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卫夫人》中的“心灵呼唤”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25.74 KB
- 文档页数:1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摘要:文章在简略介绍了《达洛卫夫人》一书梗概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着重从“生命与死亡”,“正常和疯狂”和“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对《达洛卫夫人》一书的主题进行了阐述,笔者从作者写作意图入手,把握了真正的主题。
关键词:生命与死亡正常和疯狂对英国社会的批判《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主要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一位英国上层社会太太达洛卫夫人和一位名叫赛普帝默斯的精神病患者于一九一九年夏季,在伦敦的一天内约十二个小时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活动。
在谈到这部小说时,伍尔夫说:“在这本书里,我的意图似乎是太多了。
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的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
”[1]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加以阐述。
1 生命与死亡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夫人,她生活在上流社会,拥有物质上的豪华奢侈,但生存中的死亡终结意识在她的生活中缭绕这死亡的气息,意识流中时常涌现死亡引起的波澜。
就在举办宴会的那天,去购买鲜花的路上,她愉快的感受着美好的生活,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阳光,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她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兴奋,她由衷地热爱这一切,喜爱此时此刻的现状,但又禁不住扪心自问:她必然会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否会感到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还将继续,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幸福地生活在人世间的达洛卫夫人始终无法摆脱死神的威胁,无法理清对终结的思索。
在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传来了赛普帝默斯自杀的消息,尽管达洛卫夫人与他素昧平生,死讯传到克拉丽莎那里,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他的死也终于中断了克拉丽莎内心的矛盾纠缠,并催生了人物的一系列思考:克拉丽莎对自己在生活面前的退缩有了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
那青年却保持了生命的中心”(2)(188)。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忠诚的女权主义卫道士,在她的作品中处处能够看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本文将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分析伍尔芙女性思想的形成因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析女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心理状态,从自然、战争、男性、社会以及婚姻观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思想。
此外,本文还将归纳伍尔芙女性主义的创作方式,分析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字: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前言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当更多人对女性的关怀还停留在浅薄的情感方面时,伍尔芙已经意识到同情与慰藉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只有实现在物质、精神全方位上的独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女权主义。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很典型的展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断的抗争、对现实的妥协。
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创新地用意识流创作手法,选择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再现了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伤害。
伍尔芙借由作品中的多个女性形象积极的倡导全社会的女性都应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倡导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不仅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最重要的是伍尔芙在文中给出了实现女权主义的方向——“保留自己的房间”。
即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
同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自由权利的争取,我们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可以得知,《古兰经》中有大量的篇幅主要讲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也铺垫了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将会不断地提高。
如果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大力解放妇女权利的行为,成为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妇女的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那么,伊斯兰教则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在叙利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之后,叙利亚的部分人民对西方的思想是持排斥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现代化以及世俗化,其展现的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尽管西方的世俗化受到了部分叙利亚人民的排斥,但正是接受世俗化的叙利亚人民推动了叙利亚妇女的解放,一个家庭为了追求利益而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因而在对待妇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旧有的思想,使妇女有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这要归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的思想的转变。
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达洛卫夫人》摘要《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写作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摈弃了传统小说的创作原则,不以塑造人物性格、构筑故事情节作为艺术支点,而是运用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手法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
小说从不同人物的意识流程中追溯人物的心路历程,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而人物的意识流动不仅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也表现了社会批判的严肃主题。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主义内心意识时空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现代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出现了动荡,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都经历着巨大的转变。
这种变化自然要求文学作品在题材、形式和技巧上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转型。
因此,反映新的题材和新的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以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和生活,它逆现实主义传统而行。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传统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现实,或仅仅是生活的表象。
传统的写作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现代主义作家试图通过研究人的思维活动来再现生活和外部世界,他们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透视的方式表现人物复杂的意识活动。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风云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以视觉上的创新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而广受关注。
她在创作中坚持重灵魂、轻躯体,重主观感受、轻客观事物的艺术原则,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探索其内心世界。
伍尔夫认为,小说只有充分反映精神世界才会显得真实可信。
她的长篇小说《达洛卫夫人》被文学界公认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为伍尔夫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在评论家们看来,《达洛卫夫人》在艺术上完全脱离了传统小说的轨迹,小说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精选4篇)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
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达洛维夫人》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书相比,都大相径庭。
在塑造每个角色时,伍尔夫都长驱直入,抵达人物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思维之中,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社会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丽莎最怀念最爱的两个人物表达了写作的原因:“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惟有内心的感觉,才值得谈”。
整本书是围绕克拉丽莎展开的。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看似和克拉丽莎毫无关联的人物,在书中他们只有两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丽莎上街买花,看到一辆汽车的车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见证了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丽莎在宴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
他上过前线,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
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失去了感觉的能力。
他对周围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却常常为身边的自然之美感动(“美就是真理,到处都洋溢着美”);他常常听见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呼唤自己,听见小鸟用希腊语唱歌。
他的生活或许绝望,但至少,他是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静谧的。
刺激他最终走向自戕的,是他的医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
威廉爵士崇拜平稳,“由于他崇拜平稳,威廉爵士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国日益昌盛。
正是像他这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使不稳健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接受他的平稳感”。
他享有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会冷漠地认为他们缺乏“平稳感”;霍姆斯亦是如此。
在塞普蒂默斯眼里,霍姆斯代表一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评论:不要说杀人者是恶魔,这种说法抹杀了人性之恶。
这种残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绝望,当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跳出了窗户,可仅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还想着“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一浅谈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通过作品为女性主义吹响了号角。
她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过无数篇关于女权问题的小说、论著。
在作品中,伍尔夫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冷静审视了父权主义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军事状况,揭露了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批判了男性的霸权,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玛丽·伊格尔顿曾高度地评价伍尔夫道:“在很大程度上,女性主义批评很难有人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评论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
”二《达洛维夫人》中女性意识的体现《达洛维夫人》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一,具有意识流小说“无情节,无喜悲,无约定俗成”的典型特点。
达洛维夫人这一角色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
她接受社会强加自己的束缚,并且乐于而且自豪地扮演着自己的这个角色:政客的太太。
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萨莉·塞顿,年轻时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
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体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敢于发表一些直白、不淑女的评论。
但是,在30多年以后,当萨莉再次出现的时候,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个儿子。
在这看似支离破碎、毫无规则可言的表象下,处处隐含着伍尔夫对于男权主义的批判控诉及对于女性主义的深深思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战争与女性战争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试图以战争的方式,确立以自身为统治地位的体系,妄图征服自然,征服其他种族,以自我为中心,满足自身的虚荣与膨胀的私欲。
所以由此衍生出的战争文学,多是以审视与批判为目的,与其说是描绘战争,不如说是在倡导和平。
《达洛维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被明确限定在1923年6月的某天,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可以说,对于战后英国的描绘及战争对于女性的影响的表现是故事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