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5
(右肾)后肾腺瘤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 ,MA)是起源于后肾组织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60岁多发,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2.5;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不明显,多因其他疾病就诊偶然发现,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多无异常;部分MA 患者有红细胞增多症,
研究显示是由于MA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类型细胞因子造成的。
MA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征性,术前常误诊为肾癌,一般需病理确诊。
MA大小差异很大,常见直径为3~6cm,单发多见,具有独特组织结构特征,皮质区好发,呈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质硬或柔软肿块,有或无包膜,可出血、坏死、囊性变,可见钙化。
MA 的肿瘤细胞非常丰富,排列紧密。
瘤细胞较小而一致,无核仁或核仁不明显,细胞核比淋巴细胞略大,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胞质少,淡粉染。
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
大部分CK7和EMA染色多呈阴性,CD57、WT1及Vimentin多呈阳性。
MA的CT表现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外生性生长明显;
平扫时肿瘤密度高于周围肾组织,有的可伴少量钙化;
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与邻近的肾实质相比呈低血供肿块,并可有延迟强化。
后肾腺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文献分析
周红艳1,2,王成鑫1,2,陈琼霞1,2,刘丽江*1 ,2
【摘要】摘要:目的后肾腺瘤是泌尿系统罕见肿瘤,对其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 2 例手术切除的后肾腺瘤标本,应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其病理特点。
结果 2 例后肾腺瘤均为境界清楚的肿块;镜下瘤细胞小而密集,排列成呈腺泡状、腺管状及实性小巢状结构;核圆形、椭圆形,胞浆稀少、淡染;可见乳头样及不成熟肾小球样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T1 、CD57 、Vi?mentin 阳性,CK7 、AMACR 阴性。
结论后肾腺瘤为罕见的肾脏原发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依据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正确诊断。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1
【总页数】4
【关键词】后肾腺瘤;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后肾腺瘤( metanephric adenoma ,MA )为罕见的肾脏原发性上皮源性肿瘤。
1992 年由Brisigoti 命名,其后被归为一独立的腺瘤类型,2004 年版WHO 肾脏肿瘤分类中新增加了“后肾肿瘤”( metanephric tumors )的分类,其中包括MA 以及后肾腺纤维瘤、后肾间质肿瘤。
MA 属于十分少见的疾病,临床常常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在组织形态上易误诊为肾细胞癌和上皮性的Wilm 氏瘤等恶性肿瘤[ 1 ]。
本文总结了 2 例较为典型的后肾腺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而探讨MA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泌尿影像]“后肾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
后肾腺瘤【影像学诊断要点】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超声检查可呈现高或低回声;因肿瘤内常伴有出血坏死或钙化,故其密度多不均匀,CT平扫时可表现为低、高或等密度;绝大多数肿瘤不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肾动脉造影提示肿瘤乏血管;MRI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轻度高信号,也有报道在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图1)。
图1左肾后肾腺瘤
女,46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3天
A~C(MR平扫):左肾上极见一类圆形肿物,部分突向肾外生长,边缘清晰,T1WI横断面(A)呈稍低信号,T2WI横断面(B)及T2WI脂肪抑制(冠状面C)呈稍高信号,内见少许不规则高信号坏死区
D~E(MR冠状面增强扫描):皮髓质期(D)病变呈轻度较均匀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肾实质期(E)病变强化程度稍增加,但仍明显低于肾实质
【相关临床】
后肾腺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肿瘤,为相对良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近来偶有报道局部淋巴结转移,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潜在恶性,应长期随访。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无肿瘤相关的症状,而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较常见的症状有腰腹部疼痛、包块、无痛性肉眼血尿以及间歇性发热。
约10%的患者可见红细胞增多症。
后肾腺瘤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导读:后肾腺瘤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肿瘤。
预后较好。
但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该肿瘤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故多行根治性肾脏切……
后肾腺瘤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肿瘤。
预后较好。
但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该肿瘤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故多行根治性肾脏切除,而在术后病理得到确诊。
常见并发症如下。
*1、腰痛:为后肾腺瘤的常见症状,多数为钝痛,局限在腰部。
疼痛约见于50的病例,亦是晚期症状,系肾包膜或肾盂为逐渐长大的肿瘤所牵扯,或由于肿瘤侵犯压迫腹后壁结缔组织、肌肉、腰椎或腰神经所致的侧腰部持久性疼痛。
血块通过输尿管亦可引起腰痛,其疼痛性质为肾绞痛。
*2、贫血:后肾腺瘤患者常伴有贫血,一般认为多由慢性失血所致。
但也有一些患者无血尿史却有贫血,可能与后肾腺瘤毒素或肾组织破坏抑制了造血机制有关。
*3、高血压:约有10~15的后肾腺瘤患者伴有高血压,可能与瘤体压迫肾血管,肿瘤内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自身分泌肾素过多或有不明升压物质所造成
*4、肝功能异常:后肾腺瘤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这种肝功能异常多为可逆性的,常见于透明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常可恢复正常。
【经典整理】后肾腺瘤病理结果:后肾腺瘤一概述后肾腺瘤(MA)是来源于生后肾组织的良性肿瘤,又称胚胎性腺瘤、肾源性肾瘤;最早由Brisicotti 于1992年提出并命名。
1998年WHO将其列入肾脏肿瘤病理分型,肾脏腺瘤的一类,肾腺瘤是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肾乳头状腺瘤、MA,以MA最为罕见。
2004年WHO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间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肿瘤。
二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50%的病例为偶然发现, 约10% 的患者可伴有红细胞增多症, 可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血尿、肿块及间歇性发热等, 可伴有遗传性假性血友病相关症状。
三影像学资料(一)超声检查多为界清、类圆形、低或高回声的实性肿块, 可有液性暗区及周围低回声环。
(二)CT检查CT 平扫肿瘤边缘清晰, 相对周围肾脏实质多为低密度、等密度或均匀性稍高密度, 可有斑片状出血、坏死囊变区,增强后实质部分多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三)MR检查MRT1WI 多呈低信号; T2WI 低信号,其内囊变坏死区呈稍高信号,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四鉴别诊断1. 乏血供透明细胞癌起源于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多位于皮质,呈圆形,常伴有假包膜,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下降。
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最常见的肾脏良性错构瘤性肿块,其内典型脂肪成分可明确诊断,瘤内易出血,增强扫描AML较MA强化程度显著。
3. 肾嗜酸细胞瘤多位于肾皮质部,CT表现为肾轮廓局部隆起,表面光滑。
CT平扫肿瘤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一般无钙化。
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强化程度减低,低于肾实质。
“中央星芒状瘢痕”和“轮辐状”强化被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但近来认为嫌色细胞癌也会出现该征像。
这是一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女58岁,左肾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皮质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和分泌期密度降低,中央星芒状瘢痕强化。
五预后与治疗MA作为罕见良性肿瘤,很少有复发及转移的报道,因此部分肾脏切除术是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