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9.8.1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业厂房及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规定应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以及设计有要求的建筑物,均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按单位工程提供沉降观测记录;⏹ 2 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布设应坚固稳定,应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应避开沉降和振动影响的范围,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距离宜为30m~50m;水准点埋设必须在基坑施工前15d完成,水准点应定期核对;⏹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且应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 4 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隔10m~15m或每隔2~3根柱子处;2)变形缝和防震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 5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每次观测均须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5mm的要求;⏹ 6 测量精度宜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前后视距应基本相等;前后视观测应使用同一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7 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进度、基础荷载的增加以及意外情况等因素而定,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主体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完工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1次;烟囱等构筑物每增加15m观测1次;采用锚杆静压桩在压桩前、后应各观测1次;3)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时复工前应各观测1次,停工期间,可据实际情况每隔2~3个月观测1次,整个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得少于4次;4)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增加观测次数,做好记录;5)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按设计要求,或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确定;⏹8 沉降观测应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和妥善保管记录,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1)沉降观测记录;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3)建筑物沉降曲线图和沉降观测分析记录。
基础沉降观测记录基础沉降观测是一种针对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
这种观测通常用于建筑物的施工前后,以评估其基础稳定性、预测未来的沉降量,并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制定合理的建筑方案。
以下是一个基础沉降观测记录示例,展示了观测的时间、地点、测量设备以及所得的数据。
观测时间: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观测地点:城市A地区一个高层住宅楼的建筑基础测量设备:全站仪、水准仪、沉降仪第一阶段观测(2024年1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1.2毫米,向南移动0.5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0.8毫米,向南移动0.3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1.0毫米,向北移动0.2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0.5毫米,向北移动0.1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2毫米-角点B:下沉0.1毫米-角点C:下沉0.3毫米-角点D:下沉0.4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0.3毫米的数据第二阶段观测(2024年7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2.5毫米,向南移动1.0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1.8毫米,向南移动0.7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2.0毫米,向北移动0.5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1.0毫米,向北移动0.3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6毫米-角点B:下沉0.3毫米-角点C:下沉0.8毫米-角点D:下沉0.9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0.8毫米的数据第三阶段观测(2024年1月1日):-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水平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向东移动3.8毫米,向南移动1.5毫米-角点B:向西移动2.5毫米,向南移动1.0毫米-角点C:向西移动3.0毫米,向北移动0.8毫米-角点D:向东移动1.5毫米,向北移动0.5毫米-水准仪测量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垂直位移,得到以下数据:-角点A:下沉0.9毫米-角点B:下沉0.4毫米-角点C:下沉1.2毫米-角点D:下沉1.3毫米-沉降仪测量建筑物中心位置的垂直位移,得到下沉1.1毫米的数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可以发现建筑物的基础存在明显的沉降现象。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一、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地下土壤的压缩或沉积、荷载作用等原因,建筑物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下沉变形。
沉降是建筑物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二、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1.观测设备本次沉降观测使用的设备包括测沉点、测墩、水准仪、测斜仪等。
其中,测沉点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测墩用于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水准仪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程变化,测斜仪用于测量建筑物倾斜情况。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基准期观测,即在建筑物完工后,对建筑物进行首次观测,确定建筑物的初始沉降情况。
第二阶段是日常观测,即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定期对建筑物进行观测,监测沉降的变化情况。
三、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1.基准期观测数据在基准期观测中,我们选取了不同位置的测沉点和测墩进行观测。
观测周期为每个月一次,观测时间为1年。
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月),沉降值(mm)--------,----------------,--------------A,0,0B,0,0C,0,0D,0,0E,0,0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基准期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建筑物在基准期观测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沉降情况,表明建筑物在初始阶段的沉降较小。
2.日常观测数据在日常观测中,我们每季度对建筑物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季度),沉降值(mm)--------,------------------,--------------A,1,2B,1,1C,1,3D,1,2E,1,1A,2,4B,2,3C,2,6D,2,5E,2,3A,3,6B,3,5C,3,9D,3,8E,3,6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日常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观测点A、B、C、D、E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说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沉降;b) 观测点C的沉降值最大,达到9mm,说明该处土壤的沉降较明显;c)建筑物沉降值的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土壤的压缩特性和荷载作用有关。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编制观测方案,并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隔 10-15m 或每隔2-3 根柱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变形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扩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 15m 或小于15m 而地基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在承重内墙中部设内墙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的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 4 个。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现在有些工程图纸设计要求基础筏板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观测,拿到图之后一定把这个地方看好。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每加高 1-5 层(砖混结构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不同施工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 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 2-3 月观测一次。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DBJ13-56-2004)共2页第2页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DBJ13-56-2004)共2页第1页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制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DBJ13-56-2004)共2页第2页。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日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地点:市中心商业区背景:该建筑物是一座高层办公楼,共有35层,建筑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由于该地区所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且该建筑物周围存在地铁隧道和地下管线,因此需要进行沉降观测测量,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测量方法:为了准确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我们采用了共测点法和自测法相结合的测量方法。
共测点法是在建筑物周围选择一定数量的测点进行测量,以获取建筑物整体的沉降情况。
自测法是在建筑物内部选择若干个标志性的位置进行测量,以获取建筑物不同部位的沉降情况。
测量记录:根据测量方法,我们选择了建筑物周围的10个测点和建筑物内部的5个测点进行了沉降观测测量。
以下是我们在观测周期内的测量记录:建筑物周围测点:测点1:初始标高10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99.98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99.97m,总沉降量:0.03m。
测点2:初始标高10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99.99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99.96m,总沉降量:0.04m。
...测点10:初始标高10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99.98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99.99m,总沉降量:0.01m。
建筑物内部测点:测点1:初始标高5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50.02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50.00m,总沉降量:0.02m。
测点2:初始标高5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50.00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49.98m,总沉降量:0.02m。
...测点5:初始标高50.00m,2024年1月1日测量结果49.99m,2024年12月31日测量结果49.98m,总沉降量:0.01m。
测量结果分析: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建筑物周围的测点总体沉降量较小,最大沉降量不超过0.1m,建筑物整体结构安全。
沉降观测记录1. 引言沉降是指地表或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垂直方向的下沉变形。
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通过沉降观测记录,可以了解地下岩土层的物理性质,评估工程的稳定性,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沉降观测记录的基本内容、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
2. 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沉降观测记录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2.1 观测地点和日期记录沉降观测的具体地点和日期,这有助于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沉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2 观测设备和方法记录使用的沉降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
常用的沉降观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观测方法可以分为静态观测和动态观测两种,具体选择何种观测方法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
2.3 观测数据详细记录每次沉降观测的测量数据,包括测量时间、沉降量和误差等信息。
测量数据可以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分析和比较不同观测点之间的沉降变化。
2.4 图表分析通过绘制沉降观测数据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常用的图表包括线型图、柱状图和趋势图等。
图表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沉降的程度和速率,评估工程的安全性。
3.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具体选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来决定。
3.1 静态观测方法静态观测方法是通过在观测点上设置测点,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测点进行多次测量,得到沉降数据的变化情况。
常用的静态观测方法包括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NSS测量等。
3.2 动态观测方法动态观测方法是通过使用传感器连续测量地表或建筑物的变形,实时获取沉降数据。
常用的动态观测方法包括激光测距仪、压力传感器和倾斜计等。
4.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是评估工程稳定性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关键步骤。
4.1 基本统计分析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平均沉降量、最大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和监测的参考依据。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1)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沉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份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观测记录的建筑物为一栋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建成于2005年。
该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度为150米,共有30层。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商业和办公,每天有大量人员在建筑物内工作和活动。
由于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因此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备受关注。
观测记录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0年,共持续了10年。
在这段时间内,观测记录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对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观测记录包括了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
观测记录的频率为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是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情况,通过测量发现建筑物的垂直位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建筑物的垂直位移从最初的0.5毫米逐渐增加到了2.5毫米,增长了5倍之多。
这种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其次是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情况,通过测量发现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从最初的0.3毫米逐渐增加到了1.5毫米,增长了5倍之多。
这种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了建筑物的沉降并不仅仅是垂直方向上的,而是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最后是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观测记录发现周边环境的变化也对建筑物的沉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发现了周边地表沉降情况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了周边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物的沉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建筑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1.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地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沉降的过程会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变形和地基土的变形等。
为了及时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建筑工程中通常会进行沉降观测测量。
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2.沉降观测测点设置我们选取了该建筑工程的四个不同位置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具体的位置信息如下:-位置1:建筑物的西北角-位置2:建筑物的东北角-位置3:建筑物的东南角-位置4:建筑物的西南角3.沉降观测测量方法在沉降观测测量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测量结果以毫米为单位。
每个观测点的测量都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在观测点设置固定的测量点,通常使用金属钉或铁棒来标记。
步骤2:测量固定点的高程,作为基准高程。
步骤3:进行测量,准确记录每个观测点的沉降情况。
步骤4:汇总和分析测量结果,并制作图表。
下面是该建筑工程四个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观测点1: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520.831.241.551.7观测点2: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320.631.041.351.6观测点3: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420.731.041.251.6观测点4: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220.430.741.151.45.结果分析通过对测量记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所有观测点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发生,表明地基的变形是普遍存在的。
-观测点1和观测点4的沉降量较小,而观测点2和观测点3的沉降量较大,可能是因为地基土的性质在不同位置有所差异。
-在观测过程中,沉降速度逐渐增加,说明沉降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6.结论建筑物的沉降在工程实践中是常见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对于维护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沉降观测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沉降问题,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一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二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三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四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五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六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七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八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九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一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二次观测共页第页。
编号:001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0年11月20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1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5267 101.85217 -0.5 -0.5 2# 101.88203 101.88203 101.88133-0.7 -0.7 3# 101.88715 101.88715 101.88625-0.9 -0.9 4# 101.86651 101.86651 101.86531-1.2 -1.2 5# 101.87049 101.87049 101.86979-0.7 -0.7 6# 101.85649 101.85649 101.85569-0.8 -0.8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2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0年12月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3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5217101.85157 -0.6 -1.1 2# 101.88203 101.88133101.88053-0.8 -1.5 3# 101.88715 101.88625101.88515-1.1 -2.0 4# 101.86651 101.86531101.86401-1.3 -2.5 5# 101.87049 101.86979101.86899-0.8 -1.5 6# 101.85649 101.85569101.85469-1.0 -1.8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3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0年12月1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5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5157101.85087 -0.7 -1.8 2# 101.88203 101.88053101.87963-0.9 -2.4 3# 101.88715 101.88515101.88395-1.2 -3.2 4# 101.86651 101.86401101.86261-1.4 -3.9 5# 101.87049 101.86899101.86809-0.9 -2.4 6# 101.85649 101.85469101.85359-1.1 -2.9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4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1年3月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7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5087101.85007 -0.8 -2.6 2# 101.88203 101.87963101.87863-1.0 -3.4 3# 101.88715 101.88395101.88285-1.1 -4.3 4# 101.86651 101.86261101.86111-1.5 -5.4 5# 101.87049 101.86809101.86709-1.0 -3.4 6# 101.85649 101.85359101.85239-1.2 -4.1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5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1年3月1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9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5007101.84917 -0.9 -3.5 2# 101.88203 101.87863101.87753-1.1 -4.5 3# 101.88715 101.88285101.88165-1.2 -5.5 4# 101.86651 101.86111101.85951-1.6 -7 5# 101.87049 101.86709101.86599-1.1 -4.5 6# 101.85649 101.85239101.85109-1.3 -5.4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6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1年3月29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11层梁、板、梯混凝土浇筑完毕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4917101.84817 -1.0 -4.5 2# 101.88203 101.87753101.87633 -1.2 -5.7 3# 101.88715 101.88165101.88035 -1.3 -6.8 4# 101.86651 101.85951101.85781 -1.7 -8.7 5# 101.87049 101.86599101.86479 -1.2 -5.7 6# 101.85649 101.85109101.84969 -1.4 -6.8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7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1年7月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封顶后3个月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4817101.84707 -1.1 -5.6 2# 101.88203 101.87633101.87493 -1.4 -7.1 3# 101.88715 101.88035101.87895 -1.4 -8.2 4# 101.86651 101.85781101.85631 -1.5 -10.2 5# 101.87049 101.86479101.86349 -1.3 -7 6# 101.85649 101.84969101.84839 -1.3 -8.1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7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1年10月0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封顶后6个月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4707101.84577 -1.3 -6.9 2# 101.88203 101.87493101.87373 -1.2 -8.3 3# 101.88715 101.87895101.87765 -1.3 -9.5 4# 101.86651 101.85631101.85511 -1.2 -11.4 5# 101.87049 101.86349101.86209 -1.4 -8.4 6# 101.85649 101.84839101.84719 -1.2 -9.3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编号:007工程名称建筑物名称1#楼建筑层数11F水准点号及高程BM1=101.83200m BM2= 101.83157m BM3=101.57933 观测日期2022年1月5日观测仪器型号DSZ2+XFSI观测时本工程施工形象进度:封顶后9个月观测点编号初次观测高程(m)上次观测高程(m)本次观测高程(m)本次沉降数(mm)本次高程-上次高程累计沉降数(mm)本次高程-初次高程1# 101.85267 101.84577101.84467 -1.1 -8 2# 101.88203 101.87373101.87273 -1.0 -9.3 3# 101.88715 101.87765101.87655 -1.1 -10.6 4# 101.86651 101.85511101.85391 -1.2 -12.6 5# 101.87049 101.86209101.86099 -1.1 -9.5 6# 101.85649 101.84719101.84589 -1.3 -10.6本日观测结论:当日观测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判断结论:数据正常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1#2#3#4#5#6#7#8#-2-4-5-1累计下沉(mm)-3-4-4-3-2-2-1000-1本次下沉(mm)本次下沉(m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累计下沉(mm)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专业质检员记录人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图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见附图(注:1.本表观测数据下沉者为“-”,上浮者为“+”;2.跟随本表尚应附各测点沉降曲线图。
)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测 量 人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晓霖丁晓霖丁晓霖丁晓霖丁晓霖形象进 度1栋地下室柱1栋二层梁板1栋四层梁板1栋六层梁板1栋八层梁板晴9.499-2-4-1-1-2-2晴9.5009.504阴9.504阴9.502-2-3晴9.501晴9.502-2-29.506阴9.5060阴9.505晴9.503-1-200晴9.5019.503阴9.5030阴9.5030-2晴9.499晴9.5030-39.505阴9.504-1阴9.503晴9.503-2-2-2-3晴9.4999.502阴9.501-1阴9.499晴9.498-1-3晴9.500晴9.4979.501阴9.5010阴9.499-1-2晴9.5020-2晴9.4999.504阴9.503-1阴9.502-2-2晴9.499-1-39.502阴9.5020阴9.500本次 下沉(mm)天气 情况高程(m)天气 情况高程(m)天气情况高程(m)4次2018年7月14日2018年7月25日2018年8月3日2018年8月13日2次第32018年7月5日第1次第初次高程(m)天气 情况高程(m)建筑层次三十二层 水准点号数及高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8.500测量仪器DSZ2水准仪次第测 点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时代倾城花园1栋住宅、2栋住宅、25栋商业、3栋住宅、4栋住宅、5栋住宅、26栋商业、6栋住宅、23栋商业、7栋住宅结构型式框架结构1#2#3#4#5#6#7#8#建筑层次三十二层测量仪器DSZ2水准仪测 点2018年9月2日2018年9月12日2018年9月22日第6次第7次天气 情况高程(m)累计下沉(mm)天气 情况高程(m)第8次2018年8月23日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天气情况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天气 情况高程(m)本次 下沉(mm)累计下沉(mm)9.499阴9.495-4阴9.492-3-7晴9.489-3-10晴9.486-3-139.500阴9.494-6阴9.492-2-8晴9.490-2-10晴9.488-2-129.497阴9.490-7阴9.487-3-10晴9.484-3-13晴9.481-3-169.499阴9.494-5阴9.491-3-8晴9.489-2-10晴9.487-2-129.503阴9.499-4阴9.496-3-7晴9.494-2-9晴9.493-1-109.501阴9.497-4阴9.495-2-6晴9.493-2-8晴9.492-1-99.502阴9.497-5阴9.495-2-7晴9.492-3-10晴9.489-3-139.499阴9.492-7阴9.490-2-9晴9.488-2-11晴9.487-1-12形象 进 度1栋八层梁板1栋十层梁板1栋十二层梁板1栋十四层梁板1栋十六层梁板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杞洪丁晓霖丁晓霖丁晓霖丁晓霖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丁晓霖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图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见附图(注:1.本表观测数据下沉者为“-”,上浮者为“+”;2.跟随本表尚应附各测点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概述沉降观测是在建筑物或挡土墙等基础地基上安装沉降测点,用于观测地基的沉降变形情况。
通过这种观测方法,可以及时掌握地基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基础地基的变形情况,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为了方便沉降观测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建议采用沉降观测记录表格进行记录,本文档将介绍该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要素。
表格结构沉降观测记录表格要求记录测量时间、测量位置、测量值等信息,可以采用以下表格结构进行记录:序号测量时间测量位置测量值备注12022-01-01A10.5mm22022-01-01A20.8mm32022-01-01B10.4mm42022-01-01B20.6mm上述表格结构中,各列的含义如下:1.序号:用于标识该条记录的序号,便于查看和管理。
2.测量时间:记录该条数据的测量时间,便于查看地基变形的时序情况。
3.测量位置:记录该条数据的测量位置,便于查看不同位置间地基变形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4.测量值:记录该条数据的实际测量值,以毫米为单位。
5.备注:记录该条数据的相关备注信息,例如环境条件等。
内容要素在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格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要素:1.测量时间必须准确记录。
一般情况下,应该每月对地基进行一次测量,记录时间应该与每次测量时间保持一致。
2.测量位置必须清楚标识。
可以采用在该位置打记号的方式进行标识,便于后期查看变形分布情况。
3.测量值必须准确记录。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建议采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4.备注信息必须详细记录。
例如,测量时的环境条件、测量设备的型号和精度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后期分析和处理测量结果。
结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是进行地基变形观测的一种常见方法,能够及时掌握地基变形情况,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在填写该表格时,应该注意测量时间、测量位置、测量值和备注信息等内容要素,避免数据记录不准确或不全面,影响后期分析和处理结果的精度。