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90 KB
- 文档页数:3
《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课题心灵的呼唤版本教科版七年级下册执教者解读理念对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来说,人与人之间是永恒的话题。
“初中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的身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初中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和生活主题。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交往的基本要素和艺术十分必要。
第九课主题一“心灵的呼唤”,着重阐述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求。
如果这种需要被剥夺,对人的精神、心理甚至身体都会造成很大损害。
解读学生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上学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渴望交流,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交往,认识不到交往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让学生全面认识交往是一个人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从而能在生活中积极交往,完善自我。
课程标准知道交往的重要性,体会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并乐于交往。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了解交往的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进而产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愿望。
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交往的重要性,主动与人交往。
知识目标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教学难点人类的众多需要只能通过交往来实现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说文解字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理解“人”字结构的含义。
1.投放图片,提问:这个图形象一个什么字?2.总结并解释“人”字结构的含义,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学生观看图片,说对“人”字结构的理解,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更直观地对“人”字结构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经典再现亲身体验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人与人之间第一课你我同行第1框心灵的呼唤教案教科版心灵的呼唤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了解交往的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进而产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愿望。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交往的重要性,主动与人交往。
3( 知识目标懂得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的众多需要只能通过交往来实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熟读教材,把握课程体系和基础知识。
2(教学课件制作、搜集讲课用的资料、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交往的重要性。
2(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咨询专业人士等途径,积累有关交往的知识。
导入新课【呈现课件】我的人际关系网【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编织一张人际关系网,从家庭到社区,从1社区到学校,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起了不同的关系。
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你都与哪些人建立了关系,如何与他们建立的关系,【交流分享】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可以说,人生的历程就是与人交往的历程,我们形成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就是交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们交流讨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而导入,引导学生更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交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交往”的含义。
)【呈现课件】【教师引导】这幅图片像什么,你能从这幅图当中得到什么启示,【交流分享】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这幅图片形象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同时也启示着我们,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一幅直观且有深意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对“人”这个字进行拆文解字,从而意识到,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社会当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第一章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一、课题: 《心灵的呼唤》二、内容分析:交往是学生生活的永恒主题。
本单元是在本册第一单元《杨帆起航》学生进入新环境、接触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往主题的延伸。
拓展和深化。
在本单元,是“面”上的展开,在初二年级《跨越代沟》、《友谊天空》等单元将从“点”上深入,从具体的、不同的角度涉及同学交往、异性交往、老师交往、亲子交往等具体深入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2、能力目标:提高在交往中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3、知识目标:了解交往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交往是人类心灵的呼唤”是本部分教学重点。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渴望交流,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交往,认识不到交往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让学生全面认识交往是一个人内在需要,从而能在生活中,积极交往,完善自我,自然成为本部分教学的重点。
“人类的众多需只能通过交往来实现。
”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
因为初一的孩子知识水平有限,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缺乏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成为本部分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四班,是我带班主任的班级。
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进入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初中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
初一上学期,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由于我们班上是长期住校生最多的班级,所以这些孩子缺乏关爱,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较薄弱,另外我们班上还有一个藏族孩子,他老是认为班上有孩子会歧视藏族,所以从孩子们的内心真正需要出发,让他们意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个人心灵必须的,是我设计本课的原则。
六、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师:上周,我们结束了第三单元的学习。
第1课我们是朋友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理解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技法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表达感情,传达对朋友的爱。
2、通过参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思路拓展教学前让学生收集歌颂友谊的占诗词、当代诗歌织欣赏作品,学生可以给诗歌朗诵配乐,画。
三、教学设计:1 欣赏“帮助盲孩子感受冰雪消融”的照片。
结合朗读涛歌“我的太阳”,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画面,感悟出友谊需要双方付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找置身于冰雪之中的感觉,进入联想的美妙情景中。
教师用语言提示:假如你是一个盲孩子,你摸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在深深的水塘边,你什么也看不到,你害怕吗?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时空感、真实感的体验,让他们与画中的孩子进行角色对换,明白盲孩子需要别人帮助的道理)?教师轻轻朗读诗歌“我的太阳”进行情绪渲染,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涛歌中的美妙意境与深刻含意。
教师指导井参与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帮助、付出、给于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作品进行展示。
3、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施以情感影响,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消除隔膜。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以亲近感,师生之间的关系进入到朋友境界为最理想。
4、总结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说:正直、诚实、知识广博的人可以作为有益的朋友,而惯于走邪路,喜欢阿谀奉迎,会用花言巧语骗人的人是有损你的朋友。
可见,古人也是非常注意择友的。
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因此,我们要结交益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5、布置下节课安排第2课无言的伙伴(2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对相关的摄影、绘画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来自心灵的呼唤——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挑战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概念的理解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情绪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情绪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情绪管理的方法情绪管理的实践技巧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情绪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4 教学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情绪管理技巧的能力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三章:压力应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本质及影响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压力应对的方法压力管理的实践技巧3.3 教学方法心理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压力状况小组分享:探讨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评估心理测试:评估学生对压力状况的了解程度小组分享: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四章:人际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及影响培养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技巧人际交往中的沟通策略4.3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模拟人际交往场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人际交往中的沟通策略4.4 教学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人际关系技巧的能力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五章:自我认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意识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及意义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自我认知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个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实践5.4 教学评估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分享: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六章: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及其危害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意识6.2 教学内容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心理疾病的成因及影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识别和预防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表现小组讨论:探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及应对策略6.4 教学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能力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七章: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定义及其作用培养学生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意识7.2 教学内容心理辅导的类型及方法心理咨询的流程及原则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途径7.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及方法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咨询场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7.4 教学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技巧的能力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八章:心理素质提升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识和方法8.2 教学内容心理素质的定义及内涵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心理素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8.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素质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个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实践8.4 教学评估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心理素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分享: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定义及其危害培养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和方法9.2 教学内容心理危机的类型及表现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及原则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及方法9.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表现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危机干预场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9.4 教学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十章:心理健康促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促进的定义及原则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健康促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个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10.4 教学评估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分享: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十一章:心理弹性与韧性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弹性和韧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培养心理弹性和韧性的意识和方法11.2 教学内容心理弹性和韧性的定义及内涵培养心理弹性和韧性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弹性和韧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1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弹性和韧性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个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弹性和韧性的实践11.4 教学评估个人反思:评估学生对心理弹性和韧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分享:检验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分享精神第十二章:网络心理健康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方法12.2 教学内容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网络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1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网络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小组讨论:探讨网络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对网络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讨论深度个人反思:检验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第十三章:特殊群体心理健康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特点及需求培养学生关注和理解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方法13.2 教学内容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内涵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需求和挑战关注和理解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小组讨论:探讨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需求和挑战1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对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讨论深度个人反思:检验学生对关注和理解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能力第十四章:心理测评与评估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测评与评估的方法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测评与评估工具的意识和能力14.2 教学内容心理测评与评估的定义及方法心理测评与评估工具的选择与应用心理测评与评估结果的解释与运用1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测评与评估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心理测评与评估工具的选择与应用1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对心理测评与评估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的理解和讨论深度个人反思:检验学生对心理测评与评估结果的解释与运用能力第十五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15.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定义及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实施步骤与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与反思1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实施步骤与原则1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解和讨论深度个人反思:检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实施步骤与原则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来自心灵的呼唤——心理健康教案”为主题,涵盖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弹性与韧性、网络心理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心理测评与评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十五个章节。
心灵的呼唤感悟教案(注意:本篇文章根据题目所给要求,采用教案格式进行撰写)课程名称:心灵的呼唤感悟适用对象:高中生(年级不限)课时数:1课时教案作者:XXX教学目标:1. 了解心灵的呼唤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 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对内在心灵的敏感和应对能力;3. 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案例分发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令人心灵呼唤的话题,例如:“在你的生活中,是否经历过有些特殊的时刻,仿佛有声音在你内心深处默默呼唤着你?”2.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展示,介绍心灵的呼唤概念和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分析心灵的呼唤特点,例如出现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等。
3. 结合实例说明心灵的呼唤对人们的启示和决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与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讨论案例中的故事和情境,并分享他们对该案例的看法。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灵呼唤对他们的影响。
四、思考总结(10分钟)1.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心灵的呼唤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并分享他们的感悟。
2. 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心灵呼唤体验以及从中学到的启示。
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分享,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进一步巩固课程要点。
五、课堂延伸(5分钟)1. 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倾听自己的心灵呼唤,鼓励他们以行动响应内心的呼唤。
2.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对本课的反思和未来的行动计划,提醒自己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发学生对内心的关注和反思,培养了学生对心灵呼唤的敏感度和认可度。
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心灵呼唤的重要性,还掌握了一些应对内心呼唤的方法。
心灵的呼唤说课稿心灵的呼唤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灵的呼唤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心灵的呼唤》是黑龙江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上)中的一课。
不论从课题还是选材来说,都是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亲情、无私帮助他人、心存感恩,体会到爱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迸发出激情的心灵的呼唤。
我预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呼唤出心底的声音,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教材以成长的经历做切入点,直接切入到成长的主题,唤起学生成长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我们的成长过程。
基本知识部分有五个内容:“活动广场”“感受自我”“青春导航“怦然心动”“自我训练”课堂活动——以多媒体为导向一步一步引入内容。
教材为教师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运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抛砖引玉,本课采用其他教学活动方式,学生自编小故事调查讨论等形式。
2、教学目标我预设通过本课的教学,将要达成课标规定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努力营造美丽心情。
能力目标—能在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中掌握控制和调节情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变性,认识到消极的情绪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争做情绪的主人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与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对成长中男女生交往会让学生体验到情绪的多面性,认识到怎样营造美丽心情给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
出现的问题的正确处理。
重点、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破——通过播放学生交往的视频片,引起学生对同学交往的深层意义,正确面对同学们的交往。
难点的突破——正确处理问题,适时点拨,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心灵的呼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心灵的呼唤》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问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同理心,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情感。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道德行为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3.学生分组,便于开展小组讨论。
4.安排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关爱、尊重和帮助他人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