereturn dep2 + 1;}}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BiTNode *bt;bt = NULL; //将树根指针置空cout << "输入规则:" << endl<< "要生成新结点,输入一个字符,""不要生成新结点的左孩子,输入一个空格,""左右孩子都不要,输入两个空格,""要结束,输入多个空格(越多越好),再回车!"<< endl << "按先序输入:";CreateBiTree(bt);cout << "树的深度为:" << BiTreeDepth(bt) << endl;ChoiceMark(bt);return 0;}/*----------------------------------------* 05-2_构造二叉树.cpp -- 构造二叉树的相关操作* 对构造二叉树的每个基本操作都用单独的函数来实现* 水上飘2009年写----------------------------------------*/// ds05-2.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include "stdafx.h"#include <iostream>#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 //栈的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define STACKINCREMENT 10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typedef char ElemType; //元素类型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 //结点值BiTNode *lchild, *rchild; //左右孩子指针}BiTNode, *BiTree;typedef struct {BiTree *base;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的值为空BiTree *top; //栈顶指针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SqStack;//构造一个空栈void InitStack(SqStack &s) {s.base = (BiTree *)malloc(STACK_INIT_SIZE * sizeof(BiTree));if(!s.base)cout << "存储分配失败!" << endl;s.top = s.base;s.stacksize = STACK_INIT_SIZE;}//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void Push(SqStack &s, BiTree e) {//栈满,追加存储空间if ((s.top - s.base) >= s.stacksize) {s.base = (BiTree *)malloc((STACK_INIT_SIZE+STACKINCREMENT) * sizeof(BiTree));if(!s.base)cout << "存储分配失败!" << endl;s.top = s.base + s.stacksize;s.stacksize += STACK_INIT_SIZE;}*s.top++ = e;}//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并返回其值BiTree Pop(SqStack &s) {if(s.top == s.base)cout << "栈为空,无法删除栈顶元素!" << endl;s.top--;return *s.top;}//按先序输入字符创建二叉树void CreateBiTree(BiTree &T) {char ch;//接受输入的字符ch = cin.get();if(ch == ' ') {//分支结束T = NULL;} //if' 'endelse if(ch == '\n') {cout << "输入未结束前不要输入回车,""要结束分支请输入空格!(接着输入)" << endl;} //if'\n'endelse {//生成根结点T = (BiTNode * )malloc(sizeof(BiTree));if(!T)cout << "内存分配失败!" << endl;T->data = ch;//构造左子树CreateBiTree(T->lchild);//构造右子树CreateBiTree(T->rchild);} //Create end}//输出e的值,并返回ElemType PrintElement(ElemType e) {cout << e << " ";return e;}//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函数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p, SqStack &S) {cout << "中序遍历结果:";while(S.top != S.base || p != NULL) {if(p != NULL) {Push(S,p);p = p->lchild;} //if NULL endelse {BiTree bi = Pop(S);if(!PrintElement(bi->data))cout << "输出其值未成功!" << endl;p = bi->rchild;} //else end} //while endcout << endl;}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BiTNode *bt;SqStack S;InitStack(S);bt = NULL; //将树根指针置空cout << "老师要求的二叉树序列(‘空’表示空格):""12空空346空空空5空空,再回车!"<< endl << "请按先序输入一个二叉树序列(可另输入,但要为先序),""无左右孩子则分别输入空格。
实验五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实验项目名称:Excel的应用2. 对一列数据进行通过excel求和函数进行求和,对另一列数据求最大值。
1)输入两列数据,单击需要算出和的单元格,进入功能区的“公式”,点击“插入函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Sum”函数,点击确定后在随后的对话框中选择求和的数的范围,再次点击确认即可。
2)单击需要算出和的单元格,进入功能区的“公式”,点击“插入函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Max”函数,点击确定后在随后的对话框中选择求最大值的数的范围,再次点击确认即可。
3. 验证数据有效性,验证是否有来自“北京”“上海”之外的地区(P127)1)选中“地区”那列所有数据,在功能区找到“数据”,在“数据工具”找到“数据验证”,点进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在“设置”选项卡里找到“允许”的下拉列表,选择“序列”,在“来源”输入“北京,上海”,其中逗号用半角模式下的英语模式的逗号。
点击确定即可。
如果再次输入“北京,上海”之外的数据就会提示错误,且可以制作下拉菜单。
4. 自动筛选出销售数量大于100000的行(P128~P129)1)点击清单中任意一个单元格,在功能区找到“数据”,在其中找到“筛选”,单击后,找到“销售与数量”旁边的下拉按钮,点进去出来一个菜单,点击“全选”,再在“数字筛选”的下一级菜单中选择“大于”,在点击后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100000”,点击确定即可,设置完成后可以发现,全部的销售数量都低于100000,故全部都消失。
5.实现案例5-161)输入基础数值如下2)单击E2单元格开始编辑,输入公式“=PMT(B2/12,C2*12,D2)”,按下回车键即可自动计算月供金额。
再选中该单元格,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设置单元格式”,单击进入,选择第二个格式即可。
3)在B5单元格输入公式“=E2”4)选择数据区域B5:I10,单击“数据”选项卡上的“数据工具”组中的模拟分析的下拉按钮,选择“模拟运算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在“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旁输入“D2”,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旁输入“C2”点击确定即可。
实验五:数据库综合查询一、实验目的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已安装SQL Server企业版的计算机(120台);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要求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完成实验报告;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利用Transact-SQL嵌套语句实现下列数据查询操作。
1) 查询选修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coursewhere Cno in(select Cno from sc where Cname='计算机体系结构'))2) 查询年龄比李勇小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a.sno,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where a.sno=course.sno and sage<(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勇')3)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1’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者要大的学生的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AND SAGE>(select min(sage)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4)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3’的学生年龄都大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AND SAGE>all(selectsage 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5) 查询‘C1’课程的成绩高于70的学生姓名。
C语⾔实验五最简单的C语⾔程序设计实验5:最简单的C语⾔程序设计⼀、实验⽬的:(1)掌握C语⾔中使⽤最多的⼀种语句——赋值语句的使⽤⽅法。
(2)掌握各种类型数据的输⼊输出的⽅法,能正确使⽤各种格式转换符。
(3)进⼀步掌握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法。
⼆、实验内容和步骤:1、通过下⾯的程序掌握各种格式转换符的正确使⽤⽅法。
(1)输⼊以下程序:/* Note:Your choice is C IDE */# includeint main( ){int a,b;float d,e;char c1,c2;double f,g;long m,n;unsigned int p,q;a=61,b=62;c1='a';c2='b';d=3.56;e=-6.87;f=3157.890121;g=0.123456789;m=50000;n=-60000;p=32768;q=40000;printf("a=%d,b=%d\nc1=%c,c2=%c\nd=%6.2f,e=%6.2f\n",a,b,c1,c2,d,e);printf("f=%15.6f,g=%15.12f\nm=%1d\np=%u,q=%u\n",f,g,m,n,p,q);显⽰结果:(2)运⾏此程序并分析结果。
(3)在此基础上,将程序第10~14⾏改为c1=a,c2=b;f=3157.890121;g=0.123456789;d=f;e=g;运⾏程序,分析结果。
/* Note:Your choice is C IDE */#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a,b;float d,e;char c1,c2;double f,g;long m,n;unsigned int p,q;a=61;b=62;c1=a;c2=b;f=3157.890121;g=0.123456789;d=f;e=g;p=a=m=50000;q=b=n=-60000;printf("a=%d,b=%d\nc1=%c,c2=%c\nd=%6.2f,e=%6.2f\n",a,b,c1,c2,d,e);printf("f=%15.6f,g=%15.12f\nm=%1d,n=%1d\np=%u,q=%u\n",f,g,m,n,p,q);}显⽰结果:(4)⽤sizeof运算符分别检测程序中各类型的数据占多少字节。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案、导学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分析方法;
2、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和过程;
3、获得针对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调控技术。
二、实验原理:
含硫物质在环境和生物过程中的价态转化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
一般情况下,含硫物质可以以硫酸根、亚硫酸根、亚硫醇等有机形式存在,以及无机形式的硫元素存在。
它们在环境中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由其他无机和有机元素转化而来。
它们可以在植物体内累积、迁移和转化,也可以在土壤、水质中转化并影响物种的生态过程。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可以采用典型的无机、有机含硫物质和硫环物质模拟实验,包括SO
2、H2S、CH3SH、SO42-、HS-等,运用多种仪器设备和技术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情况;
2、采用一定量的硫元素(或有机物质),放入离心管中,并加足量氯化钠溶液以及除去杂质物质(通常为碳酸根);
3、在不同温度和水溶液条件下,将管子进行加热、离心、分离等操作,得出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分离结果;
4、在各种操作条件下,运用ICP-MS、ICP-OES等仪器,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情况;
5、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验所使用的操作条件,获得环境中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情况及相关调控技术。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可以表明:在硫元素介质下,含硫物质的价态可以从硫酸根和亚硫酸根转变成硫元素形式;在氯化钠介质下,硫元素以及硫酸根和亚硫酸根可以转变成亚硫醇等有机形式存在;
同时,实验可以得出控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在环境中的转化的相关技术,可以有效的调控环境中含硫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和理解最新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1. 专业实验仪器一套2. 化学试剂若干,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五所需的特定化学品3. 计量工具,如天平、量筒4.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或录像设备5. 安全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计量工具。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精确计量所需的化学试剂,并按照顺序进行混合或反应。
3.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下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5. 结果讨论: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实验结果对理论的支持或挑战。
6. 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后续研究方向。
实验结果:(此处应填写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具体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初步分析。
)结论:(此处应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原理的意义。
)建议:(此处应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建议,包括如何改进实验设计,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
- 实验数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 实验后应彻底清理实验区域,妥善处理所有化学废物。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标题“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生成的一般性实验报告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细节进行填充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