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一 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第二讲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技能: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态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基本计算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上,着重掌握有关比例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教学过程:学案导学一、基本概念辨识【提问】科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谁来说说物质的量是怎样联系宏观和微观的?请思考高考备考指南21页第一问思考题?[归纳]【例题1】分析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2)1mol氢的质量为1g,它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分子。
(3)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氧气的分子量也为32g。
(4)12g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提问】在应用摩尔这个单位时,应注意什么?请思考高考备考指南21页第二问思考题?二、阿伏加德罗常数【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⑴常温常压下,1mol氮气含有N A个氮分子⑵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22.4L,所含的气体的分子数约为N A个⑶标准状况下,22.4LNO和11.2L氧气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约为1.5N A个⑷将NO 2和N 2O 4分子共N A 个降温至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L⑸常温下,18g 重水所含中子数为10N A 个⑹常温常压下,1mol 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 A⑺常温常压下,任何金属和酸反应,若生成2g 氢气,则有2N A 电子发生转移⑻标准状况下,1L 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A N 4.228 ⑼31g 白磷分子中,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N A 个⑽1L1 mol•L -1的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的数目为N A【规律总结】1.为了加强对考生思维品质、适应性、科学性、深刻性的考查,命题者往往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增大试题的区分度,陷阱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 即1.01×105Pa 、25℃时等。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包括摩尔、克/摩尔等。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如摩尔、克/摩尔等。
3. 物质的量的计算,包括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的关系。
4.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的浓度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
3.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如溶液的配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心得。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和应用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如滴定管、烧杯、试管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4. 能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的理解及与微观粒子的关系。
2. 摩尔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
2. 教学PPT。
3. 教学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氧气瓶、化肥袋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摩尔的定义,演示摩尔的计算方法。
4. 课堂互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
5. 知识拓展:介绍物质的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物质的量的其他方面,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等。
2.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讲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